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4 09:28:16

●老周说:“我对人民的贡献太小了,和雷锋简直没法比啊!”

●欧阳海奋不顾身地跃上铁路,抢在机车的前面,拼出全身的力气,把大黑骡推下铁路。

●在地雷即将发生意外爆炸的紧急关头,王杰扑上这枚地雷,用身体掩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壮烈牺牲。

● 学习雷锋好榜样各行各业积极学雷锋

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后,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热情更加高涨,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的学雷锋积极分子。

沈阳部队某长途电话连的女战士们积极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待用户胜过亲人,把对雷锋的敬佩努力倾注到自己转接的每一个电话之中。

1962年春天,长途电话连党支部曾经把雷锋请到连里作报告。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深地感染着电话里的每一个战士。他们立志向雷锋学习,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机台旁工作5年、10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新来的战士小范,曾经很讨厌话务工作,认为干这行又枯燥,又没有出息。老战士发现以后,就主动给她讲雷锋主动要求去条件艰苦的地方,为祖国做贡献的故事,小范听后,思想上受到很大的触动。他开始转变自己的工作态度,很快成为电话连里的优秀士兵。

某部队管理员老周,积极响应中央发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他学着雷锋的样子,一次又一次地将平时积攒下来的钱悄悄地寄给困难群众,寄给灾区。

有人给老周算过一笔帐,老周自从学雷锋以来,为帮助同志,为支援灾区,所花的钱不少于300元。可是,老周还经常说:“我对人民的贡献太小了,和雷锋简直没法比啊!”

在广州市的3路电车上,活跃着一个由电车乘务员组成的“学雷锋小组”,他们向雷锋学习,积极热情地为乘客服务,受到乘客的好评。

有一次,几个乘务员看见一个丢失在电车上的钱包。他们拾起钱包,发现钱包里有一张来广州探亲的证明。这时候,乘务员小刘正好下班,她就约另一个乘务员小宋一起去寻找失主。

小刘和小宋不顾一天工作的劳累,按照探亲证明上写的地址,找到被探亲者的工作单位。不巧的是,那位同志几天前刚刚调动了工作。

小刘和小宋没有灰心,她们四处打听,终于又找到被探亲者的新单位。原来丢钱包的失主,就是被探亲者的爱人。夫妇二人接过钱包,激动地连声说:“你们可真是活雷锋啊!”

吉林省某旅社青年服务员小芳,认真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热心为群众服务,受到人们的赞扬。

小芳在工作中,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对工作认真负责,经常忙得满头大汗,腰酸腿疼,但她从不叫苦,对工作始终充满热情。

旅客的衣服脏了,小芳就悄悄地洗净,晒干,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旅客的床上。

旅客的衣服破了、扣子掉了,小芳就拿起针线,及时给缝好、钉好。

旅客病了,小芳想起雷锋对同志如春天般温暖的精神,就主动为旅客端来可口的饭菜,还请来大夫给他们看病。

旅客不知道要去办事的地点,小芳就主动带领旅客走街串巷,热情地给旅客当向导。

一天,两个旅客由于淋了大雨,患了重感冒,躺在床上。小芳知道后,立刻到药店买来治感冒的药,又到饭店买来放了姜片的面汤,端到他们面前,让他们喝下。

病人喝下药和面汤以后,很快恢复健康。

临走时,这两个旅客连声道谢,称赞小芳是个好青年。小芳谦虚地说:“比起雷锋来,我还差远了。”

冬季的一个夜晚,小芳下班回家的时候,遇见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大娘。

老大娘是来探望在本地某化工厂工作的儿子。当时工厂已经下班了,老大娘行动不便,找不到儿子的家,心中焦急万分。

小芳问明情况以后,立刻亲热地安慰老大娘说:“大娘,您别着急,我送您去,保证帮您找到亲人。”

小芳说完,就转身到单位食堂借来手推车,又拿了一套被褥,热情地把老大娘扶到车上,细心地帮她盖好被子,然后推起车,边走边打听大娘儿子的家。

冬天的夜晚很冷,小芳却累得满头大汗。

小芳走一段路,就停下来打听打听。从南到北,又从东到西。足足花了两个小时,终于找到大娘的儿子家。

这时候,已是22时了。

大娘和儿子都很感动。大娘含着泪水拉着小芳的手,说:“闺女,你叫啥名字?在哪里工作?”

小芳笑着说:“大娘,我叫雷锋,我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

小芳说完,对大娘挥挥手,就推着车跑了。

在学雷锋运动中,不少小学生也主动向雷锋叔叔学习,主动帮助别人。

冬天的一个夜晚,在辽宁省营口市一个公共汽车站,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周红和她的弟弟站在那里,细心地注视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过了一会儿,一个中年妇女急匆匆地跑来,看见周红就问:“小同学,你们见到一个背包吗?是蓝色的。”周红听了,从身后拿出一个圆鼓鼓的蓝色背包,说:“阿姨,这是您丢的吗?我们在这里等您好久了。”

这个中年妇女接过自己上车时不小心丢失的背包,看着周红和她的弟弟冻得红通通的小脸,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她想给周红所在的学校写一封表扬信,就问周红:“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学校的?”

周红猜出她的心思,笑着说:“阿姨,这是我们少先队员应该做的。和雷锋叔叔相比,我们还差得很远呢。”说完,就拉着弟弟走了。

在学雷锋活动中,全国涌现出无数的学雷锋积极分子和先进集体。几乎每一个人,都受到过别人无私的帮助,也无私地帮助过别人。

大家时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同志,真谢谢你啊,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雷锋……学习雷锋的杰出代表

毛泽东等领袖为雷锋题词以后,形成巨大的号召力。一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活动迅速在神州大地形成热潮。

此后,每年3月5日便成了全民学雷锋的日子。

全国各行各业和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成千上万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全社会迅速地出现一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一步地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新风气。

1963年2月12日,《解放军》报刊登出一篇学习雷锋的文章,作者这样写道:

读了报纸上关于雷锋生前事迹的报道,很受感动。人们哀悼他,敬佩他,同时也为祖国曾有这样高度革命觉悟的青年战士感到兴奋。

雷锋同志生前的一些事迹,看起来似乎是平凡的,但在这些事迹中却蕴藏着不平凡的革命精神。雷锋牺牲的时候仅仅22岁,是解放军的一个汽车班班长。他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他的日记中记下的一些热诚的誓言,还没有来得及充分地实现。可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英雄战士欧阳海就是学雷锋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

1963年11月18日上午,白雾茫茫,细雨蒙蒙。满载着旅客的282次列车由衡阳北上,风驰电掣地向前飞奔。

这时候,一队炮兵战士拉着驮炮的战马,正沿着铁路东侧向前行进。

火车司机连忙拉笛告诉部队小心。

不料,气笛的尖啸声惊动一匹驮着沉重炮架的黑骡子,它忽地拖着驭手冲上轨道,乱蹦乱跳,最后竟然死死站在轨道上不动了。

列车正在飞速向黑骡子冲去,相距只有40多米。

一场严重的事故眼看就要发生。

就在这紧急关头,从部队的行列中猛然冲出一个战士,他奋不顾身地跃上铁路,抢在机车的前面,拼出全身的力气,把大黑骡推下铁路。一场重大事故避免了,全车旅客得救了,可是,这个战士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躲开,他被火车撞倒了。

火车向前冲滑大约300米才停住。两位火车司机连忙跳下机车,直奔战士倒下的地点。受伤的战士已经躺在战友的手臂里,左腿满是鲜血,却不声不响,只是睁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环视周围的同志。

火车上的副司机含着眼泪说:“快救救这个战士,是他救了我们全列车的旅客和乘务员啊!”

这个舍身抢救列车的战士,就是共产党员、解放军某部三连七班班长欧阳海。

欧阳海被送到医院后,铁路职工、刚下车的旅客和驻军官兵100多人,都焦急地守候在医院手术室外,纷纷要求给欧阳海输血。当地县委在打电话,请求派飞机把欧阳海送到上海抢救。然而,欧阳海却因为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与同志们永别了。

欧阳海生前,十分崇拜雷锋,他把雷锋看成是自己的学习榜样,自觉地向雷锋学习。

1963年,欧阳海探家时,家乡东山乡的一个小姑娘失足掉进水井里,欧阳海跳进冰冷的井中把女孩救起来,乡亲们敲锣打鼓来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他只说:“这是应该的。”

村里欧阳增玉家不小心失火,火苗直窜上楼板,乡亲们都在地里劳动,欧阳海及时赶到,先背出欧阳增玉的老母亲,又把燃烧着的柴草扔到屋外,双手被烧伤了,回到连队时手上还敷着草药。连长问他,他说是自己不小心烫坏的。

一个假日,欧阳海外出回来,碰见一位老大爷吃力地挑着一担柴,他迎上去接过担子,从山上到山下,足足挑十来里。老大爷请他留下名字,他笑着说:“我是雷锋的战友。”

欧阳海在他的日记本上写道:

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欧阳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这句庄严的誓言。

王杰也是学雷锋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

1963年3月,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以后,王杰思想上受到到很大的震动。王杰把雷锋的事迹和日记读了一遍又一遍。

在一次施工中,王杰被着火的沥青烫伤右手,硬被同志们拉下来休息。

排长来看望王杰。一进屋,只见王杰趴在临时搭起的地铺上,面前摊开一大张牛皮纸,他用左手握着笔杆,正在吃力地写着什么。

排长看到王杰脸上的汗珠不断滴落下来。

排长走上前,看到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字样。

排长很感动,他关切地对王杰说:“王杰同志,你也要注意休息呀!”

王杰不好意思地笑了。

王杰生前,把雷锋当成自己的榜样,把为人民做好事视为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王杰把自己攒下的钱偷偷给生活困难同志的家邮去。

王杰只要有时间,就主动帮助炊事员挑水、做饭。

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施工一天的同志都已经进入梦乡,王杰悄悄地爬起来,把全排二十多件湿棉衣、棉鞋烤干…

野营行军中,王杰把别人踩倒的麦苗扶好,培上土;路途上,他抢着为战友扛抢;在宿营地,他一放下背包就主动替群众挑水、扫院子;抗洪中,他冒险为大家探路,群众称他为“活雷锋”。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帮邳县张楼公社农民进行地雷爆破训练,在地雷即将发生意外爆炸的紧急关头,他扑上这枚地雷,用身体掩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壮烈牺牲。

这一时期,像欧阳海和王杰这样的学雷锋标兵实在是不计其数。如跳入激浪深流救捞落水老人和儿童的谢臣、王永才、孙忠杰、曹爱勤;冲进火海抢救国家物资的赵尔春,勇拦惊马奋勇救儿童的刘英俊等等。他们都是学雷锋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分子的杰出代表。新时代的活雷锋

李润虎是兰州军区某红军师军械修理所的一名志愿兵。他从1972年入伍以后,坚持学雷锋做好事,脚踏实地,默默奉献。

1982年秋天,战士王天西的父亲得了败血症,家里来信要钱治病。王天西没有积蓄,急得吃不下饭。李润虎知道后,劝慰了几句,就揣上仅有的50元钱去邮局,填汇款单的时候,他在附言栏里写道:“父亲,请您保重!”

李润虎知道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他就把王天西的境遇告诉全所的战友,他还对战友们说:“哪位父亲对儿子开口要钱,都是迫不得已的。父亲收到我们的钱,不光感到我们在孝顺他,还会觉得心里踏实,觉得儿子在连队生活得不错。如果收不到钱,老人就会对自己向儿子要钱的举动感到内疚,还会替儿子的处境担忧,是不是?”

战友们听了李润虎的这番话,都深受感动,纷纷对王天西解囊相助。

1989年春播前夕,战士苏学才接到父亲的来信,父亲说家里分到20多亩地,打算种花生,需要儿子筹借1000元钱买花生种子,借不着就让儿子去贷款,秋后再还钱。

李润虎在司务长那里存有几百元钱,是准备家里盖房用的,他知道小苏家里的情况后,立即凑了500元钱给小苏。

小苏知道李润虎家的房子已经拖了8年没有盖成,执意不收。李润虎笑着说:“我再等明年吧,你先把这钱寄回去。”

秋后,小苏家的花生大丰收,父亲寄来整整1000元钱,让儿子交给李润虎,还解释说多余的钱支援李润虎家盖房。李润虎火了,他生气地说:“小苏,你把我当成啥人了!”硬是只收500元。

由于党的政策好,许多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而李润虎长期在部队服役,远在陕西农村的家中由于缺少劳力,生活中遇到不少困难。

李润虎此时面临着一个十分重要的选择:是退伍回家致富,还是继续留在部队工作?

李润虎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像雷锋那样,做一个无私的奉献者。

后来,师里想解决李润虎的家庭困难,决定让他妻子随军,李润虎却坚决不同意。他说:“哪有志愿兵家属随军的,不能为了我,坏了部队的规矩。困难,总会克服的。”学习雷锋的先进集体

在美丽的小岛鼓浪屿上,有一个受人称赞的学雷锋先进集体,他就是驻守在鼓浪屿上的南京军区某守备团八连。

八连官兵在鼓浪屿执勤的时候,经常碰到海外游客问路。他们意识到只有学些外语,才能更好地帮助这些外国游客。

于是,每周三、六下午,连队就请外语学校老师来上课,帮助官兵学习常用的外语对话。经过刻苦学习,八连的官兵都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外语口语。

一天,一排长成功路过八卦楼,看到两个美国游客正在焦急打着手势,叽哩哇啦地对周围人讲着什么。周围人都听不懂,只是疑惑地看着他们。

成功急忙走上前去,用英语与这两个美国人交谈,才知道这两个美国人和旅游团走散了,现在要回悦华酒店。成功面带微笑,用英语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急,我送你们回去。”

成功领着这两个美国人走出弯曲交错的小巷子,登上渡轮,一直把他们送到悦华酒店,这才与他们道别。

这两个美国游客十分感激,连声说:“没想到中国军人这么可爱,这么有文化素养!”

八连的官兵,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鼓浪屿的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知识。因此,他们向游客介绍鼓浪屿的情况时,简直如数家珍。

一次,士兵张勇在厦门博物馆展览厅维持秩序。他看见一位台湾同胞驻足在一门英式大炮前,他就主动把大炮的来龙去脉对这位台湾游客讲了一遍。后来,这位台胞又对一幅图画很感兴趣,张勇又向他介绍画家的生平、作品创作年代等知识。这位台胞听后十分惊讶,忍不住称赞说:“大陆军人的知识面真宽。”

在旅游者面前,八连官兵还主动扶老帮残,尽量让每一位游客都能畅快地游览鼓浪屿。

1986年6月的一天,由香港中旅集团、香港伤健协会组成的伤残旅游团一行30余人来鼓浪屿观光。这是他们来大陆旅游的最后一站。

这些游客有的双目失明,有的行走不便,拉着拐杖,坐着轮椅。他们从轮渡上岸时,正在码头执勤的八连几位士兵发现了,立即热情地迎上去,他们推的推,扶的扶,背的背,帮助这些残疾人游览风光。

在日光岩下,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十分惆怅地仰望着高高的日光岩,他们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登上岩顶一饱眼福啊!可是,面对几百级台阶,他们只能望而却步。

这时,八连官兵看出这些残疾人的心思,他们就用双臂抬起轮椅,一级一级地往岩顶上爬。

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老人都流泪了。他们激动地说:“鼓浪屿真美,解放军真好!”“我们到过许多国家,见过很多军人,像这么好的军人,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些残疾人离开鼓浪屿时,都对八连的官兵依依不舍,他们说:“八连官兵给我们留下了比日光岩更美的印象。”

其实,八连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就组织学雷锋小组,在轮渡码头边的一棵大榕树下设茶水站,向过往行人免费供应茶水。

八连官兵在大榕树下摆放好桌子和长条凳。桌子上摆着茶水桶,洗得干干净净的青花瓷杯,桌前还有一个半米见方的玻璃小镜框,上面写着“免费供应茶水”。长条凳则可以供行人坐下,边休息边喝茶。

八连的茶水站很受欢迎。老人、妇女、孩子都纷纷围上来,一桶茶水不到两小时就喝完了。这时候,连长就会大声喊道:“二排长,再烧两桶来!”

一个年过半百的印度尼西亚华侨,坐在八连茶水站旁,出神地注视着八连士兵热情地给过路游人送水。这位老人显然是被感动了,他久久不肯离去,足足看了将近两个小时。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开始怀疑雷锋精神是否还有价值,八连为此特地开展一场讨论:“雷锋精神到底有没有过时?”

经过热烈的争论,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他们坚定地说:“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放光芒!”

许多初次来到鼓浪屿的人,都要亲热地和八连的官兵们说上几句话。他们早就听说过鼓浪屿上有个好八连,此时此刻,他们要表达对八连的崇敬之情。

去过鼓浪屿的许多游客与当地的人民群众,都亲切地称赞八连为“集体雷锋”。

官兵们很珍惜这个光荣称号,他们决心把学习雷锋的活动坚持得更好。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1990年3月5日,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向雷锋学习。

江泽民题词:

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

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并没有忘记雷锋,他们依旧在纪念雷锋,依旧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雷锋致敬。

当年的学雷锋积极分子,如今很多是社会上的志愿者。

47岁的王春艳,年轻时是学雷锋标兵,如今是优秀的志愿者。

1979年,17岁的王春艳高中毕业,她在家等待分配。一天,邻居李大娘的大女儿哭着跑下楼:“姐姐,我妈生病了,我和妹妹该怎么办呢?”王春艳不假思索地说:“快走,姐姐帮你上楼看看。”

李大娘家的生活负担很重,家里全靠着李大娘一个人支撑,如今李大娘病倒了,这个家顿时陷入困境。

从那天开始,王春艳主动向这个处在风雨之中的困难家庭伸出热情的双手。她成为这个家的一员。

李大娘身体不好,王春艳就经常帮助李大娘收拾家务,陪大娘看病,还热情地给孩子辅导功课,很多次,孩子生病了,王春艳都细心地照顾他们,给予他们无私的关心与帮助。李大娘家也完完全全地把王春艳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

那一年,王春艳被街道办事处授予“学雷锋标兵”的光荣称号。后来,王春艳一直热心地帮助着李大娘一家,直到后来搬家。如今,已到中年的王春艳回想起当年的往事,感到十分自豪,她感慨地说:“帮助人之后,自己心中有份快乐。”2000年,王春艳下岗了,她陷入人生的低谷,但是,她的爱心并没有在困境中远去。

王春艳在社区发现很多老人、残疾人生活十分困难,她就主动腾出时间,上门照顾这些有困难的人,她还热情地与他们谈心,让他们乐观地面对人生的种种难题。

后来,王春艳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社区工作人员,这份工作也让她有了更多帮助别人的机会。

王春艳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开始逐步了解“志愿者”这个群体,她很喜欢这个以助人为最高原则的好团体,就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社区义工……

多年从事志愿者工作的许威说,志愿者工作是以“学雷锋”运动为宏大背景的。46年前,随着“学雷锋”口号的提出,“对同志春天般温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等崇高精神,与现在的志愿者精神一脉相承。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人开始更加有意识地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于是,他们积极加入志愿者的行列,立志像雷锋那样助人为乐,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崇高和伟大。

据黑龙江省志愿者协会统计,黑龙江省志愿者人数已经从2003年的30万发展到现在的90万,此外,还有无数的民间志愿者,志愿者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志愿服务无论在社会动员、社会责任、机构管理,还是在服务规模等方面,都已经远远超出当年学雷锋活动的规模。许多志愿者在谈到雷锋的时候,都表现出高度的敬仰之情,他们说:“人们永远记住了雷锋。雷锋永远不会离开我们。”

著名女作家柯岩一直对雷锋怀有崇高的敬意,她深情地说:“站在他的面前,你便会发自内心地感到,他就是比你完美,就是比你高大,在他年轻的生命里,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就是那么强烈,所以,人民爱他,永远怀念他。”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雷锋的故事》赵德胜编写吉林大学出版社

《共和国军队回眸》杨贵华陈传刚主编军事科学出版社

《国史全鉴》本书编委会编团结出版社

《共和国五十年珍贵档案》中央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出版社

《军徽在新世纪闪光》杨春长主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彭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南海三代领导集体与共和国经济实录》王瑞璞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光辉的榜样》本书编写组中国文史出版社

《雷锋,英雄从这里走出》杨春长主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学习雷锋》丁一夏红编写学苑出版社

《青年的榜样》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

《共和国要事珍闻》郑毅李冬梅李梦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

《雄师劲旅扬国威》杨春长主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学习雷锋好榜样》本社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四、学习雷锋好榜样

●老周说:“我对人民的贡献太小了,和雷锋简直没法比啊!”

●欧阳海奋不顾身地跃上铁路,抢在机车的前面,拼出全身的力气,把大黑骡推下铁路。

●在地雷即将发生意外爆炸的紧急关头,王杰扑上这枚地雷,用身体掩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壮烈牺牲。

● 学习雷锋好榜样各行各业积极学雷锋

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后,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热情更加高涨,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的学雷锋积极分子。

沈阳部队某长途电话连的女战士们积极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待用户胜过亲人,把对雷锋的敬佩努力倾注到自己转接的每一个电话之中。

1962年春天,长途电话连党支部曾经把雷锋请到连里作报告。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深地感染着电话里的每一个战士。他们立志向雷锋学习,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机台旁工作5年、10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新来的战士小范,曾经很讨厌话务工作,认为干这行又枯燥,又没有出息。老战士发现以后,就主动给她讲雷锋主动要求去条件艰苦的地方,为祖国做贡献的故事,小范听后,思想上受到很大的触动。他开始转变自己的工作态度,很快成为电话连里的优秀士兵。

某部队管理员老周,积极响应中央发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他学着雷锋的样子,一次又一次地将平时积攒下来的钱悄悄地寄给困难群众,寄给灾区。

有人给老周算过一笔帐,老周自从学雷锋以来,为帮助同志,为支援灾区,所花的钱不少于300元。可是,老周还经常说:“我对人民的贡献太小了,和雷锋简直没法比啊!”

在广州市的3路电车上,活跃着一个由电车乘务员组成的“学雷锋小组”,他们向雷锋学习,积极热情地为乘客服务,受到乘客的好评。

有一次,几个乘务员看见一个丢失在电车上的钱包。他们拾起钱包,发现钱包里有一张来广州探亲的证明。这时候,乘务员小刘正好下班,她就约另一个乘务员小宋一起去寻找失主。

小刘和小宋不顾一天工作的劳累,按照探亲证明上写的地址,找到被探亲者的工作单位。不巧的是,那位同志几天前刚刚调动了工作。

小刘和小宋没有灰心,她们四处打听,终于又找到被探亲者的新单位。原来丢钱包的失主,就是被探亲者的爱人。夫妇二人接过钱包,激动地连声说:“你们可真是活雷锋啊!”

吉林省某旅社青年服务员小芳,认真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热心为群众服务,受到人们的赞扬。

小芳在工作中,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对工作认真负责,经常忙得满头大汗,腰酸腿疼,但她从不叫苦,对工作始终充满热情。

旅客的衣服脏了,小芳就悄悄地洗净,晒干,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旅客的床上。

旅客的衣服破了、扣子掉了,小芳就拿起针线,及时给缝好、钉好。

旅客病了,小芳想起雷锋对同志如春天般温暖的精神,就主动为旅客端来可口的饭菜,还请来大夫给他们看病。

旅客不知道要去办事的地点,小芳就主动带领旅客走街串巷,热情地给旅客当向导。

一天,两个旅客由于淋了大雨,患了重感冒,躺在床上。小芳知道后,立刻到药店买来治感冒的药,又到饭店买来放了姜片的面汤,端到他们面前,让他们喝下。

病人喝下药和面汤以后,很快恢复健康。

临走时,这两个旅客连声道谢,称赞小芳是个好青年。小芳谦虚地说:“比起雷锋来,我还差远了。”

冬季的一个夜晚,小芳下班回家的时候,遇见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大娘。

老大娘是来探望在本地某化工厂工作的儿子。当时工厂已经下班了,老大娘行动不便,找不到儿子的家,心中焦急万分。

小芳问明情况以后,立刻亲热地安慰老大娘说:“大娘,您别着急,我送您去,保证帮您找到亲人。”

小芳说完,就转身到单位食堂借来手推车,又拿了一套被褥,热情地把老大娘扶到车上,细心地帮她盖好被子,然后推起车,边走边打听大娘儿子的家。

冬天的夜晚很冷,小芳却累得满头大汗。

小芳走一段路,就停下来打听打听。从南到北,又从东到西。足足花了两个小时,终于找到大娘的儿子家。

这时候,已是22时了。

大娘和儿子都很感动。大娘含着泪水拉着小芳的手,说:“闺女,你叫啥名字?在哪里工作?”

小芳笑着说:“大娘,我叫雷锋,我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

小芳说完,对大娘挥挥手,就推着车跑了。

在学雷锋运动中,不少小学生也主动向雷锋叔叔学习,主动帮助别人。

冬天的一个夜晚,在辽宁省营口市一个公共汽车站,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周红和她的弟弟站在那里,细心地注视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过了一会儿,一个中年妇女急匆匆地跑来,看见周红就问:“小同学,你们见到一个背包吗?是蓝色的。”周红听了,从身后拿出一个圆鼓鼓的蓝色背包,说:“阿姨,这是您丢的吗?我们在这里等您好久了。”

这个中年妇女接过自己上车时不小心丢失的背包,看着周红和她的弟弟冻得红通通的小脸,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她想给周红所在的学校写一封表扬信,就问周红:“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学校的?”

周红猜出她的心思,笑着说:“阿姨,这是我们少先队员应该做的。和雷锋叔叔相比,我们还差得很远呢。”说完,就拉着弟弟走了。

在学雷锋活动中,全国涌现出无数的学雷锋积极分子和先进集体。几乎每一个人,都受到过别人无私的帮助,也无私地帮助过别人。

大家时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同志,真谢谢你啊,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雷锋……学习雷锋的杰出代表

毛泽东等领袖为雷锋题词以后,形成巨大的号召力。一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活动迅速在神州大地形成热潮。

此后,每年3月5日便成了全民学雷锋的日子。

全国各行各业和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成千上万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全社会迅速地出现一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一步地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新风气。

1963年2月12日,《解放军》报刊登出一篇学习雷锋的文章,作者这样写道:

读了报纸上关于雷锋生前事迹的报道,很受感动。人们哀悼他,敬佩他,同时也为祖国曾有这样高度革命觉悟的青年战士感到兴奋。

雷锋同志生前的一些事迹,看起来似乎是平凡的,但在这些事迹中却蕴藏着不平凡的革命精神。雷锋牺牲的时候仅仅22岁,是解放军的一个汽车班班长。他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他的日记中记下的一些热诚的誓言,还没有来得及充分地实现。可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英雄战士欧阳海就是学雷锋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

1963年11月18日上午,白雾茫茫,细雨蒙蒙。满载着旅客的282次列车由衡阳北上,风驰电掣地向前飞奔。

这时候,一队炮兵战士拉着驮炮的战马,正沿着铁路东侧向前行进。

火车司机连忙拉笛告诉部队小心。

不料,气笛的尖啸声惊动一匹驮着沉重炮架的黑骡子,它忽地拖着驭手冲上轨道,乱蹦乱跳,最后竟然死死站在轨道上不动了。

列车正在飞速向黑骡子冲去,相距只有40多米。

一场严重的事故眼看就要发生。

就在这紧急关头,从部队的行列中猛然冲出一个战士,他奋不顾身地跃上铁路,抢在机车的前面,拼出全身的力气,把大黑骡推下铁路。一场重大事故避免了,全车旅客得救了,可是,这个战士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躲开,他被火车撞倒了。

火车向前冲滑大约300米才停住。两位火车司机连忙跳下机车,直奔战士倒下的地点。受伤的战士已经躺在战友的手臂里,左腿满是鲜血,却不声不响,只是睁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环视周围的同志。

火车上的副司机含着眼泪说:“快救救这个战士,是他救了我们全列车的旅客和乘务员啊!”

这个舍身抢救列车的战士,就是共产党员、解放军某部三连七班班长欧阳海。

欧阳海被送到医院后,铁路职工、刚下车的旅客和驻军官兵100多人,都焦急地守候在医院手术室外,纷纷要求给欧阳海输血。当地县委在打电话,请求派飞机把欧阳海送到上海抢救。然而,欧阳海却因为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与同志们永别了。

欧阳海生前,十分崇拜雷锋,他把雷锋看成是自己的学习榜样,自觉地向雷锋学习。

1963年,欧阳海探家时,家乡东山乡的一个小姑娘失足掉进水井里,欧阳海跳进冰冷的井中把女孩救起来,乡亲们敲锣打鼓来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他只说:“这是应该的。”

村里欧阳增玉家不小心失火,火苗直窜上楼板,乡亲们都在地里劳动,欧阳海及时赶到,先背出欧阳增玉的老母亲,又把燃烧着的柴草扔到屋外,双手被烧伤了,回到连队时手上还敷着草药。连长问他,他说是自己不小心烫坏的。

一个假日,欧阳海外出回来,碰见一位老大爷吃力地挑着一担柴,他迎上去接过担子,从山上到山下,足足挑十来里。老大爷请他留下名字,他笑着说:“我是雷锋的战友。”

欧阳海在他的日记本上写道:

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欧阳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这句庄严的誓言。

王杰也是学雷锋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

1963年3月,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以后,王杰思想上受到到很大的震动。王杰把雷锋的事迹和日记读了一遍又一遍。

在一次施工中,王杰被着火的沥青烫伤右手,硬被同志们拉下来休息。

排长来看望王杰。一进屋,只见王杰趴在临时搭起的地铺上,面前摊开一大张牛皮纸,他用左手握着笔杆,正在吃力地写着什么。

排长看到王杰脸上的汗珠不断滴落下来。

排长走上前,看到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字样。

排长很感动,他关切地对王杰说:“王杰同志,你也要注意休息呀!”

王杰不好意思地笑了。

王杰生前,把雷锋当成自己的榜样,把为人民做好事视为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王杰把自己攒下的钱偷偷给生活困难同志的家邮去。

王杰只要有时间,就主动帮助炊事员挑水、做饭。

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施工一天的同志都已经进入梦乡,王杰悄悄地爬起来,把全排二十多件湿棉衣、棉鞋烤干…

野营行军中,王杰把别人踩倒的麦苗扶好,培上土;路途上,他抢着为战友扛抢;在宿营地,他一放下背包就主动替群众挑水、扫院子;抗洪中,他冒险为大家探路,群众称他为“活雷锋”。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帮邳县张楼公社农民进行地雷爆破训练,在地雷即将发生意外爆炸的紧急关头,他扑上这枚地雷,用身体掩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壮烈牺牲。

这一时期,像欧阳海和王杰这样的学雷锋标兵实在是不计其数。如跳入激浪深流救捞落水老人和儿童的谢臣、王永才、孙忠杰、曹爱勤;冲进火海抢救国家物资的赵尔春,勇拦惊马奋勇救儿童的刘英俊等等。他们都是学雷锋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分子的杰出代表。新时代的活雷锋

李润虎是兰州军区某红军师军械修理所的一名志愿兵。他从1972年入伍以后,坚持学雷锋做好事,脚踏实地,默默奉献。

1982年秋天,战士王天西的父亲得了败血症,家里来信要钱治病。王天西没有积蓄,急得吃不下饭。李润虎知道后,劝慰了几句,就揣上仅有的50元钱去邮局,填汇款单的时候,他在附言栏里写道:“父亲,请您保重!”

李润虎知道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他就把王天西的境遇告诉全所的战友,他还对战友们说:“哪位父亲对儿子开口要钱,都是迫不得已的。父亲收到我们的钱,不光感到我们在孝顺他,还会觉得心里踏实,觉得儿子在连队生活得不错。如果收不到钱,老人就会对自己向儿子要钱的举动感到内疚,还会替儿子的处境担忧,是不是?”

战友们听了李润虎的这番话,都深受感动,纷纷对王天西解囊相助。

1989年春播前夕,战士苏学才接到父亲的来信,父亲说家里分到20多亩地,打算种花生,需要儿子筹借1000元钱买花生种子,借不着就让儿子去贷款,秋后再还钱。

李润虎在司务长那里存有几百元钱,是准备家里盖房用的,他知道小苏家里的情况后,立即凑了500元钱给小苏。

小苏知道李润虎家的房子已经拖了8年没有盖成,执意不收。李润虎笑着说:“我再等明年吧,你先把这钱寄回去。”

秋后,小苏家的花生大丰收,父亲寄来整整1000元钱,让儿子交给李润虎,还解释说多余的钱支援李润虎家盖房。李润虎火了,他生气地说:“小苏,你把我当成啥人了!”硬是只收500元。

由于党的政策好,许多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而李润虎长期在部队服役,远在陕西农村的家中由于缺少劳力,生活中遇到不少困难。

李润虎此时面临着一个十分重要的选择:是退伍回家致富,还是继续留在部队工作?

李润虎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像雷锋那样,做一个无私的奉献者。

后来,师里想解决李润虎的家庭困难,决定让他妻子随军,李润虎却坚决不同意。他说:“哪有志愿兵家属随军的,不能为了我,坏了部队的规矩。困难,总会克服的。”学习雷锋的先进集体

在美丽的小岛鼓浪屿上,有一个受人称赞的学雷锋先进集体,他就是驻守在鼓浪屿上的南京军区某守备团八连。

八连官兵在鼓浪屿执勤的时候,经常碰到海外游客问路。他们意识到只有学些外语,才能更好地帮助这些外国游客。

于是,每周三、六下午,连队就请外语学校老师来上课,帮助官兵学习常用的外语对话。经过刻苦学习,八连的官兵都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外语口语。

一天,一排长成功路过八卦楼,看到两个美国游客正在焦急打着手势,叽哩哇啦地对周围人讲着什么。周围人都听不懂,只是疑惑地看着他们。

成功急忙走上前去,用英语与这两个美国人交谈,才知道这两个美国人和旅游团走散了,现在要回悦华酒店。成功面带微笑,用英语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急,我送你们回去。”

成功领着这两个美国人走出弯曲交错的小巷子,登上渡轮,一直把他们送到悦华酒店,这才与他们道别。

这两个美国游客十分感激,连声说:“没想到中国军人这么可爱,这么有文化素养!”

八连的官兵,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鼓浪屿的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知识。因此,他们向游客介绍鼓浪屿的情况时,简直如数家珍。

一次,士兵张勇在厦门博物馆展览厅维持秩序。他看见一位台湾同胞驻足在一门英式大炮前,他就主动把大炮的来龙去脉对这位台湾游客讲了一遍。后来,这位台胞又对一幅图画很感兴趣,张勇又向他介绍画家的生平、作品创作年代等知识。这位台胞听后十分惊讶,忍不住称赞说:“大陆军人的知识面真宽。”

在旅游者面前,八连官兵还主动扶老帮残,尽量让每一位游客都能畅快地游览鼓浪屿。

1986年6月的一天,由香港中旅集团、香港伤健协会组成的伤残旅游团一行30余人来鼓浪屿观光。这是他们来大陆旅游的最后一站。

这些游客有的双目失明,有的行走不便,拉着拐杖,坐着轮椅。他们从轮渡上岸时,正在码头执勤的八连几位士兵发现了,立即热情地迎上去,他们推的推,扶的扶,背的背,帮助这些残疾人游览风光。

在日光岩下,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十分惆怅地仰望着高高的日光岩,他们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登上岩顶一饱眼福啊!可是,面对几百级台阶,他们只能望而却步。

这时,八连官兵看出这些残疾人的心思,他们就用双臂抬起轮椅,一级一级地往岩顶上爬。

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老人都流泪了。他们激动地说:“鼓浪屿真美,解放军真好!”“我们到过许多国家,见过很多军人,像这么好的军人,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些残疾人离开鼓浪屿时,都对八连的官兵依依不舍,他们说:“八连官兵给我们留下了比日光岩更美的印象。”

其实,八连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就组织学雷锋小组,在轮渡码头边的一棵大榕树下设茶水站,向过往行人免费供应茶水。

八连官兵在大榕树下摆放好桌子和长条凳。桌子上摆着茶水桶,洗得干干净净的青花瓷杯,桌前还有一个半米见方的玻璃小镜框,上面写着“免费供应茶水”。长条凳则可以供行人坐下,边休息边喝茶。

八连的茶水站很受欢迎。老人、妇女、孩子都纷纷围上来,一桶茶水不到两小时就喝完了。这时候,连长就会大声喊道:“二排长,再烧两桶来!”

一个年过半百的印度尼西亚华侨,坐在八连茶水站旁,出神地注视着八连士兵热情地给过路游人送水。这位老人显然是被感动了,他久久不肯离去,足足看了将近两个小时。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开始怀疑雷锋精神是否还有价值,八连为此特地开展一场讨论:“雷锋精神到底有没有过时?”

经过热烈的争论,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他们坚定地说:“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放光芒!”

许多初次来到鼓浪屿的人,都要亲热地和八连的官兵们说上几句话。他们早就听说过鼓浪屿上有个好八连,此时此刻,他们要表达对八连的崇敬之情。

去过鼓浪屿的许多游客与当地的人民群众,都亲切地称赞八连为“集体雷锋”。

官兵们很珍惜这个光荣称号,他们决心把学习雷锋的活动坚持得更好。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1990年3月5日,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向雷锋学习。

江泽民题词:

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

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并没有忘记雷锋,他们依旧在纪念雷锋,依旧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雷锋致敬。

当年的学雷锋积极分子,如今很多是社会上的志愿者。

47岁的王春艳,年轻时是学雷锋标兵,如今是优秀的志愿者。

1979年,17岁的王春艳高中毕业,她在家等待分配。一天,邻居李大娘的大女儿哭着跑下楼:“姐姐,我妈生病了,我和妹妹该怎么办呢?”王春艳不假思索地说:“快走,姐姐帮你上楼看看。”

李大娘家的生活负担很重,家里全靠着李大娘一个人支撑,如今李大娘病倒了,这个家顿时陷入困境。

从那天开始,王春艳主动向这个处在风雨之中的困难家庭伸出热情的双手。她成为这个家的一员。

李大娘身体不好,王春艳就经常帮助李大娘收拾家务,陪大娘看病,还热情地给孩子辅导功课,很多次,孩子生病了,王春艳都细心地照顾他们,给予他们无私的关心与帮助。李大娘家也完完全全地把王春艳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

那一年,王春艳被街道办事处授予“学雷锋标兵”的光荣称号。后来,王春艳一直热心地帮助着李大娘一家,直到后来搬家。如今,已到中年的王春艳回想起当年的往事,感到十分自豪,她感慨地说:“帮助人之后,自己心中有份快乐。”2000年,王春艳下岗了,她陷入人生的低谷,但是,她的爱心并没有在困境中远去。

王春艳在社区发现很多老人、残疾人生活十分困难,她就主动腾出时间,上门照顾这些有困难的人,她还热情地与他们谈心,让他们乐观地面对人生的种种难题。

后来,王春艳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社区工作人员,这份工作也让她有了更多帮助别人的机会。

王春艳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开始逐步了解“志愿者”这个群体,她很喜欢这个以助人为最高原则的好团体,就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社区义工……

多年从事志愿者工作的许威说,志愿者工作是以“学雷锋”运动为宏大背景的。46年前,随着“学雷锋”口号的提出,“对同志春天般温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等崇高精神,与现在的志愿者精神一脉相承。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人开始更加有意识地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于是,他们积极加入志愿者的行列,立志像雷锋那样助人为乐,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崇高和伟大。

据黑龙江省志愿者协会统计,黑龙江省志愿者人数已经从2003年的30万发展到现在的90万,此外,还有无数的民间志愿者,志愿者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志愿服务无论在社会动员、社会责任、机构管理,还是在服务规模等方面,都已经远远超出当年学雷锋活动的规模。许多志愿者在谈到雷锋的时候,都表现出高度的敬仰之情,他们说:“人们永远记住了雷锋。雷锋永远不会离开我们。”

著名女作家柯岩一直对雷锋怀有崇高的敬意,她深情地说:“站在他的面前,你便会发自内心地感到,他就是比你完美,就是比你高大,在他年轻的生命里,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就是那么强烈,所以,人民爱他,永远怀念他。”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雷锋的故事》赵德胜编写吉林大学出版社

《共和国军队回眸》杨贵华陈传刚主编军事科学出版社

《国史全鉴》本书编委会编团结出版社

《共和国五十年珍贵档案》中央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出版社

《军徽在新世纪闪光》杨春长主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彭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南海三代领导集体与共和国经济实录》王瑞璞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光辉的榜样》本书编写组中国文史出版社

《雷锋,英雄从这里走出》杨春长主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学习雷锋》丁一夏红编写学苑出版社

《青年的榜样》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

《共和国要事珍闻》郑毅李冬梅李梦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

《雄师劲旅扬国威》杨春长主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学习雷锋好榜样》本社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点击获取下一章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