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4 16:47:07

●1949年3月,成立山东省导沐委员会。4月2日导沐工程正式开工,从而揭开了山东治淮的序幕。

●在导沐工程中,工地党委提出了“工地是战场,工具作刀枪,多干一方土,就是多打一个美国狼”;“谁英雄、谁好汉,导沐工地比比看”等口号。

●第一阶段,山东淮河流域治理重点是进行了湖西平原水系调整及河道治理,山丘地区重点对蓄水工程实行加固。

● 山东治理淮河

拉开导怵整沂工程序幕

山东治淮是伴随着解放战争隆隆炮声开始的。早在淮海战役硝烟未尽的1949年,山东就组织20多万人上阵,实施了宏大的“导沭整沂”工程。2月,山东省政府批准《导沐经沙入海工程全部计划初稿》,同年3月成立了山东省导沐委员会。4月2日导沐工程正式开工,从而揭开了山东治淮的序幕。

导怵整沂工程,是解放初期山东省最大规模的治水工程。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危害人民的洪涝旱灾,除害兴利,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淮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

早在1946年鲁东南地区解放后,山东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就非常重视鲁南、苏北严重洪涝灾害,将苏皖边区水利局撤来山东的部分人员编人解放区山东省实业厅水利队,开始进行沂沐河治理的准备工作。

1947年编制了导沐工程初步治理方案。

1948年9月,济南战役刚刚结束,中共华东中央局就同意了上述方案,并组成山东省沂沐河流域水利工程总队。

导怵整沂工程1949年4月开工后,经过10期导怵工程,3期整沂工程,到1953年底结束。

5年间,先后动员了当时鲁中南行署所辖6个专署37个县的民千万人次、技术工人5000人次参加施工,开挖了新沐河,导沐河东流经沙河、临洪河入黄海。

同时,开挖了分沂入沐水道,修筑了沂河及新老沐河堤防,兴建了沐河拦河坝、溢水堰等建筑物。

导沐整沂工程,适逢新中国建立前后,在旧社会长期深受兵烫天灾之苦的农民群众,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防治水害,兴修水利,表现了极其高涨的热情和积极性。

导沐第五期工程正值“抗美援朝”运动,工地党委提出了响亮的口号:

工地是战场,工具作刀枪,多干一方土,就是多打一个美国狼!

谁英雄、谁好汉,导沐工地比比看!

1951年5月15日,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更加激起了民工们的劳动热情。

民工们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参军支前的那种精神,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争先抢困难,挑重担,自觉加班加点,想办法,出点子,加快施工速度,克服施工中的困难,创造了许多先进施工方法,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导沐整沂工程不仅为山东淮河流域的全面治理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全省大规模水利建设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干部和技术人才。

在导沐整沂的同时,山东省根据“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达到大量发展生产的目的”的水利建设基本方针,对山东淮河流域的其他河道进行了整治。

这些整治的河道包括泅河下游改道,疏浚赵王、万福河,整治白马河、洗府河工程。

山东省经过河道整治,各个河道的安全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在半个世纪的治淮历程中,山东的治淮与国家整个治淮工程建设一样,经历了几次大的建设高潮。

新中国初期的“导沭整沂”,按照“先沂沭、后汶泗、沂沭分治”的治理方针,先后开挖了新沭河及分沂入沭水道,对沂河堤防进行了整治,兴建了人民胜利堰闸,在江风口开辟了邳苍分洪道,初步提高了沂沭河的行洪能力,同时也减轻了下游河道的洪水压力。

从1971年底开始,按照中央治淮领导小组提出的东调南下工程方案,组织人民群众再次掀起了治淮高潮,到1981年底完成了分沂入沭扩大及新沭河扩大15公里的任务。

在六七十年代前后还修建了大批的水库、河闸、灌渠,与东调南下骨干工程一起,构成了山东治淮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山东治淮的基础。

1991年的江淮大水,进一步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治淮工作的重视,召开了治淮治太会议,对治淮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山东的治淮工程建设也再次提上了日程。

治淮50年成就辉煌,效益显著。

但是,山东淮河流域防洪形势仍十分严峻,整个流域工程标准还偏低,沂沭河调蓄洪水的能力还不够高;南四湖工程尚未全面治理,洪水出路不畅;平原河道清淤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任务十分繁重;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分布不均衡;水土流失和水污染还非常严重。

这些问题正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贯彻蓄泄并重治理原则

1957年以后,山东省按照中央提出水利建设方针的“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会为主”的,及淮委提出的“山区丘陵以蓄为主,以排为辅,南四湖、骆马湖蓄泄并重,下游以排为主”的治理原则,发动群众,大办水利,大搞了水利建设运动。

在山区丘陵地区,山东省重点进行了蓄水工程建设,兴建了大型水库11座,中型水库35座,小型水库1323座,总库容47�56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9302平方公里,占山区总面积的43%,可削减下游骨于河道洪峰流量

在平原湖泊地区,修建了南四湖二级坝枢纽工程,将南四湖分为上级湖和下级湖。

南四湖二级坝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江苏、山东两省交界处的南四湖部昭阳段,是一座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及连接两岸交通等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南四湖二级坝第二节制闸地处冲积湖积平原区,地势平坦。湖周围地面高程一般为34�21米至39�31米,微向湖区倾斜。闸址处湖底平坦,高程28�92米至32�50米。湖底与拦湖土坝顶高差约6米至7米。第二节制闸是二级坝中大型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南四湖二级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同时,又兴建了赵王河改道入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是沟通京城与江南经济发达区的交通命脉,邻近北京的一段出现了河西务、张家湾、通州等繁忙的水陆码头。而赵王河是梁济运河的一级支流之一。

赵王河,源于巨野县沙土集南,东南流,经嘉祥至济宁市郊区陈庄西,由右岸汇入梁济运河,河长41�8公里,流域面积381平方公里。

此外,山东省这次水利建设还开挖了京杭运河;兴修了伊家河间及韩庄闸等工程,改善了南四湖洪水出口状况。

但这一阶段,由于在湖西平原地区大搞河网化蓄水工程,在一些地方修筑了边界坝,开挖了边界沟,大引、大蓄、大灌,打乱了原有的排水系统,而又未能建立新的排水系统,致使洪涝盐碱灾害加剧,边界水利纠纷增多。

对蓄水工程实行加固

从1963年起,山东淮河流域治理重点是进行了南四湖平原水系调整及河道治理,作为第一阶段,对山丘地区重点对蓄水工程实行加固。

1963年12月,南四湖流域治理工程局成立,负责组织鲁西平原河湖治理工程。

本着高低分排、洪涝水分治的原则,调整了南四湖地区水系,新开挖了洙赵新河、东鱼河两条骨干排水河道。

在洙赵新河干流,修建了堤防长278�9公里;在东鱼河干流,修建了堤防全长158�13公里。

扩大治理了韩庄运河。韩庄运河、中运河是沂沭泗水系主要行洪河道,承担着南四湖3�17万平方公里及韩庄运河、中运河区间洪水下泄任务,也是京杭运河的一部分,承担着鲁南、苏北地区水上航运的重任。

还治理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枣庄段的台儿庄运河。这一段被史称�河。它西起微山湖口的韩庄,迤逦东行经台儿庄入江苏境至�口处与中运河交汇南下,全长42�5公里。故名韩庄运河,又称台儿庄运河。

其实,台儿庄运河航运事业的复兴,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对伊家河的成功开挖与治理。从1956年10月起,山东省济宁专署组织鲁西南4县11万民工,分三期开挖治理了伊家河。

伊家河西起微山湖东湖口,与韩庄运河一南一北向东并行至台儿庄上游交汇,全长37公里,其主要功能在于为微山湖泄洪和沿岸抗旱除涝。

利用伊家河水系,国家投资后来于1972年建成了台儿庄节制闸和台儿庄船闸,在伊家河上建起了刘庄节制闸和刘庄船闸,以及李庄、刘庄、花山子等港口码头,组建了国营航运公司,使台儿庄至微山湖的水运航道得以恢复。

山东省于1963年除了对上述对蓄水工程实行加固外,还对其它河道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治理,形成了鲁西平原新的水系格局和排水系统,提高了防洪除涝能力,可减轻1300万亩农民农田洪涝灾害。

实施洪水东调南下工程

为减轻沂怵河洪水对江苏省北部的威胁,腾出沂河、老沐河及骆马湖,以承泄南四湖流域洪水,兴办了沂沐河洪水东调人海和韩庄运河扩大工程,简称东调南下工程,以解决沂沛河与南四湖流域的洪水出路。

沂沐河洪水东调工程项目包括:分沂入邓水道和新沐河扩大开挖工程、沂河刘道口枢纽工程,由刘道口节制闸、彭道口分洪闸及电站、引水闸组成;怵河大官庄枢纽工程,由沐河人民胜利堰节制问、新沐河泄洪闸组成,以及其他附属工程。

沂沐河洪水东调工程于1971年11月动工,调集临沂、临地都城、苍山、营南、富县、日照、沂水、费县等9县市民156万人次及省与临沂地区、南四湖水利工程建筑安装队等单位参加施工,经过对期施工,至1981年国民经济调整时,该项工程被列为缓建项目而停工,完成全部计划工程量的一半稍多,已建成彭道口分洪闸。

新沐河泄洪闸,部分完成分浙入沐水道扩大、新沐河扩大和总干排等项工程。

韩庄运河扩大工程于1972年冬开工,工程项目包括:干流加深、拓宽河道、扩建韩庄和台儿庄节制闸。新建老运河闸和运南8处、运北4处排灌站。

1971年至1978年期间,山东全省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高潮,集中力量大搞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

1975年秋,济宁地区组织济宁、邹县、邹县、曲阜、微山、克州6县22个公社的92万民工,结合治理白马河,开展了邹西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会战区面积近千平方公里。

经过3年时间,到1978年,治理了白马河及其支流,治理耕地,兴建、改善灌溉工程,打机井扩大灌溉面积,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

菏泽人民积极引黄淤灌

菏泽地区处黄河下游,系黄河冲积平原,土地面积为1�2万平方公里。

其中,黄河滩区100余平方公里属黄河流域,其余均属淮河流域。

黄河上自河南省流入东明县王夹堤,经菏泽市、郸城县至部城县刘仁林,流程180公里。

历史上黄河在此区间频繁决口改道,改道后的黄河或北入渤海、或南侵淮河流入黄海,这里便成为淮河与黄河的分水岭,淤积成扇形脊轴。

黄河泛滥造成这一带坡河纵横,洼地连绵,排水不畅。加之全年降雨量70%集中在汛期七八月间,遇大雨则坡水汇集,形成内涝或客水局部成涝,雨水不足则发生干旱。

又由于多年地下水位失控,致使60年代初,大面积土地出现盐碱化。

因此,充分利用黄河水利资源,建设具有灌溉和排涝双重功能的水利网络,推行淤改及旱涝碱综合治理是改善菏泽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其他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关键。

新中国建立以后,菏泽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各级政府领导下,为此做了经久不懈的努力,并已取得举目共瞩的成果。

大规模地引黄灌溉,并有规划地放淤改土,是这项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黄灌溉在菏泽地区有很久的发展史。但在旧中国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关系落后。

至解放前夕,全区灌溉面积,包括河灌、井灌,仅发展到10万余亩。

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近20余年以来,在国家扶持和群众共同努力下,引黄、引河灌溉得到迅猛发展。

1956年至l957年两年间,在菏泽县刘庄、梁山县试建了3处引黄工程。

1958年,又在东明县黄寨、菏泽县刘庄先后建造箱式涵洞引黄灌溉间两座,引水能力达到280立方米每秒。

同时,建起包括太行堤水库、浮岗水库、智楼水库等庞大的平原水库群。

按照“多口门、小流量”的指导方针,1959年至1960年,又在梁山县陈核建造箱式涵洞两座。

作为配套工程,建造起南北干渠两条,使灌溉范围包括菏泽、定陶、成武、巨野、郸城、梁山以及济宁地区的嘉祥、济宁等9个县市,设计灌溉面积达到2000万亩。

但是,由于设计缺乏统筹考虑,配套工程建设滞后,又加上土地不平整,工程实施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两大干渠又使自然水排系统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致使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大面积土地盐碱化,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1962年3月,国务院在范县召开冀、鲁、豫引黄灌溉工作会议,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到会。

鉴于引黄灌溉出现的问题。

会议决定,山东省立即全部封闸停灌,铲除输水工程,恢复水的自然流势。

1965年,全国大面积出现严重干旱。2月,山东省委召开引黄抗旱会议。

按照中央八省市抗旱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决定恢复引黄灌溉,启动所有引黄设施。

引黄灌溉在菏泽地区有很久的发展史。

但在旧中国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关系落后,至解放前夕,全区灌溉面积,包括河灌、井灌,仅发展到10万余亩。

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近20余年以来,在国家扶持和群众共同努力下,引黄、引河灌溉得到迅猛发展。

1958年,又在东明县黄寨、菏泽县刘庄先后建造箱式涵洞引黄灌溉间两座,引水能力达到280立方米每秒。

但是,由于设计缺乏统筹考虑,配套工程建设滞后,又加上土地不平整,工程实施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两大于渠又使自然水排系统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致使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大面积土地盐碱化,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1965年,全国大面积出现严重干旱。

2月,山东省委召开引黄抗旱会议。按照中央八省市抗旱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决定恢复引黄灌溉,启动所有引黄设施。

为了克服引黄灌溉可能引发的土地盐碱化,会议强调,在今后实施中,应辅以相应的监控措施,不要使地下水位升到临界线以上1�5米。

同时,还要加强实施中的管理。

从1966年开始,大上黄河引水工程。在以后10多年里,先后于鄂城县苏阁、四隆村、伟庄、东明县阎潭、谢寨、鄂城县营坊、旧城先后增建引闸11座。

设计引水量为580立方米每秒,总投资1734万元。

与此同时,引黄送水系统和灌区配套工程也健全起来。

至1985年,建成阎潭、刘庄、旧城3大送水干线;东明、菏泽、鄂城、鄂城、梁山等县灌区8处。设计灌区面积为245万亩。

其中,配套面积110万亩,全配套面积26万亩。引水除供给灌区用水外,还补给内河发展提水灌溉233万亩。

这批工程,由于注重了设计中的科学性,配套工程布局合理,同步健全,土地平整,所以整个系统运转良好,没有由此引发土地盐碱化现象。

淤灌的大面积推广,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1985年,全区粮食总产达27�6亿公斤,在播种面积显著下降的情况下,比1965年增长167�2%。

棉花总产达1�72亿公斤,相当于1965年的8�6倍。粮食上缴完成4463万公斤,相当于1965年的1�75倍。

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国史全鉴》本书编委会编团结出版社

《共和国五十年珍贵档案》中央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出版社

《共和国要事珍闻》郑毅李冬梅李梦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

《淮河新篇》人民出版社

《治理淮河》安徽人民出版社

《中南海三代领导集体与共和国经济实录》王瑞璞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五、山东治理淮河

●1949年3月,成立山东省导沐委员会。4月2日导沐工程正式开工,从而揭开了山东治淮的序幕。

●在导沐工程中,工地党委提出了“工地是战场,工具作刀枪,多干一方土,就是多打一个美国狼”;“谁英雄、谁好汉,导沐工地比比看”等口号。

●第一阶段,山东淮河流域治理重点是进行了湖西平原水系调整及河道治理,山丘地区重点对蓄水工程实行加固。

● 山东治理淮河

拉开导怵整沂工程序幕

山东治淮是伴随着解放战争隆隆炮声开始的。早在淮海战役硝烟未尽的1949年,山东就组织20多万人上阵,实施了宏大的“导沭整沂”工程。2月,山东省政府批准《导沐经沙入海工程全部计划初稿》,同年3月成立了山东省导沐委员会。4月2日导沐工程正式开工,从而揭开了山东治淮的序幕。

导怵整沂工程,是解放初期山东省最大规模的治水工程。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危害人民的洪涝旱灾,除害兴利,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淮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

早在1946年鲁东南地区解放后,山东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就非常重视鲁南、苏北严重洪涝灾害,将苏皖边区水利局撤来山东的部分人员编人解放区山东省实业厅水利队,开始进行沂沐河治理的准备工作。

1947年编制了导沐工程初步治理方案。

1948年9月,济南战役刚刚结束,中共华东中央局就同意了上述方案,并组成山东省沂沐河流域水利工程总队。

导怵整沂工程1949年4月开工后,经过10期导怵工程,3期整沂工程,到1953年底结束。

5年间,先后动员了当时鲁中南行署所辖6个专署37个县的民千万人次、技术工人5000人次参加施工,开挖了新沐河,导沐河东流经沙河、临洪河入黄海。

同时,开挖了分沂入沐水道,修筑了沂河及新老沐河堤防,兴建了沐河拦河坝、溢水堰等建筑物。

导沐整沂工程,适逢新中国建立前后,在旧社会长期深受兵烫天灾之苦的农民群众,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防治水害,兴修水利,表现了极其高涨的热情和积极性。

导沐第五期工程正值“抗美援朝”运动,工地党委提出了响亮的口号:

工地是战场,工具作刀枪,多干一方土,就是多打一个美国狼!

谁英雄、谁好汉,导沐工地比比看!

1951年5月15日,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更加激起了民工们的劳动热情。

民工们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参军支前的那种精神,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争先抢困难,挑重担,自觉加班加点,想办法,出点子,加快施工速度,克服施工中的困难,创造了许多先进施工方法,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导沐整沂工程不仅为山东淮河流域的全面治理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全省大规模水利建设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干部和技术人才。

在导沐整沂的同时,山东省根据“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达到大量发展生产的目的”的水利建设基本方针,对山东淮河流域的其他河道进行了整治。

这些整治的河道包括泅河下游改道,疏浚赵王、万福河,整治白马河、洗府河工程。

山东省经过河道整治,各个河道的安全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在半个世纪的治淮历程中,山东的治淮与国家整个治淮工程建设一样,经历了几次大的建设高潮。

新中国初期的“导沭整沂”,按照“先沂沭、后汶泗、沂沭分治”的治理方针,先后开挖了新沭河及分沂入沭水道,对沂河堤防进行了整治,兴建了人民胜利堰闸,在江风口开辟了邳苍分洪道,初步提高了沂沭河的行洪能力,同时也减轻了下游河道的洪水压力。

从1971年底开始,按照中央治淮领导小组提出的东调南下工程方案,组织人民群众再次掀起了治淮高潮,到1981年底完成了分沂入沭扩大及新沭河扩大15公里的任务。

在六七十年代前后还修建了大批的水库、河闸、灌渠,与东调南下骨干工程一起,构成了山东治淮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山东治淮的基础。

1991年的江淮大水,进一步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治淮工作的重视,召开了治淮治太会议,对治淮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山东的治淮工程建设也再次提上了日程。

治淮50年成就辉煌,效益显著。

但是,山东淮河流域防洪形势仍十分严峻,整个流域工程标准还偏低,沂沭河调蓄洪水的能力还不够高;南四湖工程尚未全面治理,洪水出路不畅;平原河道清淤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任务十分繁重;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分布不均衡;水土流失和水污染还非常严重。

这些问题正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贯彻蓄泄并重治理原则

1957年以后,山东省按照中央提出水利建设方针的“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会为主”的,及淮委提出的“山区丘陵以蓄为主,以排为辅,南四湖、骆马湖蓄泄并重,下游以排为主”的治理原则,发动群众,大办水利,大搞了水利建设运动。

在山区丘陵地区,山东省重点进行了蓄水工程建设,兴建了大型水库11座,中型水库35座,小型水库1323座,总库容47�56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9302平方公里,占山区总面积的43%,可削减下游骨于河道洪峰流量

在平原湖泊地区,修建了南四湖二级坝枢纽工程,将南四湖分为上级湖和下级湖。

南四湖二级坝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江苏、山东两省交界处的南四湖部昭阳段,是一座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及连接两岸交通等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南四湖二级坝第二节制闸地处冲积湖积平原区,地势平坦。湖周围地面高程一般为34�21米至39�31米,微向湖区倾斜。闸址处湖底平坦,高程28�92米至32�50米。湖底与拦湖土坝顶高差约6米至7米。第二节制闸是二级坝中大型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南四湖二级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同时,又兴建了赵王河改道入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是沟通京城与江南经济发达区的交通命脉,邻近北京的一段出现了河西务、张家湾、通州等繁忙的水陆码头。而赵王河是梁济运河的一级支流之一。

赵王河,源于巨野县沙土集南,东南流,经嘉祥至济宁市郊区陈庄西,由右岸汇入梁济运河,河长41�8公里,流域面积381平方公里。

此外,山东省这次水利建设还开挖了京杭运河;兴修了伊家河间及韩庄闸等工程,改善了南四湖洪水出口状况。

但这一阶段,由于在湖西平原地区大搞河网化蓄水工程,在一些地方修筑了边界坝,开挖了边界沟,大引、大蓄、大灌,打乱了原有的排水系统,而又未能建立新的排水系统,致使洪涝盐碱灾害加剧,边界水利纠纷增多。

对蓄水工程实行加固

从1963年起,山东淮河流域治理重点是进行了南四湖平原水系调整及河道治理,作为第一阶段,对山丘地区重点对蓄水工程实行加固。

1963年12月,南四湖流域治理工程局成立,负责组织鲁西平原河湖治理工程。

本着高低分排、洪涝水分治的原则,调整了南四湖地区水系,新开挖了洙赵新河、东鱼河两条骨干排水河道。

在洙赵新河干流,修建了堤防长278�9公里;在东鱼河干流,修建了堤防全长158�13公里。

扩大治理了韩庄运河。韩庄运河、中运河是沂沭泗水系主要行洪河道,承担着南四湖3�17万平方公里及韩庄运河、中运河区间洪水下泄任务,也是京杭运河的一部分,承担着鲁南、苏北地区水上航运的重任。

还治理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枣庄段的台儿庄运河。这一段被史称�河。它西起微山湖口的韩庄,迤逦东行经台儿庄入江苏境至�口处与中运河交汇南下,全长42�5公里。故名韩庄运河,又称台儿庄运河。

其实,台儿庄运河航运事业的复兴,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对伊家河的成功开挖与治理。从1956年10月起,山东省济宁专署组织鲁西南4县11万民工,分三期开挖治理了伊家河。

伊家河西起微山湖东湖口,与韩庄运河一南一北向东并行至台儿庄上游交汇,全长37公里,其主要功能在于为微山湖泄洪和沿岸抗旱除涝。

利用伊家河水系,国家投资后来于1972年建成了台儿庄节制闸和台儿庄船闸,在伊家河上建起了刘庄节制闸和刘庄船闸,以及李庄、刘庄、花山子等港口码头,组建了国营航运公司,使台儿庄至微山湖的水运航道得以恢复。

山东省于1963年除了对上述对蓄水工程实行加固外,还对其它河道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治理,形成了鲁西平原新的水系格局和排水系统,提高了防洪除涝能力,可减轻1300万亩农民农田洪涝灾害。

实施洪水东调南下工程

为减轻沂怵河洪水对江苏省北部的威胁,腾出沂河、老沐河及骆马湖,以承泄南四湖流域洪水,兴办了沂沐河洪水东调人海和韩庄运河扩大工程,简称东调南下工程,以解决沂沛河与南四湖流域的洪水出路。

沂沐河洪水东调工程项目包括:分沂入邓水道和新沐河扩大开挖工程、沂河刘道口枢纽工程,由刘道口节制闸、彭道口分洪闸及电站、引水闸组成;怵河大官庄枢纽工程,由沐河人民胜利堰节制问、新沐河泄洪闸组成,以及其他附属工程。

沂沐河洪水东调工程于1971年11月动工,调集临沂、临地都城、苍山、营南、富县、日照、沂水、费县等9县市民156万人次及省与临沂地区、南四湖水利工程建筑安装队等单位参加施工,经过对期施工,至1981年国民经济调整时,该项工程被列为缓建项目而停工,完成全部计划工程量的一半稍多,已建成彭道口分洪闸。

新沐河泄洪闸,部分完成分浙入沐水道扩大、新沐河扩大和总干排等项工程。

韩庄运河扩大工程于1972年冬开工,工程项目包括:干流加深、拓宽河道、扩建韩庄和台儿庄节制闸。新建老运河闸和运南8处、运北4处排灌站。

1971年至1978年期间,山东全省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高潮,集中力量大搞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

1975年秋,济宁地区组织济宁、邹县、邹县、曲阜、微山、克州6县22个公社的92万民工,结合治理白马河,开展了邹西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会战区面积近千平方公里。

经过3年时间,到1978年,治理了白马河及其支流,治理耕地,兴建、改善灌溉工程,打机井扩大灌溉面积,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

菏泽人民积极引黄淤灌

菏泽地区处黄河下游,系黄河冲积平原,土地面积为1�2万平方公里。

其中,黄河滩区100余平方公里属黄河流域,其余均属淮河流域。

黄河上自河南省流入东明县王夹堤,经菏泽市、郸城县至部城县刘仁林,流程180公里。

历史上黄河在此区间频繁决口改道,改道后的黄河或北入渤海、或南侵淮河流入黄海,这里便成为淮河与黄河的分水岭,淤积成扇形脊轴。

黄河泛滥造成这一带坡河纵横,洼地连绵,排水不畅。加之全年降雨量70%集中在汛期七八月间,遇大雨则坡水汇集,形成内涝或客水局部成涝,雨水不足则发生干旱。

又由于多年地下水位失控,致使60年代初,大面积土地出现盐碱化。

因此,充分利用黄河水利资源,建设具有灌溉和排涝双重功能的水利网络,推行淤改及旱涝碱综合治理是改善菏泽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其他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关键。

新中国建立以后,菏泽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各级政府领导下,为此做了经久不懈的努力,并已取得举目共瞩的成果。

大规模地引黄灌溉,并有规划地放淤改土,是这项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黄灌溉在菏泽地区有很久的发展史。但在旧中国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关系落后。

至解放前夕,全区灌溉面积,包括河灌、井灌,仅发展到10万余亩。

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近20余年以来,在国家扶持和群众共同努力下,引黄、引河灌溉得到迅猛发展。

1956年至l957年两年间,在菏泽县刘庄、梁山县试建了3处引黄工程。

1958年,又在东明县黄寨、菏泽县刘庄先后建造箱式涵洞引黄灌溉间两座,引水能力达到280立方米每秒。

同时,建起包括太行堤水库、浮岗水库、智楼水库等庞大的平原水库群。

按照“多口门、小流量”的指导方针,1959年至1960年,又在梁山县陈核建造箱式涵洞两座。

作为配套工程,建造起南北干渠两条,使灌溉范围包括菏泽、定陶、成武、巨野、郸城、梁山以及济宁地区的嘉祥、济宁等9个县市,设计灌溉面积达到2000万亩。

但是,由于设计缺乏统筹考虑,配套工程建设滞后,又加上土地不平整,工程实施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两大干渠又使自然水排系统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致使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大面积土地盐碱化,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1962年3月,国务院在范县召开冀、鲁、豫引黄灌溉工作会议,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到会。

鉴于引黄灌溉出现的问题。

会议决定,山东省立即全部封闸停灌,铲除输水工程,恢复水的自然流势。

1965年,全国大面积出现严重干旱。2月,山东省委召开引黄抗旱会议。

按照中央八省市抗旱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决定恢复引黄灌溉,启动所有引黄设施。

引黄灌溉在菏泽地区有很久的发展史。

但在旧中国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关系落后,至解放前夕,全区灌溉面积,包括河灌、井灌,仅发展到10万余亩。

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近20余年以来,在国家扶持和群众共同努力下,引黄、引河灌溉得到迅猛发展。

1958年,又在东明县黄寨、菏泽县刘庄先后建造箱式涵洞引黄灌溉间两座,引水能力达到280立方米每秒。

但是,由于设计缺乏统筹考虑,配套工程建设滞后,又加上土地不平整,工程实施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两大于渠又使自然水排系统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致使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大面积土地盐碱化,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1965年,全国大面积出现严重干旱。

2月,山东省委召开引黄抗旱会议。按照中央八省市抗旱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决定恢复引黄灌溉,启动所有引黄设施。

为了克服引黄灌溉可能引发的土地盐碱化,会议强调,在今后实施中,应辅以相应的监控措施,不要使地下水位升到临界线以上1�5米。

同时,还要加强实施中的管理。

从1966年开始,大上黄河引水工程。在以后10多年里,先后于鄂城县苏阁、四隆村、伟庄、东明县阎潭、谢寨、鄂城县营坊、旧城先后增建引闸11座。

设计引水量为580立方米每秒,总投资1734万元。

与此同时,引黄送水系统和灌区配套工程也健全起来。

至1985年,建成阎潭、刘庄、旧城3大送水干线;东明、菏泽、鄂城、鄂城、梁山等县灌区8处。设计灌区面积为245万亩。

其中,配套面积110万亩,全配套面积26万亩。引水除供给灌区用水外,还补给内河发展提水灌溉233万亩。

这批工程,由于注重了设计中的科学性,配套工程布局合理,同步健全,土地平整,所以整个系统运转良好,没有由此引发土地盐碱化现象。

淤灌的大面积推广,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1985年,全区粮食总产达27�6亿公斤,在播种面积显著下降的情况下,比1965年增长167�2%。

棉花总产达1�72亿公斤,相当于1965年的8�6倍。粮食上缴完成4463万公斤,相当于1965年的1�75倍。

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国史全鉴》本书编委会编团结出版社

《共和国五十年珍贵档案》中央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出版社

《共和国要事珍闻》郑毅李冬梅李梦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

《淮河新篇》人民出版社

《治理淮河》安徽人民出版社

《中南海三代领导集体与共和国经济实录》王瑞璞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点击获取下一章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