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5 10:39:05

●南朝鲜军将领说:“中国志愿军真是太狡猾了!”

●李长生决定先发制人,对美一八七团实施炮火急袭。

●秦基伟当即决定乘此天气,敌机无法出动的有利时机,提前两小时发起攻击。

● 反击取得胜利志愿军部署全面反击

经过第二阶段的作战,志愿军以坑道为依托,不断与“联合国军”作战,大量消耗了对方的力量,反击的时机逐渐趋于成熟。

在大反击就要开始的日子里,整个上甘岭前线都活跃起来了,战士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期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

全体指战员都明白:这次反击的胜利,将意味着被对方称为“金化攻势”的彻底破产。

炮兵师副师长唐万成正在思索着战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突然打来电话,对炮兵作战提出很多具体的指示。

按照首长的意图,唐万成把各个炮群的火炮部署位置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样就可以更精确地打击对方。然后唐万成又到一个炮兵营地上和士兵谈话,鼓舞士气。

美军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后,随即调来了工兵营和南朝鲜军的劳工营,日夜不停抢修工事,共修筑了70多个永备火力点,部署了14门无后坐力炮和65挺重机枪,构成了完整的火力配系。

南朝鲜军第二师接防后,在一般情况下最多容纳两个连的高地上部署了整整4个连,还在高地南侧的反斜面部署了两个连,作为浅纵深的反击力量。

这样的防御无论兵力还是火力,绝对是绰绰有余了。

10月30日12时,十五军以133门大口径火炮和30门120毫米重迫击炮,向597�9高地实施猛烈的炮火射击,炮击持续达4个多小时,日落时分才沉寂下来,南朝鲜军唯恐志愿军乘机发动攻势,立即爬出隐蔽部抢修被毁的工事。

不料一个半小时之后,十五军的炮火又突然开火,对高地进行了5分钟的炮火急袭,接着开始炮火延伸。

南朝鲜军以为志愿军攻击迫在眉睫,急忙进入阵地准备迎战。

谁知志愿军的炮弹猛然又回落在高地上,南朝鲜军刚好被打了个正着,经过这么几次真假延伸射击,防守高地的南朝鲜军已经伤亡过半了。南朝鲜军将领说:“中国志愿军真是太狡猾了!”

22时,火箭炮团24门火箭炮进入阵地对敌纵深炮兵阵地和二梯队集结地区实施面积射击,几乎完全压制了敌纵深炮火。

这是志愿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炮战,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它体现了志愿军的炮兵经过连日的战火考验,终于逐步成熟,志愿军对炮火的运用走向合理精熟。

此时,志愿军与美军在火炮数量上的对比从战役初期的1比10缩小到1比4,志愿军在炮火的组织指挥上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将所有火炮按射程远近分为5个炮群,采取二线分散配置,由军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

第二、制定了统一的阵地分区代号,以便迅速精确进行射击。

第三、坑道与炮兵指挥所直接建立联络,使坑道部队可以随时召唤炮火支援,并为炮火校正目标偏差。

同时,还根据各型火炮性能的不同情况,赋予其不同的使命:

榴弹炮、加农炮负责压制敌炮火,摧毁敌工事,打击敌二梯队;火箭炮采取面积射击主要杀伤敌纵深炮火和有生力量;迫击炮机动使用,主要拦截敌集团冲锋,射击其他火炮难以打击的死角。

十五军的步炮协同日渐完善,美军在上甘岭伤亡的70%是被志愿军炮火杀伤,这就是炮兵在战役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10月30日22时25分,四十五师和二十九师出动11个连,其中坑道部队3个连,发动了决定性反击。

战斗异常激烈残酷,一个排往往一次冲锋就所剩无几,但部队仍一个连接一个连前赴后继,冲锋一浪接一浪,一路猛攻。

一三四团六连攻下9号阵地后只剩下4人,随即就被南朝鲜军夺去,后面的七连紧接着再攻,没有半点踌躇犹豫。

配属八连的六连二排在向主峰3号阵地攻击中,尖刀班只剩下班长吕慕祥,他已5处负伤,仍向主地堡爬去,爬到地堡边却因手臂负伤扔不动手雷,他拼了最后一口气,扑上地堡,拉响了手雷!

由于巨大的伤亡,战斗中干部倒下,战士就一级一级往上补,先任命战后再补批。

正如在战前作战会议上所强调的,要有巨大伤亡的准备,每个战士不仅要准备当班长、排长,还要准备当连长、营长。

果然,就有参军3个月的新战士10多天后就当上连长,因为比他资历老的战士都牺牲了,自然非他莫属。

经4个多小时的激战,10月31日凌晨2时许,一三四团七连终于击退了南朝鲜军的反扑,守住了主峰3号阵地。

至此,反击告一段落。

尽管没有恢复所有阵地,但主峰和1号、7号、8号、9号等主要的阵地都已夺回。南朝鲜军担任守备的4个连,全部被歼灭。

10月31日天刚亮,南朝鲜二师三十一团和埃塞俄比亚营就联合发起攻击,反击部队顽强防御,又是整整7个小时的恶战。

在这次战斗中,南朝鲜军三十一团几乎损失殆尽,完全失去了战斗力,直到战争结束再也没能恢复元气。埃塞俄比亚营也付出了极大代价,伤亡过半,597�9高地主峰依然在我十五军手中。

星夜赶来督战的美军第九军军长詹姆斯少将见到部队的伤亡如此惨重,只得下令停止进攻。

至此,反击部队历经9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巩固了597�9高地主峰。

在这9个半小时的战斗中,十五军创造了在上甘岭战役中弹药日消耗量的最高记录:子弹30余万发,手榴弹和手雷3万余枚,爆破筒260根,炮弹2�1万发。

到31日夜,除1个班的阵地外,597�9高地全部为志愿军收复。

以10月30日夜开始的决定性大反击为标志,战役进入了恢复巩固阵地的第三阶段。重创对方的精锐部队

经过两天的对敌反击作战,秦基伟对战争形势感到越来越乐观,他认为如果战局照这样发展下去,美军的失败将不可避免。

秦基伟还根据当时形势作出判断:美军除了动用南朝鲜第九师外,由于其后备兵力短缺,没有足够的第二梯队,要么主动结束战斗,要么就只有使用第一八七空降团了。而一八七空降团投入战斗,只能更加暴露其兵力上的严重不足。

11月1日,美南朝鲜军的炮火猛烈程度仅次于战役第一天10月14日,美第九军调来了南朝鲜军的精锐部队第九师的三十团。

该团曾经在白马山顶住了志愿军头等主力三十八军五个团整整10天的强攻,为南朝鲜九师赢得了“白马师”的称号。

南朝鲜三十团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兵分四路向597�9高地猛攻。该团的战斗力确实较强,于当天15时许,有两个排攻上了主峰。

但志愿军还没等他们喘口气,就被四十五师的守备部队赶了下来。

南朝鲜三十团攻了一整天,总共发动23次营连规模的集团冲锋,伤亡1500余人,毫无收获,只能狼狈撤退。

十五军正打得兴起,哪能就这样便宜他们!当晚志愿军第二十九师八十六团的两个连发起反击,将597�9高地其余阵地全部恢复。

但在这一天的战斗中,四十五师的伤亡也不小,守备部队的兵力少到只能控制5个阵地了。

秦基伟只得将调归其指挥的十二军三十一师的九十一团八连调上597�9高地,接替四十五师无力再守的七个阵地,从这天起,十二军的部队开始参战。

决定将十二军三十一师余下的两个团全部配属给十五军。

11月2日,正如秦基伟判断的,范佛里特将一八七空降团投入了战场。

一八七空降团是美军最早组建的空降部队之一,原番号为第八十二空降师的第五�五团,在二战中参加过欧洲战区的西西里岛、诺曼底、萨勒诺、阿萨姆等多次重大战役的空降作战,战功卓著。

1944年又调往太平洋战区,参加对日作战,番号改为一八七团,隶属于第十一空降师,可惜只赶上了菲律宾战役的阿加山口空降作战,还来不及大展身手,战争就结束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原准备在仁川登陆中使用,但因种种原因到达朝鲜时,仁川登陆已结束两个多月了。

随后1950年10月20日在肃川、顺川地区,1951年3月22日在汶山里地区两次实施团规模空降,但都由于时机稍晚而扑空。

然后一八七空降团一直作为美第八集团军直接指挥的机动力量,现在范佛里特却将其作为普通的步兵团投入上甘岭,一方面表现出范佛里特孤注一掷的疯狂,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美军缺乏后备兵员的致命弱点。

该团一上阵,就让十五军感到非比一般,无论他的装备、攻击队形,还是战术运用,都是首屈一指的。

一八七空降团官兵全部身着新型防弹背心,手持自动武器,攻击时先施放烟雾弹,以班排为单位的小股部队先进行试探进攻,在探明对手兵力、火力后,再在密集的炮弹射击掩护下,发动连、营规模的冲击。

它的攻击队形先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突击队,中间是由重机枪、无后坐力炮等火器组成的火力队,最后是二梯队集群,层次清晰,具有较强的攻击连续性,一旦攻击不成,便退回出发阵地,摆放对空指示布板,引导空中火力支援,然后再进行攻击。

此时的十五军也已是久经考验了,步炮协同近乎完美,一八七团好几次都还没接近主峰阵地,攻势就被纵深炮火所粉碎。

但一八七团也毕竟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战斗力比一般部队强的多,士气也高,攻击依然一浪接一浪。

直到16时,一八七团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攻占了10号阵地,但志愿军九十一团八连随即就有10多个战士跟着炮弹的弹着点冲了过去,一阵手榴弹,又把阵地夺了回来。

17时许,在志愿军1号阵地上只剩下两个伤员了,九十一团八连派出了一个3人战斗小组前去增援,经过一番苦战,才将对方打退,可志愿军战士也只剩下了朱有光和王万成两人。

他们刚要整修一下工事,美军又蜂拥而上,负伤的朱有光一跃而起,冲入对方阵营,拉响了爆破筒。

爆炸的硝烟还未散去,王万成也抓起爆破筒扑向另一群美军,他就是日后影片《英雄儿女》中主人公王成的原型。

这天配合美军进攻的南朝鲜军损失也非常惨重,仅先锋连就死了31人,伤84人,几乎全连覆没。

18时许,天色全黑,美南朝鲜军的进攻方才停止了,但依然寸土未得。

这天,十二军九十一团团长李长生来到上甘岭,他发现高地上有着多达10多个连的建制部队,这很容易在战斗中发生各自为战的情况。

为避免多建制所引起的指挥混乱,他指挥九十一团九个连采取“车轮战”。

“车轮战”规定:志愿军以连为单位,一个连一个连地投入战斗,每个连不管伤亡如何,一律只打一天,就撤下来休整,连长则留下来,作为后一个连长的顾问,如此类推往复。这样不仅避免了指挥上的混乱,也使各连都保存了一批骨干。

11月3日,九十一团七连接替八连投入作战,这天战斗非常激烈,七连的伤亡很大,形势十万火急,运输弹药的八连炮排见到这种情况,便主动加入了战斗。

但到了15时许,七连加上八连的炮排也打得所剩无几了,原定第三天参战的九连看到兄弟连损失惨重,也开始以两个班为单位,一批一批向上增援。

11月4日,李长生仔细分析了在这几天与美军作战的情况,发现美军每天的攻击都是早上8时开始,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十分睿智的判断,他认为在对志愿军发动攻击之前,美军肯定是在某处集结,如果能找到美军的集结之处,就能出其不意地对其加以致命的打击。

想到此处,李长生叫来了最精干的侦察分队,派他们连夜前去侦察。

这些侦察兵果然不负期望,终于在4时发现美军的攻击部队正在597�9高地南侧的一片树林里集结。

李长生决定先发制人,对美一八七团实施炮火急袭。

4时30分,志愿军火箭炮团24门火箭炮按照侦察兵所报告的方位进行了齐射,美军的攻击部队遭到了沉重打击,伤亡惨重,只得重新组织兵力。

美军这天的进攻直到中午12时才开始,而且攻击强度明显减弱。

11月5日,十二军三十一师全面接过597�9高地防务。九十一团几天战斗只剩下一个连没有参战,当晚九十三团的一个营投入了战斗,三十一师的后续部队也逐步进入战斗。

当天的战斗南朝鲜军以第二师三十一团主攻,三十团以一个营担负助攻,但在志愿军顽强抗击下,徒有伤亡,对方于15时就草草结束攻击了。

在这天的激烈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中出现了著名的孤胆英雄胡修道。

胡修道是九十一团的一名新战士,从11月5日拂晓起就战斗在597�9高地的3号阵地上,在连续打退南朝鲜军7次冲锋后,全班只剩下胡修道和滕土生两人了。

中午开始,南朝鲜军加强了攻击,火力越来越猛烈,滕土生以及后来增援的另两名战士全部伤亡,阵地上只剩胡修道一人,而且还负了伤,但他毫不畏惧,裹伤再战。

从拂晓至黄昏,胡修道和他的战友,先后击退南朝鲜军从一个排到两个营规模总共41次进攻,而且寸土未失。其中仅胡修道一人就毙伤南朝鲜军280余人,创造了孤胆作战的光辉典范。

同日,中朝联合司令部通令嘉奖十五军。十五军迅速将这一嘉奖令印发成号外,散发到每个阵地,以激励士气。志愿军战情出现反复

11月8日,九十二团到达上甘岭,秦基伟只给了3天的准备时间,让李长林于11日发动反击。

李长林向秦基伟反映说:“部队刚经过长途行军,没有弹药,不熟悉地形,三天的准备时间太短,反击恐怕难以奏效”。

秦基伟随即表示:在537�7高地坑道的部队已经断粮断水10余天,情况异常地危急。而且,再拖延下去,南朝鲜军的阵地将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到时候反击的困难将会更大。

自从10月29日的反击开始后,一三三团已有4个连进入537�7高地,经过激战后仅剩24人退守7号坑道,由于随后十五军全力集中于597�9高地,对7号坑道11天中没有任何支援,其中17人冻饿而死,余下的7人于8日凌晨突围。

秦基伟在获知这个事情后,感到很是愧疚。

李长林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再也无话可说,只得克服一切困难,加紧进行反击准备。

为了确保反击的胜利,李长林决心以九十二团最精锐的红军连一连的一个排于反击之日前一晚秘密潜伏在高地下,实施中心突击。另外,以三营兵分两路,对高地实施两面夹击,形成向心攻击之势。

11月11日,原定反击时间为18时,天公似乎也在有意配合志愿军的作战计划,中午过后,天气突变,雨雪交加,能见度很低。

秦基伟当即决定乘此天气,敌机无法出动的有利时机,提前两小时发起攻击。

但一连的尖刀排已经潜伏在高地下,为隐蔽起见既没有携带无线步话机,又没有架设有线电话,无法通知。九十二团团长李全贵只得临时改由原担任二梯队的一连三排担当突击任务。

时间就是胜利,我十五军迅速调来火炮近百门,只听一声令下,上百条火舌一起延向对方阵地。

在这次炮击中,志愿军共发射炮弹万余发,创造了战役期间每小时发射炮弹的最高记录。

炮火准备刚停,九十二团的一个营又两个排就冒着纷飞的雨雪发起了进攻。

由于几十天的激战,537�7高地的地形完全被炮火打得变了形,而九十二团担负攻击的连、排长战前也只是在1000多米外看过537�7高地朝北一侧的地形,对高地的地形极不熟悉,好多班排都把自己的攻击目标搞错了,但凭借着出色的单兵作战技巧和小部队作战经验,即便在如此混乱的情况下,仅一个多小时就完全占领537�7高地,实现了与坑道部队会合的目标。

秦基伟立即命令抓紧抢修工事,准备迎击对方反扑。

11月12日清晨,南朝鲜军第二师三十二团就开始了反扑,该团在整个战役期间因为伤亡巨大,总共进行过3次整补。

由于南朝鲜军自1952年起在美国的支持下组建了新兵训练所和陆军训练中心,所有新兵都必须经过9周的军事基础训练才可编入部队,而班排长都必须经过训练中心严格培训才能任职,所以战斗力比战争初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即使是刚补入部队的新兵也都因为经过最基本的军事训练具有基本的作战技能。

而反观志愿军一方,补充的新兵几乎都是刚入伍的,连最基本的瞄准射击、投弹都还是在行军路上突击学习的,其战斗力自然无法与南朝鲜军的新兵相提并论,因而部队的战斗力日渐衰竭。

此时,537�7高地的防御态势也极为险恶,坑道因多日炮火轰击而大都倒塌了,临时抢修的一些简易野战工事,根本承受不起炮火的轰击,加上美南朝鲜军还可以从注字洞南山和537�7高地进行火力支援,537�7高地守备部队是在几乎没有防御工事的条件下应付三面火力,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很多战士只能利用炮击的弹坑来躲避炮火。

另外,由于反击时在狭小地域里投入部队过多,因此伤亡也大,鏖战一直持续到17时许,九十二团只掌握着1号、6号和9号阵地的各一半,而此时反击部队却伤亡了300余人,占反击部队总数的60%。

11月14日,是九十三团表演的重头戏,除一营仍在597�9高地外,二营三营全部投入537�7高地。

九十三团前身是赫赫有名的“朱德警卫团”,抗日战争期间的1941年11月,为保卫黄烟洞兵工厂与日军激战8昼夜,将来犯之敌击退,因而荣获“黄烟洞保卫战英雄团”的称号,也是十二军的精锐团队。此次战斗非比寻常,激战至11月17日,九十三团的两个营因伤亡过大,丢失了5个阵地。

当晚三营参谋长赵小山亲自率领40余人组成突击队,全力奋战,也只夺回了3个阵地。在全面反击之前,三十一师共投入5个营又一个连,激战7天,仍没有完全保住537�7高地。李德生临危受命上阵

在志愿军反击作战最困难的时刻,第三兵团司令员陈赓已奉命回国组建哈尔滨工程兵学院,王近山副司令员任代司令员。

王近山先通知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到兵团部。见面后,王近山握着秦基伟的手说:

“怎么样?我看你瘦了!”

他又接着说,“给我个实话,你到底能不能顶得住?”

秦基伟说:“我四十五师打得差不多了,二十九师只剩一个团,四十四师、二十九师还有其他防务,兵力再也无法调动!”

王近山说:“我问你能不能顶得住?要是不行你就下来,我让十二军上去。”

“我不下,要死就死在上甘岭,我死也不下!”秦基伟激动地说。

王近山说:“那好,一言为定。十五军不下来,不过十二军也要上,我把十二军配属你指挥,再增调些炮兵,还有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团。”

自10月30日夜间大反击开始以来,上甘岭阵地又形成了拉锯战,此时王近山想,必须派一个熟悉部队的指挥员去率领十二军,他首先想到了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

从红军长征开始,李德生就是王近山的老部下,抗日战争时期,王近山任七六九团团长时,李德生任营长,解放战争时,王近山任六纵司令员,李德生是他所辖的十七旅旅长,六纵改为十二军,王近山任军长,李德生任三十五师师长。

所以,王近山很了解李德生这位老部下,他打仗很过硬,不怕吃苦,任务交给他,如果完不成,就像老牛一般,10个人也拉不回来。

此时,十二军在金城前线防御作战已整整一年,正奉命返谷山地区休整。

王近山电告十二军军长曾绍山要副军长李德生立即到兵团接受任务,于是李德生带着作战参谋张军急匆匆赶到兵团来见王近山。

王近山叮嘱说:“战斗可能是空前残酷激烈的,要准备打苏联斯大林格勒大血战那样的仗,一个战士从战斗开始到结束要指挥1个连。”

王近山说完之后,觉得还是有点不放心,他又接着说:“我们要把对方消灭在最前沿不准它前进一步,每一个阵地都要和对方反复争夺。在激烈残酷的战斗中,要十分注意研究对方的进攻特点,讲究战术,以最小的代价,给对方以重大的杀伤。”

最后王近山对李德生说:“十二军调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全军同志从上到下,要准备全部投入战斗。我们正在上报,准备在十五军统一指挥下成立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你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十二军、十五军所属部队,炮兵由炮七师师长颜伏指挥,你们要注意协同作战。战斗情况要及时直接呈报兵团,也要报告秦基伟军长,仗是在他们阵地上打的,要服从他的统筹调动,要相互搞好团结。”

李德生当即表态,坚决执行兵团命令,指挥好前线的战斗。

李德生回到军部向几位领导传达了王近山司令员的命令后,立即赶赴上甘岭,听取秦基伟介绍10天来的战斗情况、经验教训以及敌我攻防的特点。

随后李德生又驱车继续前进,很快即进入对方的炮火封锁区,一时弹片横飞,敌机投下的照明弹使黑夜犹如白昼,接着就是轰炸扫射。

前进途中,李德生发现了对方4个师的番号,这样大规模的进攻,绝不仅仅是为了前沿两个连的阵地,他的脑子里不由闪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阵地已被打成一片松土,工事全毁,战士反击上去如何保护自己?仅存的几个小坑道,缺粮、缺水、缺弹药,对方占领表面阵地封锁了洞口,如何解决吃喝?如何保存体力?如何补充弹药?从前沿到纵深几十里的翻山越岭,对方的飞机大炮层层封锁,如何保证前方的物资需要?阵地上电话线经常被炸断,如何保持通信联络?反击时,炮火如何配合,反击上去如何守住阵地?人多了遭杀伤,人少了又怎么守得住?

李德生想到要夺回前沿阵地并牢牢守住,需要解决的难题还很多。不过,他早有了思想准备。后方加强军需供应

要打好上甘岭战役,弹药的运输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当时,弹药库离前沿阵地四五公里远,如果是小型防御战斗,弹药消耗不大还可以应付。

但是,当时“联合国军”持续猛烈进攻,前沿所需弹药数量相当大,对方用炮火封锁我纵深数十公里,通向前沿阵地没有公路,长途运输又远又累,有的战士甚至累得吐血,既造成伤亡,弹药又供应不足,有时一个营作战要两个营运送弹药。

针对这一情况,大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想出了分段运输的办法,即在山前直接用汽车运,再往前,从团后勤到营连,每50米为一段,分几个人专门负责。

另外,战士们还在沿途挖一些猫耳洞,主要用来藏放弹药,利用对方炮火的间隙,快步前送。这样做的结果,使得路程大大缩短,运输战士的体力也容易得到恢复。

这种运输方法实行之后,大大减少了志愿军的伤亡,并保证了前沿阵地弹药的充足供应。

后来,运输队伍发展到1300多人,而且还有26辆汽车用于从德山岘到水泰里之间。在对方封锁最严密的短途地段,也到处是志愿军运输员在硝烟、弹片中日夜不停地往返奔驰的身影。

阵地上尘土硝烟迷漫,挡住了视线,进攻的“联合国军”跟随着炮火前进。炮火一停,对方就冲到志愿军阵地跟前。在这种情况下,步枪单发射击就失去了作用。因此前沿阵地的战士都是用冲锋枪、机枪、爆破筒和手榴弹。

打到后来,阵地上全成了松土,手榴弹投出去即没入土中,不能发挥有效的杀伤力。

面对这种情况,志愿军战士就只有投空炸了,所以,最起作用的是手雷和爆破筒,后方根据前线的需要,就尽量供应这些武器。

运输情况的改善,大大增强了志愿军部队的杀伤力。

这种运输方式在试行一周后,果然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此外,部队的伙食供给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在前一阶段作战,一个连队一个伙食单位,以致在分散的阵地上体力耗尽难以作战。

后来,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五圣山后山脚,741高地后面一个岩洞里,由团里统一组织食物供应,从各连队抽调来的炊事员,24小时不熄火,日夜蒸馒头包子,源源不断出笼,组织了50多人的专门运输队,不分昼夜,冒着炮火,不断地往前运送熟食,为了保温,还用棉被包裹着。

前沿战斗激烈时,不便集中吃饭,就用小袋子分成5个10个一袋,一次背几十袋。炊事员到阵地上,一袋袋扔给战士们,因为运水不便,就送苹果解渴充饥。

741高地供应站,还成了开“流水席”的供应点,凡是到前沿或返回后方的人员,均可随时进餐。

在战斗的20多天里,在此蒸了4万多斤面粉的馒头、包子,保证了前沿战士吃饱好作战。

十二军上阵地后,阵地上的表面工事已经全部炸毁,变为了一片虚土,虚土有没膝深。表面工事无法挖,没工事怎么打仗呢?

根据以往的作战经验,只有用麻袋装土构筑工事。李德生立刻叫人打电话给后勤人员,命令他们立即送1000条麻袋来,当天夜里,汽车就将麻袋送到了前方。

因地面工事被毁,坑道工事没有形成与战壕相连接的战斗体系,屯兵坑道与山顶工事相距有好几十米。在战斗进行中,增加的兵员就要在暴露的阵地上通过,这样就常常遭到对方火力的杀伤,特别是当对方占领表面阵地后,就可以封锁志愿军屯兵的坑道口,从而使得我防守分队的处境十分被动。

在这种情况下,我十二军一上阵地,就要解决站住脚和屯兵的问题。

运来麻袋装上土,围成一个圆圈,虽然暂时可以蔽身,但这样的工事仍不能抵御“联合国军”猛烈的炮火,所以志愿军战士一上阵地就首先要突击挖掘坑道和抢修战壕。

为了使一线部队休息好,保存体力准备第二天再战。首长决定由预备连队上去挖坑道,并提出挖一米坚石坑道立三等功一次,鼓励大家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人民立功。

有了这些措施,阵地状况日益改善,屯兵作战就有了保障,解决了在阵地上“站住脚”的问题。

在部队“站住脚”后,保障通信畅通,就成了重中之重的问题。

对方的炮火昼夜不停地往这两个阵地上打,电话线经常被打断。通讯联络不能保证,命令就难以下达,情况不能上报。由于战斗十分激烈,接线员的伤亡也很大。

面对这种情况,志愿军接线员提前多准备了一些电线,部队上去打一次反击,通信排即拉一根新线,在稍微靠后的一些地区,则把电线埋在堑壕一侧专挖的小土沟里,这样就基本上保证了由团到前沿的通信联络畅通,后来步话机也配备到了连和排。

597�9高地的11个阵地不是一条直线排列,而是由两条山脊向南,形成前三角形,部队将山上重要的无名高地个别编号,西北方向一条山梁,从后到前,分别命名为6、5、4、0号阵地。

东北方向一条山梁,从后到前是2、8、1、3号阵地,交叉到前面正好是三角形,主峰为3号阵地,其西南还有10号阵地,正面是9号阵地,再往东南下去是最近的7号阵地,山脚东面是11号阵地,东北面就是上甘岭村,11号阵地东面是一条山间公路,公路向东即是537�7北山。

犬牙交错的地形,部队运动相当复杂,但山形有前有后,弯弯曲曲,却也提供了从前后和两侧观察战况的好条件。

团里由侦察股组成一个观察网,各阵地上都设有观察员,他们及时地将看到的情况,汇集上报。

连、营、团还在晚上不断地派小分队到对方阵地前沿了解情况,有的点还配备了步话机。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通信观察措施,使上级指挥机构,对团、营、连直至前沿班的双方情况,均能及时掌握,对指挥作战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步炮协同,有时志愿军的步兵发给炮兵指示目标,使用猛烈的火力,成连成排地杀伤对方。志愿军调整进攻战术

11月18日,三十四师一�六团由炮兵部队抽调的卡车从休整地紧急调到上甘岭。

这个团从九十三团手中接防的537�7高地阵地,尚缺7号和8号阵地,这两个阵地与美军占据的537高地主峰山势相接,距离只有50米,防御难度极大,而且没有什么战略意义。

李德生不愿再为这两个阵地付出战士的生命,特意嘱咐一�六团团长武效贤,对这两个阵地不必部署部队,只用炮火控制。李德生还给一�六团加强了一个营,要求该团坚持到底,不再使用其他部队。一�六团是由1938年陈再道在冀南地区组织的抗日武装发展而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是中野六纵的主力团,在鲁西南战役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进军中,立下过显赫战功。

一�六团时任团长武效贤,26岁就当上了团长,是十二军最年轻的团长,是带兵打仗的行家里手。在他任营教导员时,营里就出了闻名全军的“爱兵典型”王克勤。在后来当师长时,又出了训练尖子郭兴福,并总结出“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军推广。在5时,一�六团刚接防还不到3小时,南朝鲜军第二师的进攻就开始了,南朝鲜军此次进攻的主要目标是6号阵地。

6号阵地是537�7高地西侧的突出部,地势又高,是西侧防御的要点,如果失守,不仅西面阵地不保,东面的1、2、3号阵地也很难守住,并且还能威胁到纵深的448高地,因此双方对6号阵地的争夺十分激烈。

南朝鲜军先是以4架飞机进行轰炸,接着又是长达近一小时的炮击,整个537�7高地落弹两万余发。在这样猛烈的炮火下,6号阵地上唯一的一个坑道被炸塌了,八连连长文法礼等2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

在炮击过后,南朝鲜军以一个连的兵力对6号阵地发起了集团冲锋。守备部队拼死抗击,双方的激战一直到次日,即19日晚,终因部队伤亡过大,6号阵地不得不落入对方。

20日4时,九连发动了反击,一班负责主攻6号阵地,经过数小时恶战,终于将6号阵地夺回了。

天刚亮,南朝鲜军的攻击又开始了,高守余从天亮到黄昏,用手榴弹、爆破筒独自带伤而战,击退了南朝鲜军6次冲锋。

在这期间,由于南朝鲜军密集的炮火封锁,他得不到任何支援,一天就吃了口袋里3颗慰问团带来的糖果,坚守住了至关重要的6号阵地。

战后,高守余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孤胆英雄”的光荣称号。

到了黄昏时分,作为首批上高地的部队三营经过三天激战,已经连一个完整的排都没有了。武效贤只好将二营调了上来,考虑到已经指挥3天战斗的三营长权银刚对地形、敌情都比较熟悉,指定由他继续指挥二营。武效贤见部队在3天内伤亡很大,如果照这样打下去,他的这个加强团最多只能守10天,所以就向李德生请求改变战术�

武效贤认为守住537�7高地的关键是保存部队,在537�7高地北侧山脚下,有两个总共可以集结一个加强连的屯兵洞,但从山脚到山顶还有500余米的路程,在对方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增援部队通常有一半人就在这500米路程上伤亡了。

针对这种情况,武效贤建议说:“如果我们在这500米的路程上,每50米挖一个防炮洞,在距山顶20米处再挖一个能容纳一个排兵力的坑道。这样,部队沿着防炮洞进行蛙跳式运动,最后在坑道里集结,阵地上伤亡一个,就从坑道里补充一个。这就可以大大减少在运动途中的伤亡,集中最大兵力坚守阵地。”

李德生对这个建议很满意,并很快采纳了,他给了武效贤一周的时间去按这一计划修筑工事。一�六团在12门榴弹炮和40门迫击炮的火力掩护下,冒着夜间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突击修筑。同时,团政治部发出号召:一昼夜挖掘一米以上的防炮洞就给予记功!

经一周的艰苦努力,一�六团终于在阵地上挖掘了7条坑道、12个屯兵洞和5个防炮洞,建成了完备的防御作战体系。

这样,一�六团只需集中兵力坚守关键的6号、2号阵地,其他阵地白天用炮火控制,晚上组织小部队出击,一下子伤亡大减,士气大增,不仅有足够的兵力完成防御,还有多余的兵力可以进行反击。

到25日,除7号、8号阵地外,其余阵地全部恢复,并得到巩固。反击获得全面胜利

11月25日清晨,南朝鲜二师伤亡已逾5000人,第四次撤下战场进行整补,由军团预备队南朝鲜九师接替其攻击。

之后,在12月3日,南朝鲜第九师发动了对537�7高地自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进攻。

在这次战斗中,南朝鲜军仅空中支援的飞机就高达200多架次,地空火力的联合轰击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整个高地被爆炸得烟云笼罩。

后来,2号阵地坑道终于因承受不住猛烈的轰击而倒塌,二连一个加强排除一人外,其余人员全部被埋在了坑道里。

对方炮火刚一延伸,南朝鲜九师一个团就蜂拥而来,2号阵地上唯一没有来得及进入坑道而躲在岩石逢里的战士,端着爆破筒冲入对方阵地,与对方同归于尽了。

因这个加强排全部牺牲了,所以这位勇敢的战士的姓名也就无从查起了,他是一位无名英雄。

又是一整天激烈地争夺,阵地易手达到10余次。

在黄昏时分,南朝鲜九师终于不支,撤出了战斗,阵地再次得到了巩固。经过这一战,南朝鲜九师再也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了。

由于11月25日到12月3日已历时8天,在这段日子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习惯上把11月25日作为上甘岭战役结束的日子。

11月26日,十五军司令部发布上甘岭战役的战绩公报:

在43天的战斗中,我打退敌排以上进攻900余次,与敌进行大规模争夺战29次,以11529人的伤亡代价,毙、伤、俘敌25498人,击落击伤敌机300架,击毁敌坦克40辆,大口径炮61门,使敌所谓“一年来最大的攻势”,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消息传到北京,全国人民沸腾了。

12月16日,毛泽东发表论朝鲜战争局势及其特点的讲话,高度评价了上甘岭战役。

1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庆祝上甘岭前线志愿军的伟大胜利》的社论,把庆祝上甘岭胜利的活动推向了高潮。

在上甘岭防御战役的43天里,双方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均投入大量兵力、火力,进行了持久的反复争夺,战斗激烈程度前所罕见。

消息传到华盛顿,美国反战情绪沸腾了。

杜鲁门总统本想利用上甘岭战役捞取政治资本,却事与愿违,让上甘岭战役敲响了他政治生涯的丧钟。

克拉克哀叹到:铁三角的猛烈战争,在竞选总统高潮时变成了头条新闻,它使南朝鲜战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不得民心的战争。

在板门店谈判桌上,美国人从叫喊“让枪炮说话”又回到了“叫人说话”上。

上甘岭从此成了“联合国军”的“伤心岭”。

据交战双方后来公布的资料显示:

在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先后投入进攻的兵力有:美七师、美空降一八七团、南朝鲜二师、南朝鲜九师以及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共11个团两个营,战役中补充新兵9000余人,另有一个炮兵营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6万余人。

志愿军在战役中出动的部队有:第十五军之第四十五师、第二十九师,第十二军之第三十一师及第三十四师一个团,榴弹炮兵第二、第七师,火箭炮兵第二�九团,第六十军炮兵团,高射炮兵第六�一、第六一�团各一部,共山、野、榴炮115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另有工兵第二十二团第三营、担架营,总兵力约4万余人。

战役中对方共发射炮弹190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我两个高地的土石被炸松一至两米。我方发射炮弹40余万发,亦属空前。

这次战役的炮兵火力密集程度,已经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共毙、伤、俘对方军队2�5万余人,志愿军伤亡1�15万余人,伤亡比例2�21:1。志愿军击落击伤对方飞机300余架,击毁击伤对方大口径炮61门、坦克40辆。

据对方所公布的资料显示,“联合国军”在上甘岭战役中的物资损失仅次于1950年全年的消耗。

“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评述志愿军坑道斗争时,他说:

“‘血岭’战斗和毗邻的‘伤心岭’上的战斗也许是迄今为止最为残酷、最为紧张的战斗。这些战斗需要我们消耗极大的体力,需要我们具有无限的耐心和勇气。步兵象印第安人那样作战,他们在山坡上匍匐前进,吃力地拖带着自己的步枪、弹药以及迫击炮弹。有时,他们还被迫抵近敌人进行爆破,迫使敌人钻出地下工事。”

“敌人以东方人所特有的顽强精神奋力加固他们在山上的工事。他们依靠人力来挖掘从山下的反斜面一直通到正斜面的坑道,以便在遭到空袭和炮击时能撤离正斜面阵地,躲进空袭火力或重型榴弹炮火力难以打击的反斜面工事内。敌人构筑的坑道有时长达3000英尺。这样,他们既能迅速躲避轰炸,又能很快向前运动抗击地面进攻。通常,前斜面的坑道出口都经过精心巧妙的伪装,必须很仔细地观察才能发现这些出口。”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他的回忆录中沮丧地说:“金化攻势”是“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回面子的恶性赌博”,“我们死伤的人数在8000以上,大部分为大南朝鲜民国之官兵,得不偿失……我认为这次作战是失败的。”

美国新闻界评论说:

这次战役实际上变成了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即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狙击兵岭,即537�7高地北山和五圣山上的共军部队全部消灭。庆祝上甘岭战役胜利

1953年新年前夕,英雄的上甘岭阵地上传递着一片“庆祝胜利,迎接新年”的欢乐声音。

一个月以前,这里还进行着激烈的战斗。今天,白雪已经把被炮火犁松的焦土都掩盖起来了,志愿军战士在雪地上写了一行大字:

我们胜利了,范佛里特碰壁了!

许多坑道工事的门口都搭起了彩门,贴上了新的对联和横额,彩门上端悬挂着毛主席像和大红星。

坑道的里面已被一盏盏“胜利灯”、“光荣灯”照得通明,四壁张贴着五彩的新年标语:

不骄不懈,从胜利走向胜利!

不怕流汗流血,保卫祖国明年的经济大建设!

新年给英雄的志愿军广大的指挥员、战斗员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

志愿军运输部队已把丰富的新年食物送进了前沿的坑道,部队首长的贺年信和印有和平鸽图案的贺年片也雪片似地飞到了前线。

许多连队、排、班的墙报都出版了“新年专刊”,上面登载了上甘岭战役中无数英雄们的辉煌业绩和指挥员、战斗员们迎接新年的战斗决心。

各个连队还组成了“胜利剧团”或“新年演唱队”,文工团员们也深入到连队帮助战士们编排各种生动活泼的新年娱乐节目。

志愿军某部五连的战士们已经编出“唐治平舍身炸敌群”、“智勇双全的指挥员刘海臣”、“孤胆英雄张志荣”和“歌唱上甘岭战役大胜利”等节目,准备在新年时演出。

新年临近了,欢乐的英雄们是多么怀念可爱的祖国啊!他们围坐在灯光下,谈着祖国三年来各项建设和工作上的伟大成就,以及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

许多战士从口袋里拿出家信来,十分激动地说:“让我们打开家信看祖国吧!”于是,万千家书被战士们争相传阅着。

在一封封信里,有战士霍联鸿的父亲向儿子讲述他当选为丰产劳动模范的事情;有机枪射手龚清海的妻子向丈夫报告她当选为劳动模范并成为光荣的青年团员的事情;有狙击手谢振芳的父亲从淮河岸上寄来的照片,满含笑容的胖胖脸庞,使他儿子一时不敢相信这就是几乎给地主扛了一辈子活的50多岁的老父亲,高兴和感激使谢振芳的眼睛里闪着泪花……

一封家信就是一份喜报啊!每一封家信都给战士们带来无限的幸福和力量!

《人民日报》发表了《祝贺上甘岭前线志愿军的伟大胜利》的社论传来以后,更给部队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志愿军战士们觉得这就是祖国人民的声音,祖国人民的战斗号召。

在红山顶,即597�9高地的一个前哨阵地上,指挥员带着战士们在庄严宣誓:

我们站在红山顶上,向祖国人民保证,不取得最后胜利决不罢休!

为了保卫祖国美好的建设事业,回答祖国人民深切的关怀,上甘岭战役结束后,英勇的战士们每天都在积极地打击对手。

每当晨曦映射着山岗的时候,前沿阵地上就开始了早晨的狙击竞赛。21岁的青年狙击手蒋世贵已经打死了对方4个士兵。

12月20日,蒋世贵又头上包着白毛巾,身上披着白布,潜伏在一个离对方阵地只有80公尺的雪地上,他端起自动步枪瞄准了一个正在走动着的“联合国军”士兵。对方刚一停脚,蒋世贵就开了枪。那个士兵“哎呀”一声就倒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小蒋移到另一个地方,又打死了两个。当他走回坑道之后,就兴奋地从衣袋里掏出已经写好的家信,用钢笔把原来的“4”字改为“7”字,并在信尾上注上一句:

妈妈,今天我又给你消灭了3个敌人。

在另一处前哨阵地上,“战斗模范班”副班长蒋光俊看到3个南朝鲜军士兵在对面山上挖工事,便对身旁的青年战士温则裕说:“瞄准打呀!小温,不让对方抬起头来,坚决把他干掉!”

小温打了一枪,一个南朝鲜兵应声而倒,另外两个南朝鲜兵用劲爬倒在雪地一动也不敢动。

蒋光俊知道南朝鲜兵一定想突然跑掉,他便和小温分工瞄准两个南朝鲜兵卧倒的地方,等到南朝鲜兵忽地一下从地下爬起来,就“砰”“砰”两枪齐放,把两个还没有站稳脚的南朝鲜兵报销了。

狙击手们实现着自己的豪言:

不让对方抬起头来!

仅红山顶上的狙击手在28天中就消灭了390名“联合国军”。

狙击手们愉快地唱着自编的快板:

打活靶,用自动枪,八发子弹压满膛,要沉着要机动,对方抬头就开枪。工事不让他挖,屎尿也不让他拉,叫他在老子面前只有把头低下!

上甘岭前线的志愿军指挥员、战斗员们在准备欢度新年的同时,纷纷给祖国人民写着热情的贺年信。

这些信,有些是写给祖国的著名劳动模范马恒昌、苏长有、李顺达等的,有些是写给自己的父亲、母亲或妻子的。

在信中,战士们感谢祖国人民一年来给他们的大力支援,并在信上向劳动模范和自己的亲人问好。

战士们保证在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事业中创造更加伟大的胜利!

上甘岭前线的指挥员、战斗员们更怀着无限敬爱和感激的心情,纷纷写信给毛主席贺年,并表示坚决的战斗决心。

在上甘岭战役中,一夜连续攻占3处阵地、歼敌800多人、而荣获“一等功臣连”称号的某部第三连全体指战员,在写给毛主席的信上说:

祖国明年就要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了,为了我们祖国建设得更美好,我们一定要保持荣誉,发扬荣誉,很好地总结一年来,特别是上甘岭战斗的成功经验,把我们的阵地建造得更坚固更巧妙,成为永远攻不破的钢铁阵地。我们坚定地相信,有了您――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就永远胜利!

1953年就要来临了,它将为正义与和平事业而战斗的英雄们带来新的更大的胜利。毛泽东接见秦基伟

1953年夏天,正是朝鲜金达莱花盛开的季节。秦基伟这时就要回国了,他将出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

秦基伟回国后,到各地作报告,《人民日报》连续报道,还配社论《庆祝上甘岭前线我军的伟大胜利》。

6月上旬,秦基伟到了北京。在彭德怀的建议下,毛泽东将接见秦基伟。

16日10时左右,军委办公厅的车把秦基伟接到了中南海。

秦基伟来到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他第一次见毛泽东,秦基伟既兴奋又紧张。

秦基伟落座不久,毛泽东从内房走出来。

秦基伟立即起立,敬礼。毛泽东微笑着握着秦基伟的手,说:“啊,秦基伟同志,欢迎你啊!”

秦基伟说:“主席,我代表十五军的指战员,向主席汇报来了。”

毛泽东说:“上甘岭打得很好。上甘岭战役是个奇迹,它证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骨头比美利坚合众国的钢铁还要硬。这个奇迹是你们创造的。”

秦基伟说:“是主席和军委指挥得好,战士们打得顽强。”

毛泽东点点头,笑了笑,说:“你们打得好,我要有表示。我这里没什么好东西,那就请你吸烟吧!”

秦基伟的手下意识地伸向烟盒。但秦基伟没有拿烟,而是将烟盒顺势向毛泽东那边稍稍推了推:“主席,我不会吸烟。”

秦基伟本来烟瘾很大,但考虑在主席面前吞云吐雾不太合适,就推说不会抽烟。

其实,那时候秦基伟一天没有两包烟下不来。在上甘岭战役第一阶段,他的烟一支接一支,几乎昼夜不断。

毛泽东见秦基伟推辞,以为他真的不会抽烟,便自己点烟抽了起来。那香喷喷的烟味在屋子里萦绕,也直往秦基伟鼻孔里钻,把他心里勾得直痒痒,但话已说出去,他只好忍着不抽。

“哎呀呀,你这个当军长的还不吸烟。不吸烟怎能坐指挥部啊,要是我,那可就是没办法�。”毛泽东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然后毛泽东说:“你们在朝鲜作战是很苦的哟。”

秦基伟说:“苦是苦一点,但大家的情绪很高,打仗都很勇敢”。

毛泽东接着说:“美国佬好对付吗?你在朝鲜呆了3年,有什么经验教训呀?”

“刚入朝时,对敌人规律摸不着,有点生疏,后来和敌人交了几次锋,就感到美国佬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并不可怕。美国佬有两个长处――装备好,有制空权,但有三条缺点,一怕夜战,二怕近战,三怕死。”

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说:

张牙舞爪到处要吃人的大老虎,也被你们战胜了,可见它是一个纸老虎。不过,他们也是一个铁老虎,钢老虎。他们凭着钢铁多,凭装备优势,貌似强大,内里空虚。我们凭指战员的智慧和勇敢,凭正义,凭一股气,一鼓作气打败他们。战争规律,从来如此,劣势装备可以战胜优势装备。

毛泽东从哲学的角度论证“纸老虎”和“钢老虎”的关系。

秦基伟接着说:“通过和美帝作战,更证实了主席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是英明正确的。我们根据主席的思想,‘敲牛皮糖’的威力很大,把美国佬打得胆战心惊。”

在与主席的亲切交谈中,秦基伟已经不再拘束。他接着向主席介绍说:“我们开始没想到敌人会在上甘岭投入那么多的兵力,敌人也没想到投入那么多的兵力也没能拿下上甘岭。范佛里特开始计划使用两个营的兵力,用5天时间,伤亡200人就可以拿下上甘岭。”

其实,在上甘岭战斗进入白热化时,双方都杀红了眼。

一方面,秦基伟发誓要“抬着棺材上上甘岭!”

另方面,“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发誓,不管处境多么尴尬和困难,也要把“这场残酷的、保全面子的攻击”打下去!双方都不断增兵。

一时间,10万大军云集上甘岭,战斗规模迅速发展成战役规模。

然而,志愿军终于取得了大胜利。

毛泽东不紧不慢地说:

牛好吹,戏难唱呦!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时,不是吹要在圣诞节前饮马鸭绿江,让美国士兵回国吗?南朝鲜李承晚他们也说“战争一旦爆发,便立即占领平壤,在短时间内统一北方全境”;日本鬼子发动侵华战争,吹嘘3个月可以灭亡中华民族,结果呢?蒋介石打内战,说什么“在军事上对付中共,3至5个月便能解决问题”,结果还是打输了。

毛泽东一口气把美国、南朝鲜、日本、蒋介石进行了类比。

最后,毛泽东得出结论:

战争是吹不得牛的。历史并没有按照他们的逻辑发展嘛!

毛泽东意犹未尽,他接着说:

现在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能打得赢已解决了,能守得住也解决了。历史上没有攻不破的防线,上甘岭防线没有被攻破,这是奇迹。

11时左右,秦基伟起身告辞,毛泽东亲自将秦基伟送到门口。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志愿军征战纪实》王树增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抗美援朝纪实:朝鲜战争备忘录》胡海波著黄河出版社

《抗美援朝战场日记》李刚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抗美援朝的故事》贺宜等著启明书局

《血与火的较量:抗美援朝纪实》栾克超著华艺出版社

《鏖战上甘岭》郑守华等编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摊牌:争夺上甘岭纪实》张嵩山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烽火岁月:抗美援朝回忆录》吴俊泉主编长征出版社

《血战上甘岭》童德先著军事科学出版社

《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宣传部人民出版社

《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双石著中共党史出版社

《我们见证真相: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如是说》杨凤安孟照辉王天成主编解放军出版社

《激战上甘岭:志愿军的故事》郭志刚李成刚编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上甘岭大捷中的英雄们》北京市抗美援朝分会宣传部辑北京市抗美援朝分会宣传部

《战斗在上甘岭》中国人民解放军0925部政治部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三、反击取得胜利

●南朝鲜军将领说:“中国志愿军真是太狡猾了!”

●李长生决定先发制人,对美一八七团实施炮火急袭。

●秦基伟当即决定乘此天气,敌机无法出动的有利时机,提前两小时发起攻击。

● 反击取得胜利志愿军部署全面反击

经过第二阶段的作战,志愿军以坑道为依托,不断与“联合国军”作战,大量消耗了对方的力量,反击的时机逐渐趋于成熟。

在大反击就要开始的日子里,整个上甘岭前线都活跃起来了,战士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期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

全体指战员都明白:这次反击的胜利,将意味着被对方称为“金化攻势”的彻底破产。

炮兵师副师长唐万成正在思索着战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突然打来电话,对炮兵作战提出很多具体的指示。

按照首长的意图,唐万成把各个炮群的火炮部署位置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样就可以更精确地打击对方。然后唐万成又到一个炮兵营地上和士兵谈话,鼓舞士气。

美军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后,随即调来了工兵营和南朝鲜军的劳工营,日夜不停抢修工事,共修筑了70多个永备火力点,部署了14门无后坐力炮和65挺重机枪,构成了完整的火力配系。

南朝鲜军第二师接防后,在一般情况下最多容纳两个连的高地上部署了整整4个连,还在高地南侧的反斜面部署了两个连,作为浅纵深的反击力量。

这样的防御无论兵力还是火力,绝对是绰绰有余了。

10月30日12时,十五军以133门大口径火炮和30门120毫米重迫击炮,向597�9高地实施猛烈的炮火射击,炮击持续达4个多小时,日落时分才沉寂下来,南朝鲜军唯恐志愿军乘机发动攻势,立即爬出隐蔽部抢修被毁的工事。

不料一个半小时之后,十五军的炮火又突然开火,对高地进行了5分钟的炮火急袭,接着开始炮火延伸。

南朝鲜军以为志愿军攻击迫在眉睫,急忙进入阵地准备迎战。

谁知志愿军的炮弹猛然又回落在高地上,南朝鲜军刚好被打了个正着,经过这么几次真假延伸射击,防守高地的南朝鲜军已经伤亡过半了。南朝鲜军将领说:“中国志愿军真是太狡猾了!”

22时,火箭炮团24门火箭炮进入阵地对敌纵深炮兵阵地和二梯队集结地区实施面积射击,几乎完全压制了敌纵深炮火。

这是志愿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炮战,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它体现了志愿军的炮兵经过连日的战火考验,终于逐步成熟,志愿军对炮火的运用走向合理精熟。

此时,志愿军与美军在火炮数量上的对比从战役初期的1比10缩小到1比4,志愿军在炮火的组织指挥上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将所有火炮按射程远近分为5个炮群,采取二线分散配置,由军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

第二、制定了统一的阵地分区代号,以便迅速精确进行射击。

第三、坑道与炮兵指挥所直接建立联络,使坑道部队可以随时召唤炮火支援,并为炮火校正目标偏差。

同时,还根据各型火炮性能的不同情况,赋予其不同的使命:

榴弹炮、加农炮负责压制敌炮火,摧毁敌工事,打击敌二梯队;火箭炮采取面积射击主要杀伤敌纵深炮火和有生力量;迫击炮机动使用,主要拦截敌集团冲锋,射击其他火炮难以打击的死角。

十五军的步炮协同日渐完善,美军在上甘岭伤亡的70%是被志愿军炮火杀伤,这就是炮兵在战役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10月30日22时25分,四十五师和二十九师出动11个连,其中坑道部队3个连,发动了决定性反击。

战斗异常激烈残酷,一个排往往一次冲锋就所剩无几,但部队仍一个连接一个连前赴后继,冲锋一浪接一浪,一路猛攻。

一三四团六连攻下9号阵地后只剩下4人,随即就被南朝鲜军夺去,后面的七连紧接着再攻,没有半点踌躇犹豫。

配属八连的六连二排在向主峰3号阵地攻击中,尖刀班只剩下班长吕慕祥,他已5处负伤,仍向主地堡爬去,爬到地堡边却因手臂负伤扔不动手雷,他拼了最后一口气,扑上地堡,拉响了手雷!

由于巨大的伤亡,战斗中干部倒下,战士就一级一级往上补,先任命战后再补批。

正如在战前作战会议上所强调的,要有巨大伤亡的准备,每个战士不仅要准备当班长、排长,还要准备当连长、营长。

果然,就有参军3个月的新战士10多天后就当上连长,因为比他资历老的战士都牺牲了,自然非他莫属。

经4个多小时的激战,10月31日凌晨2时许,一三四团七连终于击退了南朝鲜军的反扑,守住了主峰3号阵地。

至此,反击告一段落。

尽管没有恢复所有阵地,但主峰和1号、7号、8号、9号等主要的阵地都已夺回。南朝鲜军担任守备的4个连,全部被歼灭。

10月31日天刚亮,南朝鲜二师三十一团和埃塞俄比亚营就联合发起攻击,反击部队顽强防御,又是整整7个小时的恶战。

在这次战斗中,南朝鲜军三十一团几乎损失殆尽,完全失去了战斗力,直到战争结束再也没能恢复元气。埃塞俄比亚营也付出了极大代价,伤亡过半,597�9高地主峰依然在我十五军手中。

星夜赶来督战的美军第九军军长詹姆斯少将见到部队的伤亡如此惨重,只得下令停止进攻。

至此,反击部队历经9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巩固了597�9高地主峰。

在这9个半小时的战斗中,十五军创造了在上甘岭战役中弹药日消耗量的最高记录:子弹30余万发,手榴弹和手雷3万余枚,爆破筒260根,炮弹2�1万发。

到31日夜,除1个班的阵地外,597�9高地全部为志愿军收复。

以10月30日夜开始的决定性大反击为标志,战役进入了恢复巩固阵地的第三阶段。重创对方的精锐部队

经过两天的对敌反击作战,秦基伟对战争形势感到越来越乐观,他认为如果战局照这样发展下去,美军的失败将不可避免。

秦基伟还根据当时形势作出判断:美军除了动用南朝鲜第九师外,由于其后备兵力短缺,没有足够的第二梯队,要么主动结束战斗,要么就只有使用第一八七空降团了。而一八七空降团投入战斗,只能更加暴露其兵力上的严重不足。

11月1日,美南朝鲜军的炮火猛烈程度仅次于战役第一天10月14日,美第九军调来了南朝鲜军的精锐部队第九师的三十团。

该团曾经在白马山顶住了志愿军头等主力三十八军五个团整整10天的强攻,为南朝鲜九师赢得了“白马师”的称号。

南朝鲜三十团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兵分四路向597�9高地猛攻。该团的战斗力确实较强,于当天15时许,有两个排攻上了主峰。

但志愿军还没等他们喘口气,就被四十五师的守备部队赶了下来。

南朝鲜三十团攻了一整天,总共发动23次营连规模的集团冲锋,伤亡1500余人,毫无收获,只能狼狈撤退。

十五军正打得兴起,哪能就这样便宜他们!当晚志愿军第二十九师八十六团的两个连发起反击,将597�9高地其余阵地全部恢复。

但在这一天的战斗中,四十五师的伤亡也不小,守备部队的兵力少到只能控制5个阵地了。

秦基伟只得将调归其指挥的十二军三十一师的九十一团八连调上597�9高地,接替四十五师无力再守的七个阵地,从这天起,十二军的部队开始参战。

决定将十二军三十一师余下的两个团全部配属给十五军。

11月2日,正如秦基伟判断的,范佛里特将一八七空降团投入了战场。

一八七空降团是美军最早组建的空降部队之一,原番号为第八十二空降师的第五�五团,在二战中参加过欧洲战区的西西里岛、诺曼底、萨勒诺、阿萨姆等多次重大战役的空降作战,战功卓著。

1944年又调往太平洋战区,参加对日作战,番号改为一八七团,隶属于第十一空降师,可惜只赶上了菲律宾战役的阿加山口空降作战,还来不及大展身手,战争就结束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原准备在仁川登陆中使用,但因种种原因到达朝鲜时,仁川登陆已结束两个多月了。

随后1950年10月20日在肃川、顺川地区,1951年3月22日在汶山里地区两次实施团规模空降,但都由于时机稍晚而扑空。

然后一八七空降团一直作为美第八集团军直接指挥的机动力量,现在范佛里特却将其作为普通的步兵团投入上甘岭,一方面表现出范佛里特孤注一掷的疯狂,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美军缺乏后备兵员的致命弱点。

该团一上阵,就让十五军感到非比一般,无论他的装备、攻击队形,还是战术运用,都是首屈一指的。

一八七空降团官兵全部身着新型防弹背心,手持自动武器,攻击时先施放烟雾弹,以班排为单位的小股部队先进行试探进攻,在探明对手兵力、火力后,再在密集的炮弹射击掩护下,发动连、营规模的冲击。

它的攻击队形先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突击队,中间是由重机枪、无后坐力炮等火器组成的火力队,最后是二梯队集群,层次清晰,具有较强的攻击连续性,一旦攻击不成,便退回出发阵地,摆放对空指示布板,引导空中火力支援,然后再进行攻击。

此时的十五军也已是久经考验了,步炮协同近乎完美,一八七团好几次都还没接近主峰阵地,攻势就被纵深炮火所粉碎。

但一八七团也毕竟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战斗力比一般部队强的多,士气也高,攻击依然一浪接一浪。

直到16时,一八七团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攻占了10号阵地,但志愿军九十一团八连随即就有10多个战士跟着炮弹的弹着点冲了过去,一阵手榴弹,又把阵地夺了回来。

17时许,在志愿军1号阵地上只剩下两个伤员了,九十一团八连派出了一个3人战斗小组前去增援,经过一番苦战,才将对方打退,可志愿军战士也只剩下了朱有光和王万成两人。

他们刚要整修一下工事,美军又蜂拥而上,负伤的朱有光一跃而起,冲入对方阵营,拉响了爆破筒。

爆炸的硝烟还未散去,王万成也抓起爆破筒扑向另一群美军,他就是日后影片《英雄儿女》中主人公王成的原型。

这天配合美军进攻的南朝鲜军损失也非常惨重,仅先锋连就死了31人,伤84人,几乎全连覆没。

18时许,天色全黑,美南朝鲜军的进攻方才停止了,但依然寸土未得。

这天,十二军九十一团团长李长生来到上甘岭,他发现高地上有着多达10多个连的建制部队,这很容易在战斗中发生各自为战的情况。

为避免多建制所引起的指挥混乱,他指挥九十一团九个连采取“车轮战”。

“车轮战”规定:志愿军以连为单位,一个连一个连地投入战斗,每个连不管伤亡如何,一律只打一天,就撤下来休整,连长则留下来,作为后一个连长的顾问,如此类推往复。这样不仅避免了指挥上的混乱,也使各连都保存了一批骨干。

11月3日,九十一团七连接替八连投入作战,这天战斗非常激烈,七连的伤亡很大,形势十万火急,运输弹药的八连炮排见到这种情况,便主动加入了战斗。

但到了15时许,七连加上八连的炮排也打得所剩无几了,原定第三天参战的九连看到兄弟连损失惨重,也开始以两个班为单位,一批一批向上增援。

11月4日,李长生仔细分析了在这几天与美军作战的情况,发现美军每天的攻击都是早上8时开始,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十分睿智的判断,他认为在对志愿军发动攻击之前,美军肯定是在某处集结,如果能找到美军的集结之处,就能出其不意地对其加以致命的打击。

想到此处,李长生叫来了最精干的侦察分队,派他们连夜前去侦察。

这些侦察兵果然不负期望,终于在4时发现美军的攻击部队正在597�9高地南侧的一片树林里集结。

李长生决定先发制人,对美一八七团实施炮火急袭。

4时30分,志愿军火箭炮团24门火箭炮按照侦察兵所报告的方位进行了齐射,美军的攻击部队遭到了沉重打击,伤亡惨重,只得重新组织兵力。

美军这天的进攻直到中午12时才开始,而且攻击强度明显减弱。

11月5日,十二军三十一师全面接过597�9高地防务。九十一团几天战斗只剩下一个连没有参战,当晚九十三团的一个营投入了战斗,三十一师的后续部队也逐步进入战斗。

当天的战斗南朝鲜军以第二师三十一团主攻,三十团以一个营担负助攻,但在志愿军顽强抗击下,徒有伤亡,对方于15时就草草结束攻击了。

在这天的激烈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中出现了著名的孤胆英雄胡修道。

胡修道是九十一团的一名新战士,从11月5日拂晓起就战斗在597�9高地的3号阵地上,在连续打退南朝鲜军7次冲锋后,全班只剩下胡修道和滕土生两人了。

中午开始,南朝鲜军加强了攻击,火力越来越猛烈,滕土生以及后来增援的另两名战士全部伤亡,阵地上只剩胡修道一人,而且还负了伤,但他毫不畏惧,裹伤再战。

从拂晓至黄昏,胡修道和他的战友,先后击退南朝鲜军从一个排到两个营规模总共41次进攻,而且寸土未失。其中仅胡修道一人就毙伤南朝鲜军280余人,创造了孤胆作战的光辉典范。

同日,中朝联合司令部通令嘉奖十五军。十五军迅速将这一嘉奖令印发成号外,散发到每个阵地,以激励士气。志愿军战情出现反复

11月8日,九十二团到达上甘岭,秦基伟只给了3天的准备时间,让李长林于11日发动反击。

李长林向秦基伟反映说:“部队刚经过长途行军,没有弹药,不熟悉地形,三天的准备时间太短,反击恐怕难以奏效”。

秦基伟随即表示:在537�7高地坑道的部队已经断粮断水10余天,情况异常地危急。而且,再拖延下去,南朝鲜军的阵地将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到时候反击的困难将会更大。

自从10月29日的反击开始后,一三三团已有4个连进入537�7高地,经过激战后仅剩24人退守7号坑道,由于随后十五军全力集中于597�9高地,对7号坑道11天中没有任何支援,其中17人冻饿而死,余下的7人于8日凌晨突围。

秦基伟在获知这个事情后,感到很是愧疚。

李长林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再也无话可说,只得克服一切困难,加紧进行反击准备。

为了确保反击的胜利,李长林决心以九十二团最精锐的红军连一连的一个排于反击之日前一晚秘密潜伏在高地下,实施中心突击。另外,以三营兵分两路,对高地实施两面夹击,形成向心攻击之势。

11月11日,原定反击时间为18时,天公似乎也在有意配合志愿军的作战计划,中午过后,天气突变,雨雪交加,能见度很低。

秦基伟当即决定乘此天气,敌机无法出动的有利时机,提前两小时发起攻击。

但一连的尖刀排已经潜伏在高地下,为隐蔽起见既没有携带无线步话机,又没有架设有线电话,无法通知。九十二团团长李全贵只得临时改由原担任二梯队的一连三排担当突击任务。

时间就是胜利,我十五军迅速调来火炮近百门,只听一声令下,上百条火舌一起延向对方阵地。

在这次炮击中,志愿军共发射炮弹万余发,创造了战役期间每小时发射炮弹的最高记录。

炮火准备刚停,九十二团的一个营又两个排就冒着纷飞的雨雪发起了进攻。

由于几十天的激战,537�7高地的地形完全被炮火打得变了形,而九十二团担负攻击的连、排长战前也只是在1000多米外看过537�7高地朝北一侧的地形,对高地的地形极不熟悉,好多班排都把自己的攻击目标搞错了,但凭借着出色的单兵作战技巧和小部队作战经验,即便在如此混乱的情况下,仅一个多小时就完全占领537�7高地,实现了与坑道部队会合的目标。

秦基伟立即命令抓紧抢修工事,准备迎击对方反扑。

11月12日清晨,南朝鲜军第二师三十二团就开始了反扑,该团在整个战役期间因为伤亡巨大,总共进行过3次整补。

由于南朝鲜军自1952年起在美国的支持下组建了新兵训练所和陆军训练中心,所有新兵都必须经过9周的军事基础训练才可编入部队,而班排长都必须经过训练中心严格培训才能任职,所以战斗力比战争初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即使是刚补入部队的新兵也都因为经过最基本的军事训练具有基本的作战技能。

而反观志愿军一方,补充的新兵几乎都是刚入伍的,连最基本的瞄准射击、投弹都还是在行军路上突击学习的,其战斗力自然无法与南朝鲜军的新兵相提并论,因而部队的战斗力日渐衰竭。

此时,537�7高地的防御态势也极为险恶,坑道因多日炮火轰击而大都倒塌了,临时抢修的一些简易野战工事,根本承受不起炮火的轰击,加上美南朝鲜军还可以从注字洞南山和537�7高地进行火力支援,537�7高地守备部队是在几乎没有防御工事的条件下应付三面火力,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很多战士只能利用炮击的弹坑来躲避炮火。

另外,由于反击时在狭小地域里投入部队过多,因此伤亡也大,鏖战一直持续到17时许,九十二团只掌握着1号、6号和9号阵地的各一半,而此时反击部队却伤亡了300余人,占反击部队总数的60%。

11月14日,是九十三团表演的重头戏,除一营仍在597�9高地外,二营三营全部投入537�7高地。

九十三团前身是赫赫有名的“朱德警卫团”,抗日战争期间的1941年11月,为保卫黄烟洞兵工厂与日军激战8昼夜,将来犯之敌击退,因而荣获“黄烟洞保卫战英雄团”的称号,也是十二军的精锐团队。此次战斗非比寻常,激战至11月17日,九十三团的两个营因伤亡过大,丢失了5个阵地。

当晚三营参谋长赵小山亲自率领40余人组成突击队,全力奋战,也只夺回了3个阵地。在全面反击之前,三十一师共投入5个营又一个连,激战7天,仍没有完全保住537�7高地。李德生临危受命上阵

在志愿军反击作战最困难的时刻,第三兵团司令员陈赓已奉命回国组建哈尔滨工程兵学院,王近山副司令员任代司令员。

王近山先通知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到兵团部。见面后,王近山握着秦基伟的手说:

“怎么样?我看你瘦了!”

他又接着说,“给我个实话,你到底能不能顶得住?”

秦基伟说:“我四十五师打得差不多了,二十九师只剩一个团,四十四师、二十九师还有其他防务,兵力再也无法调动!”

王近山说:“我问你能不能顶得住?要是不行你就下来,我让十二军上去。”

“我不下,要死就死在上甘岭,我死也不下!”秦基伟激动地说。

王近山说:“那好,一言为定。十五军不下来,不过十二军也要上,我把十二军配属你指挥,再增调些炮兵,还有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团。”

自10月30日夜间大反击开始以来,上甘岭阵地又形成了拉锯战,此时王近山想,必须派一个熟悉部队的指挥员去率领十二军,他首先想到了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

从红军长征开始,李德生就是王近山的老部下,抗日战争时期,王近山任七六九团团长时,李德生任营长,解放战争时,王近山任六纵司令员,李德生是他所辖的十七旅旅长,六纵改为十二军,王近山任军长,李德生任三十五师师长。

所以,王近山很了解李德生这位老部下,他打仗很过硬,不怕吃苦,任务交给他,如果完不成,就像老牛一般,10个人也拉不回来。

此时,十二军在金城前线防御作战已整整一年,正奉命返谷山地区休整。

王近山电告十二军军长曾绍山要副军长李德生立即到兵团接受任务,于是李德生带着作战参谋张军急匆匆赶到兵团来见王近山。

王近山叮嘱说:“战斗可能是空前残酷激烈的,要准备打苏联斯大林格勒大血战那样的仗,一个战士从战斗开始到结束要指挥1个连。”

王近山说完之后,觉得还是有点不放心,他又接着说:“我们要把对方消灭在最前沿不准它前进一步,每一个阵地都要和对方反复争夺。在激烈残酷的战斗中,要十分注意研究对方的进攻特点,讲究战术,以最小的代价,给对方以重大的杀伤。”

最后王近山对李德生说:“十二军调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全军同志从上到下,要准备全部投入战斗。我们正在上报,准备在十五军统一指挥下成立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你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十二军、十五军所属部队,炮兵由炮七师师长颜伏指挥,你们要注意协同作战。战斗情况要及时直接呈报兵团,也要报告秦基伟军长,仗是在他们阵地上打的,要服从他的统筹调动,要相互搞好团结。”

李德生当即表态,坚决执行兵团命令,指挥好前线的战斗。

李德生回到军部向几位领导传达了王近山司令员的命令后,立即赶赴上甘岭,听取秦基伟介绍10天来的战斗情况、经验教训以及敌我攻防的特点。

随后李德生又驱车继续前进,很快即进入对方的炮火封锁区,一时弹片横飞,敌机投下的照明弹使黑夜犹如白昼,接着就是轰炸扫射。

前进途中,李德生发现了对方4个师的番号,这样大规模的进攻,绝不仅仅是为了前沿两个连的阵地,他的脑子里不由闪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阵地已被打成一片松土,工事全毁,战士反击上去如何保护自己?仅存的几个小坑道,缺粮、缺水、缺弹药,对方占领表面阵地封锁了洞口,如何解决吃喝?如何保存体力?如何补充弹药?从前沿到纵深几十里的翻山越岭,对方的飞机大炮层层封锁,如何保证前方的物资需要?阵地上电话线经常被炸断,如何保持通信联络?反击时,炮火如何配合,反击上去如何守住阵地?人多了遭杀伤,人少了又怎么守得住?

李德生想到要夺回前沿阵地并牢牢守住,需要解决的难题还很多。不过,他早有了思想准备。后方加强军需供应

要打好上甘岭战役,弹药的运输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当时,弹药库离前沿阵地四五公里远,如果是小型防御战斗,弹药消耗不大还可以应付。

但是,当时“联合国军”持续猛烈进攻,前沿所需弹药数量相当大,对方用炮火封锁我纵深数十公里,通向前沿阵地没有公路,长途运输又远又累,有的战士甚至累得吐血,既造成伤亡,弹药又供应不足,有时一个营作战要两个营运送弹药。

针对这一情况,大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想出了分段运输的办法,即在山前直接用汽车运,再往前,从团后勤到营连,每50米为一段,分几个人专门负责。

另外,战士们还在沿途挖一些猫耳洞,主要用来藏放弹药,利用对方炮火的间隙,快步前送。这样做的结果,使得路程大大缩短,运输战士的体力也容易得到恢复。

这种运输方法实行之后,大大减少了志愿军的伤亡,并保证了前沿阵地弹药的充足供应。

后来,运输队伍发展到1300多人,而且还有26辆汽车用于从德山岘到水泰里之间。在对方封锁最严密的短途地段,也到处是志愿军运输员在硝烟、弹片中日夜不停地往返奔驰的身影。

阵地上尘土硝烟迷漫,挡住了视线,进攻的“联合国军”跟随着炮火前进。炮火一停,对方就冲到志愿军阵地跟前。在这种情况下,步枪单发射击就失去了作用。因此前沿阵地的战士都是用冲锋枪、机枪、爆破筒和手榴弹。

打到后来,阵地上全成了松土,手榴弹投出去即没入土中,不能发挥有效的杀伤力。

面对这种情况,志愿军战士就只有投空炸了,所以,最起作用的是手雷和爆破筒,后方根据前线的需要,就尽量供应这些武器。

运输情况的改善,大大增强了志愿军部队的杀伤力。

这种运输方式在试行一周后,果然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此外,部队的伙食供给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在前一阶段作战,一个连队一个伙食单位,以致在分散的阵地上体力耗尽难以作战。

后来,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五圣山后山脚,741高地后面一个岩洞里,由团里统一组织食物供应,从各连队抽调来的炊事员,24小时不熄火,日夜蒸馒头包子,源源不断出笼,组织了50多人的专门运输队,不分昼夜,冒着炮火,不断地往前运送熟食,为了保温,还用棉被包裹着。

前沿战斗激烈时,不便集中吃饭,就用小袋子分成5个10个一袋,一次背几十袋。炊事员到阵地上,一袋袋扔给战士们,因为运水不便,就送苹果解渴充饥。

741高地供应站,还成了开“流水席”的供应点,凡是到前沿或返回后方的人员,均可随时进餐。

在战斗的20多天里,在此蒸了4万多斤面粉的馒头、包子,保证了前沿战士吃饱好作战。

十二军上阵地后,阵地上的表面工事已经全部炸毁,变为了一片虚土,虚土有没膝深。表面工事无法挖,没工事怎么打仗呢?

根据以往的作战经验,只有用麻袋装土构筑工事。李德生立刻叫人打电话给后勤人员,命令他们立即送1000条麻袋来,当天夜里,汽车就将麻袋送到了前方。

因地面工事被毁,坑道工事没有形成与战壕相连接的战斗体系,屯兵坑道与山顶工事相距有好几十米。在战斗进行中,增加的兵员就要在暴露的阵地上通过,这样就常常遭到对方火力的杀伤,特别是当对方占领表面阵地后,就可以封锁志愿军屯兵的坑道口,从而使得我防守分队的处境十分被动。

在这种情况下,我十二军一上阵地,就要解决站住脚和屯兵的问题。

运来麻袋装上土,围成一个圆圈,虽然暂时可以蔽身,但这样的工事仍不能抵御“联合国军”猛烈的炮火,所以志愿军战士一上阵地就首先要突击挖掘坑道和抢修战壕。

为了使一线部队休息好,保存体力准备第二天再战。首长决定由预备连队上去挖坑道,并提出挖一米坚石坑道立三等功一次,鼓励大家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人民立功。

有了这些措施,阵地状况日益改善,屯兵作战就有了保障,解决了在阵地上“站住脚”的问题。

在部队“站住脚”后,保障通信畅通,就成了重中之重的问题。

对方的炮火昼夜不停地往这两个阵地上打,电话线经常被打断。通讯联络不能保证,命令就难以下达,情况不能上报。由于战斗十分激烈,接线员的伤亡也很大。

面对这种情况,志愿军接线员提前多准备了一些电线,部队上去打一次反击,通信排即拉一根新线,在稍微靠后的一些地区,则把电线埋在堑壕一侧专挖的小土沟里,这样就基本上保证了由团到前沿的通信联络畅通,后来步话机也配备到了连和排。

597�9高地的11个阵地不是一条直线排列,而是由两条山脊向南,形成前三角形,部队将山上重要的无名高地个别编号,西北方向一条山梁,从后到前,分别命名为6、5、4、0号阵地。

东北方向一条山梁,从后到前是2、8、1、3号阵地,交叉到前面正好是三角形,主峰为3号阵地,其西南还有10号阵地,正面是9号阵地,再往东南下去是最近的7号阵地,山脚东面是11号阵地,东北面就是上甘岭村,11号阵地东面是一条山间公路,公路向东即是537�7北山。

犬牙交错的地形,部队运动相当复杂,但山形有前有后,弯弯曲曲,却也提供了从前后和两侧观察战况的好条件。

团里由侦察股组成一个观察网,各阵地上都设有观察员,他们及时地将看到的情况,汇集上报。

连、营、团还在晚上不断地派小分队到对方阵地前沿了解情况,有的点还配备了步话机。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通信观察措施,使上级指挥机构,对团、营、连直至前沿班的双方情况,均能及时掌握,对指挥作战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步炮协同,有时志愿军的步兵发给炮兵指示目标,使用猛烈的火力,成连成排地杀伤对方。志愿军调整进攻战术

11月18日,三十四师一�六团由炮兵部队抽调的卡车从休整地紧急调到上甘岭。

这个团从九十三团手中接防的537�7高地阵地,尚缺7号和8号阵地,这两个阵地与美军占据的537高地主峰山势相接,距离只有50米,防御难度极大,而且没有什么战略意义。

李德生不愿再为这两个阵地付出战士的生命,特意嘱咐一�六团团长武效贤,对这两个阵地不必部署部队,只用炮火控制。李德生还给一�六团加强了一个营,要求该团坚持到底,不再使用其他部队。一�六团是由1938年陈再道在冀南地区组织的抗日武装发展而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是中野六纵的主力团,在鲁西南战役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进军中,立下过显赫战功。

一�六团时任团长武效贤,26岁就当上了团长,是十二军最年轻的团长,是带兵打仗的行家里手。在他任营教导员时,营里就出了闻名全军的“爱兵典型”王克勤。在后来当师长时,又出了训练尖子郭兴福,并总结出“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军推广。在5时,一�六团刚接防还不到3小时,南朝鲜军第二师的进攻就开始了,南朝鲜军此次进攻的主要目标是6号阵地。

6号阵地是537�7高地西侧的突出部,地势又高,是西侧防御的要点,如果失守,不仅西面阵地不保,东面的1、2、3号阵地也很难守住,并且还能威胁到纵深的448高地,因此双方对6号阵地的争夺十分激烈。

南朝鲜军先是以4架飞机进行轰炸,接着又是长达近一小时的炮击,整个537�7高地落弹两万余发。在这样猛烈的炮火下,6号阵地上唯一的一个坑道被炸塌了,八连连长文法礼等2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

在炮击过后,南朝鲜军以一个连的兵力对6号阵地发起了集团冲锋。守备部队拼死抗击,双方的激战一直到次日,即19日晚,终因部队伤亡过大,6号阵地不得不落入对方。

20日4时,九连发动了反击,一班负责主攻6号阵地,经过数小时恶战,终于将6号阵地夺回了。

天刚亮,南朝鲜军的攻击又开始了,高守余从天亮到黄昏,用手榴弹、爆破筒独自带伤而战,击退了南朝鲜军6次冲锋。

在这期间,由于南朝鲜军密集的炮火封锁,他得不到任何支援,一天就吃了口袋里3颗慰问团带来的糖果,坚守住了至关重要的6号阵地。

战后,高守余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孤胆英雄”的光荣称号。

到了黄昏时分,作为首批上高地的部队三营经过三天激战,已经连一个完整的排都没有了。武效贤只好将二营调了上来,考虑到已经指挥3天战斗的三营长权银刚对地形、敌情都比较熟悉,指定由他继续指挥二营。武效贤见部队在3天内伤亡很大,如果照这样打下去,他的这个加强团最多只能守10天,所以就向李德生请求改变战术�

武效贤认为守住537�7高地的关键是保存部队,在537�7高地北侧山脚下,有两个总共可以集结一个加强连的屯兵洞,但从山脚到山顶还有500余米的路程,在对方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增援部队通常有一半人就在这500米路程上伤亡了。

针对这种情况,武效贤建议说:“如果我们在这500米的路程上,每50米挖一个防炮洞,在距山顶20米处再挖一个能容纳一个排兵力的坑道。这样,部队沿着防炮洞进行蛙跳式运动,最后在坑道里集结,阵地上伤亡一个,就从坑道里补充一个。这就可以大大减少在运动途中的伤亡,集中最大兵力坚守阵地。”

李德生对这个建议很满意,并很快采纳了,他给了武效贤一周的时间去按这一计划修筑工事。一�六团在12门榴弹炮和40门迫击炮的火力掩护下,冒着夜间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突击修筑。同时,团政治部发出号召:一昼夜挖掘一米以上的防炮洞就给予记功!

经一周的艰苦努力,一�六团终于在阵地上挖掘了7条坑道、12个屯兵洞和5个防炮洞,建成了完备的防御作战体系。

这样,一�六团只需集中兵力坚守关键的6号、2号阵地,其他阵地白天用炮火控制,晚上组织小部队出击,一下子伤亡大减,士气大增,不仅有足够的兵力完成防御,还有多余的兵力可以进行反击。

到25日,除7号、8号阵地外,其余阵地全部恢复,并得到巩固。反击获得全面胜利

11月25日清晨,南朝鲜二师伤亡已逾5000人,第四次撤下战场进行整补,由军团预备队南朝鲜九师接替其攻击。

之后,在12月3日,南朝鲜第九师发动了对537�7高地自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进攻。

在这次战斗中,南朝鲜军仅空中支援的飞机就高达200多架次,地空火力的联合轰击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整个高地被爆炸得烟云笼罩。

后来,2号阵地坑道终于因承受不住猛烈的轰击而倒塌,二连一个加强排除一人外,其余人员全部被埋在了坑道里。

对方炮火刚一延伸,南朝鲜九师一个团就蜂拥而来,2号阵地上唯一没有来得及进入坑道而躲在岩石逢里的战士,端着爆破筒冲入对方阵地,与对方同归于尽了。

因这个加强排全部牺牲了,所以这位勇敢的战士的姓名也就无从查起了,他是一位无名英雄。

又是一整天激烈地争夺,阵地易手达到10余次。

在黄昏时分,南朝鲜九师终于不支,撤出了战斗,阵地再次得到了巩固。经过这一战,南朝鲜九师再也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了。

由于11月25日到12月3日已历时8天,在这段日子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习惯上把11月25日作为上甘岭战役结束的日子。

11月26日,十五军司令部发布上甘岭战役的战绩公报:

在43天的战斗中,我打退敌排以上进攻900余次,与敌进行大规模争夺战29次,以11529人的伤亡代价,毙、伤、俘敌25498人,击落击伤敌机300架,击毁敌坦克40辆,大口径炮61门,使敌所谓“一年来最大的攻势”,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消息传到北京,全国人民沸腾了。

12月16日,毛泽东发表论朝鲜战争局势及其特点的讲话,高度评价了上甘岭战役。

1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庆祝上甘岭前线志愿军的伟大胜利》的社论,把庆祝上甘岭胜利的活动推向了高潮。

在上甘岭防御战役的43天里,双方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均投入大量兵力、火力,进行了持久的反复争夺,战斗激烈程度前所罕见。

消息传到华盛顿,美国反战情绪沸腾了。

杜鲁门总统本想利用上甘岭战役捞取政治资本,却事与愿违,让上甘岭战役敲响了他政治生涯的丧钟。

克拉克哀叹到:铁三角的猛烈战争,在竞选总统高潮时变成了头条新闻,它使南朝鲜战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不得民心的战争。

在板门店谈判桌上,美国人从叫喊“让枪炮说话”又回到了“叫人说话”上。

上甘岭从此成了“联合国军”的“伤心岭”。

据交战双方后来公布的资料显示:

在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先后投入进攻的兵力有:美七师、美空降一八七团、南朝鲜二师、南朝鲜九师以及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共11个团两个营,战役中补充新兵9000余人,另有一个炮兵营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6万余人。

志愿军在战役中出动的部队有:第十五军之第四十五师、第二十九师,第十二军之第三十一师及第三十四师一个团,榴弹炮兵第二、第七师,火箭炮兵第二�九团,第六十军炮兵团,高射炮兵第六�一、第六一�团各一部,共山、野、榴炮115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另有工兵第二十二团第三营、担架营,总兵力约4万余人。

战役中对方共发射炮弹190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我两个高地的土石被炸松一至两米。我方发射炮弹40余万发,亦属空前。

这次战役的炮兵火力密集程度,已经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共毙、伤、俘对方军队2�5万余人,志愿军伤亡1�15万余人,伤亡比例2�21:1。志愿军击落击伤对方飞机300余架,击毁击伤对方大口径炮61门、坦克40辆。

据对方所公布的资料显示,“联合国军”在上甘岭战役中的物资损失仅次于1950年全年的消耗。

“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评述志愿军坑道斗争时,他说:

“‘血岭’战斗和毗邻的‘伤心岭’上的战斗也许是迄今为止最为残酷、最为紧张的战斗。这些战斗需要我们消耗极大的体力,需要我们具有无限的耐心和勇气。步兵象印第安人那样作战,他们在山坡上匍匐前进,吃力地拖带着自己的步枪、弹药以及迫击炮弹。有时,他们还被迫抵近敌人进行爆破,迫使敌人钻出地下工事。”

“敌人以东方人所特有的顽强精神奋力加固他们在山上的工事。他们依靠人力来挖掘从山下的反斜面一直通到正斜面的坑道,以便在遭到空袭和炮击时能撤离正斜面阵地,躲进空袭火力或重型榴弹炮火力难以打击的反斜面工事内。敌人构筑的坑道有时长达3000英尺。这样,他们既能迅速躲避轰炸,又能很快向前运动抗击地面进攻。通常,前斜面的坑道出口都经过精心巧妙的伪装,必须很仔细地观察才能发现这些出口。”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他的回忆录中沮丧地说:“金化攻势”是“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回面子的恶性赌博”,“我们死伤的人数在8000以上,大部分为大南朝鲜民国之官兵,得不偿失……我认为这次作战是失败的。”

美国新闻界评论说:

这次战役实际上变成了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即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狙击兵岭,即537�7高地北山和五圣山上的共军部队全部消灭。庆祝上甘岭战役胜利

1953年新年前夕,英雄的上甘岭阵地上传递着一片“庆祝胜利,迎接新年”的欢乐声音。

一个月以前,这里还进行着激烈的战斗。今天,白雪已经把被炮火犁松的焦土都掩盖起来了,志愿军战士在雪地上写了一行大字:

我们胜利了,范佛里特碰壁了!

许多坑道工事的门口都搭起了彩门,贴上了新的对联和横额,彩门上端悬挂着毛主席像和大红星。

坑道的里面已被一盏盏“胜利灯”、“光荣灯”照得通明,四壁张贴着五彩的新年标语:

不骄不懈,从胜利走向胜利!

不怕流汗流血,保卫祖国明年的经济大建设!

新年给英雄的志愿军广大的指挥员、战斗员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

志愿军运输部队已把丰富的新年食物送进了前沿的坑道,部队首长的贺年信和印有和平鸽图案的贺年片也雪片似地飞到了前线。

许多连队、排、班的墙报都出版了“新年专刊”,上面登载了上甘岭战役中无数英雄们的辉煌业绩和指挥员、战斗员们迎接新年的战斗决心。

各个连队还组成了“胜利剧团”或“新年演唱队”,文工团员们也深入到连队帮助战士们编排各种生动活泼的新年娱乐节目。

志愿军某部五连的战士们已经编出“唐治平舍身炸敌群”、“智勇双全的指挥员刘海臣”、“孤胆英雄张志荣”和“歌唱上甘岭战役大胜利”等节目,准备在新年时演出。

新年临近了,欢乐的英雄们是多么怀念可爱的祖国啊!他们围坐在灯光下,谈着祖国三年来各项建设和工作上的伟大成就,以及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

许多战士从口袋里拿出家信来,十分激动地说:“让我们打开家信看祖国吧!”于是,万千家书被战士们争相传阅着。

在一封封信里,有战士霍联鸿的父亲向儿子讲述他当选为丰产劳动模范的事情;有机枪射手龚清海的妻子向丈夫报告她当选为劳动模范并成为光荣的青年团员的事情;有狙击手谢振芳的父亲从淮河岸上寄来的照片,满含笑容的胖胖脸庞,使他儿子一时不敢相信这就是几乎给地主扛了一辈子活的50多岁的老父亲,高兴和感激使谢振芳的眼睛里闪着泪花……

一封家信就是一份喜报啊!每一封家信都给战士们带来无限的幸福和力量!

《人民日报》发表了《祝贺上甘岭前线志愿军的伟大胜利》的社论传来以后,更给部队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志愿军战士们觉得这就是祖国人民的声音,祖国人民的战斗号召。

在红山顶,即597�9高地的一个前哨阵地上,指挥员带着战士们在庄严宣誓:

我们站在红山顶上,向祖国人民保证,不取得最后胜利决不罢休!

为了保卫祖国美好的建设事业,回答祖国人民深切的关怀,上甘岭战役结束后,英勇的战士们每天都在积极地打击对手。

每当晨曦映射着山岗的时候,前沿阵地上就开始了早晨的狙击竞赛。21岁的青年狙击手蒋世贵已经打死了对方4个士兵。

12月20日,蒋世贵又头上包着白毛巾,身上披着白布,潜伏在一个离对方阵地只有80公尺的雪地上,他端起自动步枪瞄准了一个正在走动着的“联合国军”士兵。对方刚一停脚,蒋世贵就开了枪。那个士兵“哎呀”一声就倒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小蒋移到另一个地方,又打死了两个。当他走回坑道之后,就兴奋地从衣袋里掏出已经写好的家信,用钢笔把原来的“4”字改为“7”字,并在信尾上注上一句:

妈妈,今天我又给你消灭了3个敌人。

在另一处前哨阵地上,“战斗模范班”副班长蒋光俊看到3个南朝鲜军士兵在对面山上挖工事,便对身旁的青年战士温则裕说:“瞄准打呀!小温,不让对方抬起头来,坚决把他干掉!”

小温打了一枪,一个南朝鲜兵应声而倒,另外两个南朝鲜兵用劲爬倒在雪地一动也不敢动。

蒋光俊知道南朝鲜兵一定想突然跑掉,他便和小温分工瞄准两个南朝鲜兵卧倒的地方,等到南朝鲜兵忽地一下从地下爬起来,就“砰”“砰”两枪齐放,把两个还没有站稳脚的南朝鲜兵报销了。

狙击手们实现着自己的豪言:

不让对方抬起头来!

仅红山顶上的狙击手在28天中就消灭了390名“联合国军”。

狙击手们愉快地唱着自编的快板:

打活靶,用自动枪,八发子弹压满膛,要沉着要机动,对方抬头就开枪。工事不让他挖,屎尿也不让他拉,叫他在老子面前只有把头低下!

上甘岭前线的志愿军指挥员、战斗员们在准备欢度新年的同时,纷纷给祖国人民写着热情的贺年信。

这些信,有些是写给祖国的著名劳动模范马恒昌、苏长有、李顺达等的,有些是写给自己的父亲、母亲或妻子的。

在信中,战士们感谢祖国人民一年来给他们的大力支援,并在信上向劳动模范和自己的亲人问好。

战士们保证在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事业中创造更加伟大的胜利!

上甘岭前线的指挥员、战斗员们更怀着无限敬爱和感激的心情,纷纷写信给毛主席贺年,并表示坚决的战斗决心。

在上甘岭战役中,一夜连续攻占3处阵地、歼敌800多人、而荣获“一等功臣连”称号的某部第三连全体指战员,在写给毛主席的信上说:

祖国明年就要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了,为了我们祖国建设得更美好,我们一定要保持荣誉,发扬荣誉,很好地总结一年来,特别是上甘岭战斗的成功经验,把我们的阵地建造得更坚固更巧妙,成为永远攻不破的钢铁阵地。我们坚定地相信,有了您――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就永远胜利!

1953年就要来临了,它将为正义与和平事业而战斗的英雄们带来新的更大的胜利。毛泽东接见秦基伟

1953年夏天,正是朝鲜金达莱花盛开的季节。秦基伟这时就要回国了,他将出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

秦基伟回国后,到各地作报告,《人民日报》连续报道,还配社论《庆祝上甘岭前线我军的伟大胜利》。

6月上旬,秦基伟到了北京。在彭德怀的建议下,毛泽东将接见秦基伟。

16日10时左右,军委办公厅的车把秦基伟接到了中南海。

秦基伟来到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他第一次见毛泽东,秦基伟既兴奋又紧张。

秦基伟落座不久,毛泽东从内房走出来。

秦基伟立即起立,敬礼。毛泽东微笑着握着秦基伟的手,说:“啊,秦基伟同志,欢迎你啊!”

秦基伟说:“主席,我代表十五军的指战员,向主席汇报来了。”

毛泽东说:“上甘岭打得很好。上甘岭战役是个奇迹,它证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骨头比美利坚合众国的钢铁还要硬。这个奇迹是你们创造的。”

秦基伟说:“是主席和军委指挥得好,战士们打得顽强。”

毛泽东点点头,笑了笑,说:“你们打得好,我要有表示。我这里没什么好东西,那就请你吸烟吧!”

秦基伟的手下意识地伸向烟盒。但秦基伟没有拿烟,而是将烟盒顺势向毛泽东那边稍稍推了推:“主席,我不会吸烟。”

秦基伟本来烟瘾很大,但考虑在主席面前吞云吐雾不太合适,就推说不会抽烟。

其实,那时候秦基伟一天没有两包烟下不来。在上甘岭战役第一阶段,他的烟一支接一支,几乎昼夜不断。

毛泽东见秦基伟推辞,以为他真的不会抽烟,便自己点烟抽了起来。那香喷喷的烟味在屋子里萦绕,也直往秦基伟鼻孔里钻,把他心里勾得直痒痒,但话已说出去,他只好忍着不抽。

“哎呀呀,你这个当军长的还不吸烟。不吸烟怎能坐指挥部啊,要是我,那可就是没办法�。”毛泽东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然后毛泽东说:“你们在朝鲜作战是很苦的哟。”

秦基伟说:“苦是苦一点,但大家的情绪很高,打仗都很勇敢”。

毛泽东接着说:“美国佬好对付吗?你在朝鲜呆了3年,有什么经验教训呀?”

“刚入朝时,对敌人规律摸不着,有点生疏,后来和敌人交了几次锋,就感到美国佬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并不可怕。美国佬有两个长处――装备好,有制空权,但有三条缺点,一怕夜战,二怕近战,三怕死。”

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说:

张牙舞爪到处要吃人的大老虎,也被你们战胜了,可见它是一个纸老虎。不过,他们也是一个铁老虎,钢老虎。他们凭着钢铁多,凭装备优势,貌似强大,内里空虚。我们凭指战员的智慧和勇敢,凭正义,凭一股气,一鼓作气打败他们。战争规律,从来如此,劣势装备可以战胜优势装备。

毛泽东从哲学的角度论证“纸老虎”和“钢老虎”的关系。

秦基伟接着说:“通过和美帝作战,更证实了主席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是英明正确的。我们根据主席的思想,‘敲牛皮糖’的威力很大,把美国佬打得胆战心惊。”

在与主席的亲切交谈中,秦基伟已经不再拘束。他接着向主席介绍说:“我们开始没想到敌人会在上甘岭投入那么多的兵力,敌人也没想到投入那么多的兵力也没能拿下上甘岭。范佛里特开始计划使用两个营的兵力,用5天时间,伤亡200人就可以拿下上甘岭。”

其实,在上甘岭战斗进入白热化时,双方都杀红了眼。

一方面,秦基伟发誓要“抬着棺材上上甘岭!”

另方面,“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发誓,不管处境多么尴尬和困难,也要把“这场残酷的、保全面子的攻击”打下去!双方都不断增兵。

一时间,10万大军云集上甘岭,战斗规模迅速发展成战役规模。

然而,志愿军终于取得了大胜利。

毛泽东不紧不慢地说:

牛好吹,戏难唱呦!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时,不是吹要在圣诞节前饮马鸭绿江,让美国士兵回国吗?南朝鲜李承晚他们也说“战争一旦爆发,便立即占领平壤,在短时间内统一北方全境”;日本鬼子发动侵华战争,吹嘘3个月可以灭亡中华民族,结果呢?蒋介石打内战,说什么“在军事上对付中共,3至5个月便能解决问题”,结果还是打输了。

毛泽东一口气把美国、南朝鲜、日本、蒋介石进行了类比。

最后,毛泽东得出结论:

战争是吹不得牛的。历史并没有按照他们的逻辑发展嘛!

毛泽东意犹未尽,他接着说:

现在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能打得赢已解决了,能守得住也解决了。历史上没有攻不破的防线,上甘岭防线没有被攻破,这是奇迹。

11时左右,秦基伟起身告辞,毛泽东亲自将秦基伟送到门口。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志愿军征战纪实》王树增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抗美援朝纪实:朝鲜战争备忘录》胡海波著黄河出版社

《抗美援朝战场日记》李刚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抗美援朝的故事》贺宜等著启明书局

《血与火的较量:抗美援朝纪实》栾克超著华艺出版社

《鏖战上甘岭》郑守华等编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摊牌:争夺上甘岭纪实》张嵩山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烽火岁月:抗美援朝回忆录》吴俊泉主编长征出版社

《血战上甘岭》童德先著军事科学出版社

《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宣传部人民出版社

《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双石著中共党史出版社

《我们见证真相: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如是说》杨凤安孟照辉王天成主编解放军出版社

《激战上甘岭:志愿军的故事》郭志刚李成刚编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上甘岭大捷中的英雄们》北京市抗美援朝分会宣传部辑北京市抗美援朝分会宣传部

《战斗在上甘岭》中国人民解放军0925部政治部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点击获取下一章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