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5 10:38:44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归国后,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最高技术负责人和重要领导人之一。

●1958年,时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的钱学森,与副所长郭永怀先生等著名科学家亲手创办了科大近代力学系,并担任系主任长达20余年。

●钱学森在《面向新世纪的数学》一文中指出:“我国数学家的同仁必须看到科学技术以至世界的新变化……所以数学科学的研究和教学也将有相应的根本性变化。”

● 科研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开创者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归国后,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最高技术负责人和重要领导人之一。

翻开共和国的年谱,人们清楚地看到,从1956年到1968年,短短的12年间,中国在一无资料、二无技术,经济基础薄弱。外国专家突然撤走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因难,自行设计、制造,试验并成功地发射了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取得了进入世界军事强国行列的入门券,令世人刮目相看。这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近乎天方夜谭式的神话。

“两弹一星”,石破天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欢欣鼓舞,帝国主义胆战心惊。

这一伟大成就是巨人的决心,伟人的筹谋,将军的指挥和广大指战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团结奋斗的结晶,是火箭、导弹和卫星的总设计师钱学森精心绘制的杰作。

他最先提出建立中国自己的导弹和航天工业,他最先提出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顶层设计方案,并安排了深空火箭和气象火箭研制计划。

在他的建议下,我国卫星研制工程正式启动,他受命担任了首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在钱学森的主持下,我国制定了“三星计划”,首先保证“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发射,随后将返回式卫星列为重点,然后发展同步轨道卫星。这一技术路线使我国卫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为载人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宣告成立,钱学森任研究院院长。

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在他的具体领导下,自1960年,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

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

“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钱学森先生不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导师、开创者和奠基人!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感动着亿万人民。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

钱学森是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

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958年,时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的钱学森,与副所长郭永怀先生等著名科学家亲手创办了科大近代力学系,并担任系主任长达20余年。在近代力学系的创建以及发展过程中,钱学森呕心沥血、事必躬亲。多年来,他不仅为我国直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且始终以科教兴国为自己的崇高使命,长期热忱地关注着中国的教育事业,并为之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

钱学森本人的研究成果,即《工程控制论》,是世界工程控制论的开创之一。近代力学的发展对我国航天等尖端技术与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钱学森教授认为,力学是技术科学中的理论部分,力学的内容除传统的固体力学、流体力学,还应该包括化学流体力学、磁流体力学、物理力学以以及自动控制理论、核能利用、工程经济、运输理论等。

在开展科学研究格局上,钱学森教授主张,要分成3个层次来解决问题。这3个层次,就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工业部的研究所和企业的研究所。他认为,科学院的研究所,应该解决带有方向性、共同性的问题,其最大的任务是在领导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要彻底了解工程技术的世界水平,提出未来10年、15年的发展方向,这也许是列在工程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前进,也许是探索出一个完全崭新的方向。他还认为,科学研究和工业教育,应该走在工业的前面,给工业指导方向,而不是等工业上有了什么问题,你才被动地去解决。

钱学森教授在组建力学所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特别强调科学与实际的结合。他说,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和实际结合。挑选题目时应和国家工业推进的方向相适应,要注意生产过程中发生什么问题,我们要耐心地考虑,并从里面发现共同之点,解决这一问题,就可以解决类似的若干问题。

中国自然科学领导者

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应用力学方面。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二是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方面。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三是工程控制论方面。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四是物理力学方面。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五是系统工程方面。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

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六是系统科学方面。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七是思维科学方面。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

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

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八是人体科学方面。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他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在钱学森指导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1984年开始对人体功能态进行研究,他们利用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把对人体所测得的多项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以及它在各变量组成的多维相空间中的位置,运动到相对稳定,即目标点、目标环的位置。

他们发现了人体的醒觉、睡眠、警觉和气功等功能态的各自的目标点和目标环。这样,就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在人体系统上体现出来了,开始使人体科学研究有了客观指标和科学理论。

在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10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

这些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晚年的钱学森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肩负起了领导全国各自然科学学会的协作协调工作。

作为一名世界级科学家,他始终站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峰颠俯视世界科学的发展潮流,关注中国赶超世界科学发展的动向以及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高瞻远瞩地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性科学创见,推动着中国科技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他将系统工程论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著名的航天系统工程论、军事系统工程理论;提出用系统科学方法将历史科学定量化;倡议与指导用系统科学理论对我国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研究。

他进一步运用系统科学于交叉科学领域,他建议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建立解决经济发展与财政补贴问题的经济并使之现代化;他把握时机,适时提出了以旷野、草原、海疆和沙漠为主战场旨在脱贫的第六次产业革命。

他提倡思维科学中应特别关注社会思维学的研究;面对伪科学的盛行,他建议加强生命科学的研究;

他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数学家大会上就此作了长篇报告,阐述他的真知灼见。事后还就本人发表在《数学通报》上的文章《面向新世纪的数学》给笔者写信,信中指出:

我国数学家的同仁必须看到科学技术以至世界的新变化,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其将来的普遍使用。到21世纪人类对数学的要求将有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数学科学的研究和教学也将有相应的根本性变化,不然起不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钱学森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四、科研成就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归国后,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最高技术负责人和重要领导人之一。

●1958年,时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的钱学森,与副所长郭永怀先生等著名科学家亲手创办了科大近代力学系,并担任系主任长达20余年。

●钱学森在《面向新世纪的数学》一文中指出:“我国数学家的同仁必须看到科学技术以至世界的新变化……所以数学科学的研究和教学也将有相应的根本性变化。”

● 科研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开创者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归国后,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最高技术负责人和重要领导人之一。

翻开共和国的年谱,人们清楚地看到,从1956年到1968年,短短的12年间,中国在一无资料、二无技术,经济基础薄弱。外国专家突然撤走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因难,自行设计、制造,试验并成功地发射了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取得了进入世界军事强国行列的入门券,令世人刮目相看。这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近乎天方夜谭式的神话。

“两弹一星”,石破天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欢欣鼓舞,帝国主义胆战心惊。

这一伟大成就是巨人的决心,伟人的筹谋,将军的指挥和广大指战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团结奋斗的结晶,是火箭、导弹和卫星的总设计师钱学森精心绘制的杰作。

他最先提出建立中国自己的导弹和航天工业,他最先提出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顶层设计方案,并安排了深空火箭和气象火箭研制计划。

在他的建议下,我国卫星研制工程正式启动,他受命担任了首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在钱学森的主持下,我国制定了“三星计划”,首先保证“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发射,随后将返回式卫星列为重点,然后发展同步轨道卫星。这一技术路线使我国卫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为载人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宣告成立,钱学森任研究院院长。

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在他的具体领导下,自1960年,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

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

“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钱学森先生不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导师、开创者和奠基人!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感动着亿万人民。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

钱学森是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

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958年,时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的钱学森,与副所长郭永怀先生等著名科学家亲手创办了科大近代力学系,并担任系主任长达20余年。在近代力学系的创建以及发展过程中,钱学森呕心沥血、事必躬亲。多年来,他不仅为我国直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且始终以科教兴国为自己的崇高使命,长期热忱地关注着中国的教育事业,并为之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

钱学森本人的研究成果,即《工程控制论》,是世界工程控制论的开创之一。近代力学的发展对我国航天等尖端技术与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钱学森教授认为,力学是技术科学中的理论部分,力学的内容除传统的固体力学、流体力学,还应该包括化学流体力学、磁流体力学、物理力学以以及自动控制理论、核能利用、工程经济、运输理论等。

在开展科学研究格局上,钱学森教授主张,要分成3个层次来解决问题。这3个层次,就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工业部的研究所和企业的研究所。他认为,科学院的研究所,应该解决带有方向性、共同性的问题,其最大的任务是在领导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要彻底了解工程技术的世界水平,提出未来10年、15年的发展方向,这也许是列在工程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前进,也许是探索出一个完全崭新的方向。他还认为,科学研究和工业教育,应该走在工业的前面,给工业指导方向,而不是等工业上有了什么问题,你才被动地去解决。

钱学森教授在组建力学所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特别强调科学与实际的结合。他说,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和实际结合。挑选题目时应和国家工业推进的方向相适应,要注意生产过程中发生什么问题,我们要耐心地考虑,并从里面发现共同之点,解决这一问题,就可以解决类似的若干问题。

中国自然科学领导者

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应用力学方面。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二是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方面。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三是工程控制论方面。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四是物理力学方面。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五是系统工程方面。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

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六是系统科学方面。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七是思维科学方面。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

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

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八是人体科学方面。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他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在钱学森指导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1984年开始对人体功能态进行研究,他们利用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把对人体所测得的多项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以及它在各变量组成的多维相空间中的位置,运动到相对稳定,即目标点、目标环的位置。

他们发现了人体的醒觉、睡眠、警觉和气功等功能态的各自的目标点和目标环。这样,就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在人体系统上体现出来了,开始使人体科学研究有了客观指标和科学理论。

在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10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

这些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晚年的钱学森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肩负起了领导全国各自然科学学会的协作协调工作。

作为一名世界级科学家,他始终站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峰颠俯视世界科学的发展潮流,关注中国赶超世界科学发展的动向以及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高瞻远瞩地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性科学创见,推动着中国科技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他将系统工程论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著名的航天系统工程论、军事系统工程理论;提出用系统科学方法将历史科学定量化;倡议与指导用系统科学理论对我国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研究。

他进一步运用系统科学于交叉科学领域,他建议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建立解决经济发展与财政补贴问题的经济并使之现代化;他把握时机,适时提出了以旷野、草原、海疆和沙漠为主战场旨在脱贫的第六次产业革命。

他提倡思维科学中应特别关注社会思维学的研究;面对伪科学的盛行,他建议加强生命科学的研究;

他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数学家大会上就此作了长篇报告,阐述他的真知灼见。事后还就本人发表在《数学通报》上的文章《面向新世纪的数学》给笔者写信,信中指出:

我国数学家的同仁必须看到科学技术以至世界的新变化,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其将来的普遍使用。到21世纪人类对数学的要求将有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数学科学的研究和教学也将有相应的根本性变化,不然起不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钱学森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点击获取下一章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