2019-05-24 09:27:55

●邓小平明确表示:事关重大,做出决策要审慎,利弊得失要权衡,要对中华民族子孙后代负责。

●邓小平说:“长江两岸的防洪问题要十分重视,一点也不能马虎。”

●邓小平说:“搞建设也和搞改革一样,要有一点闯劲。”

● 三峡之行听取三峡工程汇报

1980年7月11日,邓小平乘坐“东方红32号”轮,从重庆出发,顺长江而下。

长江三峡两岸风光俊秀,山高岭峻,江水湍急,有许多的名胜古迹、历史传说。

一路上,陪同邓小平到长江三峡实地考察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四川省省长鲁大东、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魏廷铮等同志,不时地指点两岸的高山峻岭、名胜古迹和城邑村落,向邓小平讲解着一个个暗礁险滩的成因与沧桑。

邓小平边听边看边想,此时,索绕他心际的是关系子孙后代幸福的一件大事,即三峡工程。

邓小平站在甲板上,望着那滔滔的江水,听着那翻滚的浪花声,陷入了沉思之中。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曾有过修建三峡的动议。毛泽东、周恩来都对此事,给予了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各种原因,此事被搁置了下来。

兴建这样一项举世瞩目的水利枢纽工程,不仅要考虑到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还要考虑到整个长江流域的航运、环境、生态、地质,以及未来战争的破坏等诸方面的复杂因素。

因而,围绕着三峡工程是否能上马,国内、国际的有关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意见,陈述利弊,争论之声不休。

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多次听取了各方面专家和有关负责人,对三峡工程的论证和意见。

邓小平明确表示:

事关重大,做出决策要审慎,利弊得失要权衡,要对中华民族子孙后代负责。

因此,这次巡察,邓小平要亲自来三峡走一走,看一看,实地进行考察,了解掌握第一手情况。

根据所掌握的材料,邓小平也是倾向于赞成兴修这项举世瞩目的大工程的,但他一直没有能亲自进行实地考察。

在邓小平的倡议和指引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上来的战略决策,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热潮,在全国蓬勃展开。

于是,兴建三峡工程问题,又提上了日程,争论也开始一步步升温。

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对三峡工程问题,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赞成或是反对的意见。

这次视察三峡,邓小平一上船,就十分关切地询问陪同考察的老水利专家、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魏廷铮。

邓小平说:“有人说三峡水库修建以后,通过水库下来的水变冷了,长江下游连水稻和棉花也不长了,鱼也没有了。究竟有没有这回事?”

魏廷铮回答说:

不会有这样的影响。

第一,三峡水库按200米正常蓄水位,比原来河道面积只增加1000多平方公里,对气候影响不大,不会有明显改变。

第二,水库水温呈垂直分布,长江流量大,可以调节。

从已建成的丹江口水库的经验来看,丹江口水库修起来以后,汉江中下游解除了水患,粮食、棉花连年丰收,汉江的鱼产量也并没有减少。

如果说影响,就是水库蓄水之后,上游冲下来的饵料相对减少了一点。

魏廷铮接着解释说:

长江通过水库下泄的水量,年平均为4510亿立方米,而三峡水库的库容,只有年过水量的8%。

江水会不断进行交换,水温变化不大,不影响农业和渔业。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年过水量为380亿立方米,而水库库容为年过水量的50%,因而水库蓄水后,水体交换时间较长。

即使如此,经水库下泄的水温,较建库前变化也不大,汉江中下游的水稻、棉花都长得很好,对渔业影响并不大。

“噢,是这么回事啊!”邓小平点点头。

邓小平说:“长江中下游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一定要注意保护好环境。”

随后,魏廷铮又向邓小平汇报了三峡工程研究的经过、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方案、设备制造、资金筹集等问题。

当汇报到当年周恩来确定先建葛洲坝工程,为三峡工程的建设做实战准备时,邓小平表示赞成,并指出:

葛洲坝工程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一定要很好地应用到三峡工程中来。

在航行途中,魏廷铮与湖北、四川两省的领导,围绕着三峡工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魏廷铮首先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具有巨大的综合利用效益。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效益,就是对长江中下游防洪的控制作用。

魏廷铮还列举了历史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几次大的洪水灾害,说明建坝的必要性。建议早建快建三峡工程,不能再延误时机,铸成大错。

魏廷铮讲完后,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四川省省长鲁大东等领导,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邓小平点燃一支烟,静静地坐着,认真地听着大家的陈述,没有表态。

邓小平只是风趣地说:“你们说的意见,我都听明白了。”实地了解三峡情况

当邓小平一行,乘船行至濒临长江三峡的万县时,县委领导到船上,看望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指着魏廷铮说:“你是要建三峡工程的。”

说着,邓小平又指着万县书记说:“你是不赞成的,你们要统一认识。”

船行至瞿塘峡进口处时,邓小平见两岸山势险峻,江面很窄,就问身旁的魏廷铮:“为什么三峡水库的坝址不选在这里,而要选在下游呢?这里筑坝的地形很好嘛!”

魏廷铮回答说:“这里在三峡上口,水深流急,地质条件不好。而且,整个三峡河段是水能比较集中的,如不加以利用,只在上口建坝,要得到同等防洪发电效果,则对四川会造成更大的淹没损失。”

魏廷铮接着说:“三峡工程泄洪流量很大,水电站厂房很长,还要布置通航船闸,而瞿塘峡进口处很难布置。同时,全长200公里的三峡河段落差比较集中,是三峡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丢掉了这一段,防洪和发电效益将大为降低。”

魏廷挣又介绍了现在坝址的地质情况。

邓小平问:“你们不是有两个比较坝址吗?”

魏廷铮说:“两个坝址都是好坝址,各有优缺点。太平溪坝址在上游,河谷相对较窄,土石方开挖较多,混凝土工程量较少;三斗坪坝址混凝土工程量较大,但在施工导流方面简便一些。”

邓小平还详细询问了大坝、电厂、船闸的设计,并与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进行比较。

邓小平对设计所依据的基本资料,包括水文、地质方面的各种试验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大型水坝建设中发生过的一些重大问题,也都做了了解。特别是与葛洲坝工程的对比,询问得更为详细。

邓小平又详细地询问了投资、工期、发电、航运等问题。

邓小平问:“100万千瓦的机组,国内能不能制造?”

魏廷铮回答说:“美国爱利斯·查漠公司董事长给您的信,转给了我们。他们表示愿意承制三峡100万千瓦的机组。

一机部沈鸿副部长表示,100万机组可以制造,也可以和美国人合作,共同设计,在我们工厂造。”

邓小平点了点头,说:“这是个好办法,这个办法可行。”

邓小平又问:“围堰发电6年半开始受益,是否1981年开工,1987年即可以发电?”

“是这样的。全部建成16年,就是到了1996年,年发电量l100亿度,接近今年上半年全国发电总量。

以每度六分计算,可以收入66亿元,这是一笔很大的数字。”

邓小平说:“利益很大,要进一步好好讨论。”

邓小平还特别问到,三峡工程会不会出现黄河三门峡工程出现过的泥沙淤积问题。

船到西陵峡三斗坝附近,邓小平要求减速,他要仔细看看拟议中的三峡大坝坝址,即中堡岛。

站在船舷旁,邓小平一边听着魏廷铮的介绍,一边拿着望远镜,认真观察着这座被人介绍过多次的神奇小岛。

看完中堡岛,邓小平又认真地察看了离中堡岛200余米的南岸三斗坪和离岛1000余米的乐天溪,并询问了有关情况。

邓小平所询问的情况,都一一记在了他的脑海里,为做出重大决策之前,做必要的积累和准备。视察葛洲坝工程

7月12日15时,邓小平一行乘坐的“东方红32号”轮,行进到正在紧张施工的葛洲坝。

当邓小平走出船舱时,码头上等候的人们兴奋地喊着:“邓小平,邓副主席来了!

在码头等候多时的葛洲坝工程局,以及宜昌地、市党政军负责人等高兴万分,他们热情地迎上前去,向邓小平表示问候。

邓小平向大家亲切地招手致意。此时的工地上,人们的欢笑声和机器的轰鸣声,连成了一片。

在陈丕显、廉荣禄的陪同下,邓小平走进葛洲坝工程电动模型室。廉荣禄向邓小平汇报工程进度和枢纽布置情况。

邓小平凝视着工程电动模型,全神贯注地听讲解员介绍,时而点头,时而微笑。听完汇报后,邓小平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7月的宜昌,晴空万里,骄阳似火。

邓小平不顾炎热和旅途的劳累,兴致勃勃地视察了正在紧张施工的葛洲坝一期工程的二号船闸、二江电站厂房安装现场、三江防淤堤。

在二号船闸下游的闸首,当廉荣禄汇报大江截流,对船闸的要求时,邓小平问道:“是今年年底截流吧?”

廉荣禄说:“这是我们的心愿!”

邓小平笑着说:“好啊!”

看完船闸后,邓小平说:“这船闸大啊!1920年,

我在法国时,人家就修了船闸。那时,巴黎地下铁路也修了。”

在二江电厂,邓小平问:“发这么多电,要多少煤?”

魏廷铮说:“折合700万吨标准煤。”

随着阵阵机器声,邓小平来到大江截流基地,只见30多吨的大型载重汽车,来回穿梭作业,将满车的石块从南津关等地运来。

截流的“重型武器”,即15至25吨重的金字塔似的混凝土四面体,整齐地排在大江两岸,形成两个方阵,待命动用。大江截流非同凡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

邓小平望着那堆积如山的石块和波浪翻滚的长江,问廉荣禄:“截流用什么方法?”

廉荣禄回答:“从两岸同时向江中抛投石块、石渣填筑料,在最后关键时刻,动用‘重型武器’截流四面体。”

“这么个大江,要把它截住,可不容易呀。”邓小平关切地说道。

廉荣禄说:“我们全局上下,万众一心,精心准备,精心组织,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邓小平满意地点点头。

视察完毕,邓小平紧紧握住廉荣禄的手说:“你这里是今年年底截流,明年‘七一’发电啊!”

廉荣禄激动地回答道:“请首长放心,我们决不辜负首长的关怀和期望,一定要用横锁长江的捷报,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喜。”

葛洲坝人没有辜负邓小平的厚望。1981年1月4日,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成功。

同年的7月10日,葛洲坝二江电厂发电机组,安装就绪,投入发电。

邓小平关怀葛洲坝工程建设,也关怀宜昌市的建设和发展。

在结束对葛洲坝的视察之后,邓小平又乘着面包车,绕宜昌市区一圈,浏览了宜昌市容和城市建设。

在视察了葛洲坝工程后,邓小平又乘船来到江陵市。

邓小平对荆江两岸的1500万人口、2300万亩良田,处于荆江洪水的严重威胁之下,十分地关注。

邓小平指出,洪水淹到哪里,哪个地方就要倒霉,人民就要遭殃。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解除这种威胁。

邓小平对随行的有关负责人说:

长江两岸的防洪问题要十分重视,一点也不能马虎。推动三峡工程建设

邓小平此次三峡之行的最后一站,是江城武汉。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国务院以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专程从北京赶到武汉,专门研究三峡工程的相关事宜。

在会上,邓小平说:“我建议由国务院召开一次三峡专业会议。我听了汇报有些看法。三峡问题要考虑。”

接着,邓小平归纳了几个主要问题:

担心一个航运问题,现在解运的东西不多,船闸有5000万吨通过能力,顾虑不大。

另一个生态变化问题,听来问题也不大。

三峡搞起来以后,对防洪作用很大。真的洪水来了,很多地方要倒大霉。

整个工程投资95亿元,移民费40亿元。

6年半可以发电。装机容量2000多万千瓦,效益很大。

最后,邓小平的结论是:

轻易否定搞三峡工程不好。

这是一个重要的表态。

邓小平这次亲自对长江三峡的考察,加速推动了三峡工程论证的速度。

于是,论证三峡工程的步伐加紧、加快了,兴建这个大工程的研讨继续深入。

1980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由国家科委、国家建委负责组织水利、电力等专家,对三峡建设进行论证。

同年11月,姚依林也来到工地上考察,对三峡工程列入计划的问题,做了详细地调查研究。

1981年底,长江水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制上报了《三峡水利枢纽论证报告》。

1983年3月,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制完成了《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

邓小平一直希望三峡工程能早日上马。

1983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专门讨论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建设问题。

邓小平在会上,再次谈到了三峡工程。邓小平说:

不搞重点建设没有希望。能源、交通等重点项目,都是10年8年才见效的。比如三峡工程。

长江上游的二滩工程,应该搞哪个,不要再犹豫了,犹豫一年就多耽误一年。

在同年的12月,邓小平在听取有关方面负责人汇报经济情况时,指出:

三峡工程怎么样?能不能上?投资安排不可能那么准确,要安排得十分科学不可能,重要的是要争取时间,要把争取时间放在首位。这方面要勇敢点,太稳了不行。

邓小平还多次向姚依林、宋平指示,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定要加强重点骨干工程建设,尤其是能源、交通、农业、原材料等行业,不要重复搞效益不大的加工项目。并指出,要抓紧进行三峡工程的准备。

邓小平说:

搞建设也和搞改革一样,要有一点闯劲,要立即抓紧修路等准备工程,国家建设项目能放在三峡地区的尽量放在三峡地区。

在邓小平的关怀下,三峡工程的准备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邓小平在1980年的三峡之行,虽然短暂,但对推动三峡工程的建设,其影响深远。遇老乡一起聊天

1980年7月11日9时许,一声起航的笛声,回荡在重庆港朝天门码头上空。

“东方红32号”客轮三楼二等舱室,显得格外地宁静。

年仅22岁的客轮服务员王丽萍,上“东方红32号”当服务员,还不到5个月。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竟有这样一次难得的机遇。

此时,烫了一个小波浪式发型的王丽萍,两只大眼睛专注地盯着楼梯口。

不一会儿,只见一位天庭饱满、身着军服的老者,在众人的拥簇下,“噔噔”的上楼来。

王丽萍高度紧张的神经刹那间认出来:是邓小平同志!

王丽萍急忙迎上前去,搀扶着邓小平同志,走进了二等客舱。

踏着红地毯,邓小平的步履显得十分的稳健,双眼炯炯有神。

王丽萍扶着邓小平同志走着,俊秀的瓜子脸上浮着出一层淡淡的红晕,这是少女突然涌起的一种特别强烈地幸福感。

早在半个月之前,“东方红32号”轮载客到重庆后,就到对岸抛锚,进行整修。所有的迹象表明,又有任务来了。

王丽萍同船员们一样,遵守纪律,不随便打听将是哪位首长乘船。

可是,王丽萍也有所感觉。比如,随船的长航局副局长张绍震要求,房间色彩要淡雅一些,要用白乔其纱做窗帘。同时,还特意挑了一个“熊猫叼竹”的茶叶盒,放在茶几上。

王丽萍当时就感到,这位首长很有个性。可她万万没想到,首长竟是邓小平,更没想到自己紧随邓小平同志身旁,为他服务!

夏日早晨的阳光,分外的明媚娇娆,敞开的二等舱休息室,迎来了自己的亲人邓小平及夫人卓琳,还有女儿、外孙,以及四川省领导鲁大东和专程来迎接的陈丕显同志。

走在前面的王丽萍向前跨了一步,轻轻拉开面前正中的一把座椅,然后又快步返回,侧身把邓小平同志扶上座位,并轻声地说道:“请坐。”

待邓小平落座之后,他十分满意地向王丽萍点了点头。

王丽萍悄然退出了休息室,这时,她似乎才松了一口气。王丽萍慢慢地走出客舱,这才感觉到身上沁出一层薄汗。当王丽萍走到船舷边时,轮船已经开始缓缓地离开码头。

王丽萍偶然抬头一望:哟,真是人山人海!重庆的父老乡亲,不知怎么得知回家探亲的邓小平同志要走了。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马路边,拥向江边,为邓小平同志送行。

虽然,他们并不知道哪辆车里坐着邓小平,也看不到邓小平的身影,可数万民众带着一种寄托,早早地立在路旁、江畔……

王丽萍后来回忆说:

小平同志在船上,除休息外,一般都在休息室读书、看报、阅读文件。

小平同志在二等舱休息时,办公劳累了,便半躺在休息室的沙发,休息一会儿,不时还与我聊聊天。

有一次,小平同志见我拿本英语书在默读,便对我说:“这就好。要多学一点儿,对国家好,对自己好。长江旅游资源丰富,外国朋友要旅游,船员要精通外语。”

王丽萍说:“我非常感谢小平同志的鼓励,后来我在船上更加勤奋地学外语,不久,我就能独立与外宾进行一般性对话了。”

王丽萍还回忆说:

小平同志还不时与我拉家常,问我多大年龄,什么时候参加工作,工资多少,什么地方人,家住哪儿。

当他听说我的父亲是经验丰富的川江客轮船长时,小平同志感慨地说:“一家人吃长江饭,好嘛,长江养育了我们不少中华儿女。”

王丽萍接着回忆说:

小平同志还问起船舶的情况。

我说我们这艘船是“任务船”,周总理乘过,陈毅元帅曾陪同西哈努克亲王乘坐过,抗日战争时,到延安写过《西行漫记》的斯诺,也坐过我们船。

还有一些中央领导人也坐过。

小平同志听后,说:“这船有一定纪念意义。”

小平同志在“东方红32号”轮,多次到船员岗位视察和走访船员,我都一路搀扶,服务于左右。

王丽萍还幸福地回忆说:

小平同志与我谈着心,就像对自己亲生儿女一样推心置腹,语重心长。

他在百忙中,不忘关怀长江青年船员,说明小平同志对一个普通长江船员工人的信任。

这是领袖与群众鱼水情谊的有力佐证!

在第二天早餐之后,王丽萍搀扶着邓小平,到四楼船首驾驶台视察。

邓小平向船长熊忠培,询问驾驶操作、航速、机器状况和航道等情况,他问得很细。

50多岁的熊忠培船长,也是四川人。邓小平聚精会神地听他介绍情况。

邓小平从驾驶台的右侧出来之后,便一路看望船员的房间。王丽萍所在的女服务员的房间是4人间,在政委房间隔壁。

王丽萍把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引到自己所住的房间。

邓小平看了一下,就问王丽萍:“住几个人?”

王丽萍回答后,邓小平又看了看房间里的摆设,说:“条件还好嘛,这边光线不错。”

邓小平在轮船驶入瞿塘峡前,在二等舱休息室前,观看长江三峡的雄姿。

轮船东下,一进瞿塘峡口,只见两壁断岩,像两扇高大的铁门,锁住夏日的一江金灿灿的江水,其景色很是壮观。

邓小平兴致很高地对身旁的外孙、外孙女说:“唐朝诗人李白,过白帝城时赋了一首诗,你们背给老爷子听听!”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个小家伙争着一人背了两句,邓小平听了十分高兴。

为了更好地观看神女峰,轮船进入巫峡后,邓小平在三楼尾部观景。

只见邓小平迎着骄阳,面对云彩缭绕中的“神女”,指点江山,谈笑风生。

当天下午,船到达宜昌。

邓小平一行,到兴建中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进行视察。

从工地回来后,吃过晚饭,邓小平不顾旅途的疲劳,应船员们的要求,到三楼的餐厅,与船员们合影留念。

王丽萍幸福地回忆说:“在照相时,我就蹲在邓小平同志的前面。”

两天半愉快的航程很快过去了,轮船驶入了武汉港区。王丽萍依依不舍地搀扶着邓小平同志,送至二等舱室门口。

邓小平同志握住王丽萍的手,说:“你辛苦了!”

“不辛苦!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王丽萍十分谦逊地答道。

“这次旅行不错,结识了一位小老乡。”邓小平风趣地说。

目送着邓小平同志离二等舱远去,王丽萍的心中涌出圆满完成接待任务后的轻松感。

但是,突然,王丽萍又像失掉什么似的,急忙三步并成两步地跑到船舷边。

此时,轮船已经靠武汉港军用码头,邓小平同志一行已离船,上了栈桥。

武汉的天气很热,只见邓小平已脱掉军服,穿着短袖白衬衣。一只手牵着外孙,另一只手在频频侧身中,向欢送的船员挥动。

王丽萍拼命地向邓小平同志招手,邓小平同志那慈祥的微笑,在她这个“小老乡”的心中,至今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三、三峡之行

●邓小平明确表示:事关重大,做出决策要审慎,利弊得失要权衡,要对中华民族子孙后代负责。

●邓小平说:“长江两岸的防洪问题要十分重视,一点也不能马虎。”

●邓小平说:“搞建设也和搞改革一样,要有一点闯劲。”

● 三峡之行听取三峡工程汇报

1980年7月11日,邓小平乘坐“东方红32号”轮,从重庆出发,顺长江而下。

长江三峡两岸风光俊秀,山高岭峻,江水湍急,有许多的名胜古迹、历史传说。

一路上,陪同邓小平到长江三峡实地考察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四川省省长鲁大东、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魏廷铮等同志,不时地指点两岸的高山峻岭、名胜古迹和城邑村落,向邓小平讲解着一个个暗礁险滩的成因与沧桑。

邓小平边听边看边想,此时,索绕他心际的是关系子孙后代幸福的一件大事,即三峡工程。

邓小平站在甲板上,望着那滔滔的江水,听着那翻滚的浪花声,陷入了沉思之中。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曾有过修建三峡的动议。毛泽东、周恩来都对此事,给予了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各种原因,此事被搁置了下来。

兴建这样一项举世瞩目的水利枢纽工程,不仅要考虑到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还要考虑到整个长江流域的航运、环境、生态、地质,以及未来战争的破坏等诸方面的复杂因素。

因而,围绕着三峡工程是否能上马,国内、国际的有关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意见,陈述利弊,争论之声不休。

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多次听取了各方面专家和有关负责人,对三峡工程的论证和意见。

邓小平明确表示:

事关重大,做出决策要审慎,利弊得失要权衡,要对中华民族子孙后代负责。

因此,这次巡察,邓小平要亲自来三峡走一走,看一看,实地进行考察,了解掌握第一手情况。

根据所掌握的材料,邓小平也是倾向于赞成兴修这项举世瞩目的大工程的,但他一直没有能亲自进行实地考察。

在邓小平的倡议和指引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上来的战略决策,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热潮,在全国蓬勃展开。

于是,兴建三峡工程问题,又提上了日程,争论也开始一步步升温。

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对三峡工程问题,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赞成或是反对的意见。

这次视察三峡,邓小平一上船,就十分关切地询问陪同考察的老水利专家、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魏廷铮。

邓小平说:“有人说三峡水库修建以后,通过水库下来的水变冷了,长江下游连水稻和棉花也不长了,鱼也没有了。究竟有没有这回事?”

魏廷铮回答说:

不会有这样的影响。

第一,三峡水库按200米正常蓄水位,比原来河道面积只增加1000多平方公里,对气候影响不大,不会有明显改变。

第二,水库水温呈垂直分布,长江流量大,可以调节。

从已建成的丹江口水库的经验来看,丹江口水库修起来以后,汉江中下游解除了水患,粮食、棉花连年丰收,汉江的鱼产量也并没有减少。

如果说影响,就是水库蓄水之后,上游冲下来的饵料相对减少了一点。

魏廷铮接着解释说:

长江通过水库下泄的水量,年平均为4510亿立方米,而三峡水库的库容,只有年过水量的8%。

江水会不断进行交换,水温变化不大,不影响农业和渔业。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年过水量为380亿立方米,而水库库容为年过水量的50%,因而水库蓄水后,水体交换时间较长。

即使如此,经水库下泄的水温,较建库前变化也不大,汉江中下游的水稻、棉花都长得很好,对渔业影响并不大。

“噢,是这么回事啊!”邓小平点点头。

邓小平说:“长江中下游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一定要注意保护好环境。”

随后,魏廷铮又向邓小平汇报了三峡工程研究的经过、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方案、设备制造、资金筹集等问题。

当汇报到当年周恩来确定先建葛洲坝工程,为三峡工程的建设做实战准备时,邓小平表示赞成,并指出:

葛洲坝工程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一定要很好地应用到三峡工程中来。

在航行途中,魏廷铮与湖北、四川两省的领导,围绕着三峡工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魏廷铮首先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具有巨大的综合利用效益。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效益,就是对长江中下游防洪的控制作用。

魏廷铮还列举了历史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几次大的洪水灾害,说明建坝的必要性。建议早建快建三峡工程,不能再延误时机,铸成大错。

魏廷铮讲完后,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四川省省长鲁大东等领导,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邓小平点燃一支烟,静静地坐着,认真地听着大家的陈述,没有表态。

邓小平只是风趣地说:“你们说的意见,我都听明白了。”实地了解三峡情况

当邓小平一行,乘船行至濒临长江三峡的万县时,县委领导到船上,看望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指着魏廷铮说:“你是要建三峡工程的。”

说着,邓小平又指着万县书记说:“你是不赞成的,你们要统一认识。”

船行至瞿塘峡进口处时,邓小平见两岸山势险峻,江面很窄,就问身旁的魏廷铮:“为什么三峡水库的坝址不选在这里,而要选在下游呢?这里筑坝的地形很好嘛!”

魏廷铮回答说:“这里在三峡上口,水深流急,地质条件不好。而且,整个三峡河段是水能比较集中的,如不加以利用,只在上口建坝,要得到同等防洪发电效果,则对四川会造成更大的淹没损失。”

魏廷铮接着说:“三峡工程泄洪流量很大,水电站厂房很长,还要布置通航船闸,而瞿塘峡进口处很难布置。同时,全长200公里的三峡河段落差比较集中,是三峡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丢掉了这一段,防洪和发电效益将大为降低。”

魏廷挣又介绍了现在坝址的地质情况。

邓小平问:“你们不是有两个比较坝址吗?”

魏廷铮说:“两个坝址都是好坝址,各有优缺点。太平溪坝址在上游,河谷相对较窄,土石方开挖较多,混凝土工程量较少;三斗坪坝址混凝土工程量较大,但在施工导流方面简便一些。”

邓小平还详细询问了大坝、电厂、船闸的设计,并与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进行比较。

邓小平对设计所依据的基本资料,包括水文、地质方面的各种试验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大型水坝建设中发生过的一些重大问题,也都做了了解。特别是与葛洲坝工程的对比,询问得更为详细。

邓小平又详细地询问了投资、工期、发电、航运等问题。

邓小平问:“100万千瓦的机组,国内能不能制造?”

魏廷铮回答说:“美国爱利斯·查漠公司董事长给您的信,转给了我们。他们表示愿意承制三峡100万千瓦的机组。

一机部沈鸿副部长表示,100万机组可以制造,也可以和美国人合作,共同设计,在我们工厂造。”

邓小平点了点头,说:“这是个好办法,这个办法可行。”

邓小平又问:“围堰发电6年半开始受益,是否1981年开工,1987年即可以发电?”

“是这样的。全部建成16年,就是到了1996年,年发电量l100亿度,接近今年上半年全国发电总量。

以每度六分计算,可以收入66亿元,这是一笔很大的数字。”

邓小平说:“利益很大,要进一步好好讨论。”

邓小平还特别问到,三峡工程会不会出现黄河三门峡工程出现过的泥沙淤积问题。

船到西陵峡三斗坝附近,邓小平要求减速,他要仔细看看拟议中的三峡大坝坝址,即中堡岛。

站在船舷旁,邓小平一边听着魏廷铮的介绍,一边拿着望远镜,认真观察着这座被人介绍过多次的神奇小岛。

看完中堡岛,邓小平又认真地察看了离中堡岛200余米的南岸三斗坪和离岛1000余米的乐天溪,并询问了有关情况。

邓小平所询问的情况,都一一记在了他的脑海里,为做出重大决策之前,做必要的积累和准备。视察葛洲坝工程

7月12日15时,邓小平一行乘坐的“东方红32号”轮,行进到正在紧张施工的葛洲坝。

当邓小平走出船舱时,码头上等候的人们兴奋地喊着:“邓小平,邓副主席来了!

在码头等候多时的葛洲坝工程局,以及宜昌地、市党政军负责人等高兴万分,他们热情地迎上前去,向邓小平表示问候。

邓小平向大家亲切地招手致意。此时的工地上,人们的欢笑声和机器的轰鸣声,连成了一片。

在陈丕显、廉荣禄的陪同下,邓小平走进葛洲坝工程电动模型室。廉荣禄向邓小平汇报工程进度和枢纽布置情况。

邓小平凝视着工程电动模型,全神贯注地听讲解员介绍,时而点头,时而微笑。听完汇报后,邓小平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7月的宜昌,晴空万里,骄阳似火。

邓小平不顾炎热和旅途的劳累,兴致勃勃地视察了正在紧张施工的葛洲坝一期工程的二号船闸、二江电站厂房安装现场、三江防淤堤。

在二号船闸下游的闸首,当廉荣禄汇报大江截流,对船闸的要求时,邓小平问道:“是今年年底截流吧?”

廉荣禄说:“这是我们的心愿!”

邓小平笑着说:“好啊!”

看完船闸后,邓小平说:“这船闸大啊!1920年,

我在法国时,人家就修了船闸。那时,巴黎地下铁路也修了。”

在二江电厂,邓小平问:“发这么多电,要多少煤?”

魏廷铮说:“折合700万吨标准煤。”

随着阵阵机器声,邓小平来到大江截流基地,只见30多吨的大型载重汽车,来回穿梭作业,将满车的石块从南津关等地运来。

截流的“重型武器”,即15至25吨重的金字塔似的混凝土四面体,整齐地排在大江两岸,形成两个方阵,待命动用。大江截流非同凡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

邓小平望着那堆积如山的石块和波浪翻滚的长江,问廉荣禄:“截流用什么方法?”

廉荣禄回答:“从两岸同时向江中抛投石块、石渣填筑料,在最后关键时刻,动用‘重型武器’截流四面体。”

“这么个大江,要把它截住,可不容易呀。”邓小平关切地说道。

廉荣禄说:“我们全局上下,万众一心,精心准备,精心组织,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邓小平满意地点点头。

视察完毕,邓小平紧紧握住廉荣禄的手说:“你这里是今年年底截流,明年‘七一’发电啊!”

廉荣禄激动地回答道:“请首长放心,我们决不辜负首长的关怀和期望,一定要用横锁长江的捷报,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喜。”

葛洲坝人没有辜负邓小平的厚望。1981年1月4日,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成功。

同年的7月10日,葛洲坝二江电厂发电机组,安装就绪,投入发电。

邓小平关怀葛洲坝工程建设,也关怀宜昌市的建设和发展。

在结束对葛洲坝的视察之后,邓小平又乘着面包车,绕宜昌市区一圈,浏览了宜昌市容和城市建设。

在视察了葛洲坝工程后,邓小平又乘船来到江陵市。

邓小平对荆江两岸的1500万人口、2300万亩良田,处于荆江洪水的严重威胁之下,十分地关注。

邓小平指出,洪水淹到哪里,哪个地方就要倒霉,人民就要遭殃。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解除这种威胁。

邓小平对随行的有关负责人说:

长江两岸的防洪问题要十分重视,一点也不能马虎。推动三峡工程建设

邓小平此次三峡之行的最后一站,是江城武汉。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国务院以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专程从北京赶到武汉,专门研究三峡工程的相关事宜。

在会上,邓小平说:“我建议由国务院召开一次三峡专业会议。我听了汇报有些看法。三峡问题要考虑。”

接着,邓小平归纳了几个主要问题:

担心一个航运问题,现在解运的东西不多,船闸有5000万吨通过能力,顾虑不大。

另一个生态变化问题,听来问题也不大。

三峡搞起来以后,对防洪作用很大。真的洪水来了,很多地方要倒大霉。

整个工程投资95亿元,移民费40亿元。

6年半可以发电。装机容量2000多万千瓦,效益很大。

最后,邓小平的结论是:

轻易否定搞三峡工程不好。

这是一个重要的表态。

邓小平这次亲自对长江三峡的考察,加速推动了三峡工程论证的速度。

于是,论证三峡工程的步伐加紧、加快了,兴建这个大工程的研讨继续深入。

1980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由国家科委、国家建委负责组织水利、电力等专家,对三峡建设进行论证。

同年11月,姚依林也来到工地上考察,对三峡工程列入计划的问题,做了详细地调查研究。

1981年底,长江水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制上报了《三峡水利枢纽论证报告》。

1983年3月,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制完成了《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

邓小平一直希望三峡工程能早日上马。

1983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专门讨论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建设问题。

邓小平在会上,再次谈到了三峡工程。邓小平说:

不搞重点建设没有希望。能源、交通等重点项目,都是10年8年才见效的。比如三峡工程。

长江上游的二滩工程,应该搞哪个,不要再犹豫了,犹豫一年就多耽误一年。

在同年的12月,邓小平在听取有关方面负责人汇报经济情况时,指出:

三峡工程怎么样?能不能上?投资安排不可能那么准确,要安排得十分科学不可能,重要的是要争取时间,要把争取时间放在首位。这方面要勇敢点,太稳了不行。

邓小平还多次向姚依林、宋平指示,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定要加强重点骨干工程建设,尤其是能源、交通、农业、原材料等行业,不要重复搞效益不大的加工项目。并指出,要抓紧进行三峡工程的准备。

邓小平说:

搞建设也和搞改革一样,要有一点闯劲,要立即抓紧修路等准备工程,国家建设项目能放在三峡地区的尽量放在三峡地区。

在邓小平的关怀下,三峡工程的准备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邓小平在1980年的三峡之行,虽然短暂,但对推动三峡工程的建设,其影响深远。遇老乡一起聊天

1980年7月11日9时许,一声起航的笛声,回荡在重庆港朝天门码头上空。

“东方红32号”客轮三楼二等舱室,显得格外地宁静。

年仅22岁的客轮服务员王丽萍,上“东方红32号”当服务员,还不到5个月。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竟有这样一次难得的机遇。

此时,烫了一个小波浪式发型的王丽萍,两只大眼睛专注地盯着楼梯口。

不一会儿,只见一位天庭饱满、身着军服的老者,在众人的拥簇下,“噔噔”的上楼来。

王丽萍高度紧张的神经刹那间认出来:是邓小平同志!

王丽萍急忙迎上前去,搀扶着邓小平同志,走进了二等客舱。

踏着红地毯,邓小平的步履显得十分的稳健,双眼炯炯有神。

王丽萍扶着邓小平同志走着,俊秀的瓜子脸上浮着出一层淡淡的红晕,这是少女突然涌起的一种特别强烈地幸福感。

早在半个月之前,“东方红32号”轮载客到重庆后,就到对岸抛锚,进行整修。所有的迹象表明,又有任务来了。

王丽萍同船员们一样,遵守纪律,不随便打听将是哪位首长乘船。

可是,王丽萍也有所感觉。比如,随船的长航局副局长张绍震要求,房间色彩要淡雅一些,要用白乔其纱做窗帘。同时,还特意挑了一个“熊猫叼竹”的茶叶盒,放在茶几上。

王丽萍当时就感到,这位首长很有个性。可她万万没想到,首长竟是邓小平,更没想到自己紧随邓小平同志身旁,为他服务!

夏日早晨的阳光,分外的明媚娇娆,敞开的二等舱休息室,迎来了自己的亲人邓小平及夫人卓琳,还有女儿、外孙,以及四川省领导鲁大东和专程来迎接的陈丕显同志。

走在前面的王丽萍向前跨了一步,轻轻拉开面前正中的一把座椅,然后又快步返回,侧身把邓小平同志扶上座位,并轻声地说道:“请坐。”

待邓小平落座之后,他十分满意地向王丽萍点了点头。

王丽萍悄然退出了休息室,这时,她似乎才松了一口气。王丽萍慢慢地走出客舱,这才感觉到身上沁出一层薄汗。当王丽萍走到船舷边时,轮船已经开始缓缓地离开码头。

王丽萍偶然抬头一望:哟,真是人山人海!重庆的父老乡亲,不知怎么得知回家探亲的邓小平同志要走了。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马路边,拥向江边,为邓小平同志送行。

虽然,他们并不知道哪辆车里坐着邓小平,也看不到邓小平的身影,可数万民众带着一种寄托,早早地立在路旁、江畔……

王丽萍后来回忆说:

小平同志在船上,除休息外,一般都在休息室读书、看报、阅读文件。

小平同志在二等舱休息时,办公劳累了,便半躺在休息室的沙发,休息一会儿,不时还与我聊聊天。

有一次,小平同志见我拿本英语书在默读,便对我说:“这就好。要多学一点儿,对国家好,对自己好。长江旅游资源丰富,外国朋友要旅游,船员要精通外语。”

王丽萍说:“我非常感谢小平同志的鼓励,后来我在船上更加勤奋地学外语,不久,我就能独立与外宾进行一般性对话了。”

王丽萍还回忆说:

小平同志还不时与我拉家常,问我多大年龄,什么时候参加工作,工资多少,什么地方人,家住哪儿。

当他听说我的父亲是经验丰富的川江客轮船长时,小平同志感慨地说:“一家人吃长江饭,好嘛,长江养育了我们不少中华儿女。”

王丽萍接着回忆说:

小平同志还问起船舶的情况。

我说我们这艘船是“任务船”,周总理乘过,陈毅元帅曾陪同西哈努克亲王乘坐过,抗日战争时,到延安写过《西行漫记》的斯诺,也坐过我们船。

还有一些中央领导人也坐过。

小平同志听后,说:“这船有一定纪念意义。”

小平同志在“东方红32号”轮,多次到船员岗位视察和走访船员,我都一路搀扶,服务于左右。

王丽萍还幸福地回忆说:

小平同志与我谈着心,就像对自己亲生儿女一样推心置腹,语重心长。

他在百忙中,不忘关怀长江青年船员,说明小平同志对一个普通长江船员工人的信任。

这是领袖与群众鱼水情谊的有力佐证!

在第二天早餐之后,王丽萍搀扶着邓小平,到四楼船首驾驶台视察。

邓小平向船长熊忠培,询问驾驶操作、航速、机器状况和航道等情况,他问得很细。

50多岁的熊忠培船长,也是四川人。邓小平聚精会神地听他介绍情况。

邓小平从驾驶台的右侧出来之后,便一路看望船员的房间。王丽萍所在的女服务员的房间是4人间,在政委房间隔壁。

王丽萍把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引到自己所住的房间。

邓小平看了一下,就问王丽萍:“住几个人?”

王丽萍回答后,邓小平又看了看房间里的摆设,说:“条件还好嘛,这边光线不错。”

邓小平在轮船驶入瞿塘峡前,在二等舱休息室前,观看长江三峡的雄姿。

轮船东下,一进瞿塘峡口,只见两壁断岩,像两扇高大的铁门,锁住夏日的一江金灿灿的江水,其景色很是壮观。

邓小平兴致很高地对身旁的外孙、外孙女说:“唐朝诗人李白,过白帝城时赋了一首诗,你们背给老爷子听听!”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个小家伙争着一人背了两句,邓小平听了十分高兴。

为了更好地观看神女峰,轮船进入巫峡后,邓小平在三楼尾部观景。

只见邓小平迎着骄阳,面对云彩缭绕中的“神女”,指点江山,谈笑风生。

当天下午,船到达宜昌。

邓小平一行,到兴建中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进行视察。

从工地回来后,吃过晚饭,邓小平不顾旅途的疲劳,应船员们的要求,到三楼的餐厅,与船员们合影留念。

王丽萍幸福地回忆说:“在照相时,我就蹲在邓小平同志的前面。”

两天半愉快的航程很快过去了,轮船驶入了武汉港区。王丽萍依依不舍地搀扶着邓小平同志,送至二等舱室门口。

邓小平同志握住王丽萍的手,说:“你辛苦了!”

“不辛苦!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王丽萍十分谦逊地答道。

“这次旅行不错,结识了一位小老乡。”邓小平风趣地说。

目送着邓小平同志离二等舱远去,王丽萍的心中涌出圆满完成接待任务后的轻松感。

但是,突然,王丽萍又像失掉什么似的,急忙三步并成两步地跑到船舷边。

此时,轮船已经靠武汉港军用码头,邓小平同志一行已离船,上了栈桥。

武汉的天气很热,只见邓小平已脱掉军服,穿着短袖白衬衣。一只手牵着外孙,另一只手在频频侧身中,向欢送的船员挥动。

王丽萍拼命地向邓小平同志招手,邓小平同志那慈祥的微笑,在她这个“小老乡”的心中,至今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点击获取下一章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