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4 16:46:47

●“我去年卖脐橙收入6000元,养羊、养鹅等养殖收入两万元,这全靠‘一户一技能’的帮助。”村民王光清激动地说。

●种植葡萄的农民们说:“今年,县里科技特派员给我们就葡萄种植讲课,并发给技术资料。如今,我们用技术种葡萄,果多粒壮,葡萄丰收已成定局。”

●职工李某家发生火灾,王连生和厂里其他领导立即送去3000元……

● 人民受益

贵州湖南依靠科技脱贫

贵州省积极实施“星火计划”,千方百计引导各地农民学习科学技术,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山上瓜果香,山下畜禽欢。这是人们在贵州省榕江县八开乡庙友村看到的喜人景象。

庙友村是榕江县“一户一技能”示范村之一,王光清是其中的示范户,像这样的示范户该县共有1667户,通过他们的示范,帮助4万多农户找到了致富路。

榕江县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思路,在全县广泛开展“一户一技能”创建活动。

榕江县政府以农户家庭为单位,以每个农户掌握一门以上技能为切入点,以一户一规划、一户一路子、一户一对子为措施,以增收致富、文明和谐为目标,先后在全县建立县级示范点3个,乡级示范点25个,学用转化基地36个,示范户1667户。

1995年以来,榕江县共开展“一户一技能”分类培训4600期,培训40多万人次。

当地农民通过培训,都掌握了一技之长。他们利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积极寻找增产增收途径,很快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我去年卖脐橙收入6000元,养羊、养鹅等养殖收入两万元,这全靠‘一户一技能’的帮助。”村民王光清激动地说。

当地农民通过学习科技,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如今,他们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更加高涨,不少人在劳动之余,自觉学习农业科技书籍,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奋发向上的致富精神。

湖南省政府在实施“星火计划”的过程中,想方设法让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各级政府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使农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湖南省祁阳县创新科技服务机制,改坐等农民上门咨询为深入农户家中、下到农村田间服务。他们发挥部门优势,通过举办各种农技知识培训班、一线指导、示范带动等多种形式,为全县农民解难释疑。

与此同时,农业、畜牧、水果等涉农部门还精选科技骨干,与镇、村、农户和养殖场结成“联姻”对子,为农民提供快捷的服务。

祁阳县全县早稻推广超级稻面积有20万余亩,为了提高农民对超级稻栽培技术特点的了解和掌握,确保粮食增产增收,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天龙”、“银利来”等稻米加工龙头企业,结合农时季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白水、八宝、肖家村等镇开展超级稻栽培技术培训。共举办超级稻栽培技术培训班51期,培训农民6万多人次。

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祁阳县还培植了一批典型的科技示范户,让示范户成为当地群众了解科技信息和咨询学习技术的“二传手”。

到2000年,祁阳县有3200余人获农民技术职称,有县级以上各类科技示范户近6000户,涉及产业120多个,加快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步伐。

祁阳县黎家坪大湾村的葡萄种植大户都对科技下乡的好处称赞不已,他们十分激动地说:“以前,我们种葡萄不懂技术,遇到病虫灾害,连农药化肥钱都搭上了。今年,县里科技特派员给我们就葡萄种植讲课,并发给技术资料。如今,我们用技术种葡萄,果多粒壮,葡萄丰收已成定局。”

造福家乡的星火先进

王连生是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镇岐星村党支部书记、岐星企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蔡家坡镇副镇长。

他带领岐星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引领村民自食其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全村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83年,岐星水泥厂刚开始创建,王连生就来到厂里,一干就是22年。他从技术员干起,潜心学习,努力实践,很快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1990年,水泥厂进行第一次技术改造,他便挑起了厂里技术改造总指挥的重任。

他和技术人员一起昼夜苦战,自己设计施工,自己安装调试,不知熬过了多少个通宵,将只有7000多吨生产能力的土立窑生产线,改建成具有两万吨生产能力的机械化立窑生产线。

王连生从干技术、做管理到搞营销,他干一行钻一行。经过水泥厂多岗位的摔打锤炼,厂里每一个生产环节,市场上每一次波峰低谷,他都了如指掌,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悟性,很快成为水泥企业管理的内行,并取得了水泥工程师、经济师专业技术职称。

1984年8月,王连生担任岐星水泥厂厂长后,眼界更加宽阔,经营思路更加明晰。经过大量调研和推算,他制订出一套“联产联质计酬”管理办法,将职工工资、资金与生产产量、质量直接挂钩,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使每吨水泥成本下降了15元,一等品率由原来60%提高到85%。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王连生的目光更加远大、敏锐,他带领水泥厂职工奋力拼搏,加快发展。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水泥厂年生产能力由当初的7000吨发展到后来的300万吨。

设备技术不断更新,成为国内最先进的干法旋窑生产线,固定资产由建厂初的200多万元达到后来的7亿元,销售收入突破了5亿元,年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水泥厂成为岐星集体经济的顶梁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跻身全省同行业第二。

王连生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创造了岐星发展史上一次次的辉煌。用自己的拼搏奉献精神,奠定了岐星事业大厦的根基。

2001年3月29日,在王连生的人生历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岐星面临转折和危机之时,他挑起了岐星村党支部书记、岐星企业集团董事长的重任。

在这一特殊时期,岐星的这副担子的确不轻,14个村办企业一半多出现严重亏损,总资产负债率高达102�4%。

一方面是企业管理粗放,已经亏损累累,有的已是资不抵债;

另一方面企业又为了求生存,以高息大量吸纳村民集资,使风险越积越大。

王连生感觉到岐星企业像一个患了“败血症”的巨人,在靠大量输血勉强维持着生命。如果任其发展,岐星的整个企业都会被拖入死胡同。曾远近闻名的岐星企业巨舰,行进到了一个充满暗礁险滩的危机期,搞不好就有灭顶之灾。

王连生上任后步子怎么迈?市、县领导都看着他,岐星的群众看着他,每一个了解、关心岐星的人,都为他和岐星的命运捏着一把汗。

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王连生显得异常沉稳、冷静。他在岐星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对岐星的历史、现状都了如指掌,他的每一根神经末梢都和岐星紧紧相连。

王连生在村党委班子会上胸有成竹地说:“岐星的出路只有改革,企业的管理机制、经营理念、产权制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它首先考验的是我们每一个班子成员。只有领导为改革做出表率,改革才能成功,岐星才能向前发展。”

针对企业管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王连生提出“增效减负,巩固提高,保证生存,重点突破”的治理方针,一场企业管理经营机制的改革,在岐星全面铺开。

王连生上任后推出的第一项措施,就是坚决刹住企业乱集资和盲目扩建风,该停的坚决停,该关的坚决关。

接着长期处于严重亏损、已资不抵债的岐星电解锰厂宣布破产清算,岐星面粉厂、方便面厂等进行停产整顿。

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整治,岐星14家企业关停破产了5家。岐星从危机四伏之中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岐星有希望了,岐星干部群众的心开始稳定下来。

初战告捷,王连生开始谋划第二步改革。经过深思熟虑,岐星的骨干企业岐星水泥厂、热电厂、建筑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造的计划提到了党委的议事日程。

作为岐星的掌舵人,王连生心里非常清楚,股份制改造绝非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岐星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是岐星企业能否走出困境的一次抉择。

王连生在开会时说,股份制改革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岐星有6000多人口,如何处理好集体利益与村民利益、企业发展与经营者的积极性,是关乎股份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关乎岐星盛衰兴亡的关键。

此时,陕西省全省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王连生清醒地看到,周边一些村的股份制改革,有的村集体经济变成了空壳,干部群众开始人心涣散;有的村因利益分配不公,引发了群众到处上访告状。他告诫班子成员,改制一定要慎之有慎。宁可慢,不可操之过急。

接下来,王连生带头学习国家有关集体企业改制的政策,学习借鉴改制中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经过学习调研和思想动员,在班子成员中达成了共识:

一是岐星集体经济不能削弱,集体这份家业是岐星人几十年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岐星人实现小康的靠山。股份制改造不能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

二是股份制改造要增加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方向,但决不会是一股就灵,要通过股份制改造,使企业经营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是股份制改造不能让村民吃亏,要让村民在改制中受益。

在研究制订股份制改制方案的会上。王连生动员说:“企业改制能否成功,是对我们领导班子的一次拷问和检验,是对每一个班子成员的思想、价值观的拷问和检验。”

王连生经过反复考虑,他提出改制方案要交村民大会讨论,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要保证集体和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失。让村民在改制中看到希望,得到好处。

企业通过改制提升管理水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集体经济在改制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在这艰难的转型过程中,他和领导班子成员同心同德,始终以集体和村民的利益为重,为大家做出了表率。

按有关政策规定,企业法人可以得到总股本的10%,王连生可以得到800多万元的股份,可他坚持只拿了1%的股份。

2003年5月23日,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到会的162名村民代表全部在方案上签字同意。

这个改制方案经过近一年时间的酝酿讨论,在村两委和村民群众中反复研究讨论了多次,充分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因此,它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在实施股份改制过程中,岐星村异常的平静,全村没有一人上访,上级没有接到一份反映信。

2003年10月9日,改制后的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岐星热电公司、岐星建筑房地产开发公司在一片鞭炮声中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岐星驶上了新的发展轨道。

在重大决策面前,王连生是一个果断、冷静的人。在群众面前,他又是一个诚实守信、心地善良的人。

他出身贫寒,对职工、村民有一种骨肉般的感情,水泥厂职工王某因意外车祸被撞成重伤,家庭生活困难,他发动全厂干部职工捐款5000多元,帮他渡过难关。职工李某家发生火灾,他和厂里其他领导立即送去3000元,他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信赖。

在王连生的带领下,岐星村的干部和群众全力以赴,共同拼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岐星从危机四伏中转危为安。

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企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集体经济在改制中得到了壮大发展,岐星村集体有了充足的资金为村民办实事。

2003年,村里投资1000万元拓宽硬化、绿化了全村6条主干道,安装了路灯。投资40多万元,改造了农电网,打了深水井。

村民在股份制改革中也得到了实惠,王连生主持、制订了《关于岐星村民就业的规定》,全村每户平均有一人在厂里上班,职工持有职工股,村民有赠送股和配股,年底有股息分红。

村里的老干部每月发放100至300元生活补助费,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100元的生活补助费,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350元。

岐星村成为一个闻名陕西省乃至西北的明星村,它曾经荣获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行业最大乡镇企业等30多项荣誉,两次受到国务院嘉奖。

王连生在成绩面前并没有骄傲自满,他没有停止带领村民开拓奋进、谋求发展的脚步,而是有力的推动着他朝着更高更新的目标迈进,开朗豁达的他胸怀鸿鹄大志,绘就着建设一流新农村的壮美蓝图。

王连生说:“建设新型建材工业园,打造全省第一的水泥制品集团,这对我们岐星村乃至岐山县来说,都是天大的事。”

作为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众喜”牌水泥创始人,王连生对自己从事的水泥行业怀有深厚的感情。

王连生说:“作为宝鸡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新型建材行业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宝鸡的水泥行业的产量和规模在全省排名第二,有着良好的扩大再发展基础,我市建设‘工业强市’,新型建材行业不能缺少,一定能够做大做强。同时,我省要着力建设关中道,搞建设必然离不开使用大量的水泥,这又为我市水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只要做大做强我们陕西当地水泥产业,在关中道建设开发中使用当地水泥制品,既可大大降低建材成本,也可拉动宝鸡建材行业的发展,一举两得。”

王连生在谈到农村建设时,他充满激情地描绘起岐星村新农村建设的蓝图。他说:“现在全国一些地区率先建成新农村模式,大家纷纷参观学习,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带头典型示范作用。”

但是,王连生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放眼长远,因地因时制宜,不能一味照搬照学固定模式。因此,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他结合村上实际,以及人文关爱的和谐社会理念,勾画出了打造一流的新农村画卷。

王连生计划建成5个500亩的农庄,实施机械化耕作,让有文化、懂技术的村民负责农庄生产经营,其余成熟劳动力可以进企业、进公司等解决就业问题。

同时将完善养老、文化娱乐等各项社会事业,极大提高村民幸福指数,让人们真正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

王连生充满信心的说:“一定要把岐星村建设成为蔡家坡的亮点,宝鸡的亮点,陕西的亮点,更要成为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亮点村”。

岐星企业集团公司地处陕西省关中星火产业带内。多少来,集团公司跃入“陕西省星火企业20强”、“国家级星火龙头企业”之列。

王连生是岐星事业的主要创业者之一,可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一直在一心一意地做事。由于王连生对“星火计划”的实施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被科技部授予“全国星火先进个人”称号。

星火先进带领乡亲致富

2009年2月27日,山东省济南市科学技术大会隆重开幕,济南市市委书记焉荣竹将全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的证书颁发给了一位久负盛名的农业土专家。他就是董家镇张而村农民党员、济南市历丰春夏大白菜研究所所长赵新坤。

自2000年以来,赵新坤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两项、省科技计划项目8项、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先后荣获国家“星火计划”先进个人、国家星火科技二传手和全国科技致富能手,还被评为市第九批、区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赵新坤与大白菜结下不解之缘要追溯到1968年。

那年秋天,济南气候异常,出现了高温干旱、雨后骤晴等特殊天气,大白菜病毒病、软腐病、霜霉病全面爆发;冬天异常寒冷,唐王、董家等大白菜主产地大多地块因寒冻而绝产。对农民来说,绝产就意味着冬天饭桌上的菜没了,年仅19岁的赵新坤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下决心要找到抗病抗冻的大白菜新品种。

不久,赵新坤跑到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找专家咨询。专家告诉他,到白菜绝产最严重的地里找几棵尚能存活的白菜,它们最能抗病抗冻。

赵新坤回到家乡以后,他将尚存的白菜运回家,保留到来年春季,产生自然混杂种子,从中选育抗病冻性强的白菜。经过几年潜心研究,他终于成功育成抗病冻的白菜新品种,解决了冬天饭桌上的吃菜难题。

接下来,赵新坤又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小到大吃的白菜都在秋冬季长成,春夏季怎么才能有白菜呢?”他又开始了新的研究。

上个世纪90年代,日韩的春夏季大白菜种子输入中国,赵新坤似乎发现了线索。他引进了部分种子种植,但一次次试验失败,原来是不适应济南的大陆性气候。

从此,赵新坤一门心思研究适应大陆性气候的春夏大白菜,先后从日本、韩国及国内15个省市征集和保存了2160余份大白菜种子资源,经过无数次杂交制种研究,终于在2002年研制成功,而且产量与日韩春夏大白菜相比大大增加。

赵新坤特别注重抗病育种材料的筛选和利用,他创造了“春夏大白菜一年两代繁种新技术”,提高了目的株选择的准确性,解决了大白菜育种良繁中成株选择与制种的矛盾,大大节省了育种时间。

赵新坤经过艰苦探索,他先后育成12个适合春、夏、秋不同季节栽培的系列大白菜新品种,其中7个通过国家级审定,5个通过省级审定。

赵新坤非常重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赵新坤育成的大白菜品种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种植110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达30多亿元。

他研究提出的“节能日光温室蝴蝶兰高效栽培技术”,在日光温室墙体结构、覆盖方式、室内环境条件调节等方面有创新,率先实现了亩产值30万元以上的高效益。

他研究推广的“设施草莓高效栽培新技术”,改变了过去的单一草莓栽培模式,使亩产值稳定在3万元以上,已成为当地发展高效农业的主导产业,农民致富的拳头项目。通过推广高产高效新技术,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5亿元。

与此同时,赵新坤积极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合理流转10个村近千亩土地,使大白菜良种、花卉苗木实现了产业化运作,带领近3000户农民共同致富。

赵新坤一直认为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他适时成立济南世珍种业花卉有限公司,主动安排上百名村民在自己的公司工作,带领他们共同致富。他还经常举办农民培训班,传授良种和栽培技术,带动蔬菜、草莓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多年来,赵新坤先后投入数十万元为村里修公路、建学校。

2006年,赵新坤成立“尊老助残”基金会,评选尊老敬老标兵。

此外,赵新坤还毫无保留地将致富技术传授给外地群众,帮助他们共奔小康路。在赵新坤的热心帮助下,聊城市茌平县王老乡小杨屯村已成为鲁西北科技明珠。

小杨屯村党员干部群众为了表达对赵新坤的感激之情,特意送了他一副牌匾,牌匾上书:

传技术热心为民,

恩难忘友谊长存。

葡萄大王热心助人脱贫

2004年8月16日,在第三届中国优质葡萄擂台赛上,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农科园艺场场长昌云军培育的3个品种,参加了5个项目的角逐,在全部19个奖项中,独获5个奖项,尤其是100%的中奖率,据说在全国的比赛中绝无仅有。

提起昌云军,知道他的人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葡萄,他在葡萄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繁育、推广方面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如今已小有成就。

1984年,昌云军创办了农科园艺场,主要从事果树、葡萄生产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工作。他是一个辛勤的园丁,顶烈日、冒风雨,将全部精力洒在那里。

1992年,昌云军的农科园艺场被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定为试验基地;后来又连续被评为先进试验基地、中国林果苗木行业AAA信用企业,目前与日本、美国、韩国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

据不完全统计:昌云军农科园艺场18年来累计销售苗木2000多万株,发展葡萄种植户8万多户,当地农户受益面高达98%以上,取得经济效益1�08亿元。企业成功的奥秘在哪里?是“公司+农户”的经营理念,使该园艺场锻铸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业化新链条,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能否处理好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产品高产高效,是“公司+农户”模式能否运行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昌云军放眼长远,“伤农的事一件不干、坑农的钱一分不赚”,绝不“伤农”、“坑农”。

昌云军按市场规律办事,帮助果农销售产品,确定果农满意的销售价格,保证让农户的每亩葡萄收入在千元以上。那些为他育苗的果农,每户每年仅育苗收入就超过万元。利益共享已成为平度市大泽山农科园艺场与果农之间紧密相连的纽带。

作为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在全国唯一的葡萄基地,昌云军深知责任重大,他努力学习,拼命工作。几年来,共在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葡萄论文60余篇,并撰写了《美国红提葡萄栽培图册》、《葡萄新品种新技术》、《中国大泽山葡萄》、《葡萄大王昌云军》等专著,参与编写了《果树新优品种推介》一书。来源于基层的生产经验,他写的书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容易掌握。《美国红提葡萄栽培图册》和《葡萄新品种新技术》被列为全国“星火计划”培训丛书。他出的书大都免费送给了果农。

2001年7月5日,是昌云军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通过10余年努力选育的3个极早熟葡萄新品种农科一号、农科二号和农科三号通过专家鉴定。10余年的努力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赞同。

几年的辛苦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昌云军和他的农科园艺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葡萄种植的知名企业,并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昌云军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农村优秀专业人才、山东省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和山东省十大科技能人,受到时任青岛市委书记张惠来和市长杜世成的接见。昌云军的农科园艺场也被评为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先进基地、全国苗木行业信用企业。

2003年11月,中国科协组织“全国百名科技大王进阜新活动”,昌云军捐赠4万元的葡萄苗,支持当地农民尽快在经济上转型,并对当地的果农进行了专业培训。由于成就突出,被阜新市委、市人民政府聘为农业科技顾问。昌云军也受到中国科协的表彰。

2004年,正值邓小平诞辰百周年之际,中国科协在邓小平的故乡四川广安举办“全国百名科技大王进广安”活动,昌云军作为全国唯一的葡萄大王参加了这项活动。捐献了价值10万元的葡萄苗,帮助广安人民脱贫致富。

争做星火计划的火炬手

魏建芳是林州市人大代表,林州市合涧镇北小庄村党支部书记,安阳市、林州市十佳农民标兵中的“科技致富标兵”,被评为星火计划带头人。

在魏建芳的追求中,他要力争做一个“星火计划”的火炬手,带领人民群众在星光大道上不断前进。

时年42岁的魏建芳,出生于北小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兄弟姐妹7个,他排行老大,以致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便过早地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上初中时他就在心底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学一身本领,让家里结束贫穷,让父母和兄弟姐妹们过上好日子。

为实现夙愿,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高中毕业第一次高考失利后,便毅然放弃复读,加入“十万大军出太行”之列。

在这期间,魏建芳除坚持刻苦学习建筑知识外,还从书店买来许多农村实用养殖技术书籍进行自学。之后他凭借从打工经历和书本中学到的建筑知识,又通过四处借贷资金,组建了自己的施工队伍,承揽了晋城矿务局的工程项目。

由于管理得法,所建工程项项达标,很快便在晋城市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实现了脱贫致富,并积累了相当一笔资金。

在后来,魏建芳知道了国家鼓励用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指示精神后,就愈来愈强烈地萌发了回家乡开展规模养殖的念头。他多次前往东北、江南一带考察,经过周密调查和思考后,毅然决定利用家乡山多坡广的自然条件,进行梅花鹿规模养殖。

此言一出,不仅全家人反对,而且村里也像炸了锅似地议论纷纷,不少人说他简直是异想天开,嘲讽他不把挣的几个钱抖落光不会回头!

但是,已饱读科技书刊、对国家鼓励支持短、平、快科技项目坚信不移、对养殖梅花鹿成竹在胸的魏建芳,并未理会这些冷嘲热讽,而是在征得村里同意和支持后,先行在村西红旗渠第一干渠西岸之上规划了50亩山坡,投入40余万元资金,按照书刊上介绍的方式,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起了养殖场。

养殖场建起来之后,魏建芳马上投资70余万元从东北双阳县引进了80头梅花鹿,开始了特种养殖,

为尽快熟悉梅花鹿的生活、饮食习性,魏建芳在最初的那几年中很少睡过一个囫囵觉,经常在圈房一蹲就是半天,晚上不知起来多少次进行观察,并根据书刊上介绍的饲养、管理方法和经验,很快熟悉了梅花鹿饲养技术,逐步实施了规模发展,饲养量达到了150余头。

为便于管理,他又投资1万多元购来电脑,将每头鹿的详细资讯输入程序,鼠标一点,所有情况便可一目了然。

为增加品种,他又相继从吉林引进了具有成熟早、抗病力强、适应性强的多种优良品种。

为提高梅花鹿养殖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魏建芳四出求贤,寻求技术支持,经熟人介绍,得到山西省医药研究所的大力支持,相继开发了鹿茸片、鹿骨酒、鹿血膏等30余个鹿营养保健产品。

由于品质好,深受用户好品,很快销往全国各地,经济效益大为提高,每年销售收入达40多万元。

魏建芳在饲养梅花鹿取得成功经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后,经有关部门推广和新闻媒体报道,引来了不少参观学习者和要求参与养殖者。

本村郭凤芝、安阳县水冶镇蔡明信、林州市茶店乡郭学清等10多个养殖户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很快建成了梅花鹿养殖场,并逐步由少到多,形成了规模。

魏建芳在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以后,相继拿出1万余元资金,支持村里发展公益事业,帮助特困户群众度过生活难关,深受群众好评。

2003年5月,魏建芳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大力推举和镇党委的支持下,走马上任北小庄村的党支部书记。

虽然重任在肩,但面对的却是村委财务账上的现金余额不足100元这样的“家”底,魏建芳在先后拿出6000多元钱支持村里抗击“非典”的同时,多次召集班子成员认真分析村情,带领大伙儿一次次前往位于村西红旗渠一干渠西岸之上的8000亩荒山中思谋对策,并一有空就深入到村里,向老党员、老干部征询发展大计。

他集思广益,将发展思路确立为“招商引资走活工业棋局,优质服务大上外建工队,生态养殖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路。

按照新的发展思路,魏建芳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首先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资本兴办企业。实行了凡来本村投资办厂,所占土地需要多少提供多少,并负责开通“水电路”。

先后吸引本村及外村各一名在山西从事外出建筑的工队长,办起了两个石英砂厂,当年产值分别达到200万元、300万元;连同原有的两家石英砂厂,2004年3个厂总产值达到3000万元,创利税200万元。同时,将村里一家死滞达8年的金属镁厂通过改制,新上一家炭素厂,连同过去一家磁选厂,工业企业达到5家,企业每年税利达到150余万元,并且安排剩余劳力110余人,为群众脱贫致富铺平了道路。

为巩固发展外建工队,实行每年春节前后对工队长进行慰问,春节后村委会召开座谈会征询发展大计,魏建芳带领村委作出决定:对工队长家里婚丧嫁娶,家庭成员出现生灾病难由村里帮助解决困难;凡新上工队资金出现困难,由村里帮助协调解决。

蓬勃发展的外建工队,不仅使全村700余名中青年劳力外出打工无忧,每人每年收入可达1�2万元左右,而且积极反哺村里的公益事业。

从2003年起,20多家外建工队共拿出12万元资金支持村里发展公益事业,受到了村民的广泛好评。

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村里以村西红旗渠第一干渠西岸之上的8000亩荒山为依托,于2004年投入80余万元资金,规划建设了一个占地3000余亩的无公害规模养殖示范园,园内水、电、路、通讯设施一应俱全。并在林州市畜牧局支持下,在园内设立了技术服务站,进行全程跟踪技术服务。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从2004年6月开始,先后有林州市粮食局投资200万元的千亩土鸡散养项目,小屯粮库投资300万元建设的红旗养殖场,工队长孙杰生投资500万元兴建的林州万龙猪场,孙法生投资800万元的占地100余亩、年出栏1�5万头生猪的鸿帅养殖场,还有太行种猪场和白泉奶业公司,连同魏建芳创办的太行种鹿场等12家大型养殖场,均进入规模养殖示范园,促使示范园成为了年产值超亿元的闻名安阳市近百个乡镇的养殖密集示范区。

在这期间,万龙猪场、鸿帅养殖场分别投资10万元、15万元,引进新英系列、新加系列长白种猪、新丹系列长白种猪、美系杜洛克种猪等优良新品种母猪1500余头;太行种鹿厂投资20万元从黑龙江引进“兴安6号”优良梅花鹿,太行种猪厂为林州10多家养殖厂提供了1500头优质母猪,实现了利润150万元。

这些大型养殖厂均实现现代化封闭式管理,被河南省畜牧厅挂牌的豫北最大无公害规模养殖示范区、林州市特种养殖示范区、生态养殖示范村,畜产品远销沪、港、澳等地,并出口欧洲等国外市场。

为促使本村涌现出的5家养猪场、两家养鸡场向规模化养殖发展,村里在魏建芳的支持下,又在“无公害”规模养殖示范区北边,新规划了500亩“北小庄农户集中养殖基地”,实行了“统一养殖标准,统一购进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渠道”的“四统一”服务方式。

此外,村里还针对过去和那些年发展的近千亩板栗、核桃、山楂园因实行一年承包一次方式形成的掠夺性经营,导致果树病害严重、品质低下、产量锐减的状况,由魏建芳提议,实行了承包期一定50年不变,一次性交清承包费的措施,促使三个果树承包户放手加大投入,引进新品种进行品种改造,效益于是大增。

核桃园承包户李建增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30余万元后,逢人便讲:“要不是老魏帮咱发展,咱咋会有今天!”

三年强力发展,硕果累累。北小庄村人均纯收入在2002年2800元的基础上,达到2005年的4300余元。

北小庄村在魏建芳带领下,在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也分外红火。

为加快旧村改造步伐,从2004年下半年以后,魏建芳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实行“零距离接触、心与心交融”的思想工作方式,对妨碍村镇规划的建筑物,凡房主长期在村居住者,除实行搬迁建房优先安排宅基地外,拆迁工程由村里协助进行;凡举家外迁又不再居住的房屋,则由其与主抓房建的副职一起,携带礼物,四处登门拜访,协调解决。

魏建芳等先后前往林州市区,水冶集镇,安阳市区10多名祖籍为北小庄的离退休干部、职工家中进行沟通,得到了86岁的离休老干部李银堂,原在安阳钢铁公司水冶炼铁分厂工作的退休职工李明书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为了支持村里工作,大伙一致表示,自己不住的旧房该拆就拆,该占就占。

在大家的带动下,村里近20多户村民积极响应,相继展开拆迁,仅半年多时间,便腾出空闲土地20余亩,为进行村镇规划和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让全村干部、群众真切感受到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魅力,魏建芳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经与本村所有工业企业、外建工队协调,先后争取来15万元资金,在对村委会所在地北小庄村3条全长600米的主街道硬化后,又对北小庄通白甘泉自然村、椒园自然村、西荒自然村3条道路进行拓宽硬化,总长度达1200余米。

同时,还针对12个自然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筹集资金40余万元,架设3座大桥,方便了全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时年已经70多岁的老党员付长生面对本村巨变的现实,逢人就说:“建芳这支书才真叫为群众干事的支书,以前几十年办不了的事,两年就办成了,咱上那去找这样好的人才呢!”

为加快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实施步伐,魏建芳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实行了两手抓举措。一是多次前往镇政府和市里有关部门,寻求资金和技术支持。从2004年以来,先后为建沼气户争取到10余万元资金。二是带头示范建池。于2004年投入两万元资金,在种鹿场内建成了一座1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

在魏建芳的带动和村里的大力支持下,北小庄村以“一池四改”为中心的富民工程很快全面开展了起来。在2004年建成20个沼气池的基础上,2005年上半年建成70余个,总数达到130余个。

日益增多的沼气池不仅使每个农户每年节约燃煤用电费用500多元,而且彻底改变了过去牲畜粪便露天堆放,春、夏、秋三季粪水横流、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的状况。充足的沼渣、沼液代替了农药及化肥,为粮食大幅度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魏建芳首先从增强村民的科技意识抓起。村里先后投入3万余元资金,在村委办公楼内专门腾出两大间屋子,在市科委、文化局支持下,建起了科技书屋。争取来涉及农、林、牧、养殖方面图书1000余册及200余盘光盘,并充分利用党员电教室内的电视机、VCD、录放机设施,实行每周三、周五晚上为干部群众播放的制度,为干部群众学习实用技术知识,提供了方便。

从2003年开始,每年重阳节到来之前,由村里按人均购买20多元礼品,逐门逐户前往100余名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家中进行探望慰问,并对特困户家庭予以特殊照顾。

与此同时,为解决北小庄全村村民子女学前教育困难,于2005年多方筹集4万元资金,在中心村北小庄建成了一所标准化的幼儿园,先后吸收了80多名幼儿入园学习。

魏建芳真不愧星火计划的带头人和火炬手,在他的带领下,一个欣欣向荣的北小庄村,正阔步迈向美好的明天。

各方盛赞星火造福人民

在实施“星火计划”的过程中,各地培养了数以百万的农村各类技术人才,建立了各类群众性科技机构数万个,涌现出一大批领办支柱产业、创办科技先导型企业的指挥员和开拓者。“星火计划”的实施,为科教兴农、为建立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为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开拓了一条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有效途径,闯出了一条发展农村经济可行的道路,开辟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贡献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星火”计划像一面旗帜,引导着亿万农民逐步告别落后的自然经济观念,走上依靠科技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大道,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星火”计划以及各项科教兴农计划,都是“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方针在广大农村的正确体现,是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成功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探索。

2006年10月31日,在南宁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当天,位于3号展馆的中国“星火计划”20周年成果展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来自东盟各国的客商和国内专业人士的目光。

新疆特甜的葡萄、黑龙江结实的玉米、河北香脆的苹果、陕西彩色的甘薯……这些看起来平常的农作物品种,实际上却充满了“技术含量”。因为这些农作物优良品种不仅普遍具有高产、稳产等特性,还具有抗病能力强、品质佳等特点。

走进3号展馆,就能让人感受到强烈而浓郁的星火科技氛围。以黄色和绿色等为主色调设计的整个展馆,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氛。而以图片、文字、实物、音像等形式,静态、动态和互动等方式展示的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和“星火计划”成果让观众目不暇接。

除了农业新品种和农用设施设备之外,展区展出的农产品加工、种植养殖技术、生物医药、农用化工、农业信息化、新材料技术及产品、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等其他先进的项目成果也让现场的观众大开眼界。

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4个计划单列市共筛选676个有地方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星火计划”项目参展,参展企业达614家,展示的均是全国各地优秀星火科技成果的代表,技术成熟先进适用,具有解决农业和农村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显著效果。

对于实施“星火计划”带来的成果,全国各地的人们可谓有目共睹。一个记者这样写道:

多年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一间茅屋一盆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成为农村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1986年国家科委正式启动了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普及科学技术、带动农民致富的“星火计划”,从而,一大批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点,并日益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参与国际竞争的法宝。

河北省科委在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办的支持下,组织有关专家实施了“蛋黄卵磷脂提取及鸡蛋综合利用技术”项目。他们以鸡蛋黄为原料,利用超临界里萃取高新技术提取纯化卵磷脂、胆固醇、蛋黄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鸡蛋的附加值,从而提高蛋鸡养殖效益。

据调查,我国医用卵磷脂需求量很大,目前主要依赖进口,另外蛋黄卵磷脂是传统的大豆卵磷脂的升级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比大豆卵磷脂高,而且人体易吸收,并克服了大豆卵磷脂工艺复杂的缺点。专家指出,我国鸡蛋产量很大,但未能实现综合利用,通过对鸡蛋进行深加工,使其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将进一步提高鸡蛋的综合利用水平,改变其初加工和直接销售的产品结构,也将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农村蛋鸡养殖业的发展。

为加强农村科技信息化的建设,科技部于去年开通了中国“星火计划”网站。北京市科委抓住这一机会,在全市农村建设了“星火计划”网络系统信息管理平台,连通了国家、市、区三级管理网络。昌平区、平谷县等地农民开始接收“网上订单”,他们将绿色蔬菜和优质水果信息在网上发布后,交易量猛增。如今,平谷优质桃、昌平小汤山镇的绿色蔬菜行销日本、香港等地,农民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

目前,鲁西的优质牛肉走进了北京的许多宾馆饭店,这是星火项目“鲁西黄牛加工及配套养牛基地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自90年代以来,我国星火项目已开始走出国门,先后在泰国、埃及、巴基斯坦、南非等国家举办了展览会和博览会,取得了辉煌成果。仅2000年,全国星火项目就为国家创汇140亿美元。

“星火计划”提高了乡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星火计划”80%的开发项目面向乡镇企业,10年来,“星火计划”向全国推荐了500多项星火技术装备,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培育了上百个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星火企业和产业集团,使农村面貌发生了跨越性变化。

“星火计划”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星火计划”通过将科学技术植入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工业项目,引导和带动农村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向资源型产品和产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转移。

“星火计划”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星火计划”通过科技项目的开发,推动农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切身感受到科技就是财富,深得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许多国际友人称“星火计划”是使农民有钱的计划。

“星火计划”项目以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赢得社会特别是金融部门的良好的信誉,形成了一种以国家少量资金引导,银行贷款、企业自筹资金为主的市场融资机制。

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代表考察了“星火计划”后,曾指出:

中国“星火”计划的有益经验,已为向亚太地区其他国家推广“星火”计划的政策、设想及方法提供了足够的素材。

据科技部“星火计划”办公室的同志介绍:

“星火计划”实施以来,各级财政投入“星火计划”的资金达64�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2615�5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如今,科技部正在制定、星火西进计划“准备在西部12个省区建设20个星火科技示范县,以此促进西部的大开发战略。

科技部进行星火科技人才的培训。“星火计划”已显示出燎原之势。

“星火计划”的实施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中央与地方结合、政府与农民结合等方面,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依靠科技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道路。

“星火计划”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实体和乡镇企业为载体,追求技术含量,使星火技术和产品在较长时间内占有市场优势,使星火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领先一步。

“星火计划”实行以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带人才,合理配置资源。支持、鼓励科技人员、科研单位参与“星火计划”,建立多种形式的科研生产联合体,通过广泛的技术协作,开发星火产品和技术,动员并依靠社会力量推动“星火计划”不断发展,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成绩。

“星火计划”的出台,与宋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来,有人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宋健首倡“星火计划”。其宗旨是“把科学技术的恩惠撒向人间”。

“星火计划”1985年试点,翌年全面实施。

这把“火”把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和商品经济的概念、生产方式传遍广大农村。科技界千军万马进入广阔天地,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对于渴望科技的广大农村来说,犹如春风甘露。

这把“火”立足中国国情,参照世界潮流,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中国科技界的一桩善举。

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国史全鉴》本书编委会编团结出版社

《共和国要事珍闻》郑毅李冬梅李梦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

《中国大决策纪实》黄也平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

《做一个成功的农民》李海波主编台海出版社

《中南海三代领导集体与共和国科教实录》岳庆平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星火计划二十年探索与实践》曹一化王�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三、人民受益

●“我去年卖脐橙收入6000元,养羊、养鹅等养殖收入两万元,这全靠‘一户一技能’的帮助。”村民王光清激动地说。

●种植葡萄的农民们说:“今年,县里科技特派员给我们就葡萄种植讲课,并发给技术资料。如今,我们用技术种葡萄,果多粒壮,葡萄丰收已成定局。”

●职工李某家发生火灾,王连生和厂里其他领导立即送去3000元……

● 人民受益

贵州湖南依靠科技脱贫

贵州省积极实施“星火计划”,千方百计引导各地农民学习科学技术,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山上瓜果香,山下畜禽欢。这是人们在贵州省榕江县八开乡庙友村看到的喜人景象。

庙友村是榕江县“一户一技能”示范村之一,王光清是其中的示范户,像这样的示范户该县共有1667户,通过他们的示范,帮助4万多农户找到了致富路。

榕江县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思路,在全县广泛开展“一户一技能”创建活动。

榕江县政府以农户家庭为单位,以每个农户掌握一门以上技能为切入点,以一户一规划、一户一路子、一户一对子为措施,以增收致富、文明和谐为目标,先后在全县建立县级示范点3个,乡级示范点25个,学用转化基地36个,示范户1667户。

1995年以来,榕江县共开展“一户一技能”分类培训4600期,培训40多万人次。

当地农民通过培训,都掌握了一技之长。他们利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积极寻找增产增收途径,很快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我去年卖脐橙收入6000元,养羊、养鹅等养殖收入两万元,这全靠‘一户一技能’的帮助。”村民王光清激动地说。

当地农民通过学习科技,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如今,他们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更加高涨,不少人在劳动之余,自觉学习农业科技书籍,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奋发向上的致富精神。

湖南省政府在实施“星火计划”的过程中,想方设法让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各级政府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使农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湖南省祁阳县创新科技服务机制,改坐等农民上门咨询为深入农户家中、下到农村田间服务。他们发挥部门优势,通过举办各种农技知识培训班、一线指导、示范带动等多种形式,为全县农民解难释疑。

与此同时,农业、畜牧、水果等涉农部门还精选科技骨干,与镇、村、农户和养殖场结成“联姻”对子,为农民提供快捷的服务。

祁阳县全县早稻推广超级稻面积有20万余亩,为了提高农民对超级稻栽培技术特点的了解和掌握,确保粮食增产增收,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天龙”、“银利来”等稻米加工龙头企业,结合农时季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白水、八宝、肖家村等镇开展超级稻栽培技术培训。共举办超级稻栽培技术培训班51期,培训农民6万多人次。

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祁阳县还培植了一批典型的科技示范户,让示范户成为当地群众了解科技信息和咨询学习技术的“二传手”。

到2000年,祁阳县有3200余人获农民技术职称,有县级以上各类科技示范户近6000户,涉及产业120多个,加快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步伐。

祁阳县黎家坪大湾村的葡萄种植大户都对科技下乡的好处称赞不已,他们十分激动地说:“以前,我们种葡萄不懂技术,遇到病虫灾害,连农药化肥钱都搭上了。今年,县里科技特派员给我们就葡萄种植讲课,并发给技术资料。如今,我们用技术种葡萄,果多粒壮,葡萄丰收已成定局。”

造福家乡的星火先进

王连生是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镇岐星村党支部书记、岐星企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蔡家坡镇副镇长。

他带领岐星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引领村民自食其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全村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83年,岐星水泥厂刚开始创建,王连生就来到厂里,一干就是22年。他从技术员干起,潜心学习,努力实践,很快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1990年,水泥厂进行第一次技术改造,他便挑起了厂里技术改造总指挥的重任。

他和技术人员一起昼夜苦战,自己设计施工,自己安装调试,不知熬过了多少个通宵,将只有7000多吨生产能力的土立窑生产线,改建成具有两万吨生产能力的机械化立窑生产线。

王连生从干技术、做管理到搞营销,他干一行钻一行。经过水泥厂多岗位的摔打锤炼,厂里每一个生产环节,市场上每一次波峰低谷,他都了如指掌,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悟性,很快成为水泥企业管理的内行,并取得了水泥工程师、经济师专业技术职称。

1984年8月,王连生担任岐星水泥厂厂长后,眼界更加宽阔,经营思路更加明晰。经过大量调研和推算,他制订出一套“联产联质计酬”管理办法,将职工工资、资金与生产产量、质量直接挂钩,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使每吨水泥成本下降了15元,一等品率由原来60%提高到85%。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王连生的目光更加远大、敏锐,他带领水泥厂职工奋力拼搏,加快发展。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水泥厂年生产能力由当初的7000吨发展到后来的300万吨。

设备技术不断更新,成为国内最先进的干法旋窑生产线,固定资产由建厂初的200多万元达到后来的7亿元,销售收入突破了5亿元,年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水泥厂成为岐星集体经济的顶梁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跻身全省同行业第二。

王连生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创造了岐星发展史上一次次的辉煌。用自己的拼搏奉献精神,奠定了岐星事业大厦的根基。

2001年3月29日,在王连生的人生历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岐星面临转折和危机之时,他挑起了岐星村党支部书记、岐星企业集团董事长的重任。

在这一特殊时期,岐星的这副担子的确不轻,14个村办企业一半多出现严重亏损,总资产负债率高达102�4%。

一方面是企业管理粗放,已经亏损累累,有的已是资不抵债;

另一方面企业又为了求生存,以高息大量吸纳村民集资,使风险越积越大。

王连生感觉到岐星企业像一个患了“败血症”的巨人,在靠大量输血勉强维持着生命。如果任其发展,岐星的整个企业都会被拖入死胡同。曾远近闻名的岐星企业巨舰,行进到了一个充满暗礁险滩的危机期,搞不好就有灭顶之灾。

王连生上任后步子怎么迈?市、县领导都看着他,岐星的群众看着他,每一个了解、关心岐星的人,都为他和岐星的命运捏着一把汗。

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王连生显得异常沉稳、冷静。他在岐星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对岐星的历史、现状都了如指掌,他的每一根神经末梢都和岐星紧紧相连。

王连生在村党委班子会上胸有成竹地说:“岐星的出路只有改革,企业的管理机制、经营理念、产权制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它首先考验的是我们每一个班子成员。只有领导为改革做出表率,改革才能成功,岐星才能向前发展。”

针对企业管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王连生提出“增效减负,巩固提高,保证生存,重点突破”的治理方针,一场企业管理经营机制的改革,在岐星全面铺开。

王连生上任后推出的第一项措施,就是坚决刹住企业乱集资和盲目扩建风,该停的坚决停,该关的坚决关。

接着长期处于严重亏损、已资不抵债的岐星电解锰厂宣布破产清算,岐星面粉厂、方便面厂等进行停产整顿。

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整治,岐星14家企业关停破产了5家。岐星从危机四伏之中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岐星有希望了,岐星干部群众的心开始稳定下来。

初战告捷,王连生开始谋划第二步改革。经过深思熟虑,岐星的骨干企业岐星水泥厂、热电厂、建筑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造的计划提到了党委的议事日程。

作为岐星的掌舵人,王连生心里非常清楚,股份制改造绝非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岐星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是岐星企业能否走出困境的一次抉择。

王连生在开会时说,股份制改革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岐星有6000多人口,如何处理好集体利益与村民利益、企业发展与经营者的积极性,是关乎股份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关乎岐星盛衰兴亡的关键。

此时,陕西省全省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王连生清醒地看到,周边一些村的股份制改革,有的村集体经济变成了空壳,干部群众开始人心涣散;有的村因利益分配不公,引发了群众到处上访告状。他告诫班子成员,改制一定要慎之有慎。宁可慢,不可操之过急。

接下来,王连生带头学习国家有关集体企业改制的政策,学习借鉴改制中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经过学习调研和思想动员,在班子成员中达成了共识:

一是岐星集体经济不能削弱,集体这份家业是岐星人几十年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岐星人实现小康的靠山。股份制改造不能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

二是股份制改造要增加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方向,但决不会是一股就灵,要通过股份制改造,使企业经营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是股份制改造不能让村民吃亏,要让村民在改制中受益。

在研究制订股份制改制方案的会上。王连生动员说:“企业改制能否成功,是对我们领导班子的一次拷问和检验,是对每一个班子成员的思想、价值观的拷问和检验。”

王连生经过反复考虑,他提出改制方案要交村民大会讨论,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要保证集体和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失。让村民在改制中看到希望,得到好处。

企业通过改制提升管理水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集体经济在改制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在这艰难的转型过程中,他和领导班子成员同心同德,始终以集体和村民的利益为重,为大家做出了表率。

按有关政策规定,企业法人可以得到总股本的10%,王连生可以得到800多万元的股份,可他坚持只拿了1%的股份。

2003年5月23日,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到会的162名村民代表全部在方案上签字同意。

这个改制方案经过近一年时间的酝酿讨论,在村两委和村民群众中反复研究讨论了多次,充分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因此,它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在实施股份改制过程中,岐星村异常的平静,全村没有一人上访,上级没有接到一份反映信。

2003年10月9日,改制后的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岐星热电公司、岐星建筑房地产开发公司在一片鞭炮声中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岐星驶上了新的发展轨道。

在重大决策面前,王连生是一个果断、冷静的人。在群众面前,他又是一个诚实守信、心地善良的人。

他出身贫寒,对职工、村民有一种骨肉般的感情,水泥厂职工王某因意外车祸被撞成重伤,家庭生活困难,他发动全厂干部职工捐款5000多元,帮他渡过难关。职工李某家发生火灾,他和厂里其他领导立即送去3000元,他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信赖。

在王连生的带领下,岐星村的干部和群众全力以赴,共同拼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岐星从危机四伏中转危为安。

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企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集体经济在改制中得到了壮大发展,岐星村集体有了充足的资金为村民办实事。

2003年,村里投资1000万元拓宽硬化、绿化了全村6条主干道,安装了路灯。投资40多万元,改造了农电网,打了深水井。

村民在股份制改革中也得到了实惠,王连生主持、制订了《关于岐星村民就业的规定》,全村每户平均有一人在厂里上班,职工持有职工股,村民有赠送股和配股,年底有股息分红。

村里的老干部每月发放100至300元生活补助费,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100元的生活补助费,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350元。

岐星村成为一个闻名陕西省乃至西北的明星村,它曾经荣获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行业最大乡镇企业等30多项荣誉,两次受到国务院嘉奖。

王连生在成绩面前并没有骄傲自满,他没有停止带领村民开拓奋进、谋求发展的脚步,而是有力的推动着他朝着更高更新的目标迈进,开朗豁达的他胸怀鸿鹄大志,绘就着建设一流新农村的壮美蓝图。

王连生说:“建设新型建材工业园,打造全省第一的水泥制品集团,这对我们岐星村乃至岐山县来说,都是天大的事。”

作为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众喜”牌水泥创始人,王连生对自己从事的水泥行业怀有深厚的感情。

王连生说:“作为宝鸡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新型建材行业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宝鸡的水泥行业的产量和规模在全省排名第二,有着良好的扩大再发展基础,我市建设‘工业强市’,新型建材行业不能缺少,一定能够做大做强。同时,我省要着力建设关中道,搞建设必然离不开使用大量的水泥,这又为我市水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只要做大做强我们陕西当地水泥产业,在关中道建设开发中使用当地水泥制品,既可大大降低建材成本,也可拉动宝鸡建材行业的发展,一举两得。”

王连生在谈到农村建设时,他充满激情地描绘起岐星村新农村建设的蓝图。他说:“现在全国一些地区率先建成新农村模式,大家纷纷参观学习,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带头典型示范作用。”

但是,王连生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放眼长远,因地因时制宜,不能一味照搬照学固定模式。因此,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他结合村上实际,以及人文关爱的和谐社会理念,勾画出了打造一流的新农村画卷。

王连生计划建成5个500亩的农庄,实施机械化耕作,让有文化、懂技术的村民负责农庄生产经营,其余成熟劳动力可以进企业、进公司等解决就业问题。

同时将完善养老、文化娱乐等各项社会事业,极大提高村民幸福指数,让人们真正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

王连生充满信心的说:“一定要把岐星村建设成为蔡家坡的亮点,宝鸡的亮点,陕西的亮点,更要成为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亮点村”。

岐星企业集团公司地处陕西省关中星火产业带内。多少来,集团公司跃入“陕西省星火企业20强”、“国家级星火龙头企业”之列。

王连生是岐星事业的主要创业者之一,可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一直在一心一意地做事。由于王连生对“星火计划”的实施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被科技部授予“全国星火先进个人”称号。

星火先进带领乡亲致富

2009年2月27日,山东省济南市科学技术大会隆重开幕,济南市市委书记焉荣竹将全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的证书颁发给了一位久负盛名的农业土专家。他就是董家镇张而村农民党员、济南市历丰春夏大白菜研究所所长赵新坤。

自2000年以来,赵新坤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两项、省科技计划项目8项、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先后荣获国家“星火计划”先进个人、国家星火科技二传手和全国科技致富能手,还被评为市第九批、区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赵新坤与大白菜结下不解之缘要追溯到1968年。

那年秋天,济南气候异常,出现了高温干旱、雨后骤晴等特殊天气,大白菜病毒病、软腐病、霜霉病全面爆发;冬天异常寒冷,唐王、董家等大白菜主产地大多地块因寒冻而绝产。对农民来说,绝产就意味着冬天饭桌上的菜没了,年仅19岁的赵新坤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下决心要找到抗病抗冻的大白菜新品种。

不久,赵新坤跑到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找专家咨询。专家告诉他,到白菜绝产最严重的地里找几棵尚能存活的白菜,它们最能抗病抗冻。

赵新坤回到家乡以后,他将尚存的白菜运回家,保留到来年春季,产生自然混杂种子,从中选育抗病冻性强的白菜。经过几年潜心研究,他终于成功育成抗病冻的白菜新品种,解决了冬天饭桌上的吃菜难题。

接下来,赵新坤又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小到大吃的白菜都在秋冬季长成,春夏季怎么才能有白菜呢?”他又开始了新的研究。

上个世纪90年代,日韩的春夏季大白菜种子输入中国,赵新坤似乎发现了线索。他引进了部分种子种植,但一次次试验失败,原来是不适应济南的大陆性气候。

从此,赵新坤一门心思研究适应大陆性气候的春夏大白菜,先后从日本、韩国及国内15个省市征集和保存了2160余份大白菜种子资源,经过无数次杂交制种研究,终于在2002年研制成功,而且产量与日韩春夏大白菜相比大大增加。

赵新坤特别注重抗病育种材料的筛选和利用,他创造了“春夏大白菜一年两代繁种新技术”,提高了目的株选择的准确性,解决了大白菜育种良繁中成株选择与制种的矛盾,大大节省了育种时间。

赵新坤经过艰苦探索,他先后育成12个适合春、夏、秋不同季节栽培的系列大白菜新品种,其中7个通过国家级审定,5个通过省级审定。

赵新坤非常重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赵新坤育成的大白菜品种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种植110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达30多亿元。

他研究提出的“节能日光温室蝴蝶兰高效栽培技术”,在日光温室墙体结构、覆盖方式、室内环境条件调节等方面有创新,率先实现了亩产值30万元以上的高效益。

他研究推广的“设施草莓高效栽培新技术”,改变了过去的单一草莓栽培模式,使亩产值稳定在3万元以上,已成为当地发展高效农业的主导产业,农民致富的拳头项目。通过推广高产高效新技术,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5亿元。

与此同时,赵新坤积极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合理流转10个村近千亩土地,使大白菜良种、花卉苗木实现了产业化运作,带领近3000户农民共同致富。

赵新坤一直认为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他适时成立济南世珍种业花卉有限公司,主动安排上百名村民在自己的公司工作,带领他们共同致富。他还经常举办农民培训班,传授良种和栽培技术,带动蔬菜、草莓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多年来,赵新坤先后投入数十万元为村里修公路、建学校。

2006年,赵新坤成立“尊老助残”基金会,评选尊老敬老标兵。

此外,赵新坤还毫无保留地将致富技术传授给外地群众,帮助他们共奔小康路。在赵新坤的热心帮助下,聊城市茌平县王老乡小杨屯村已成为鲁西北科技明珠。

小杨屯村党员干部群众为了表达对赵新坤的感激之情,特意送了他一副牌匾,牌匾上书:

传技术热心为民,

恩难忘友谊长存。

葡萄大王热心助人脱贫

2004年8月16日,在第三届中国优质葡萄擂台赛上,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农科园艺场场长昌云军培育的3个品种,参加了5个项目的角逐,在全部19个奖项中,独获5个奖项,尤其是100%的中奖率,据说在全国的比赛中绝无仅有。

提起昌云军,知道他的人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葡萄,他在葡萄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繁育、推广方面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如今已小有成就。

1984年,昌云军创办了农科园艺场,主要从事果树、葡萄生产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工作。他是一个辛勤的园丁,顶烈日、冒风雨,将全部精力洒在那里。

1992年,昌云军的农科园艺场被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定为试验基地;后来又连续被评为先进试验基地、中国林果苗木行业AAA信用企业,目前与日本、美国、韩国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

据不完全统计:昌云军农科园艺场18年来累计销售苗木2000多万株,发展葡萄种植户8万多户,当地农户受益面高达98%以上,取得经济效益1�08亿元。企业成功的奥秘在哪里?是“公司+农户”的经营理念,使该园艺场锻铸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业化新链条,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能否处理好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产品高产高效,是“公司+农户”模式能否运行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昌云军放眼长远,“伤农的事一件不干、坑农的钱一分不赚”,绝不“伤农”、“坑农”。

昌云军按市场规律办事,帮助果农销售产品,确定果农满意的销售价格,保证让农户的每亩葡萄收入在千元以上。那些为他育苗的果农,每户每年仅育苗收入就超过万元。利益共享已成为平度市大泽山农科园艺场与果农之间紧密相连的纽带。

作为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在全国唯一的葡萄基地,昌云军深知责任重大,他努力学习,拼命工作。几年来,共在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葡萄论文60余篇,并撰写了《美国红提葡萄栽培图册》、《葡萄新品种新技术》、《中国大泽山葡萄》、《葡萄大王昌云军》等专著,参与编写了《果树新优品种推介》一书。来源于基层的生产经验,他写的书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容易掌握。《美国红提葡萄栽培图册》和《葡萄新品种新技术》被列为全国“星火计划”培训丛书。他出的书大都免费送给了果农。

2001年7月5日,是昌云军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通过10余年努力选育的3个极早熟葡萄新品种农科一号、农科二号和农科三号通过专家鉴定。10余年的努力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赞同。

几年的辛苦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昌云军和他的农科园艺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葡萄种植的知名企业,并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昌云军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农村优秀专业人才、山东省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和山东省十大科技能人,受到时任青岛市委书记张惠来和市长杜世成的接见。昌云军的农科园艺场也被评为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先进基地、全国苗木行业信用企业。

2003年11月,中国科协组织“全国百名科技大王进阜新活动”,昌云军捐赠4万元的葡萄苗,支持当地农民尽快在经济上转型,并对当地的果农进行了专业培训。由于成就突出,被阜新市委、市人民政府聘为农业科技顾问。昌云军也受到中国科协的表彰。

2004年,正值邓小平诞辰百周年之际,中国科协在邓小平的故乡四川广安举办“全国百名科技大王进广安”活动,昌云军作为全国唯一的葡萄大王参加了这项活动。捐献了价值10万元的葡萄苗,帮助广安人民脱贫致富。

争做星火计划的火炬手

魏建芳是林州市人大代表,林州市合涧镇北小庄村党支部书记,安阳市、林州市十佳农民标兵中的“科技致富标兵”,被评为星火计划带头人。

在魏建芳的追求中,他要力争做一个“星火计划”的火炬手,带领人民群众在星光大道上不断前进。

时年42岁的魏建芳,出生于北小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兄弟姐妹7个,他排行老大,以致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便过早地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上初中时他就在心底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学一身本领,让家里结束贫穷,让父母和兄弟姐妹们过上好日子。

为实现夙愿,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高中毕业第一次高考失利后,便毅然放弃复读,加入“十万大军出太行”之列。

在这期间,魏建芳除坚持刻苦学习建筑知识外,还从书店买来许多农村实用养殖技术书籍进行自学。之后他凭借从打工经历和书本中学到的建筑知识,又通过四处借贷资金,组建了自己的施工队伍,承揽了晋城矿务局的工程项目。

由于管理得法,所建工程项项达标,很快便在晋城市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实现了脱贫致富,并积累了相当一笔资金。

在后来,魏建芳知道了国家鼓励用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指示精神后,就愈来愈强烈地萌发了回家乡开展规模养殖的念头。他多次前往东北、江南一带考察,经过周密调查和思考后,毅然决定利用家乡山多坡广的自然条件,进行梅花鹿规模养殖。

此言一出,不仅全家人反对,而且村里也像炸了锅似地议论纷纷,不少人说他简直是异想天开,嘲讽他不把挣的几个钱抖落光不会回头!

但是,已饱读科技书刊、对国家鼓励支持短、平、快科技项目坚信不移、对养殖梅花鹿成竹在胸的魏建芳,并未理会这些冷嘲热讽,而是在征得村里同意和支持后,先行在村西红旗渠第一干渠西岸之上规划了50亩山坡,投入40余万元资金,按照书刊上介绍的方式,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起了养殖场。

养殖场建起来之后,魏建芳马上投资70余万元从东北双阳县引进了80头梅花鹿,开始了特种养殖,

为尽快熟悉梅花鹿的生活、饮食习性,魏建芳在最初的那几年中很少睡过一个囫囵觉,经常在圈房一蹲就是半天,晚上不知起来多少次进行观察,并根据书刊上介绍的饲养、管理方法和经验,很快熟悉了梅花鹿饲养技术,逐步实施了规模发展,饲养量达到了150余头。

为便于管理,他又投资1万多元购来电脑,将每头鹿的详细资讯输入程序,鼠标一点,所有情况便可一目了然。

为增加品种,他又相继从吉林引进了具有成熟早、抗病力强、适应性强的多种优良品种。

为提高梅花鹿养殖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魏建芳四出求贤,寻求技术支持,经熟人介绍,得到山西省医药研究所的大力支持,相继开发了鹿茸片、鹿骨酒、鹿血膏等30余个鹿营养保健产品。

由于品质好,深受用户好品,很快销往全国各地,经济效益大为提高,每年销售收入达40多万元。

魏建芳在饲养梅花鹿取得成功经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后,经有关部门推广和新闻媒体报道,引来了不少参观学习者和要求参与养殖者。

本村郭凤芝、安阳县水冶镇蔡明信、林州市茶店乡郭学清等10多个养殖户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很快建成了梅花鹿养殖场,并逐步由少到多,形成了规模。

魏建芳在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以后,相继拿出1万余元资金,支持村里发展公益事业,帮助特困户群众度过生活难关,深受群众好评。

2003年5月,魏建芳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大力推举和镇党委的支持下,走马上任北小庄村的党支部书记。

虽然重任在肩,但面对的却是村委财务账上的现金余额不足100元这样的“家”底,魏建芳在先后拿出6000多元钱支持村里抗击“非典”的同时,多次召集班子成员认真分析村情,带领大伙儿一次次前往位于村西红旗渠一干渠西岸之上的8000亩荒山中思谋对策,并一有空就深入到村里,向老党员、老干部征询发展大计。

他集思广益,将发展思路确立为“招商引资走活工业棋局,优质服务大上外建工队,生态养殖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路。

按照新的发展思路,魏建芳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首先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资本兴办企业。实行了凡来本村投资办厂,所占土地需要多少提供多少,并负责开通“水电路”。

先后吸引本村及外村各一名在山西从事外出建筑的工队长,办起了两个石英砂厂,当年产值分别达到200万元、300万元;连同原有的两家石英砂厂,2004年3个厂总产值达到3000万元,创利税200万元。同时,将村里一家死滞达8年的金属镁厂通过改制,新上一家炭素厂,连同过去一家磁选厂,工业企业达到5家,企业每年税利达到150余万元,并且安排剩余劳力110余人,为群众脱贫致富铺平了道路。

为巩固发展外建工队,实行每年春节前后对工队长进行慰问,春节后村委会召开座谈会征询发展大计,魏建芳带领村委作出决定:对工队长家里婚丧嫁娶,家庭成员出现生灾病难由村里帮助解决困难;凡新上工队资金出现困难,由村里帮助协调解决。

蓬勃发展的外建工队,不仅使全村700余名中青年劳力外出打工无忧,每人每年收入可达1�2万元左右,而且积极反哺村里的公益事业。

从2003年起,20多家外建工队共拿出12万元资金支持村里发展公益事业,受到了村民的广泛好评。

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村里以村西红旗渠第一干渠西岸之上的8000亩荒山为依托,于2004年投入80余万元资金,规划建设了一个占地3000余亩的无公害规模养殖示范园,园内水、电、路、通讯设施一应俱全。并在林州市畜牧局支持下,在园内设立了技术服务站,进行全程跟踪技术服务。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从2004年6月开始,先后有林州市粮食局投资200万元的千亩土鸡散养项目,小屯粮库投资300万元建设的红旗养殖场,工队长孙杰生投资500万元兴建的林州万龙猪场,孙法生投资800万元的占地100余亩、年出栏1�5万头生猪的鸿帅养殖场,还有太行种猪场和白泉奶业公司,连同魏建芳创办的太行种鹿场等12家大型养殖场,均进入规模养殖示范园,促使示范园成为了年产值超亿元的闻名安阳市近百个乡镇的养殖密集示范区。

在这期间,万龙猪场、鸿帅养殖场分别投资10万元、15万元,引进新英系列、新加系列长白种猪、新丹系列长白种猪、美系杜洛克种猪等优良新品种母猪1500余头;太行种鹿厂投资20万元从黑龙江引进“兴安6号”优良梅花鹿,太行种猪厂为林州10多家养殖厂提供了1500头优质母猪,实现了利润150万元。

这些大型养殖厂均实现现代化封闭式管理,被河南省畜牧厅挂牌的豫北最大无公害规模养殖示范区、林州市特种养殖示范区、生态养殖示范村,畜产品远销沪、港、澳等地,并出口欧洲等国外市场。

为促使本村涌现出的5家养猪场、两家养鸡场向规模化养殖发展,村里在魏建芳的支持下,又在“无公害”规模养殖示范区北边,新规划了500亩“北小庄农户集中养殖基地”,实行了“统一养殖标准,统一购进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渠道”的“四统一”服务方式。

此外,村里还针对过去和那些年发展的近千亩板栗、核桃、山楂园因实行一年承包一次方式形成的掠夺性经营,导致果树病害严重、品质低下、产量锐减的状况,由魏建芳提议,实行了承包期一定50年不变,一次性交清承包费的措施,促使三个果树承包户放手加大投入,引进新品种进行品种改造,效益于是大增。

核桃园承包户李建增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30余万元后,逢人便讲:“要不是老魏帮咱发展,咱咋会有今天!”

三年强力发展,硕果累累。北小庄村人均纯收入在2002年2800元的基础上,达到2005年的4300余元。

北小庄村在魏建芳带领下,在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也分外红火。

为加快旧村改造步伐,从2004年下半年以后,魏建芳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实行“零距离接触、心与心交融”的思想工作方式,对妨碍村镇规划的建筑物,凡房主长期在村居住者,除实行搬迁建房优先安排宅基地外,拆迁工程由村里协助进行;凡举家外迁又不再居住的房屋,则由其与主抓房建的副职一起,携带礼物,四处登门拜访,协调解决。

魏建芳等先后前往林州市区,水冶集镇,安阳市区10多名祖籍为北小庄的离退休干部、职工家中进行沟通,得到了86岁的离休老干部李银堂,原在安阳钢铁公司水冶炼铁分厂工作的退休职工李明书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为了支持村里工作,大伙一致表示,自己不住的旧房该拆就拆,该占就占。

在大家的带动下,村里近20多户村民积极响应,相继展开拆迁,仅半年多时间,便腾出空闲土地20余亩,为进行村镇规划和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让全村干部、群众真切感受到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魅力,魏建芳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经与本村所有工业企业、外建工队协调,先后争取来15万元资金,在对村委会所在地北小庄村3条全长600米的主街道硬化后,又对北小庄通白甘泉自然村、椒园自然村、西荒自然村3条道路进行拓宽硬化,总长度达1200余米。

同时,还针对12个自然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筹集资金40余万元,架设3座大桥,方便了全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时年已经70多岁的老党员付长生面对本村巨变的现实,逢人就说:“建芳这支书才真叫为群众干事的支书,以前几十年办不了的事,两年就办成了,咱上那去找这样好的人才呢!”

为加快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实施步伐,魏建芳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实行了两手抓举措。一是多次前往镇政府和市里有关部门,寻求资金和技术支持。从2004年以来,先后为建沼气户争取到10余万元资金。二是带头示范建池。于2004年投入两万元资金,在种鹿场内建成了一座1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

在魏建芳的带动和村里的大力支持下,北小庄村以“一池四改”为中心的富民工程很快全面开展了起来。在2004年建成20个沼气池的基础上,2005年上半年建成70余个,总数达到130余个。

日益增多的沼气池不仅使每个农户每年节约燃煤用电费用500多元,而且彻底改变了过去牲畜粪便露天堆放,春、夏、秋三季粪水横流、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的状况。充足的沼渣、沼液代替了农药及化肥,为粮食大幅度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魏建芳首先从增强村民的科技意识抓起。村里先后投入3万余元资金,在村委办公楼内专门腾出两大间屋子,在市科委、文化局支持下,建起了科技书屋。争取来涉及农、林、牧、养殖方面图书1000余册及200余盘光盘,并充分利用党员电教室内的电视机、VCD、录放机设施,实行每周三、周五晚上为干部群众播放的制度,为干部群众学习实用技术知识,提供了方便。

从2003年开始,每年重阳节到来之前,由村里按人均购买20多元礼品,逐门逐户前往100余名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家中进行探望慰问,并对特困户家庭予以特殊照顾。

与此同时,为解决北小庄全村村民子女学前教育困难,于2005年多方筹集4万元资金,在中心村北小庄建成了一所标准化的幼儿园,先后吸收了80多名幼儿入园学习。

魏建芳真不愧星火计划的带头人和火炬手,在他的带领下,一个欣欣向荣的北小庄村,正阔步迈向美好的明天。

各方盛赞星火造福人民

在实施“星火计划”的过程中,各地培养了数以百万的农村各类技术人才,建立了各类群众性科技机构数万个,涌现出一大批领办支柱产业、创办科技先导型企业的指挥员和开拓者。“星火计划”的实施,为科教兴农、为建立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为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开拓了一条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有效途径,闯出了一条发展农村经济可行的道路,开辟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贡献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星火”计划像一面旗帜,引导着亿万农民逐步告别落后的自然经济观念,走上依靠科技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大道,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星火”计划以及各项科教兴农计划,都是“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方针在广大农村的正确体现,是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成功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探索。

2006年10月31日,在南宁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当天,位于3号展馆的中国“星火计划”20周年成果展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来自东盟各国的客商和国内专业人士的目光。

新疆特甜的葡萄、黑龙江结实的玉米、河北香脆的苹果、陕西彩色的甘薯……这些看起来平常的农作物品种,实际上却充满了“技术含量”。因为这些农作物优良品种不仅普遍具有高产、稳产等特性,还具有抗病能力强、品质佳等特点。

走进3号展馆,就能让人感受到强烈而浓郁的星火科技氛围。以黄色和绿色等为主色调设计的整个展馆,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氛。而以图片、文字、实物、音像等形式,静态、动态和互动等方式展示的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和“星火计划”成果让观众目不暇接。

除了农业新品种和农用设施设备之外,展区展出的农产品加工、种植养殖技术、生物医药、农用化工、农业信息化、新材料技术及产品、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等其他先进的项目成果也让现场的观众大开眼界。

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4个计划单列市共筛选676个有地方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星火计划”项目参展,参展企业达614家,展示的均是全国各地优秀星火科技成果的代表,技术成熟先进适用,具有解决农业和农村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显著效果。

对于实施“星火计划”带来的成果,全国各地的人们可谓有目共睹。一个记者这样写道:

多年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一间茅屋一盆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成为农村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1986年国家科委正式启动了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普及科学技术、带动农民致富的“星火计划”,从而,一大批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点,并日益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参与国际竞争的法宝。

河北省科委在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办的支持下,组织有关专家实施了“蛋黄卵磷脂提取及鸡蛋综合利用技术”项目。他们以鸡蛋黄为原料,利用超临界里萃取高新技术提取纯化卵磷脂、胆固醇、蛋黄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鸡蛋的附加值,从而提高蛋鸡养殖效益。

据调查,我国医用卵磷脂需求量很大,目前主要依赖进口,另外蛋黄卵磷脂是传统的大豆卵磷脂的升级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比大豆卵磷脂高,而且人体易吸收,并克服了大豆卵磷脂工艺复杂的缺点。专家指出,我国鸡蛋产量很大,但未能实现综合利用,通过对鸡蛋进行深加工,使其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将进一步提高鸡蛋的综合利用水平,改变其初加工和直接销售的产品结构,也将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农村蛋鸡养殖业的发展。

为加强农村科技信息化的建设,科技部于去年开通了中国“星火计划”网站。北京市科委抓住这一机会,在全市农村建设了“星火计划”网络系统信息管理平台,连通了国家、市、区三级管理网络。昌平区、平谷县等地农民开始接收“网上订单”,他们将绿色蔬菜和优质水果信息在网上发布后,交易量猛增。如今,平谷优质桃、昌平小汤山镇的绿色蔬菜行销日本、香港等地,农民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

目前,鲁西的优质牛肉走进了北京的许多宾馆饭店,这是星火项目“鲁西黄牛加工及配套养牛基地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自90年代以来,我国星火项目已开始走出国门,先后在泰国、埃及、巴基斯坦、南非等国家举办了展览会和博览会,取得了辉煌成果。仅2000年,全国星火项目就为国家创汇140亿美元。

“星火计划”提高了乡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星火计划”80%的开发项目面向乡镇企业,10年来,“星火计划”向全国推荐了500多项星火技术装备,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培育了上百个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星火企业和产业集团,使农村面貌发生了跨越性变化。

“星火计划”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星火计划”通过将科学技术植入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工业项目,引导和带动农村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向资源型产品和产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转移。

“星火计划”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星火计划”通过科技项目的开发,推动农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切身感受到科技就是财富,深得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许多国际友人称“星火计划”是使农民有钱的计划。

“星火计划”项目以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赢得社会特别是金融部门的良好的信誉,形成了一种以国家少量资金引导,银行贷款、企业自筹资金为主的市场融资机制。

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代表考察了“星火计划”后,曾指出:

中国“星火”计划的有益经验,已为向亚太地区其他国家推广“星火”计划的政策、设想及方法提供了足够的素材。

据科技部“星火计划”办公室的同志介绍:

“星火计划”实施以来,各级财政投入“星火计划”的资金达64�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2615�5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如今,科技部正在制定、星火西进计划“准备在西部12个省区建设20个星火科技示范县,以此促进西部的大开发战略。

科技部进行星火科技人才的培训。“星火计划”已显示出燎原之势。

“星火计划”的实施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中央与地方结合、政府与农民结合等方面,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依靠科技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道路。

“星火计划”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实体和乡镇企业为载体,追求技术含量,使星火技术和产品在较长时间内占有市场优势,使星火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领先一步。

“星火计划”实行以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带人才,合理配置资源。支持、鼓励科技人员、科研单位参与“星火计划”,建立多种形式的科研生产联合体,通过广泛的技术协作,开发星火产品和技术,动员并依靠社会力量推动“星火计划”不断发展,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成绩。

“星火计划”的出台,与宋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来,有人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宋健首倡“星火计划”。其宗旨是“把科学技术的恩惠撒向人间”。

“星火计划”1985年试点,翌年全面实施。

这把“火”把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和商品经济的概念、生产方式传遍广大农村。科技界千军万马进入广阔天地,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对于渴望科技的广大农村来说,犹如春风甘露。

这把“火”立足中国国情,参照世界潮流,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中国科技界的一桩善举。

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国史全鉴》本书编委会编团结出版社

《共和国要事珍闻》郑毅李冬梅李梦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

《中国大决策纪实》黄也平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

《做一个成功的农民》李海波主编台海出版社

《中南海三代领导集体与共和国科教实录》岳庆平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星火计划二十年探索与实践》曹一化王�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点击获取下一章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