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4 16:47:11

●彭真首先在庆祝大会上讲话。他说:“刚才你们朗诵诗句,再过10年你们干什么?要当社会主义建设的红旗手,当共产主义的红旗手。”

●有的少先队员说:“学习雷锋叔叔后,使我懂得了生活的意义,雷锋叔叔就是我生活的火车头。”

●雷锋对小朋友们说:“我们大家戴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们要永远沿着党和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时刻准备着,将来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少先队庆祝建队10周年

1959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10周年的日子。10年来,少先队的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北京的少先队员首先发起了“小五年计划”活动,除四害、讲卫生、植树造林,积肥、拣粮、种植油料作物,支援了祖国建设。

北京市少先队员营造许多少年林,种植了大量树木、蓖麻、向日葵;还捕捉了46万只老鼠,建立了一座红领巾水电站,修建了红领巾水库,水渠。

北京市少先队员还用课余劳动得来的钱买了四台红领巾号拖拉机和一台联合收割机捐献给郊区生产大队。还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文娱体育等活动。少先队员在集体生活和集体劳动中茁壮成长。

为了总结10年来少先队工作取得的成绩,更好地跨入新的10年,1959年10月18日,北京市召开了建队10周年庆祝大会。

1959年10月18日下午,1�7万名少先队员和辅导员欢聚在人民大会堂。

少年儿童在这里开会还是第一次。14时,12岁的小主席宣布大会开始,奏过国歌后,举行了隆重的少先队仪式。

在少先队的鼓号声中,旗手们高举着20面队旗入场。50名少先队员朗诵了长诗《第一个十年》,汇报了少先队员在第一个10年的成长,展望了第二个10年更加美好的远景。

这次大会的倡议者,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市市长彭真首先在庆祝大会上讲话。他说:

刚才你们朗诵诗句,再过10年你们干什么?要当社会主义建设的红旗手,当共产主义的红旗手。

少先队员要学习,学好、锻炼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共产主义服务的本领,学习好、锻炼好保卫社会主义、保卫共产主义、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坚强意志和本领,谁要危害我们的祖国和社会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党反对人民,你们就反对他们,打倒他们。

台下响起了春雷般的掌声,表达了孩子们的决心。

会上还表彰了45万名优秀辅导员和585个优秀少先队集体。

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发表了《预备队的任务》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首先论述了建立少先队的必要性。建立少先队,确实是把少年儿童组织起来,接受教育的好办法。

其次,胡耀邦阐述了少先队的地位与机构。另外,胡耀邦还具体地阐述了少先队的预备队性质。

最后,胡耀邦着重阐述了预备队的任务。他说:

为了不小看自己,我希望你们都要了解你们现实的任务。什么是你们现实的任务呢?这就是党和毛主席所号召你们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篇讲话给少年儿童以极大的鼓舞,激励广大少年儿童从前辈身上看到少先队的优良传统,并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做一个新时代,新形势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少先队员。

到会祝贺的,还有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副主席康克清和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等。在北京的苏联和各兄弟国家100名少先队员代表参加了大会。苏联少先队员代表依娜・塔佐娃代表苏联少先队员向中国少先队员表示了最衷心的祝贺。

毛泽东戴上了红领巾

1959年6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最高领导的毛泽东来到阔别多年的韶山学校视察。

毛泽东与少先队员亲切交谈,并佩戴上了少先队员赠送的鲜艳的红领巾。

韶山是毛泽东故乡,韶山学校是他的母校。

毛泽东是在6月25日回到故乡韶山的,在韶山,毛泽东重访旧居,进行社会调查,宴请父老乡亲,祭扫父母坟地,畅游韶山水库。

6月25日17时多,韶山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把蒋含宇和彭淑清小朋友叫到大队部,告诉他们说:“有个重要的首长要来我们学校视察,学校经认真研究,决定由你们两个代表韶山少年儿童给首长献花。”

辅导员还特意安排当时担任学校迎宾团团长的蒋含宇,向首长赠送红领巾。

“重要的首长会是谁呢?”两个少先队员当时都在猜想。看着辅导员喜不自禁的表情,想想这儿是主席的故乡,又是杨开慧烈士曾办过私塾的地方,听大人讲解放后家乡的人们也曾多次请求主席回家乡来看看,这次十有八九会是毛主席要来学校视察了。想到这儿,他们都激动不已。

按照辅导员安排,他们欢快地跑出大队部作准备。

什么花儿最香最艳?什么型号的红领巾最适合给毛主席佩戴?反手给毛主席戴红领巾,动作怎样才能更熟练?蒋含宇不停地在大队部练习。淑清就在学校花园里四处寻找鲜艳的花儿。

代表全校700多名师生,代表韶山的全体少年儿童向毛主席献花,献红领巾,这是何等的幸福和光荣。由于高兴和激动,他们几乎一夜都没睡。

26日7时多,毛泽东从旧居向韶山学校的方向走来了。有一位同学最先发现毛主席走过来了,就大声喊:“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

全校师生立即涌出校门,欢呼着,“来了!来了!”

听说毛主席来了,淑清急忙丢下饭碗,跑到校园花圃里采来月月红、松枝、夹竹桃等扎成两束。

蒋含宇后来回忆了当时的情景,他说:

主席在人群中穿行,离学校越来越近,眼看主席即将走上通往学校的儿童桥,我们俩飞快地跑到主席面前,先向毛主席敬了个队礼,然后,把两束带着露珠、满含韶山少年儿童爱戴之情的鲜花献给了毛主席。

接过鲜花,闻着故乡的芬芳,主席微笑着问我们:“几岁了?上几年级?”

我们告诉他老人家:“14岁,刚上初二。”主席微笑着点点头:“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我们聆听着毛主席的教诲,激动得泪花涌出了双眼。

欢迎的人群不断地鼓掌欢呼。人们簇拥着毛泽东沿坡而上,向校园走去。毛泽东一边走,一边和师生们握手问候。他来到学校的大门口,凝视着自己1953年亲手题写的“韶山学校”校名,深情地伫立了一会儿。

进了校门,毛泽东又和师生们边走边聊,兴趣盎然。毛泽东看到学校正在扩建,感慨地说:“学校变化不小。”

听了毛泽东的称赞,蒋含宇忙说:“主席,我们勤工俭学,正在打地基建房子,学校里种的蔬菜也自给有余哩!”

当听到学校的初中部是由小学部扩展而来的时候,毛泽东高兴地说:“原来你们是中小学并举啊。”

后来,毛泽东又来到中学部斜坡的石梯旁,看见那里站满了老师和学生,就停下来要和大家一起照相。这时,辅导员老师提醒含宇:“先向毛主席献红领巾,然后合影留念。”

含宇走到毛泽东跟前,踏起脚尖,恭敬地行个队礼,然后把红领巾系在了毛泽东胸前。

毛泽东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和蔼地问含宇:“你真的把红领巾送给我啦?”

含宇点点头,回答说:“真的!”

毛泽东幽默地说:“那我就把红领巾带到北京去。我现在又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了!”逗得大家都笑了。

毛泽东也笑了,摄影师侯波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了一张令人难忘的的照片。

后来,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为这张照片写了题照诗《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少先队里高大的人,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峥嵘岁月成过去,故乡山河一片新,斗争历史作背景,方才知道这笑意深……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快10时了。警卫员告诉毛泽东:“您该吃早饭了。”

毛泽东用商量的口吻对大家说:“他要我回去吃饭,你们同意不同意?”

大家依依不舍地说:“同意!”这时,学校通向宾馆的侧门开了,毛泽东缓缓地朝门口走去。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为中国的少年儿童事业做了大量事情。毛泽东成为中国少先队的楷模。

少先队参加国际活动

1959年9月20日,在乌苏里江边的苏联比金市,中国《辅导员》杂志总编辑毛振纸带领的中国少先队代表队接受了来自苏联的友谊接力棒。

比金市是一个边境城市,为迎接中国少先队员,举行了球赛、文艺演出,还放了焰火,气氛十分热烈。

这次接力赛活动,是由苏联《辅导员》杂志社发起的,赢得了两国少年儿童的欢迎。

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

苏联《辅导员》杂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在苏联少先队组织中开展了这次“莫斯科――北京”友谊接力赛活动。

这次活动所用的接力棒是一本纪念册,传接力棒活动从莫斯科出发,经过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每到一地,少先队组织都举行有关中国的活动,并且把活动的情况记在纪念册上。

然后传到中苏边境,由苏联少先队组织的代表将接力棒交给中国少先队组织的代表队。谁的活动开展得好,还要进行竞赛,优胜者要获奖。

苏联《辅导员》杂志及时地报道了少先队活动,中国《辅导员》杂志及时做了翻译发表。

中国少先队组织从《辅导员》杂志知道苏联开展“莫斯科――北京”友谊赛的消息以后,都纷纷举行活动,支援他们。同时,也将活动的情况记在纪念册上,赠送给苏联少先队组织。

“莫斯科――北京”友谊接力赛活动是中国和苏联少年儿童的一次友谊合作比赛,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参加的众多国际活动之一。

在此之前,中国少年儿童队组织还曾多次开展国际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国际主义教育,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少先队组织的联系,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少年儿童之间的友谊。

建国初期,每逢“六一”国际儿童节,队组织都要向少年儿童们介绍世界各地儿童的生活情况。每年新年和“六一”,都邀请随父母来中国工作的各国少年儿童一起欢度节日。

1951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派出由22名队员组成的代表队去苏联克里木,参加阿尔迪克少年营,度过了两个月的假期。

克里木座落在黑海之滨,是苏联气候最温暖,风景最美丽的地方。革命前是少数贵族、地主的花园、别墅,革命后,成了劳动人民的休养区。

阿尔迪克就在这个克里木半岛上,它原来是地主的葡萄园,党和政府把它送给了少年儿童。阿尔迪克像个大花园,许多运动场,游戏室、球场、电影院和白色的住房都坐落在树林和花丛中。

中国少年儿童队员和苏联队员一样组成一个中队,参加营里的各种活动。营主任对中国少年儿童像对苏联队员一样,既亲切爱护又严格要求。

苏联的队员对中国少年更是亲如兄弟,使来自刚获得解放的中国少年儿童队员代表亲身体验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并且学习到许多开展少先队工作的方法。

1952年,中国少年儿童队不仅派出了由15名少先队员组成的第二次代表队,去苏联阿尔迪克渡假。还同时派出了另一支中国少年儿童队代表队去民主德国参加夏令营,并且受到了民主德国总统皮克的接见。

1954年7月26日至8月22日,青年团中央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中国少年先锋队夏令营。

中国少年先锋队夏令营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举办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少先队夏令营。参加这次夏令营的有来自全国各地182名少先队员,以及应邀而来的朝鲜、越南、保加利亚三国的数十名少先队员。

中国少年先锋队夏令营是一个国际少先队夏令营。夏令营举行了“八一联欢会”海上旅行,与青岛市儿童联欢,庆祝朝鲜解放,体育运动会,营火会等大队活动。

夏令营还进行了游览、参观、旅行、赶海等中队活动和主题中队会,组织了航模、舰船、生物、工艺、音乐、舞蹈等各种小组活动,达到了“使儿童很好休息,增进健康,扩大眼界,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预定教育目标。

担任夏令营主任和副主任的是团中央少年部副部长刘祖荣和蒋文焕同志。

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各国队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许多少先队组织和队员还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先队组织和队员,建立了通讯联系,互赠礼物,增强彼此间的了解与友谊。

抗美援朝斗争中,中国少年儿童不仅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斗争,还常给战火中的朝鲜少年儿童寄去热情的慰问信、教科书和学习用品,这种在患难中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在战后依然保持和发展。

被罗盛教舍身救出的少年崔莹,曾随朝鲜人民军代表团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罗盛教家乡,都受到了中国少年儿童队队员们的热情欢迎。

1956年,大连市第一中学的少先队员与朝鲜人民共和国平安南道龙岗郡第三中学少年团建立了通讯联系。

1956年6月,北京市女12中一年级13岁的女学生武文燕,向莫斯科寄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写道:

我爱莫斯科像爱北京一样,……我是个少先队员,担任墙报编辑,我希望有一个苏联朋友。

苏联少先队真理报以“我爱莫斯科像爱北京一样”为题,刊出了这封信。

此后大批苏联来信寄到女12中,一年里武文燕收到400多封信。其中主要是一年级到十年级的学生,有共青团员也有少先队员,他们虽然年龄、性格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中国的热爱和对中国少年的友谊。

在400多封信中,有200多封信来自少先队墙报编辑,他们向武文燕介绍了办墙报的经验,这些都给予她很大的帮助。

但是武文燕一个人怎么能回答这么多信呢?

于是,武文燕将这些信分发给各个中队,女12中几乎每个队员都有一个苏联朋友,队员们又介绍给自己的兄弟、姊妹。于是,友谊的种籽播散到了更多的学校。

1956年11月10日,随父母来中国工作的民主德国少先队员,在德国驻华使馆,举行了以中国战斗英雄董存瑞命名自己中队的队会。中国少年报总编辑左林和北京65中“威廉・皮克”班的10多位青年团员出席了命名大会。

中国少年儿童队通过有益的国际活动,学习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增强了与各国小朋友之间的友谊。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促进了中国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少先队召开工作会议

1960年4月14日至29日,共青团中央“第四次全国少先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总结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情况和经验,研究少年儿童组织的分级问题。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王伟同志做了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坚持少年儿童运动的共产主义方向》的报告。

1962年11月26日至12月8日,共青团中央第五次全国少先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传涛作了《为更好地培养共产主义新一代而奋斗》的报告。会上表扬了105名全国优秀辅导员和一个优秀辅导员集体。会议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彭真、陈毅、罗瑞卿参加了优秀辅导员联欢会。

两次大会的召开,极大地促进了少先队的建设。

少先队组织队伍不断壮大,队的组织作用更加突出,队的活动天地更加广阔,队组织表现得生气勃勃,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少先队组织中不断涌现出爱护公物,维护公德以及和反革命分子、坏分子英勇搏斗的动人事迹。刘文学、张高谦、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与反动派英勇斗争的“英雄小八路”,……都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这些优秀代表们的事迹,在我国少年儿童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使少先队的“星星火炬”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少年英雄们的事迹。

四川的少先队员刘文学,为了集体利益,与犯罪分子顽强斗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945年4月28日,刘文学在四川省合川县柑桔子园半山坡上的一间破陋的茅草房里出生了。

刘文学的爸爸是个穷裁缝,妈妈是个贫苦的农妇。旧社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裁缝,裁缝,全靠一冬。”平时揽活难,过了冬天,爸爸就更找不到多少活儿做了。

一家吃了上顿,就没有了下顿。妈妈只好忍痛丢下自己的孩子,到县城去给人当奶妈。一家人挣扎在饥饿线上。

刘文学的家乡有个恶霸地主叫王荣学,他依仗权势,横行乡里。他做衣服不仅不肯给钱,还诬告文学的爸爸,爸爸被官府抓进了监狱。

从刘文学记事那天起,他看到的就是爸爸的不幸,妈妈的泪水。小妹妹害病无钱医治,死在了妈妈的怀里。

一天,刘文学和小伙伴们上山去玩,路过王荣学的柑桔园,正碰上了迎面走来的王荣学。横行霸道的王荣学硬说刘文学偷了他家的柑子,凶狠地把刘文学的手捆上,摔倒在地。刘文学被摔得口鼻流血,浑身是伤。可怜的妈妈只能抱着儿子,把泪水往肚子里咽。

刘文学小小年纪,就牢牢地记下了对地主的仇恨。他盼着能有一天,把这些欺压穷人的坏蛋统统打倒。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1951年,刘文学的家乡实行土地改革,大地主、大恶霸们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穷人翻身了,刘文学第一次看见爸爸、妈妈笑得这样开心。从爸爸、妈妈的嘴里,他知道了,这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

建国后,刘文学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背上书包,进了学校。

初春的一天早晨,阳光明媚,微风拂面。

刘文学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朝学校走去。他一边走,一边掰着手指头数着什么。

他在数什么呢?这可是刘文学心中的秘密。

原来,班里又要发展一批少先队员了。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这可是刘文学心中多年的愿望。他早就向少先队组织提出了申请,可是迟迟未被批准,这不,昨天同学们还给他提了些意见呢!

起初,刘文学闷闷不乐,他暗暗嘟哝着:“我学习好,劳动好,还肯帮助人,怎么就不能入队呢?”后来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今天早晨,刘文学掰着指头,就是在数自己的缺点,他要把自己的缺点告诉中队长,并决心彻底改正,做一名少先队员。

刘文学知道,班里每天最早到校的是中队长,因此,刘文学今天特意提前来到了学校。

见到中队长,刘文学不好意思地说:“前几天,我和一个同学为一点小事打架,从河边一直打到学校,别人劝都劝不住,还给同学起外号;打篮球时别人接不住我抛的球,也要埋怨和骂人。”

刘文学一边说着,还一边掰着手指头。然后,他神情严肃地说,我一定能把这些缺点改掉,你信不信?”

“当然相信!”

中队长高兴得一把搂住文学,转了一个圈,两人同时摔倒在了地上,开心得笑了起来。

1957年6月1日,刘文学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

由于刘文学学习努力,关心集体,又能团结同学,入队不久,他被大家选为小队长,还兼任班里的学习小组长。

乡村的道路,下雨天十分难走。有一座又滑又窄的小桥,许多小同学走到这里都望而却步。每当下雨天,刘文学必定赶在小同学到来之前,站在桥边,直到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小桥。

老师和同学说:“哪里有好人好事,哪里就有刘文学。”这话一点也不假。只要是集体的事,不管再苦再累,他都主动地去做。

学校中午要给家远的同学热中午饭,刘文学就主动带领同学们为学校拾柴禾;学校菜地该施肥了,刘文学就利用课余时间去菜地浇粪。

同学和老师都非常感慨地说:“刘文学戴上红领巾以后,进步真大!”

1959年6月l日,在学校“三好学生”的评选会上,刘文学获得了全票。刘文学把这些荣誉看成是大家对他的鼓励,决心继续努力。

盛夏的一天,骄阳似火,在通往营门镇的大道上,刘文学头戴草帽,满脸汗水,急匆匆地一路奔跑着。

原来,中午放学回家,刘文学发现邻居李婆婆站在院里直转圈。

一问,才知道李婆婆为集体饲养的两头母猪生病了。公社医生曾来开了药方,但要到营门镇去取,来回得走十几里路。老人家走不动,可一时又找不到其他人。

“哎!这该怎么办嘛!医生说,拖久了猪就要有危险了。”李婆婆着急地说。

“李婆婆,我去!”刘文学听后,自告奋勇地说。

“这下猪可有救了!”李婆婆高兴地说。

但转念一想,李婆婆又犹豫起来,“要不得,你下午还要上学,不能耽误了上课。”

“没关系,功课还可以补,猪死了,可就没救了。”刘文学小大人似地说。他不顾李婆婆的再三劝阻,连午饭也没吃,拿起药方和钱就跑了。

汗水湿透了刘文学的衣裳,他又渴、又饿、又累,脚步也放慢了许多。可一想到集体的老母猪,就又不由自主加快了脚步。

当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文学把药送到李婆婆手中的时候,李婆婆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两头老母猪吃下刘文学抓的药,第二天就能站起来吃食了。

李婆婆特意到刘文学家,向文学妈妈夸奖文学是个好孩子。李婆婆说:多亏文学救了集体的两头老母猪。

文学笑着对妈妈说:“少先队员应该关心国家和集体。对吗?”望着懂事的儿子,妈妈笑着点了点头。

王婆婆在公社里专管养牛。

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细心的文学看见王婆婆背着一筐牛草,走几步就歇一会儿。刘文学连忙赶过去,抢着替王婆婆背。

“牛是农村的‘土拖拉机’,不能看着让牛挨饿。”王婆婆一边走,一边和文学念叨着。

“婆婆,你割草不方便,以后,给牛割草的事儿,我们少先队员包了。”刘文学认真地说。

当天晚上,刘文学就把全院的少先队员召集起来,成立了“割草小分队”,刘文学当上了“割草小分队”的队长。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刘文学就悄悄喊醒了小分队的成员,大家拿着镰刀,背上背篓,精神抖擞地出发了。

当太阳刚刚升起来时,小分队的“战士”们已把还带着露珠的鲜嫩青草,堆放在了王婆婆的门前,然后各自回家洗脸、吃饭、上学。

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刘文学还要到河边去找王婆婆,再帮助她把割好的青草背回家。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婆婆喂着的那两头牛越长越壮。

因此,王婆婆当上了养牛模范,还戴上了大红花。王婆婆逢人就说:“这功劳也有文学这娃子的一半!”

刘文学处处关心集体,时时助人为乐的事迹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都夸他是集体的小主人。

1959年11月18日,正是大“三秋”时节。

傍晚,集体的海椒地里,人们仍在紧张地劳动,今年的海椒获得了大丰收,人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欢歌笑语连成一片,回荡在这宁静的月夜星空。

这一天,文学也跟随着爸爸、妈妈参加了这场抢收海椒的“战斗”。

秋月又圆又亮,给大地披洒上了银白色的柔辉。

“时间不早了,明天还要上课,你就早点回家吧!”身边的一位叔叔望着正干得起劲的刘文学叮嘱说。

刘文学真舍不得离开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叔叔的再三催促下,他才离开海椒地,朝家里走去。

刘文学口里哼着歌曲,连蹦带跳地走着。他环视着家乡广阔肥沃的土地,嗅着凉爽空气里散发出的泥土的清香,高兴极了。

刘文学想到今年的大丰收,想到班里最近被学校命名为“向秀丽班”的事儿,心里更美了,脚步更轻快了。

爬上坡,走过黄桷树,就要到家了。

“对面是什么,黑乎乎的?”刘文学突然发现前面有个黑影在晃,他定睛一看,发现是一个人影,躬着背正在做什么。

人们都参加抢收去了,这人在这里鬼鬼祟祟地干啥?刘文学警惕起来,他想起老师说过,敌人会利用各种机会搞破坏,这个人会不会就是坏人?

刘文学决定去看个明白。

“王荣学,又是他!”刘文学看到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原来,这个家伙前几天高价卖队里的海椒,还偷卖生产队的柑子,被刘文学发现后,报告了生产队。他满口认错,现在又来偷集体的海椒。

刘文学大步走上前问道:“王荣学,你又在偷公社的海椒?”

“啊!”王荣学吓得惊慌失措。当他看清前面是个小孩时,才镇定下来,撒谎说:“是队长叫我来摘的!”

“胡说!队长叫你摘海椒,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搞?”刘文学气愤地说。

“又是这个小共产党,死对头!”当王荣学看清是刘文学时,他咬牙切齿地在心里骂着。但表面上却装出一副笑脸说:

“这点小事好说,我们还是先到那边柑子林看看。你听,好像有人在摘柑子。”

刘文学夺过王荣学装海椒的背篓,朝王荣学指的山坡走去。

柑桔林里什么也没有。

原来是狡猾的王荣学怕刘文学的声音被人听见,故意把他骗到离道路远一点的地方。然后,他故意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

“小兄弟,这件事只有你一个人知道。你不说,不就没事了。”

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细缝,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阴冷的寒光。他假惺惺地从口袋里摸出一元钱,递过去。

“拿去吧!你把我放了,以后有事我会帮忙的。”

“谁要你的臭钱!你偷集体的东西,我不会放过你的。”刘文学斩钉截铁地说。

然后,刘文学气愤地把钱摔在地上,抓起王荣学厉声地喝道:“走,到治安委员那里去!”

欺骗、引诱都没有用,王荣学慌了,他恶狠狠地威胁说:

“你敢嚷,我整死你!”

“快来人啊!王荣学偷集体的海椒了!”刘文学的声音划破了寂静的夜空。

这声音令王荣学心惊胆寒。他害怕刘文学再喊出第二声,猛地扑向刘文学,双手紧紧卡住了刘文学的脖子。

刘文学毫不示弱,他狠狠地咬住了王荣学的手。做贼心虚的王荣学,手软气短,好几次差点被刘文学推倒。

王荣学知道这次偷集体海椒的事再败露,肯定会受到惩罚。于是他穷凶极恶地使出全身的力气,用力卡住了刘文学的咽喉。

刘文学终因年少力单,渐渐停止了呼吸。

人民的好儿子刘文学,为保护集体的财产,英勇地献出了生命。

残害刘文学的凶手王荣学,3天之后被处决,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人们在刘文学的母校汉江小学旁边的山坡上为刘文学立了塑像。从此,刘文学永远屹立在这里,面对着风景秀丽的嘉陵江和渠江,俯视着故乡肥沃富饶的土地,护卫着故乡的山山水水。

还有福建省的少先队员张高谦,也是这个时期少先队里的模范人物。他为了保护集体的羊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英雄事迹。

夕阳渐渐在天边消失,淡淡的月亮出现在天幕上。这时,福建省寿宁县大韩村的大队部里,正召开着社员大会。

只听老支书向社员们说:“为了发展集体副业,大队里买来了一群羊,分给生产队16只,咱们大韩村是个穷山村,这16只羊可是生产队的一半家业呀。明天一早,羊就要运到村里,可眼下正逢劳力紧张的时候,大伙说说,这羊交给谁来放呢?”

队部里立时响起了一片嗡嗡声,是呀,该让谁来当队里的羊倌呢?

“老支书,把羊群交给我吧!”屋角里忽然冒出一个稚嫩的声音。

大伙惊讶地回过头去,只见说话的是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圆圆的脸,浓眉毛,宽鼻梁,一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眉宇间带着几分稚气,胸前的红领巾映得小脸红扑扑的。他,就是队里船工的儿子张高谦。

“你要上学,怎么放羊呢?”老支书打心眼里喜爱眼前这个聪明的孩子,可是却有些担心。

“没关系,我利用课余时间放,一定会把队里的羊放好。”高谦抬起头朝大伙说。

社员们全都认为高谦当羊倌再合适不过了。这孩子心地好,办事认真,让这样一个好少年来当羊馆,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高谦真的当上了大韩村的羊倌。每天一大早,他头一件事就是把羊群赶出羊栏,去山坡吃鲜草。放学后到家,就急着去打扫羊栏。每次放羊回来,总要带一些鲜嫩的青草,留给羊当夜宵。

他还按照每只羊的特征。给它们起了好听的名字,有的叫“弯角”,有的叫“黑姑”,有的叫“小斑”……

羊也好像懂得小主人的心思,只要高谦一来,它们全都像见了亲人一样,咩咩叫着。高谦的心里非常高兴。

这天,太阳像一只红彤彤的火球,慢慢地往西山坡落去,金色的晚霞给村头的大榕树涂上了一层美丽的色彩。山村的青山绿水,天边五光十色的霞光,揉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瑰丽无比的水彩画。

这时,张高谦正背着一筐鲜嫩的绿草,哼着歌,迎着晚霞,从远处的山坡把羊群赶回羊栏去。他的脚边,一群雪白可爱的羊,欢蹦乱跳地跟着赶路。走了一程,他停下来,把课本从竹筐里取出来准备读一会儿。

“高谦哥”,背后突然传来了叫喊声,高谦回头一看,原来是村里的小学生小其头。说起小其头,高谦还是他的救命恩人呢。

不久前,天下了几场大雨,大韩溪淹没了沙滩。那天,高谦的爸爸因公外出不在村里,高谦顶替爸爸去渡口撑船,忽然听见前面有喊叫声。

他四下一看,发现低年级同学小其头不当心掉到溪水里去了。从上游冲来的洪水水深流急,眼看小其头要被洪水卷走,高谦奋不顾身跃入急流,使尽全力把他救到岸边。

从此,小其头把高谦当成了亲哥哥,只要没事,就形影不离地跟着高谦,他俩常常结伴一起放羊。

“高谦哥”,小其头拉着高谦说:“明天是星期天,咱们一大早就把羊放出去,放一整天,好吗?”

高谦高兴地说:“好。老支书说了,队里还要发展养羊事业呢。将来还要买更多的羊,几百只,几千只。那时候满山坡都是队里的羊。现在这16只羊都是优良品种,是队里的家产,不好好伺候,就对不起乡亲们,队里把牧羊鞭交给咱们,咱们就不能辜负大伙儿的期望。”

小其头听了,懂事地点了点头。

正说话间,天色突然阴沉了起来,接着黑云四起,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狂风吹得沙飞石走。

羊群受了惊,咩咩叫着到处乱跑。高谦挥着牧羊鞭,高声向小其头喊道:“快把羊群赶到山坡后的山洞里去!”

一场暴雨劈头盖脸地倾泻下来。

刚把羊群赶进山洞的高谦这才喘了口气,和小其头一起清点羊群。“小斑不见了!”高谦和小其头不约而同地惊呼起来。

真的,可爱的羊羔“小斑”不见了。高谦急了,他招呼小其头守着羊群,自己一头冲进了倾盆大雨中。他沿着泥泞的道路寻去,走了几里地,才在山坳里找到了失群的“小斑”。

高谦心疼地把瑟瑟发抖的“小斑”抱在胸口,向山洞奔去。突然,山坡上有块岩石骨碌碌地朝他滚来,他躲开了。紧接着,又有一块岩石滚下来,高谦抬头望去,见坡上的岩洞旁有个人影一闪。

高谦没时间多想,心里只惦记着羊群。当他抱着“小斑”来到山洞时,不禁大吃一惊;洞口竟被人用岩石封住了。高谦急坏了,奋力把石头一块块搬开,探身进洞,这才松了口气:羊群和小其头都安然无恙。

这天夜里,高谦失眠了。傍晚的一个个奇怪现象,像一个个问号,在他心里打转:是谁在风雨交加的天气里来到山坡上?是谁故意朝自己扔石头?是谁堵住了洞口?

从此以后,高谦对羊群看管得更尽心、更仔细了。每天临睡前,他都要把羊数一遍,再检查好羊栏的门栓,然后才去睡觉。

可是,奇怪的事还是发生了。这天清早,高谦照例想把羊群赶到山坡去吃鲜草,打开羊栏,却发现老公羊“弯角”不见了。

奇怪呀,昨晚临睡前,他还仔细地把羊数了一遍,16只,一只不少。况且“弯角”是羊群中的头羊,绝对不会走失,周围又没有什么野兽叼羊的痕迹。这是怎么回事呢?

3天后,“弯角”的下落找到了。村里副业队的一个渔民在黑水潭拉起了隔夜撒下的鱼网,没捞到什么鱼,却捞到一个沉甸甸的塑料袋,袋子里装满了羊骨,还有两个弯弯的大羊角。

“弯角”让人宰了。高谦见了难过极了,丢了队里的羊,怎么向大伙儿交待呢?

老支书看出了高谦的想法,他找到了高谦的爸爸,一起安慰高谦说:“孩子,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泄气,少先队员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要吃一堑,长一智。大伙儿交给你的放羊鞭不能放下!”

高谦的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他暗暗下了决心,非把这个偷羊贼抓住不可。

高谦把这几天发生的事细细回想了一遍,忽然想起在“弯角”丢失的前一天早晨,外号叫“山妖”的原生产队会计陈先凤在羊栏周围东张西望,见高谦过来,就悄悄溜走了。

“山妖”这家伙平时好吃懒做,因贪污公款被撤了职,会不会是他干的?高谦决心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第二天,高谦在渡口帮爸爸干活,小其头急急忙忙地跑来,兴奋地小声说:“高谦哥,‘山妖’向渡口来了。”高谦急忙拉起小其头躲到一棵大树背后。

不一会儿,“山妖”挑着一副担子,摆出一付满不在乎的样子,哼着小曲向渡口走来,边走边四下张望,见没人,解开缆绳就要上船。高谦和小其头从树后冲出来,问道:“你想上哪儿去?”

“山妖”慌慌张张向后退了几步,嘻皮笑脸地说:“我是来看看有没有渡船,过河办点事。”

高谦不相信他的鬼把戏,趁其不备,掀开了盖在担子上的布帘。顿时,几大块腌过的羊肉和一大张羊皮露了出来!

偷羊贼终于被抓住了。经过审讯,“山妖”承认他偷杀了“弯角”,还供认了那天雨中扔石头、堵山洞等罪行。“山妖”被押送到县里劳动教养。

转眼间,春节来临了。高谦的羊栏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黑姑”刚生下一白一黑两只小羊羔。高谦和小其头忙里忙外照顾着母羊和小羊。

这天傍晚,天空骤然阴暗下来,乌云翻滚,从西北方遮天盖地地压了过来。狂风大作,夹杂着雪片发出刺耳的呼啸。

霎时,暴风雪席卷山村。风急雪猛,把羊栏刮得直响。一会儿,栏门上的木棍折断了。高谦急忙奔回家去取木料来加固羊栏。

当他取回木料来到羊栏时,忽然听见几声羊的叫声,同时,一个黑影从羊栏里闪出来,正想夺门而逃。

高谦立时冲上前去,借着羊栏里微弱的灯光一看,原来是刚被释放的“山妖”陈先凤。

“你不思悔改,又来偷羊,办不到。”高谦大声喝道。

“山妖”慌了,他没有想到,这样大的风雪天,高谦还会来羊栏查看。“山妖”吓得直发抖,刚偷到手的羊羔“小白”从怀里掉了下来,另一只“小黑”仍挟在怀里。

“把羊放下!”高谦怒视着“山妖”。

“喊什么,这是队里的羊,又不是你的,卖了钱,分你一半,谁也不知道!”“山妖”慌张地说。

“集体的羊,一根羊毛你也休想动,快把羊放下!高谦不顾一切地向“山妖”扑去。

“山妖”凶相毕露:“再喊,我宰了你!”

高谦临危不惧,大声高喊:“快来人哪!陈先凤偷羊啦!陈先凤偷羊啦!”

“山妖”听了心慌意乱,他穷凶极恶地抢过高谦插在身上的柴刀,朝高谦的头部、背部猛砍十几刀……

年仅14岁的张高谦为保护集体的财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大韩村的人们为张高谦修建了一座墓碑。墓碑座落在大韩溪边。一队队带着鲜艳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沐浴着春天的阳光,前来寻找高谦的足迹,并踏着他的足迹前进。

这里还有一个发生在内蒙古大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事。她们都是少先队员,为了集体的羊群,与风雪做了英勇的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蒙古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她们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草原达茂联合旗新宝力格公社那仁格日勒生产大队。

1964年2月9日,小姐妹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那时龙梅11岁,玉荣还不满9岁。

中午时分,低垂的云层洒下了一串串的鹅毛大雪,怒吼着的狂风席卷着飞扬的雪花。刹那间,白毛风吞没了茫茫的草原:暴风雪来了!

龙梅和玉荣急忙地拢住羊群,转身往回赶羊。但是狂风暴雪就像一道无形的墙,阻挡着羊群的归路,羊群顺风乱窜。

在这关键的时刻龙梅对妹妹说:“快去叫阿爸帮咱们拦羊!”小玉荣听了姐姐的话,掉转头顶着风雪拼命地跑,没跑多远就栽倒了。

玉荣起来回头一看,姐姐一个人在暴风雪中,左手拿着羊鞭,右手甩着脱下来的皮袄左右拦挡,没有自己这个帮手,羊群越发乱了。

小玉荣顾不得再去叫阿爸,立即返回羊群,手里挥动着小皮帽嘴里不断地喊着给姐姐帮忙。

龙梅和玉荣就这样拦挡一阵,跟上跑一阵。再继续拦挡、再跟着跑,不知拦了多少次,也不知道跑了多长时间。

经过与暴风雪博斗的第一个回合,龙梅和玉荣总算把散乱的羊群聚拢在一起。

在暴风雪里,一切弥漫在一起,是分不清方向的。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童呢?

暴风雪到了黑夜、似乎更加疯狂起来。小姐妹凭借着地上积雪的映光识别自己的羊群,羊群照旧在风雪的呼啸中朝东南方狂奔。

在紧紧追赶羊群的时候,姐妹俩怕失散,便机智地相互高喊着:“龙-梅”“玉-荣”。彼此关照激励着。

从中午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姐妹俩整整奋斗了20多个小时。寒冷,恐惧,饥饿,疲劳,责任感全部集中在了两个小姑娘身上。

最后玉荣昏倒在雪地上奄奄一息,姐姐龙梅也好不了多少、但仍撑着跟在羊群后面。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才安全脱险。

共青团中央在当年3月20日写信表扬了她们的高尚行为,同时热烈祝贺她们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人民日报》以“最鲜艳的花朵”为题,报道了他们的感人事迹,被誉为“草原英雄小姐妹”。

小姐妹在暴风雪后先是在白云鄂博矿山医院进行救治,后转到呼和浩特继续治疗和休养。

由于冻伤严重,龙梅失去了左脚拇趾,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小姐妹出院后,在政府关怀下,开始在家乡读书。

刘文学、张高谦、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些小英雄们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为党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两次少年儿童大会的胜利召开,促进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建设,推动了少年先锋队开展一系列有益的社会活动,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少先队员。在党中央,团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少先队走向光明未来。

少先队开展学雷锋活动

1963年3月5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报纸,发表了毛泽东书写的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3月7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题词。

雷锋是优秀的少先队辅导员,他为中国少先队做了很多的事情,影响了无数的少先队员。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家庭里。望城县就是现在的长沙县。

雷锋的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毒打成疾致死,哥哥、弟弟都在苦难中夭折,母亲受尽地主欺凌含恨自尽。7岁多,雷锋就成了孤儿。

1949年8月,望城县解放。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雷锋上了小学,并在1954年加入少先队。

高小毕业后,雷锋在乡政府当通信员,后调到中共望城县当公务员,1957年2月加入共青团。1958年到了北国钢城鞍山,当推土机手。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沈阳部队工程兵运输连的汽车兵。

雷锋先后被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即现在的雷锋小学、本溪路小学即现在的雷锋中学聘请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并兼任五中队校外辅导员。

1960年10月10日,雷锋第一次被聘为校外辅导员,他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走上讲台,向少先队员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雷锋说:

小朋友们,四年前我摘下了红领巾,今天我和你们一起又戴上了红领巾,感到非常亲切。我在你们面前,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可是在党的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孩子!

我们大家戴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们要永远沿着党和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时刻准备着,将来做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这样,我们从小开始就要做到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让红领巾永远保持鲜红的颜色!

晚上,雷锋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是我感到最光荣的一天。由于党和组织对我的培养,建设街小学全体师生对我的信任,聘我为这个小学大队辅导员……我一定要以无产阶级的思想,来教育和帮助那些可爱的少先队员们,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无产阶级思想,做我们祖国的接班人。”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雷锋与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少先队员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

从10月10日这天以后,不管雷锋在部队的工作有多忙,只要中午休息,或是雨天不出车,他就跑到学校,深入到孩子中间去。

雷锋给少先队员讲刘胡兰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入队、入团、入党是人生3件大事,鼓励少先队员争取入团;他给少先队员讲黄继光、邱少云、向秀丽、安业民等英雄的故事,教育孩子们懂得,凡是在祖国、人民和集体需要的时候,一定要严守纪律,忠于自己的岗位;他勉励少先队员发扬“钉子”精神,用“挤劲”和“钻劲”克服困难,搞好学习;他教育队员对待同志要像春天一样温暧,加强团结协作。

特别是雷锋那种热爱劳动,干一行爱一行,助人为乐,艰苦朴素,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模范行为给少先队员以深远的影响。

孩子们爱雷锋,雷锋更爱孩子。雷锋常带队员们做有益的游戏,教队员唱歌、跳舞、做操、赛跑、讲故事等。

孩子们非常愿意和雷锋在一起,无话不说,彼此成了知心朋友。在雷锋同志的教育下,过去爱打架的、吵嘴的同学也都变好了。不守纪律的同学,听了雷锋讲的邱少云故事后逐渐变得有文明有礼貌了。

雷锋曾深有体会地向其他辅导员介绍说:“我和孩子们交上了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时我要上哪去开会或学习,他们知道后,总是把我围成一团,手拉手地把我送到车站,分别时总是恋恋不舍,有的同学还掉眼泪哩。小朋友对我这样好,使我更加热爱和关心他们,更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更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雷锋同志在少先队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为了表彰他在少先队工作中的卓越贡献,1963年2月23日,共青团中央做出了《关于追认雷锋同志为全国优秀辅导员的决定》。号召全国少先队辅导员向雷锋同志学习,要像雷锋同志那样热爱少年儿童,热爱辅导员工作,忠于党的信托,在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1961年初,雷锋在世之时,他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已经在雷锋部队所在地辽宁省引起人们的注意。

1961年4月19日,《中国青年报》以《苦孩子――好战士》为题宣传介绍了他的事迹。

1962年雷锋牺牲以后,共青团辽宁省委便在全省青少年中开展了向雷锋学习的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一活动在辽宁初见成效后,1963年2月15日,共青团中央发出了《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号召青少年要着重学习雷锋的如下精神品质:

忠实于党,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无产阶级立场;

自觉地服从祖国的需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关心同志,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的风格;

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克勤克俭,艰苦朴素的作风;

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下苦功夫,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刻苦钻研业务技术,模范地完成工作任务。这就是当时团中央对雷锋精神内涵的简要概括和表述。

1963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先后为雷锋同志的光荣事迹题词。

在毛泽东等领导题词的号召下,在共青团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少年儿童迅速热烈地开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

这是一项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活动,对广大少年儿童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在他们的一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国各地少先队普遍开展了听雷锋的故事,读雷锋的日记,看雷锋的电影,朗颂歌颂雷锋的诗歌,同雷锋班建立通讯联系,举行“雷锋叔叔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像雷锋叔叔那样公而忘私,像雷锋叔叔那样助人为乐”的活动。

辽宁省抚顺市的少先队通过这一教育活动,使雷锋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少年儿童的头脑中。

雷锋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教育了很多少年儿童热心为他人做好事。当人们问这些少先队员的姓名时,他们也像雷锋那样不说自己的姓名,只说:“我是少先队员。”

雷锋刻苦学习的精神,启发了少年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出现了勤奋学习的新气象。他们说;“一想到雷锋,学习就有劲了。”

雷锋入队、入团、入党和在各个岗位上的光荣事迹,鼓舞了孩子们的上进心,许多儿童要求入队,少先队员要求入团。

有的队员说;“学习雷锋叔叔后,使我懂得了生活的意义,雷锋叔叔就是我生活的火车头。”

抚顺市学雷锋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广大少年儿童学习了雷锋的先进事迹后,都知道雷锋叔叔做了许多好事,但对雷锋为什么做这些好事,不很理解,提出了许多问题。

有的孩子问;“雷锋叔叔把自己的饭给别人吃了,他自己饿着怎么还高兴呢?”“雷锋叔叔把棉袄脱给老大爷穿,自己不冷吗?”“一瓶汽水才一角五分,他怎么舍不得花呢?”“雷锋叔叔累了不休息,困了还学习,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个人生观的问题。

有的学校针对少年儿童提出的这些实际问题,注意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举行“学雷锋,谈幸福,立大志”的队会,请雷锋生前所在的连队战士给孩子们讲雷锋有一个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伟大理想,伟大的理想才能产生巨大的动力,雷锋处处为人民着想,为集体着想,他把人民的幸福看作自己的幸福,他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

听了雷锋生前战友的这番话,孩子们对照自己思想纷纷表示:我们应该像雷锋叔叔那样,牢记住少先队的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从实际出发,从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入手,学习雷锋活动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雷锋精神鼓舞和教育了无数的少年儿童。广大少年儿童学雷锋,见行动,思想品德明显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人物大量涌现。

韩余娟、孙玉芳、努尔古丽等一大批少年英雄和优秀少先队员,就是广大少年儿童的杰出代表。西安市实验小学的“护盲小组”,山东平度县实验小学的“学雷锋接力小组”等一大批优秀集体的出现,就是少先队的光荣,他们为少先队写下了光辉的历史。

这里有一个“三少年奋勇救火车”的故事,是学雷锋活动的典型。这三名少先队员是吉林省梨树县第六中学的学生。他们奋不顾身抢救火车的行动,成为了全国学雷锋的模范。

1963年8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六,在校住宿的三年级学生孙剑英,二年级学生、少先队员张国学请假回家办事。

他们离开石岭南站的时候,天还是蓝蓝的。太阳挂得高高的,天气好极了。

两个人满心欢快地往家走。

突然,刮起呼呼狂风,黑云铺天盖地涌上头顶,随之大雨夹着冰雹砸下来,张国学和孙剑英急忙跑到东山车站去避雨。

这时,他们的同学二年极的少先队员王景义,也走进屋来。

“你回家呀?”孙剑英问。

“嗯。”

“你咋的了?”张国学问。

“肚子疼。”

“那不怕,过了雨咱们一起走,你肚子疼厉害了,我们抬着你。”王景义忙说:“可别拖累你俩,你们还是先走吧!”

“那我们就白学雷锋了,有事只顾自己。”

张国学慢声慢语地说。

雨停后,3个少年一起出发了。他们沿着铁道旁的小路,一直往西走。边走边谈着看过的书,读过的故事,还谈到了自己最崇敬的英雄人物。

“雷锋的事迹最使我受感动!”

“我最敬佩雷锋!”

他们大概走了有两公里左右路。突然走在前边的孙剑英、张国学同时“哎呀”一声惊叫。

王景义随着声音抬头一看,一棵直径一尺多粗的大树横倒在铁道上,压住了两条铁轨。

显然这是被刚才那阵狂风吹倒的。在倒树的西方铁路有个弯,10米以外看不见这棵倒树,东方来车,即使能早发现,因为是下坡,也不易停车。

张国学紧张地说:‘听我爸说,火车压到碗大的石头上就要出事故,何况这么粗的树哇!”

“不能让火车出事,咱们把它搬掉!’3人中不知谁说了这么一句。

这时候,他们3个人把回家的事都丢到脑后去了,立即跑过去抬树。

刚下过雨,地又滑,树又重,3个少年费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抬动。

往右搬,有棵榆树挡道;往左搬,3个大树叉子卡在枕木空隙处,他们出了满身汗,弄了一身泥,树还是一动也没动。王景义说:“咱们要都是大人就好了。”

可现在怎么办呢?真是急人哪!

这时,年龄最大的孙剑英急中生智地说:有办法了,我们把树枝掰掉,树身不就轻了吗?”

“对,对!”其他两个同学齐声赞成。

可是,当他们刚动手掰树枝的时候,从西方传来火车的吼叫声。这可真是晴天霹雳!

在这一发千钧之际,平日办事不慌不忙的张国学斩钉截铁地说:“掰树枝来不及了,我们从东边来时,路上有两个养路工人,找他们去!”

张国学以跑百米的速度向东跑去。

王景义细听一下,火车的声音更近了。在这万分火急的时刻,雷锋的形象、老师的教导、飞驰的火车、路上的倒树一齐涌上王景义的心头。

他向孙剑英喊了一句:“我去拦火车!”他忘了肚子疼,弯着腰就向西跑去。剩下孙剑英就拼命地掰树枝。

王景义不顾一切地往前奔跑。说时迟,那时快!火车已在前方露头了。

王景义知道光猛跑是拦不住火车的。他急中生智,忙脱下了身上穿的衣服,红色的袄里朝外摇摆着,高喊着:“站住!前边倒了一棵大树!”

火车没有停,还在继续前进。

为了引起司机注意,王景义跨在两条铁轨中间跑,边摇动棉袄边呼喊:“站住!站住!”

火车离王景义只有10米远了,王景义只好从路基上跳出来;这工夫,火车头嗖的一声从他身边驰过。

王景义几乎是筋疲力尽了,可是他看火车没站住,再次鼓起最后一点力气,转过身来从后边追火车。

那边张国学一猛劲跑了一公里多路,豆粒大的汗珠顺脸往下淌。

他边跑边上气不接下气地喊:“快来人哪!前边有棵大树倒在铁道上了!”

养路工长沈昌林和养路工人董仁贵一听到这喊声,扔下工具就往西跑,跑到倒树的地方时,火车还在前进。没有丝毫考虑的时间,他们就动手搬树。

可是搬不动!张国学、孙剑英也急忙下手和两位工人叔叔一起搬,因为有的树枝还在枕木里卡着,刚把树头搬动有半尺远,就又被拉了回来,两个少年还被树干推了个跟斗。这时火车离倒树只有300米远了。

火车在前边向坡上爬,王景义在后面拼命追。他边喊边摇衣服。

这时司机从驾驶室探出身来,看清了王景义要求停车的动作,也更准确地判断出这少年不是和他逗着玩,他当机立断地搬动了死闸。

在不远的前方,两位少年和两位工人还在努力抬树。人急力气大,他们现在就正处于这种紧急的状态中。

两位少年和两位工人鼓足了力气,当火车要停还没停的时候,第三次齐心合力把树抬了起来。

火车终于停住了。司机从车上跳下来,只见王景义的脸像白纸一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司机心疼地把王景义抱上车休息,王景义才一句三喘地说出前边铁路上出的事儿。这时张国学也跑过来报告说,大树已经从铁轨上搬开了。

火车安全地通过了,满车货物被及时地运往它要去的地方。司机和车上的工作人员都用感激的目光望着3个少年,并挥手向他们致意。

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结束了,王景义等少年快乐地望着飞奔的火车,松了一口气。

抬头看看天空,阴云已经散开,蓝天好像比原先更蓝了,雨后的远山近岭,一片翠绿,似乎比原先更可爱了。

这3个少年在平常日子里干了什么好事,自己从来也不讲。这次救火车,回校后也只字未提。

直到9月9日吉林铁路局梅河口办事处,派人来表扬奖励他们时,老师和同学们才知道了这件激动人心的事情。

老师问他们为什么回校不汇报?他们说:雷锋叔叔给一个丢车票的妇女买票时,那妇女问他叫甚么名字,他回答叫“解放军”。我们也愿意像雷锋叔叔那样,做一个无名英雄。

毛泽东题词“好好学习”

1964年,共青团中央向毛泽东提出为《中国少年报》题写新报头请求。

毛泽东答应了这个请求,再次亲笔为《中国少年报》题写了新的报头。

其实,从建国以来,毛泽东已多次为中国少年儿童期刊报纸题词。

毛泽东第一次给中国少年儿童队题词的刊物是《中国儿童》。

1949年7月,团中央书记冯文彬到团北平市委指导工作。团市委少年儿童部的干部向他反映说,许多小朋友的来信希望团中央能给小朋友办个刊物。

冯文彬很重视这个建议,回去以后马上同其他几位团中央常委开会商量,会议当即决定:创办一个全国性的少年儿童刊物,并且定名为《中国儿童》。

1949年8月,筹办《中国儿童》的工作正式开始。

在团中央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左林的指导下,肖光、刘易晏、朱洪这3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组成了编辑部。

这几个年轻人虽然经验不多,但工作热情很高,责任心很强。

在筹划第一期文稿时,他们就想到请党中央主席毛泽东为《中国儿童》题词。

编辑部里的这几个年轻人认为,毛主席题词,不但体现了党对少年儿童工作的重视,还将反映出中央领导对全国少年儿童的期望。

1949年9月8日,他们代表中国儿童社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请冯文彬在去党中央开会时面呈毛主席。信的内容是:

毛主席:

为了帮助儿童学习,团中央办了一个《中国儿童》杂志。请您题几个字勉励儿童学习。特送上白纸两张,请您挪暇写好,为感。

敬礼!

中国儿童社

9月8日

她们相信,毛主席会答应她们的请求。

可是,转念又想到毛主席这时候一定忙得不得了。她们又开始担心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得到毛主席回音。

出乎大家意料,尽管毛主席工作非常繁忙,仍然很快为刊物题了词。

毛泽东在9月10日回信:

照写如另纸

毛泽东

9月10日

编辑部的同志们都高兴极了。

所谓“另纸”,就是另外两张28开大小的宣纸,一张写着“好好学习”四个字,另一张也写着同样的4个字,只是在纸的左上角画了一个圈。

大家反复传阅着毛主席的题词,真是又兴奋,又感动。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平时写字大都是采用草书,而这一次写的却是潇洒飘逸而又笔划分明的行书。

原来,毛泽东在百忙中还是注意到了,这是给娃娃们的题词,这样写娃娃们更容易识读。

更叫大家感动的是,因为是给娃娃们题词,毛泽东写得特别认真,总想写得好些再好些。那画了圈做了记号的一张,是毛泽东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而把两张一起交给编辑部,又是为了尊重编辑部,让编辑部来选择。

1949年的9月下旬,《中国儿童》正式创刊了。这对中国的少年儿童队来说,是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

后来,毛泽东的题词就刊登在《中国儿童》的创刊号上了。《中国儿童》问世后的第六天,新中国就诞生了。

毛泽东这“好好学习”四个字,饱含了对中国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

1949年,中国革命虽然已经胜利,但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认为我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不努力学习是不行的。

毛泽东非常希望广大少年儿童懂得这个道理。

“好好学习”从《中国儿童》第一期刊出以后,迅速传播到新中国广大少年儿童心中,成为每一个热爱祖国的少年儿童的座右铭。

新中国成立后,无数少年儿童,在“好好学习”的鼓舞下,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人才,为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

同时,“好好学习”又成了《中国儿童》的办刊宗旨。自创刊伊始,它就以帮助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好好学习为自己的责任,不仅刊登了许多介绍新知识的好文章,帮助小朋友开阔视野,发展求知欲,还报道过许多国内外大事,介绍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对小朋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五爱”精神。

1949年10月24日,《中国儿童》杂志创刊一个多月了。团中央公布了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决议,《中国儿童》又被团中央确定为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全国性队刊。

为了名称上更符合队刊性质,团中央决定,从1950年1月起《中国儿童》杂志正式改名为《中国少年儿童》。

共青团中央再次请求毛主席,为《中国少年儿童》题写刊名。和上次题词一样,毛泽东仍然采用工整的行书。

1951年秋季,为了适应广大少年儿童的需要,团中央又决定把《中国少年儿童》杂志改为报纸,名称就叫《中国少年报》,决定从当年11月5日起发行。

《中国少年报》就成了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报。

1953年8月,中国共青团中央决定把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少年报》自然也就成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队报。

为了不打扰日理万机操劳国事的毛泽东,编辑部这次没有去请毛泽东题写报名,而是从《中国少年儿童》杂志的刊头中撷取了“中国少年”4个字,又从《人民日报》的报头中撷取了“报”字,拼在一起组成了《中国少年报》的报头。

直到1964年,毛泽东应团中央的请求,再次亲笔为《中国少年报》题写了新报头。

“好好学习”,这是伟人毛泽东对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殷切期望。在新中国诞生以后,无数的少年儿童都把“好好学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下面就是一个“好好学习”的儿童队榜样。这个儿童队不仅在学校“好好学习”,而且主动组成了自学小组,这个小组叫“徐建春自学小组”。

上海市虹口区虬江路上有一座庙宇,土黄的墙壁已经剥落了。这就是徐建春自学小组的自学场所。

当你走进庙堂旁边一条小巷的时候,你就会看见一所有绿色小窗、粉白墙壁的小屋,它的旁边有一块空地,上面罩着葡萄架。徐建春自学小组就在那儿学习。歌声、嬉笑声冲破了庙宇的沉寂,使人禁不住会这样想:有了集体,就会有生气。

徐建春自学小姐是个美好的集体,在开始的一段时间,曾经是乱糟糟的,但乱糟糟的情形没有很久,在徐建春优秀事例的鼓舞下,他们就渐渐进步了。

徐建春自学小组第一次考试总平均成绩只有五六十分,大家心里都很难过,因为既然要学习徐建春大姐的榜样,那就一定要做到学习好,为建设祖国准备好条件。

于是他们就组织了3个复习小姐,每天下午复习两节课,有一小组在小组长杨赛凤家里复习。

小小的客厅,挂上一块小黑板,那是从居民委员会借来的,同学们有的坐在沙发上,有的坐在椅子上,凳子太高,把它横着坐;没有课桌,书放在膝盖上。

课代表走到小黑板旁边,假如今天复习语文,他就问中心思想,默生词。假如复习算术,就在黑板上画图解,请同学演算题。

课代表是老师,厅堂是教室,同学是学生,一切都像上课时一样,同学们都举手讲话。

讲课的同学经过给同学们讲解,巩固了自己的学习。同学们不会的,经过讨论,也就懂了。

这样,学习小组成绩提高很快。听广播学习时,即使指导员不在,他们也能安静学习了。

通过自学小组,同学们培养了自学的能力,同时个别有问题的同学也得到了帮助。

仇国平是个爱画古代将军的小朋友,上课的时候,他的小脑袋常常往下低着偷看武侠小说。老师讲的话,一句也没听见。

同学们发现了这种情形以后,感到他老是这样下去是学不好的。在一次讨论会上,同学们对仇国平提出了批评,并决定大家一起帮助他进步。

小组长侯根娣告诉他:“在自学小组里也可以申请入队的。上课请你不要做小动作,不要随便谈话,要用实际行动来争取入队。”

上课了,仇国平总想拿武侠小说看,旁边就有同学告诉他:“喂,现在讲到第七页了。”当他随便讲话的时候,就有人匆匆地把他的衣袖拉一下。

小组里成立了小图书馆,引导大家看好书,集体把管理图书的的任务交始了仇国平。

渐渐地,同学们常常有事来找他,墙报组长要仇国平画一个解放军,仇国平就把自己有一次遇见解放军的情景画了下来,真吃力呀,因为仇国平一直是画古代将军的呀!

集体帮助了仇国平,使他学会了管理图书,学会了画解放军,懂得了什么书是好的。

同学们都说小组长唐懋康是“三个不对就要放冷气”的人。他做工作都是要很顺利的,一有挫折就没劲。有次他组织同学排话剧,同学们把台词忘了,他就摇着头,用两手推着同学们说:“不排了!不排了!”

但是,做工作和学习是免不了要遇到困难的,有一次,困难又找到了唐懋康。

当自学小组正在一天天进步的时候,偏偏唐懋康一个人政治测验和默生字不及格,他难过得哭起来了,心想这样会拖坏学习小组。

第二天他就没有到自学小组来,准备在家里把功课自修好了才回小组。

指导员和同学们都来看他,对他说:“你有决心搞好功课,就要下苦功,光着急是没有用的。”

大家劝他仍然回自学小组,并向他建议每天听广播要专心,回家以后,规定时间温习。

唐懋康终于战胜了困难,在期终考试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平均提到77分。

“好好学习”这一殷切的嘱新,鼓舞着千千万万少年儿童刻苦学习;勉励着千千万万少年儿童努力攀登科学知识的高峰;激励着千千万万少年儿童努力掌握科学知识,为祖国的发展与腾飞做出贡献!

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国史全鉴》本书编委会编团结出版社

《共和国五十年珍贵档案》中央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彭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49大开国》凌志著广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郑�吴芸红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少先队员的好榜样》江芷千等著少年儿童出版社

《镇反运动实录》晓峰美东北根著金城出版社

《大镇压》白希编著金城出版社

《为了孩子的未来》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主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少年英雄的故事》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编济南出版社

《做毛主席的好孩子》共青团吉林省委和少先队工作部编吉林人民出版社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彭真首先在庆祝大会上讲话。他说:“刚才你们朗诵诗句,再过10年你们干什么?要当社会主义建设的红旗手,当共产主义的红旗手。”

●有的少先队员说:“学习雷锋叔叔后,使我懂得了生活的意义,雷锋叔叔就是我生活的火车头。”

●雷锋对小朋友们说:“我们大家戴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们要永远沿着党和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时刻准备着,将来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少先队庆祝建队10周年

1959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10周年的日子。10年来,少先队的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北京的少先队员首先发起了“小五年计划”活动,除四害、讲卫生、植树造林,积肥、拣粮、种植油料作物,支援了祖国建设。

北京市少先队员营造许多少年林,种植了大量树木、蓖麻、向日葵;还捕捉了46万只老鼠,建立了一座红领巾水电站,修建了红领巾水库,水渠。

北京市少先队员还用课余劳动得来的钱买了四台红领巾号拖拉机和一台联合收割机捐献给郊区生产大队。还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文娱体育等活动。少先队员在集体生活和集体劳动中茁壮成长。

为了总结10年来少先队工作取得的成绩,更好地跨入新的10年,1959年10月18日,北京市召开了建队10周年庆祝大会。

1959年10月18日下午,1�7万名少先队员和辅导员欢聚在人民大会堂。

少年儿童在这里开会还是第一次。14时,12岁的小主席宣布大会开始,奏过国歌后,举行了隆重的少先队仪式。

在少先队的鼓号声中,旗手们高举着20面队旗入场。50名少先队员朗诵了长诗《第一个十年》,汇报了少先队员在第一个10年的成长,展望了第二个10年更加美好的远景。

这次大会的倡议者,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市市长彭真首先在庆祝大会上讲话。他说:

刚才你们朗诵诗句,再过10年你们干什么?要当社会主义建设的红旗手,当共产主义的红旗手。

少先队员要学习,学好、锻炼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共产主义服务的本领,学习好、锻炼好保卫社会主义、保卫共产主义、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坚强意志和本领,谁要危害我们的祖国和社会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党反对人民,你们就反对他们,打倒他们。

台下响起了春雷般的掌声,表达了孩子们的决心。

会上还表彰了45万名优秀辅导员和585个优秀少先队集体。

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发表了《预备队的任务》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首先论述了建立少先队的必要性。建立少先队,确实是把少年儿童组织起来,接受教育的好办法。

其次,胡耀邦阐述了少先队的地位与机构。另外,胡耀邦还具体地阐述了少先队的预备队性质。

最后,胡耀邦着重阐述了预备队的任务。他说:

为了不小看自己,我希望你们都要了解你们现实的任务。什么是你们现实的任务呢?这就是党和毛主席所号召你们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篇讲话给少年儿童以极大的鼓舞,激励广大少年儿童从前辈身上看到少先队的优良传统,并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做一个新时代,新形势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少先队员。

到会祝贺的,还有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副主席康克清和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等。在北京的苏联和各兄弟国家100名少先队员代表参加了大会。苏联少先队员代表依娜・塔佐娃代表苏联少先队员向中国少先队员表示了最衷心的祝贺。

毛泽东戴上了红领巾

1959年6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最高领导的毛泽东来到阔别多年的韶山学校视察。

毛泽东与少先队员亲切交谈,并佩戴上了少先队员赠送的鲜艳的红领巾。

韶山是毛泽东故乡,韶山学校是他的母校。

毛泽东是在6月25日回到故乡韶山的,在韶山,毛泽东重访旧居,进行社会调查,宴请父老乡亲,祭扫父母坟地,畅游韶山水库。

6月25日17时多,韶山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把蒋含宇和彭淑清小朋友叫到大队部,告诉他们说:“有个重要的首长要来我们学校视察,学校经认真研究,决定由你们两个代表韶山少年儿童给首长献花。”

辅导员还特意安排当时担任学校迎宾团团长的蒋含宇,向首长赠送红领巾。

“重要的首长会是谁呢?”两个少先队员当时都在猜想。看着辅导员喜不自禁的表情,想想这儿是主席的故乡,又是杨开慧烈士曾办过私塾的地方,听大人讲解放后家乡的人们也曾多次请求主席回家乡来看看,这次十有八九会是毛主席要来学校视察了。想到这儿,他们都激动不已。

按照辅导员安排,他们欢快地跑出大队部作准备。

什么花儿最香最艳?什么型号的红领巾最适合给毛主席佩戴?反手给毛主席戴红领巾,动作怎样才能更熟练?蒋含宇不停地在大队部练习。淑清就在学校花园里四处寻找鲜艳的花儿。

代表全校700多名师生,代表韶山的全体少年儿童向毛主席献花,献红领巾,这是何等的幸福和光荣。由于高兴和激动,他们几乎一夜都没睡。

26日7时多,毛泽东从旧居向韶山学校的方向走来了。有一位同学最先发现毛主席走过来了,就大声喊:“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

全校师生立即涌出校门,欢呼着,“来了!来了!”

听说毛主席来了,淑清急忙丢下饭碗,跑到校园花圃里采来月月红、松枝、夹竹桃等扎成两束。

蒋含宇后来回忆了当时的情景,他说:

主席在人群中穿行,离学校越来越近,眼看主席即将走上通往学校的儿童桥,我们俩飞快地跑到主席面前,先向毛主席敬了个队礼,然后,把两束带着露珠、满含韶山少年儿童爱戴之情的鲜花献给了毛主席。

接过鲜花,闻着故乡的芬芳,主席微笑着问我们:“几岁了?上几年级?”

我们告诉他老人家:“14岁,刚上初二。”主席微笑着点点头:“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我们聆听着毛主席的教诲,激动得泪花涌出了双眼。

欢迎的人群不断地鼓掌欢呼。人们簇拥着毛泽东沿坡而上,向校园走去。毛泽东一边走,一边和师生们握手问候。他来到学校的大门口,凝视着自己1953年亲手题写的“韶山学校”校名,深情地伫立了一会儿。

进了校门,毛泽东又和师生们边走边聊,兴趣盎然。毛泽东看到学校正在扩建,感慨地说:“学校变化不小。”

听了毛泽东的称赞,蒋含宇忙说:“主席,我们勤工俭学,正在打地基建房子,学校里种的蔬菜也自给有余哩!”

当听到学校的初中部是由小学部扩展而来的时候,毛泽东高兴地说:“原来你们是中小学并举啊。”

后来,毛泽东又来到中学部斜坡的石梯旁,看见那里站满了老师和学生,就停下来要和大家一起照相。这时,辅导员老师提醒含宇:“先向毛主席献红领巾,然后合影留念。”

含宇走到毛泽东跟前,踏起脚尖,恭敬地行个队礼,然后把红领巾系在了毛泽东胸前。

毛泽东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和蔼地问含宇:“你真的把红领巾送给我啦?”

含宇点点头,回答说:“真的!”

毛泽东幽默地说:“那我就把红领巾带到北京去。我现在又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了!”逗得大家都笑了。

毛泽东也笑了,摄影师侯波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了一张令人难忘的的照片。

后来,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为这张照片写了题照诗《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少先队里高大的人,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峥嵘岁月成过去,故乡山河一片新,斗争历史作背景,方才知道这笑意深……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快10时了。警卫员告诉毛泽东:“您该吃早饭了。”

毛泽东用商量的口吻对大家说:“他要我回去吃饭,你们同意不同意?”

大家依依不舍地说:“同意!”这时,学校通向宾馆的侧门开了,毛泽东缓缓地朝门口走去。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为中国的少年儿童事业做了大量事情。毛泽东成为中国少先队的楷模。

少先队参加国际活动

1959年9月20日,在乌苏里江边的苏联比金市,中国《辅导员》杂志总编辑毛振纸带领的中国少先队代表队接受了来自苏联的友谊接力棒。

比金市是一个边境城市,为迎接中国少先队员,举行了球赛、文艺演出,还放了焰火,气氛十分热烈。

这次接力赛活动,是由苏联《辅导员》杂志社发起的,赢得了两国少年儿童的欢迎。

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

苏联《辅导员》杂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在苏联少先队组织中开展了这次“莫斯科――北京”友谊接力赛活动。

这次活动所用的接力棒是一本纪念册,传接力棒活动从莫斯科出发,经过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每到一地,少先队组织都举行有关中国的活动,并且把活动的情况记在纪念册上。

然后传到中苏边境,由苏联少先队组织的代表将接力棒交给中国少先队组织的代表队。谁的活动开展得好,还要进行竞赛,优胜者要获奖。

苏联《辅导员》杂志及时地报道了少先队活动,中国《辅导员》杂志及时做了翻译发表。

中国少先队组织从《辅导员》杂志知道苏联开展“莫斯科――北京”友谊赛的消息以后,都纷纷举行活动,支援他们。同时,也将活动的情况记在纪念册上,赠送给苏联少先队组织。

“莫斯科――北京”友谊接力赛活动是中国和苏联少年儿童的一次友谊合作比赛,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参加的众多国际活动之一。

在此之前,中国少年儿童队组织还曾多次开展国际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国际主义教育,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少先队组织的联系,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少年儿童之间的友谊。

建国初期,每逢“六一”国际儿童节,队组织都要向少年儿童们介绍世界各地儿童的生活情况。每年新年和“六一”,都邀请随父母来中国工作的各国少年儿童一起欢度节日。

1951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派出由22名队员组成的代表队去苏联克里木,参加阿尔迪克少年营,度过了两个月的假期。

克里木座落在黑海之滨,是苏联气候最温暖,风景最美丽的地方。革命前是少数贵族、地主的花园、别墅,革命后,成了劳动人民的休养区。

阿尔迪克就在这个克里木半岛上,它原来是地主的葡萄园,党和政府把它送给了少年儿童。阿尔迪克像个大花园,许多运动场,游戏室、球场、电影院和白色的住房都坐落在树林和花丛中。

中国少年儿童队员和苏联队员一样组成一个中队,参加营里的各种活动。营主任对中国少年儿童像对苏联队员一样,既亲切爱护又严格要求。

苏联的队员对中国少年更是亲如兄弟,使来自刚获得解放的中国少年儿童队员代表亲身体验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并且学习到许多开展少先队工作的方法。

1952年,中国少年儿童队不仅派出了由15名少先队员组成的第二次代表队,去苏联阿尔迪克渡假。还同时派出了另一支中国少年儿童队代表队去民主德国参加夏令营,并且受到了民主德国总统皮克的接见。

1954年7月26日至8月22日,青年团中央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中国少年先锋队夏令营。

中国少年先锋队夏令营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举办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少先队夏令营。参加这次夏令营的有来自全国各地182名少先队员,以及应邀而来的朝鲜、越南、保加利亚三国的数十名少先队员。

中国少年先锋队夏令营是一个国际少先队夏令营。夏令营举行了“八一联欢会”海上旅行,与青岛市儿童联欢,庆祝朝鲜解放,体育运动会,营火会等大队活动。

夏令营还进行了游览、参观、旅行、赶海等中队活动和主题中队会,组织了航模、舰船、生物、工艺、音乐、舞蹈等各种小组活动,达到了“使儿童很好休息,增进健康,扩大眼界,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预定教育目标。

担任夏令营主任和副主任的是团中央少年部副部长刘祖荣和蒋文焕同志。

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各国队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许多少先队组织和队员还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先队组织和队员,建立了通讯联系,互赠礼物,增强彼此间的了解与友谊。

抗美援朝斗争中,中国少年儿童不仅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斗争,还常给战火中的朝鲜少年儿童寄去热情的慰问信、教科书和学习用品,这种在患难中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在战后依然保持和发展。

被罗盛教舍身救出的少年崔莹,曾随朝鲜人民军代表团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罗盛教家乡,都受到了中国少年儿童队队员们的热情欢迎。

1956年,大连市第一中学的少先队员与朝鲜人民共和国平安南道龙岗郡第三中学少年团建立了通讯联系。

1956年6月,北京市女12中一年级13岁的女学生武文燕,向莫斯科寄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写道:

我爱莫斯科像爱北京一样,……我是个少先队员,担任墙报编辑,我希望有一个苏联朋友。

苏联少先队真理报以“我爱莫斯科像爱北京一样”为题,刊出了这封信。

此后大批苏联来信寄到女12中,一年里武文燕收到400多封信。其中主要是一年级到十年级的学生,有共青团员也有少先队员,他们虽然年龄、性格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中国的热爱和对中国少年的友谊。

在400多封信中,有200多封信来自少先队墙报编辑,他们向武文燕介绍了办墙报的经验,这些都给予她很大的帮助。

但是武文燕一个人怎么能回答这么多信呢?

于是,武文燕将这些信分发给各个中队,女12中几乎每个队员都有一个苏联朋友,队员们又介绍给自己的兄弟、姊妹。于是,友谊的种籽播散到了更多的学校。

1956年11月10日,随父母来中国工作的民主德国少先队员,在德国驻华使馆,举行了以中国战斗英雄董存瑞命名自己中队的队会。中国少年报总编辑左林和北京65中“威廉・皮克”班的10多位青年团员出席了命名大会。

中国少年儿童队通过有益的国际活动,学习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增强了与各国小朋友之间的友谊。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促进了中国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少先队召开工作会议

1960年4月14日至29日,共青团中央“第四次全国少先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总结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情况和经验,研究少年儿童组织的分级问题。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王伟同志做了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坚持少年儿童运动的共产主义方向》的报告。

1962年11月26日至12月8日,共青团中央第五次全国少先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传涛作了《为更好地培养共产主义新一代而奋斗》的报告。会上表扬了105名全国优秀辅导员和一个优秀辅导员集体。会议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彭真、陈毅、罗瑞卿参加了优秀辅导员联欢会。

两次大会的召开,极大地促进了少先队的建设。

少先队组织队伍不断壮大,队的组织作用更加突出,队的活动天地更加广阔,队组织表现得生气勃勃,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少先队组织中不断涌现出爱护公物,维护公德以及和反革命分子、坏分子英勇搏斗的动人事迹。刘文学、张高谦、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与反动派英勇斗争的“英雄小八路”,……都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这些优秀代表们的事迹,在我国少年儿童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使少先队的“星星火炬”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少年英雄们的事迹。

四川的少先队员刘文学,为了集体利益,与犯罪分子顽强斗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945年4月28日,刘文学在四川省合川县柑桔子园半山坡上的一间破陋的茅草房里出生了。

刘文学的爸爸是个穷裁缝,妈妈是个贫苦的农妇。旧社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裁缝,裁缝,全靠一冬。”平时揽活难,过了冬天,爸爸就更找不到多少活儿做了。

一家吃了上顿,就没有了下顿。妈妈只好忍痛丢下自己的孩子,到县城去给人当奶妈。一家人挣扎在饥饿线上。

刘文学的家乡有个恶霸地主叫王荣学,他依仗权势,横行乡里。他做衣服不仅不肯给钱,还诬告文学的爸爸,爸爸被官府抓进了监狱。

从刘文学记事那天起,他看到的就是爸爸的不幸,妈妈的泪水。小妹妹害病无钱医治,死在了妈妈的怀里。

一天,刘文学和小伙伴们上山去玩,路过王荣学的柑桔园,正碰上了迎面走来的王荣学。横行霸道的王荣学硬说刘文学偷了他家的柑子,凶狠地把刘文学的手捆上,摔倒在地。刘文学被摔得口鼻流血,浑身是伤。可怜的妈妈只能抱着儿子,把泪水往肚子里咽。

刘文学小小年纪,就牢牢地记下了对地主的仇恨。他盼着能有一天,把这些欺压穷人的坏蛋统统打倒。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1951年,刘文学的家乡实行土地改革,大地主、大恶霸们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穷人翻身了,刘文学第一次看见爸爸、妈妈笑得这样开心。从爸爸、妈妈的嘴里,他知道了,这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

建国后,刘文学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背上书包,进了学校。

初春的一天早晨,阳光明媚,微风拂面。

刘文学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朝学校走去。他一边走,一边掰着手指头数着什么。

他在数什么呢?这可是刘文学心中的秘密。

原来,班里又要发展一批少先队员了。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这可是刘文学心中多年的愿望。他早就向少先队组织提出了申请,可是迟迟未被批准,这不,昨天同学们还给他提了些意见呢!

起初,刘文学闷闷不乐,他暗暗嘟哝着:“我学习好,劳动好,还肯帮助人,怎么就不能入队呢?”后来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今天早晨,刘文学掰着指头,就是在数自己的缺点,他要把自己的缺点告诉中队长,并决心彻底改正,做一名少先队员。

刘文学知道,班里每天最早到校的是中队长,因此,刘文学今天特意提前来到了学校。

见到中队长,刘文学不好意思地说:“前几天,我和一个同学为一点小事打架,从河边一直打到学校,别人劝都劝不住,还给同学起外号;打篮球时别人接不住我抛的球,也要埋怨和骂人。”

刘文学一边说着,还一边掰着手指头。然后,他神情严肃地说,我一定能把这些缺点改掉,你信不信?”

“当然相信!”

中队长高兴得一把搂住文学,转了一个圈,两人同时摔倒在了地上,开心得笑了起来。

1957年6月1日,刘文学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

由于刘文学学习努力,关心集体,又能团结同学,入队不久,他被大家选为小队长,还兼任班里的学习小组长。

乡村的道路,下雨天十分难走。有一座又滑又窄的小桥,许多小同学走到这里都望而却步。每当下雨天,刘文学必定赶在小同学到来之前,站在桥边,直到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小桥。

老师和同学说:“哪里有好人好事,哪里就有刘文学。”这话一点也不假。只要是集体的事,不管再苦再累,他都主动地去做。

学校中午要给家远的同学热中午饭,刘文学就主动带领同学们为学校拾柴禾;学校菜地该施肥了,刘文学就利用课余时间去菜地浇粪。

同学和老师都非常感慨地说:“刘文学戴上红领巾以后,进步真大!”

1959年6月l日,在学校“三好学生”的评选会上,刘文学获得了全票。刘文学把这些荣誉看成是大家对他的鼓励,决心继续努力。

盛夏的一天,骄阳似火,在通往营门镇的大道上,刘文学头戴草帽,满脸汗水,急匆匆地一路奔跑着。

原来,中午放学回家,刘文学发现邻居李婆婆站在院里直转圈。

一问,才知道李婆婆为集体饲养的两头母猪生病了。公社医生曾来开了药方,但要到营门镇去取,来回得走十几里路。老人家走不动,可一时又找不到其他人。

“哎!这该怎么办嘛!医生说,拖久了猪就要有危险了。”李婆婆着急地说。

“李婆婆,我去!”刘文学听后,自告奋勇地说。

“这下猪可有救了!”李婆婆高兴地说。

但转念一想,李婆婆又犹豫起来,“要不得,你下午还要上学,不能耽误了上课。”

“没关系,功课还可以补,猪死了,可就没救了。”刘文学小大人似地说。他不顾李婆婆的再三劝阻,连午饭也没吃,拿起药方和钱就跑了。

汗水湿透了刘文学的衣裳,他又渴、又饿、又累,脚步也放慢了许多。可一想到集体的老母猪,就又不由自主加快了脚步。

当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文学把药送到李婆婆手中的时候,李婆婆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两头老母猪吃下刘文学抓的药,第二天就能站起来吃食了。

李婆婆特意到刘文学家,向文学妈妈夸奖文学是个好孩子。李婆婆说:多亏文学救了集体的两头老母猪。

文学笑着对妈妈说:“少先队员应该关心国家和集体。对吗?”望着懂事的儿子,妈妈笑着点了点头。

王婆婆在公社里专管养牛。

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细心的文学看见王婆婆背着一筐牛草,走几步就歇一会儿。刘文学连忙赶过去,抢着替王婆婆背。

“牛是农村的‘土拖拉机’,不能看着让牛挨饿。”王婆婆一边走,一边和文学念叨着。

“婆婆,你割草不方便,以后,给牛割草的事儿,我们少先队员包了。”刘文学认真地说。

当天晚上,刘文学就把全院的少先队员召集起来,成立了“割草小分队”,刘文学当上了“割草小分队”的队长。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刘文学就悄悄喊醒了小分队的成员,大家拿着镰刀,背上背篓,精神抖擞地出发了。

当太阳刚刚升起来时,小分队的“战士”们已把还带着露珠的鲜嫩青草,堆放在了王婆婆的门前,然后各自回家洗脸、吃饭、上学。

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刘文学还要到河边去找王婆婆,再帮助她把割好的青草背回家。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婆婆喂着的那两头牛越长越壮。

因此,王婆婆当上了养牛模范,还戴上了大红花。王婆婆逢人就说:“这功劳也有文学这娃子的一半!”

刘文学处处关心集体,时时助人为乐的事迹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都夸他是集体的小主人。

1959年11月18日,正是大“三秋”时节。

傍晚,集体的海椒地里,人们仍在紧张地劳动,今年的海椒获得了大丰收,人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欢歌笑语连成一片,回荡在这宁静的月夜星空。

这一天,文学也跟随着爸爸、妈妈参加了这场抢收海椒的“战斗”。

秋月又圆又亮,给大地披洒上了银白色的柔辉。

“时间不早了,明天还要上课,你就早点回家吧!”身边的一位叔叔望着正干得起劲的刘文学叮嘱说。

刘文学真舍不得离开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叔叔的再三催促下,他才离开海椒地,朝家里走去。

刘文学口里哼着歌曲,连蹦带跳地走着。他环视着家乡广阔肥沃的土地,嗅着凉爽空气里散发出的泥土的清香,高兴极了。

刘文学想到今年的大丰收,想到班里最近被学校命名为“向秀丽班”的事儿,心里更美了,脚步更轻快了。

爬上坡,走过黄桷树,就要到家了。

“对面是什么,黑乎乎的?”刘文学突然发现前面有个黑影在晃,他定睛一看,发现是一个人影,躬着背正在做什么。

人们都参加抢收去了,这人在这里鬼鬼祟祟地干啥?刘文学警惕起来,他想起老师说过,敌人会利用各种机会搞破坏,这个人会不会就是坏人?

刘文学决定去看个明白。

“王荣学,又是他!”刘文学看到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原来,这个家伙前几天高价卖队里的海椒,还偷卖生产队的柑子,被刘文学发现后,报告了生产队。他满口认错,现在又来偷集体的海椒。

刘文学大步走上前问道:“王荣学,你又在偷公社的海椒?”

“啊!”王荣学吓得惊慌失措。当他看清前面是个小孩时,才镇定下来,撒谎说:“是队长叫我来摘的!”

“胡说!队长叫你摘海椒,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搞?”刘文学气愤地说。

“又是这个小共产党,死对头!”当王荣学看清是刘文学时,他咬牙切齿地在心里骂着。但表面上却装出一副笑脸说:

“这点小事好说,我们还是先到那边柑子林看看。你听,好像有人在摘柑子。”

刘文学夺过王荣学装海椒的背篓,朝王荣学指的山坡走去。

柑桔林里什么也没有。

原来是狡猾的王荣学怕刘文学的声音被人听见,故意把他骗到离道路远一点的地方。然后,他故意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

“小兄弟,这件事只有你一个人知道。你不说,不就没事了。”

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细缝,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阴冷的寒光。他假惺惺地从口袋里摸出一元钱,递过去。

“拿去吧!你把我放了,以后有事我会帮忙的。”

“谁要你的臭钱!你偷集体的东西,我不会放过你的。”刘文学斩钉截铁地说。

然后,刘文学气愤地把钱摔在地上,抓起王荣学厉声地喝道:“走,到治安委员那里去!”

欺骗、引诱都没有用,王荣学慌了,他恶狠狠地威胁说:

“你敢嚷,我整死你!”

“快来人啊!王荣学偷集体的海椒了!”刘文学的声音划破了寂静的夜空。

这声音令王荣学心惊胆寒。他害怕刘文学再喊出第二声,猛地扑向刘文学,双手紧紧卡住了刘文学的脖子。

刘文学毫不示弱,他狠狠地咬住了王荣学的手。做贼心虚的王荣学,手软气短,好几次差点被刘文学推倒。

王荣学知道这次偷集体海椒的事再败露,肯定会受到惩罚。于是他穷凶极恶地使出全身的力气,用力卡住了刘文学的咽喉。

刘文学终因年少力单,渐渐停止了呼吸。

人民的好儿子刘文学,为保护集体的财产,英勇地献出了生命。

残害刘文学的凶手王荣学,3天之后被处决,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人们在刘文学的母校汉江小学旁边的山坡上为刘文学立了塑像。从此,刘文学永远屹立在这里,面对着风景秀丽的嘉陵江和渠江,俯视着故乡肥沃富饶的土地,护卫着故乡的山山水水。

还有福建省的少先队员张高谦,也是这个时期少先队里的模范人物。他为了保护集体的羊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英雄事迹。

夕阳渐渐在天边消失,淡淡的月亮出现在天幕上。这时,福建省寿宁县大韩村的大队部里,正召开着社员大会。

只听老支书向社员们说:“为了发展集体副业,大队里买来了一群羊,分给生产队16只,咱们大韩村是个穷山村,这16只羊可是生产队的一半家业呀。明天一早,羊就要运到村里,可眼下正逢劳力紧张的时候,大伙说说,这羊交给谁来放呢?”

队部里立时响起了一片嗡嗡声,是呀,该让谁来当队里的羊倌呢?

“老支书,把羊群交给我吧!”屋角里忽然冒出一个稚嫩的声音。

大伙惊讶地回过头去,只见说话的是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圆圆的脸,浓眉毛,宽鼻梁,一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眉宇间带着几分稚气,胸前的红领巾映得小脸红扑扑的。他,就是队里船工的儿子张高谦。

“你要上学,怎么放羊呢?”老支书打心眼里喜爱眼前这个聪明的孩子,可是却有些担心。

“没关系,我利用课余时间放,一定会把队里的羊放好。”高谦抬起头朝大伙说。

社员们全都认为高谦当羊倌再合适不过了。这孩子心地好,办事认真,让这样一个好少年来当羊馆,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高谦真的当上了大韩村的羊倌。每天一大早,他头一件事就是把羊群赶出羊栏,去山坡吃鲜草。放学后到家,就急着去打扫羊栏。每次放羊回来,总要带一些鲜嫩的青草,留给羊当夜宵。

他还按照每只羊的特征。给它们起了好听的名字,有的叫“弯角”,有的叫“黑姑”,有的叫“小斑”……

羊也好像懂得小主人的心思,只要高谦一来,它们全都像见了亲人一样,咩咩叫着。高谦的心里非常高兴。

这天,太阳像一只红彤彤的火球,慢慢地往西山坡落去,金色的晚霞给村头的大榕树涂上了一层美丽的色彩。山村的青山绿水,天边五光十色的霞光,揉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瑰丽无比的水彩画。

这时,张高谦正背着一筐鲜嫩的绿草,哼着歌,迎着晚霞,从远处的山坡把羊群赶回羊栏去。他的脚边,一群雪白可爱的羊,欢蹦乱跳地跟着赶路。走了一程,他停下来,把课本从竹筐里取出来准备读一会儿。

“高谦哥”,背后突然传来了叫喊声,高谦回头一看,原来是村里的小学生小其头。说起小其头,高谦还是他的救命恩人呢。

不久前,天下了几场大雨,大韩溪淹没了沙滩。那天,高谦的爸爸因公外出不在村里,高谦顶替爸爸去渡口撑船,忽然听见前面有喊叫声。

他四下一看,发现低年级同学小其头不当心掉到溪水里去了。从上游冲来的洪水水深流急,眼看小其头要被洪水卷走,高谦奋不顾身跃入急流,使尽全力把他救到岸边。

从此,小其头把高谦当成了亲哥哥,只要没事,就形影不离地跟着高谦,他俩常常结伴一起放羊。

“高谦哥”,小其头拉着高谦说:“明天是星期天,咱们一大早就把羊放出去,放一整天,好吗?”

高谦高兴地说:“好。老支书说了,队里还要发展养羊事业呢。将来还要买更多的羊,几百只,几千只。那时候满山坡都是队里的羊。现在这16只羊都是优良品种,是队里的家产,不好好伺候,就对不起乡亲们,队里把牧羊鞭交给咱们,咱们就不能辜负大伙儿的期望。”

小其头听了,懂事地点了点头。

正说话间,天色突然阴沉了起来,接着黑云四起,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狂风吹得沙飞石走。

羊群受了惊,咩咩叫着到处乱跑。高谦挥着牧羊鞭,高声向小其头喊道:“快把羊群赶到山坡后的山洞里去!”

一场暴雨劈头盖脸地倾泻下来。

刚把羊群赶进山洞的高谦这才喘了口气,和小其头一起清点羊群。“小斑不见了!”高谦和小其头不约而同地惊呼起来。

真的,可爱的羊羔“小斑”不见了。高谦急了,他招呼小其头守着羊群,自己一头冲进了倾盆大雨中。他沿着泥泞的道路寻去,走了几里地,才在山坳里找到了失群的“小斑”。

高谦心疼地把瑟瑟发抖的“小斑”抱在胸口,向山洞奔去。突然,山坡上有块岩石骨碌碌地朝他滚来,他躲开了。紧接着,又有一块岩石滚下来,高谦抬头望去,见坡上的岩洞旁有个人影一闪。

高谦没时间多想,心里只惦记着羊群。当他抱着“小斑”来到山洞时,不禁大吃一惊;洞口竟被人用岩石封住了。高谦急坏了,奋力把石头一块块搬开,探身进洞,这才松了口气:羊群和小其头都安然无恙。

这天夜里,高谦失眠了。傍晚的一个个奇怪现象,像一个个问号,在他心里打转:是谁在风雨交加的天气里来到山坡上?是谁故意朝自己扔石头?是谁堵住了洞口?

从此以后,高谦对羊群看管得更尽心、更仔细了。每天临睡前,他都要把羊数一遍,再检查好羊栏的门栓,然后才去睡觉。

可是,奇怪的事还是发生了。这天清早,高谦照例想把羊群赶到山坡去吃鲜草,打开羊栏,却发现老公羊“弯角”不见了。

奇怪呀,昨晚临睡前,他还仔细地把羊数了一遍,16只,一只不少。况且“弯角”是羊群中的头羊,绝对不会走失,周围又没有什么野兽叼羊的痕迹。这是怎么回事呢?

3天后,“弯角”的下落找到了。村里副业队的一个渔民在黑水潭拉起了隔夜撒下的鱼网,没捞到什么鱼,却捞到一个沉甸甸的塑料袋,袋子里装满了羊骨,还有两个弯弯的大羊角。

“弯角”让人宰了。高谦见了难过极了,丢了队里的羊,怎么向大伙儿交待呢?

老支书看出了高谦的想法,他找到了高谦的爸爸,一起安慰高谦说:“孩子,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泄气,少先队员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要吃一堑,长一智。大伙儿交给你的放羊鞭不能放下!”

高谦的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他暗暗下了决心,非把这个偷羊贼抓住不可。

高谦把这几天发生的事细细回想了一遍,忽然想起在“弯角”丢失的前一天早晨,外号叫“山妖”的原生产队会计陈先凤在羊栏周围东张西望,见高谦过来,就悄悄溜走了。

“山妖”这家伙平时好吃懒做,因贪污公款被撤了职,会不会是他干的?高谦决心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第二天,高谦在渡口帮爸爸干活,小其头急急忙忙地跑来,兴奋地小声说:“高谦哥,‘山妖’向渡口来了。”高谦急忙拉起小其头躲到一棵大树背后。

不一会儿,“山妖”挑着一副担子,摆出一付满不在乎的样子,哼着小曲向渡口走来,边走边四下张望,见没人,解开缆绳就要上船。高谦和小其头从树后冲出来,问道:“你想上哪儿去?”

“山妖”慌慌张张向后退了几步,嘻皮笑脸地说:“我是来看看有没有渡船,过河办点事。”

高谦不相信他的鬼把戏,趁其不备,掀开了盖在担子上的布帘。顿时,几大块腌过的羊肉和一大张羊皮露了出来!

偷羊贼终于被抓住了。经过审讯,“山妖”承认他偷杀了“弯角”,还供认了那天雨中扔石头、堵山洞等罪行。“山妖”被押送到县里劳动教养。

转眼间,春节来临了。高谦的羊栏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黑姑”刚生下一白一黑两只小羊羔。高谦和小其头忙里忙外照顾着母羊和小羊。

这天傍晚,天空骤然阴暗下来,乌云翻滚,从西北方遮天盖地地压了过来。狂风大作,夹杂着雪片发出刺耳的呼啸。

霎时,暴风雪席卷山村。风急雪猛,把羊栏刮得直响。一会儿,栏门上的木棍折断了。高谦急忙奔回家去取木料来加固羊栏。

当他取回木料来到羊栏时,忽然听见几声羊的叫声,同时,一个黑影从羊栏里闪出来,正想夺门而逃。

高谦立时冲上前去,借着羊栏里微弱的灯光一看,原来是刚被释放的“山妖”陈先凤。

“你不思悔改,又来偷羊,办不到。”高谦大声喝道。

“山妖”慌了,他没有想到,这样大的风雪天,高谦还会来羊栏查看。“山妖”吓得直发抖,刚偷到手的羊羔“小白”从怀里掉了下来,另一只“小黑”仍挟在怀里。

“把羊放下!”高谦怒视着“山妖”。

“喊什么,这是队里的羊,又不是你的,卖了钱,分你一半,谁也不知道!”“山妖”慌张地说。

“集体的羊,一根羊毛你也休想动,快把羊放下!高谦不顾一切地向“山妖”扑去。

“山妖”凶相毕露:“再喊,我宰了你!”

高谦临危不惧,大声高喊:“快来人哪!陈先凤偷羊啦!陈先凤偷羊啦!”

“山妖”听了心慌意乱,他穷凶极恶地抢过高谦插在身上的柴刀,朝高谦的头部、背部猛砍十几刀……

年仅14岁的张高谦为保护集体的财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大韩村的人们为张高谦修建了一座墓碑。墓碑座落在大韩溪边。一队队带着鲜艳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沐浴着春天的阳光,前来寻找高谦的足迹,并踏着他的足迹前进。

这里还有一个发生在内蒙古大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事。她们都是少先队员,为了集体的羊群,与风雪做了英勇的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蒙古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她们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草原达茂联合旗新宝力格公社那仁格日勒生产大队。

1964年2月9日,小姐妹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那时龙梅11岁,玉荣还不满9岁。

中午时分,低垂的云层洒下了一串串的鹅毛大雪,怒吼着的狂风席卷着飞扬的雪花。刹那间,白毛风吞没了茫茫的草原:暴风雪来了!

龙梅和玉荣急忙地拢住羊群,转身往回赶羊。但是狂风暴雪就像一道无形的墙,阻挡着羊群的归路,羊群顺风乱窜。

在这关键的时刻龙梅对妹妹说:“快去叫阿爸帮咱们拦羊!”小玉荣听了姐姐的话,掉转头顶着风雪拼命地跑,没跑多远就栽倒了。

玉荣起来回头一看,姐姐一个人在暴风雪中,左手拿着羊鞭,右手甩着脱下来的皮袄左右拦挡,没有自己这个帮手,羊群越发乱了。

小玉荣顾不得再去叫阿爸,立即返回羊群,手里挥动着小皮帽嘴里不断地喊着给姐姐帮忙。

龙梅和玉荣就这样拦挡一阵,跟上跑一阵。再继续拦挡、再跟着跑,不知拦了多少次,也不知道跑了多长时间。

经过与暴风雪博斗的第一个回合,龙梅和玉荣总算把散乱的羊群聚拢在一起。

在暴风雪里,一切弥漫在一起,是分不清方向的。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童呢?

暴风雪到了黑夜、似乎更加疯狂起来。小姐妹凭借着地上积雪的映光识别自己的羊群,羊群照旧在风雪的呼啸中朝东南方狂奔。

在紧紧追赶羊群的时候,姐妹俩怕失散,便机智地相互高喊着:“龙-梅”“玉-荣”。彼此关照激励着。

从中午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姐妹俩整整奋斗了20多个小时。寒冷,恐惧,饥饿,疲劳,责任感全部集中在了两个小姑娘身上。

最后玉荣昏倒在雪地上奄奄一息,姐姐龙梅也好不了多少、但仍撑着跟在羊群后面。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才安全脱险。

共青团中央在当年3月20日写信表扬了她们的高尚行为,同时热烈祝贺她们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人民日报》以“最鲜艳的花朵”为题,报道了他们的感人事迹,被誉为“草原英雄小姐妹”。

小姐妹在暴风雪后先是在白云鄂博矿山医院进行救治,后转到呼和浩特继续治疗和休养。

由于冻伤严重,龙梅失去了左脚拇趾,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小姐妹出院后,在政府关怀下,开始在家乡读书。

刘文学、张高谦、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些小英雄们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为党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两次少年儿童大会的胜利召开,促进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建设,推动了少年先锋队开展一系列有益的社会活动,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少先队员。在党中央,团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少先队走向光明未来。

少先队开展学雷锋活动

1963年3月5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报纸,发表了毛泽东书写的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3月7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题词。

雷锋是优秀的少先队辅导员,他为中国少先队做了很多的事情,影响了无数的少先队员。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家庭里。望城县就是现在的长沙县。

雷锋的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毒打成疾致死,哥哥、弟弟都在苦难中夭折,母亲受尽地主欺凌含恨自尽。7岁多,雷锋就成了孤儿。

1949年8月,望城县解放。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雷锋上了小学,并在1954年加入少先队。

高小毕业后,雷锋在乡政府当通信员,后调到中共望城县当公务员,1957年2月加入共青团。1958年到了北国钢城鞍山,当推土机手。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沈阳部队工程兵运输连的汽车兵。

雷锋先后被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即现在的雷锋小学、本溪路小学即现在的雷锋中学聘请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并兼任五中队校外辅导员。

1960年10月10日,雷锋第一次被聘为校外辅导员,他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走上讲台,向少先队员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雷锋说:

小朋友们,四年前我摘下了红领巾,今天我和你们一起又戴上了红领巾,感到非常亲切。我在你们面前,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可是在党的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孩子!

我们大家戴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们要永远沿着党和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时刻准备着,将来做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这样,我们从小开始就要做到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让红领巾永远保持鲜红的颜色!

晚上,雷锋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是我感到最光荣的一天。由于党和组织对我的培养,建设街小学全体师生对我的信任,聘我为这个小学大队辅导员……我一定要以无产阶级的思想,来教育和帮助那些可爱的少先队员们,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无产阶级思想,做我们祖国的接班人。”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雷锋与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少先队员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

从10月10日这天以后,不管雷锋在部队的工作有多忙,只要中午休息,或是雨天不出车,他就跑到学校,深入到孩子中间去。

雷锋给少先队员讲刘胡兰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入队、入团、入党是人生3件大事,鼓励少先队员争取入团;他给少先队员讲黄继光、邱少云、向秀丽、安业民等英雄的故事,教育孩子们懂得,凡是在祖国、人民和集体需要的时候,一定要严守纪律,忠于自己的岗位;他勉励少先队员发扬“钉子”精神,用“挤劲”和“钻劲”克服困难,搞好学习;他教育队员对待同志要像春天一样温暧,加强团结协作。

特别是雷锋那种热爱劳动,干一行爱一行,助人为乐,艰苦朴素,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模范行为给少先队员以深远的影响。

孩子们爱雷锋,雷锋更爱孩子。雷锋常带队员们做有益的游戏,教队员唱歌、跳舞、做操、赛跑、讲故事等。

孩子们非常愿意和雷锋在一起,无话不说,彼此成了知心朋友。在雷锋同志的教育下,过去爱打架的、吵嘴的同学也都变好了。不守纪律的同学,听了雷锋讲的邱少云故事后逐渐变得有文明有礼貌了。

雷锋曾深有体会地向其他辅导员介绍说:“我和孩子们交上了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时我要上哪去开会或学习,他们知道后,总是把我围成一团,手拉手地把我送到车站,分别时总是恋恋不舍,有的同学还掉眼泪哩。小朋友对我这样好,使我更加热爱和关心他们,更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更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雷锋同志在少先队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为了表彰他在少先队工作中的卓越贡献,1963年2月23日,共青团中央做出了《关于追认雷锋同志为全国优秀辅导员的决定》。号召全国少先队辅导员向雷锋同志学习,要像雷锋同志那样热爱少年儿童,热爱辅导员工作,忠于党的信托,在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1961年初,雷锋在世之时,他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已经在雷锋部队所在地辽宁省引起人们的注意。

1961年4月19日,《中国青年报》以《苦孩子――好战士》为题宣传介绍了他的事迹。

1962年雷锋牺牲以后,共青团辽宁省委便在全省青少年中开展了向雷锋学习的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一活动在辽宁初见成效后,1963年2月15日,共青团中央发出了《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号召青少年要着重学习雷锋的如下精神品质:

忠实于党,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无产阶级立场;

自觉地服从祖国的需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关心同志,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的风格;

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克勤克俭,艰苦朴素的作风;

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下苦功夫,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刻苦钻研业务技术,模范地完成工作任务。这就是当时团中央对雷锋精神内涵的简要概括和表述。

1963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先后为雷锋同志的光荣事迹题词。

在毛泽东等领导题词的号召下,在共青团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少年儿童迅速热烈地开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

这是一项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活动,对广大少年儿童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在他们的一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国各地少先队普遍开展了听雷锋的故事,读雷锋的日记,看雷锋的电影,朗颂歌颂雷锋的诗歌,同雷锋班建立通讯联系,举行“雷锋叔叔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像雷锋叔叔那样公而忘私,像雷锋叔叔那样助人为乐”的活动。

辽宁省抚顺市的少先队通过这一教育活动,使雷锋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少年儿童的头脑中。

雷锋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教育了很多少年儿童热心为他人做好事。当人们问这些少先队员的姓名时,他们也像雷锋那样不说自己的姓名,只说:“我是少先队员。”

雷锋刻苦学习的精神,启发了少年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出现了勤奋学习的新气象。他们说;“一想到雷锋,学习就有劲了。”

雷锋入队、入团、入党和在各个岗位上的光荣事迹,鼓舞了孩子们的上进心,许多儿童要求入队,少先队员要求入团。

有的队员说;“学习雷锋叔叔后,使我懂得了生活的意义,雷锋叔叔就是我生活的火车头。”

抚顺市学雷锋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广大少年儿童学习了雷锋的先进事迹后,都知道雷锋叔叔做了许多好事,但对雷锋为什么做这些好事,不很理解,提出了许多问题。

有的孩子问;“雷锋叔叔把自己的饭给别人吃了,他自己饿着怎么还高兴呢?”“雷锋叔叔把棉袄脱给老大爷穿,自己不冷吗?”“一瓶汽水才一角五分,他怎么舍不得花呢?”“雷锋叔叔累了不休息,困了还学习,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个人生观的问题。

有的学校针对少年儿童提出的这些实际问题,注意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举行“学雷锋,谈幸福,立大志”的队会,请雷锋生前所在的连队战士给孩子们讲雷锋有一个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伟大理想,伟大的理想才能产生巨大的动力,雷锋处处为人民着想,为集体着想,他把人民的幸福看作自己的幸福,他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

听了雷锋生前战友的这番话,孩子们对照自己思想纷纷表示:我们应该像雷锋叔叔那样,牢记住少先队的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从实际出发,从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入手,学习雷锋活动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雷锋精神鼓舞和教育了无数的少年儿童。广大少年儿童学雷锋,见行动,思想品德明显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人物大量涌现。

韩余娟、孙玉芳、努尔古丽等一大批少年英雄和优秀少先队员,就是广大少年儿童的杰出代表。西安市实验小学的“护盲小组”,山东平度县实验小学的“学雷锋接力小组”等一大批优秀集体的出现,就是少先队的光荣,他们为少先队写下了光辉的历史。

这里有一个“三少年奋勇救火车”的故事,是学雷锋活动的典型。这三名少先队员是吉林省梨树县第六中学的学生。他们奋不顾身抢救火车的行动,成为了全国学雷锋的模范。

1963年8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六,在校住宿的三年级学生孙剑英,二年级学生、少先队员张国学请假回家办事。

他们离开石岭南站的时候,天还是蓝蓝的。太阳挂得高高的,天气好极了。

两个人满心欢快地往家走。

突然,刮起呼呼狂风,黑云铺天盖地涌上头顶,随之大雨夹着冰雹砸下来,张国学和孙剑英急忙跑到东山车站去避雨。

这时,他们的同学二年极的少先队员王景义,也走进屋来。

“你回家呀?”孙剑英问。

“嗯。”

“你咋的了?”张国学问。

“肚子疼。”

“那不怕,过了雨咱们一起走,你肚子疼厉害了,我们抬着你。”王景义忙说:“可别拖累你俩,你们还是先走吧!”

“那我们就白学雷锋了,有事只顾自己。”

张国学慢声慢语地说。

雨停后,3个少年一起出发了。他们沿着铁道旁的小路,一直往西走。边走边谈着看过的书,读过的故事,还谈到了自己最崇敬的英雄人物。

“雷锋的事迹最使我受感动!”

“我最敬佩雷锋!”

他们大概走了有两公里左右路。突然走在前边的孙剑英、张国学同时“哎呀”一声惊叫。

王景义随着声音抬头一看,一棵直径一尺多粗的大树横倒在铁道上,压住了两条铁轨。

显然这是被刚才那阵狂风吹倒的。在倒树的西方铁路有个弯,10米以外看不见这棵倒树,东方来车,即使能早发现,因为是下坡,也不易停车。

张国学紧张地说:‘听我爸说,火车压到碗大的石头上就要出事故,何况这么粗的树哇!”

“不能让火车出事,咱们把它搬掉!’3人中不知谁说了这么一句。

这时候,他们3个人把回家的事都丢到脑后去了,立即跑过去抬树。

刚下过雨,地又滑,树又重,3个少年费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抬动。

往右搬,有棵榆树挡道;往左搬,3个大树叉子卡在枕木空隙处,他们出了满身汗,弄了一身泥,树还是一动也没动。王景义说:“咱们要都是大人就好了。”

可现在怎么办呢?真是急人哪!

这时,年龄最大的孙剑英急中生智地说:有办法了,我们把树枝掰掉,树身不就轻了吗?”

“对,对!”其他两个同学齐声赞成。

可是,当他们刚动手掰树枝的时候,从西方传来火车的吼叫声。这可真是晴天霹雳!

在这一发千钧之际,平日办事不慌不忙的张国学斩钉截铁地说:“掰树枝来不及了,我们从东边来时,路上有两个养路工人,找他们去!”

张国学以跑百米的速度向东跑去。

王景义细听一下,火车的声音更近了。在这万分火急的时刻,雷锋的形象、老师的教导、飞驰的火车、路上的倒树一齐涌上王景义的心头。

他向孙剑英喊了一句:“我去拦火车!”他忘了肚子疼,弯着腰就向西跑去。剩下孙剑英就拼命地掰树枝。

王景义不顾一切地往前奔跑。说时迟,那时快!火车已在前方露头了。

王景义知道光猛跑是拦不住火车的。他急中生智,忙脱下了身上穿的衣服,红色的袄里朝外摇摆着,高喊着:“站住!前边倒了一棵大树!”

火车没有停,还在继续前进。

为了引起司机注意,王景义跨在两条铁轨中间跑,边摇动棉袄边呼喊:“站住!站住!”

火车离王景义只有10米远了,王景义只好从路基上跳出来;这工夫,火车头嗖的一声从他身边驰过。

王景义几乎是筋疲力尽了,可是他看火车没站住,再次鼓起最后一点力气,转过身来从后边追火车。

那边张国学一猛劲跑了一公里多路,豆粒大的汗珠顺脸往下淌。

他边跑边上气不接下气地喊:“快来人哪!前边有棵大树倒在铁道上了!”

养路工长沈昌林和养路工人董仁贵一听到这喊声,扔下工具就往西跑,跑到倒树的地方时,火车还在前进。没有丝毫考虑的时间,他们就动手搬树。

可是搬不动!张国学、孙剑英也急忙下手和两位工人叔叔一起搬,因为有的树枝还在枕木里卡着,刚把树头搬动有半尺远,就又被拉了回来,两个少年还被树干推了个跟斗。这时火车离倒树只有300米远了。

火车在前边向坡上爬,王景义在后面拼命追。他边喊边摇衣服。

这时司机从驾驶室探出身来,看清了王景义要求停车的动作,也更准确地判断出这少年不是和他逗着玩,他当机立断地搬动了死闸。

在不远的前方,两位少年和两位工人还在努力抬树。人急力气大,他们现在就正处于这种紧急的状态中。

两位少年和两位工人鼓足了力气,当火车要停还没停的时候,第三次齐心合力把树抬了起来。

火车终于停住了。司机从车上跳下来,只见王景义的脸像白纸一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司机心疼地把王景义抱上车休息,王景义才一句三喘地说出前边铁路上出的事儿。这时张国学也跑过来报告说,大树已经从铁轨上搬开了。

火车安全地通过了,满车货物被及时地运往它要去的地方。司机和车上的工作人员都用感激的目光望着3个少年,并挥手向他们致意。

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结束了,王景义等少年快乐地望着飞奔的火车,松了一口气。

抬头看看天空,阴云已经散开,蓝天好像比原先更蓝了,雨后的远山近岭,一片翠绿,似乎比原先更可爱了。

这3个少年在平常日子里干了什么好事,自己从来也不讲。这次救火车,回校后也只字未提。

直到9月9日吉林铁路局梅河口办事处,派人来表扬奖励他们时,老师和同学们才知道了这件激动人心的事情。

老师问他们为什么回校不汇报?他们说:雷锋叔叔给一个丢车票的妇女买票时,那妇女问他叫甚么名字,他回答叫“解放军”。我们也愿意像雷锋叔叔那样,做一个无名英雄。

毛泽东题词“好好学习”

1964年,共青团中央向毛泽东提出为《中国少年报》题写新报头请求。

毛泽东答应了这个请求,再次亲笔为《中国少年报》题写了新的报头。

其实,从建国以来,毛泽东已多次为中国少年儿童期刊报纸题词。

毛泽东第一次给中国少年儿童队题词的刊物是《中国儿童》。

1949年7月,团中央书记冯文彬到团北平市委指导工作。团市委少年儿童部的干部向他反映说,许多小朋友的来信希望团中央能给小朋友办个刊物。

冯文彬很重视这个建议,回去以后马上同其他几位团中央常委开会商量,会议当即决定:创办一个全国性的少年儿童刊物,并且定名为《中国儿童》。

1949年8月,筹办《中国儿童》的工作正式开始。

在团中央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左林的指导下,肖光、刘易晏、朱洪这3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组成了编辑部。

这几个年轻人虽然经验不多,但工作热情很高,责任心很强。

在筹划第一期文稿时,他们就想到请党中央主席毛泽东为《中国儿童》题词。

编辑部里的这几个年轻人认为,毛主席题词,不但体现了党对少年儿童工作的重视,还将反映出中央领导对全国少年儿童的期望。

1949年9月8日,他们代表中国儿童社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请冯文彬在去党中央开会时面呈毛主席。信的内容是:

毛主席:

为了帮助儿童学习,团中央办了一个《中国儿童》杂志。请您题几个字勉励儿童学习。特送上白纸两张,请您挪暇写好,为感。

敬礼!

中国儿童社

9月8日

她们相信,毛主席会答应她们的请求。

可是,转念又想到毛主席这时候一定忙得不得了。她们又开始担心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得到毛主席回音。

出乎大家意料,尽管毛主席工作非常繁忙,仍然很快为刊物题了词。

毛泽东在9月10日回信:

照写如另纸

毛泽东

9月10日

编辑部的同志们都高兴极了。

所谓“另纸”,就是另外两张28开大小的宣纸,一张写着“好好学习”四个字,另一张也写着同样的4个字,只是在纸的左上角画了一个圈。

大家反复传阅着毛主席的题词,真是又兴奋,又感动。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平时写字大都是采用草书,而这一次写的却是潇洒飘逸而又笔划分明的行书。

原来,毛泽东在百忙中还是注意到了,这是给娃娃们的题词,这样写娃娃们更容易识读。

更叫大家感动的是,因为是给娃娃们题词,毛泽东写得特别认真,总想写得好些再好些。那画了圈做了记号的一张,是毛泽东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而把两张一起交给编辑部,又是为了尊重编辑部,让编辑部来选择。

1949年的9月下旬,《中国儿童》正式创刊了。这对中国的少年儿童队来说,是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

后来,毛泽东的题词就刊登在《中国儿童》的创刊号上了。《中国儿童》问世后的第六天,新中国就诞生了。

毛泽东这“好好学习”四个字,饱含了对中国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

1949年,中国革命虽然已经胜利,但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认为我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不努力学习是不行的。

毛泽东非常希望广大少年儿童懂得这个道理。

“好好学习”从《中国儿童》第一期刊出以后,迅速传播到新中国广大少年儿童心中,成为每一个热爱祖国的少年儿童的座右铭。

新中国成立后,无数少年儿童,在“好好学习”的鼓舞下,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人才,为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

同时,“好好学习”又成了《中国儿童》的办刊宗旨。自创刊伊始,它就以帮助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好好学习为自己的责任,不仅刊登了许多介绍新知识的好文章,帮助小朋友开阔视野,发展求知欲,还报道过许多国内外大事,介绍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对小朋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五爱”精神。

1949年10月24日,《中国儿童》杂志创刊一个多月了。团中央公布了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决议,《中国儿童》又被团中央确定为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全国性队刊。

为了名称上更符合队刊性质,团中央决定,从1950年1月起《中国儿童》杂志正式改名为《中国少年儿童》。

共青团中央再次请求毛主席,为《中国少年儿童》题写刊名。和上次题词一样,毛泽东仍然采用工整的行书。

1951年秋季,为了适应广大少年儿童的需要,团中央又决定把《中国少年儿童》杂志改为报纸,名称就叫《中国少年报》,决定从当年11月5日起发行。

《中国少年报》就成了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报。

1953年8月,中国共青团中央决定把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少年报》自然也就成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队报。

为了不打扰日理万机操劳国事的毛泽东,编辑部这次没有去请毛泽东题写报名,而是从《中国少年儿童》杂志的刊头中撷取了“中国少年”4个字,又从《人民日报》的报头中撷取了“报”字,拼在一起组成了《中国少年报》的报头。

直到1964年,毛泽东应团中央的请求,再次亲笔为《中国少年报》题写了新报头。

“好好学习”,这是伟人毛泽东对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殷切期望。在新中国诞生以后,无数的少年儿童都把“好好学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下面就是一个“好好学习”的儿童队榜样。这个儿童队不仅在学校“好好学习”,而且主动组成了自学小组,这个小组叫“徐建春自学小组”。

上海市虹口区虬江路上有一座庙宇,土黄的墙壁已经剥落了。这就是徐建春自学小组的自学场所。

当你走进庙堂旁边一条小巷的时候,你就会看见一所有绿色小窗、粉白墙壁的小屋,它的旁边有一块空地,上面罩着葡萄架。徐建春自学小组就在那儿学习。歌声、嬉笑声冲破了庙宇的沉寂,使人禁不住会这样想:有了集体,就会有生气。

徐建春自学小姐是个美好的集体,在开始的一段时间,曾经是乱糟糟的,但乱糟糟的情形没有很久,在徐建春优秀事例的鼓舞下,他们就渐渐进步了。

徐建春自学小组第一次考试总平均成绩只有五六十分,大家心里都很难过,因为既然要学习徐建春大姐的榜样,那就一定要做到学习好,为建设祖国准备好条件。

于是他们就组织了3个复习小姐,每天下午复习两节课,有一小组在小组长杨赛凤家里复习。

小小的客厅,挂上一块小黑板,那是从居民委员会借来的,同学们有的坐在沙发上,有的坐在椅子上,凳子太高,把它横着坐;没有课桌,书放在膝盖上。

课代表走到小黑板旁边,假如今天复习语文,他就问中心思想,默生词。假如复习算术,就在黑板上画图解,请同学演算题。

课代表是老师,厅堂是教室,同学是学生,一切都像上课时一样,同学们都举手讲话。

讲课的同学经过给同学们讲解,巩固了自己的学习。同学们不会的,经过讨论,也就懂了。

这样,学习小组成绩提高很快。听广播学习时,即使指导员不在,他们也能安静学习了。

通过自学小组,同学们培养了自学的能力,同时个别有问题的同学也得到了帮助。

仇国平是个爱画古代将军的小朋友,上课的时候,他的小脑袋常常往下低着偷看武侠小说。老师讲的话,一句也没听见。

同学们发现了这种情形以后,感到他老是这样下去是学不好的。在一次讨论会上,同学们对仇国平提出了批评,并决定大家一起帮助他进步。

小组长侯根娣告诉他:“在自学小组里也可以申请入队的。上课请你不要做小动作,不要随便谈话,要用实际行动来争取入队。”

上课了,仇国平总想拿武侠小说看,旁边就有同学告诉他:“喂,现在讲到第七页了。”当他随便讲话的时候,就有人匆匆地把他的衣袖拉一下。

小组里成立了小图书馆,引导大家看好书,集体把管理图书的的任务交始了仇国平。

渐渐地,同学们常常有事来找他,墙报组长要仇国平画一个解放军,仇国平就把自己有一次遇见解放军的情景画了下来,真吃力呀,因为仇国平一直是画古代将军的呀!

集体帮助了仇国平,使他学会了管理图书,学会了画解放军,懂得了什么书是好的。

同学们都说小组长唐懋康是“三个不对就要放冷气”的人。他做工作都是要很顺利的,一有挫折就没劲。有次他组织同学排话剧,同学们把台词忘了,他就摇着头,用两手推着同学们说:“不排了!不排了!”

但是,做工作和学习是免不了要遇到困难的,有一次,困难又找到了唐懋康。

当自学小组正在一天天进步的时候,偏偏唐懋康一个人政治测验和默生字不及格,他难过得哭起来了,心想这样会拖坏学习小组。

第二天他就没有到自学小组来,准备在家里把功课自修好了才回小组。

指导员和同学们都来看他,对他说:“你有决心搞好功课,就要下苦功,光着急是没有用的。”

大家劝他仍然回自学小组,并向他建议每天听广播要专心,回家以后,规定时间温习。

唐懋康终于战胜了困难,在期终考试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平均提到77分。

“好好学习”这一殷切的嘱新,鼓舞着千千万万少年儿童刻苦学习;勉励着千千万万少年儿童努力攀登科学知识的高峰;激励着千千万万少年儿童努力掌握科学知识,为祖国的发展与腾飞做出贡献!

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国史全鉴》本书编委会编团结出版社

《共和国五十年珍贵档案》中央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彭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49大开国》凌志著广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郑�吴芸红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少先队员的好榜样》江芷千等著少年儿童出版社

《镇反运动实录》晓峰美东北根著金城出版社

《大镇压》白希编著金城出版社

《为了孩子的未来》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主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少年英雄的故事》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编济南出版社

《做毛主席的好孩子》共青团吉林省委和少先队工作部编吉林人民出版社

点击获取下一章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