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5 10:46:39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鲜花的簇拥下,袁隆平十分郑重地从方毅手中接过奖状、奖章和奖金。

●在过春节的时候,一些农民写下这样的春联:发家致富靠邓小平,粮食丰收靠袁隆平。

●袁隆平说:“杂交水稻虽然已成功地应用于生产,但它还有缺点,也还有很大潜力,需要继续努力去改进和完善……”

● 推广杂交水稻

攻克制种高产难关

杂交稻“三系”配套已经完备,高产优势也已经呈现在眼前,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当年,他们制种试验田的产量很低,每亩生产杂交种子只有5�5公斤。

如果按这种产量来计算,那么,平均每公斤种子要达到73公斤普通稻谷的比价,也就是说,这种种子的价格应该是常规稻种的73倍。虽然杂交稻的用种量只需常规稻的20%,但是单位面积的种子成本还是要高于常规水稻70倍以上。

如此昂贵的稻种,农民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农民如果不接受,推广杂交水稻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因此,提高制种产量,又成为袁隆平科技攻关的新课题。

这一新课题能否攻克,成为杂交稻能否大面积推广的关键。

这时,反对研制杂交稻的人又有了新的话题,他们说:“水稻是白花授粉作物,花粉量少,花粉寿命短,柱头弱小,且多数品种不外露,每日开花时间短,这些特征都不利于异花授粉,因此制种产量非常低,难以大面积推广。”

袁隆平在“制种低产论”面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当时,袁隆平的一个学生唉声叹气地说:“难啊,干成一件事真是难啊!”

袁隆平对他的学生们说:

一个人的一生,顺利是相对的,不顺利是绝对的。我们应该有走向成功的决心和信心,也应该有承受坎坷、承受不幸的勇气。如果我们能够把前进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化做动力,我们就会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袁隆平环视一下周围的学生,又接着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真正打败我们,除非自己打败自己。在挫折面前,一定要激流勇进。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前奏,总结了失败的教训,也就将要看见成功的背影了。

没有挫折与失败,我们就不会懂得成功的艰难,就不懂得奋斗的可贵。

袁隆平面对“制种低产论”者的嘲笑,丝毫也没有畏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制种高产这一关。

此时,袁隆平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最低限度需要多高的制种单产,才能开始使种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都有利可图,从而开始乐于接受杂交水稻。

从此,袁隆平不分昼夜地守护在自己的制种田里。在如火的烈日下,在狂暴的风雨中,他也不肯躲避。他戴着一顶破斗笠,在制种田里,忘我地观察着,思索着……

袁隆平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高低,与花粉数量虽然有关,但主要并不取决于花粉数量,而取决于父、母本扬花的时间能否一致,即双方能否在花期相遇。

袁隆平知道杂交水稻是异花授粉,父、母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品种,因此,彼此的生长发育时间肯定会有一定差别。

此时,袁隆平意识到如果母本和父本的花期一早一晚,不能同时,那么,父本散发的花粉再多,也是白搭。

昏黄的灯光下,袁隆平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他断定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袁隆平忽然扔下铅笔,在桌子上猛拍一掌,站起身来,欣喜若狂地叫醒了所有正沉醉在梦乡的湖南组科技人员,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了每一个人。

接着,袁隆平兴奋地对大家说:“我们从明天

开始,就必须认真研究气温、水肥、土壤,以及叶龄等等与杂交制种的父、母本花期之间的关系,摸清父、母本之间的生长和开花习性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然后准确地计算出它们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从播种到开花所需的不同生长期,以及开花、盛花和谢花的具体时间。”

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袁隆平,认真地听着他说的话。

袁隆平环视一下大家,又接着说:“以后,我们要依据它们的不同生长期,采取父、母本分期播种的办法,以及利用温度、水肥和施用生长激素等办法来调节它们的花期,使它们尽可能完满地重合。为了防止万一调节无效,我还想到一个办法:除父、母本分期播种之外,我们还可以围绕着母本的开花、盛花和谢花时间,再将父本也分三期播种,分别把三批父本的盛花期,连接不断地对准母本的开花、盛花和谢花时间,这样,即使第一批父本的盛花期没有和母本的盛花期重合,第二批、第三批,总有一批能重合。这样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这是今后我们必须紧紧把握的第一条准则。”

大家都鼓掌叫好,袁隆平面带微笑,又接着说:“我还制定了第二条准则,以前你们以为制种产量低是因为花粉不足,主张多栽父本,那是不对的。在一定的单位面积内,多栽父本,就必然要少栽母本;父本过多浪费土地和花粉,母本少了,果实就少,同样影响产量。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科学计算花粉足够的前提下,尽量少栽父本,多栽母本……”

大家都惊讶地望着袁隆平,对他这种大胆的想法感到吃惊。

袁隆平正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之中,他从容不迫地接着说:“过去你们以为把母本栽得离父本越近越容易受粉,我现在想到这也不对;花粉飘散也会有一个死角,母本离父本太近,正好处在死角里,反而受不到粉。因此,我认为正确的栽法应该是母本成畦,父本成行,排列成阵,这样才能确保母本均匀受粉……”

袁隆平说完自己的这些想法,才感到有些口渴,他端起面前的茶杯,一饮而尽。

大家却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变得毫无睡意了。

1975年春,湖南省协作组培植的27亩制种田,平均亩产29公斤,其中高产亩产超过50公斤。

1977年,袁隆平系统地总结了制种攻关的实践经验,写出《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这篇重要论文。

这篇论文发表以后,在科学界引起极大的关注。

从此,袁隆平正式确立了杂交水稻制种的科学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宣告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初步成型。

随着时光的推移,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掌握杂交稻制种高产的方法越来越熟练。他们依据杂交稻不同的生长期,采取父本与母本分期播种的办法,并采取调节温度、控制水肥、施用生长激素等办法,调整父本与母本之间的花期,使之尽可能完满地重合。

于是,杂交水稻大面积高产制种的时机成熟了。

1976年,袁隆平将试验范围进一步扩大,而各个试验点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一般每亩增产稻谷50公斤至100公斤,比当地优良常规稻种子增产20%以上。

到此时为止,袁隆平初步探索出一条杂交水稻制种高产之路。袁隆平认为,只要认真做到,就可以选育出一批兼具营养优势和生殖优势的优良组合,就可以做到制种高产。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仔细观察,又发现父、母本花器包颈的问题。

起初,他们用人工割叶和剥包的办法来解决,效率很低。

这时,罗孝和想到“920”对植物细胞有伸展作用,他就试探性地在父、母本抽穗扬花阶段,适时喷施“920”,结果,他高兴地发现母本包颈少了,颖花外露增多了,穗形松散了,开颖角度也加大了,有效地增加了授粉的概率。

罗孝和的这一发现,使袁隆平十分欣喜。

就这样,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大面积推广的序幕,并把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迅速推向全国,为中国农民带来了杂交水稻大面积高产的希望之光……

1975年冬天,湖南省组织8000人,任命袁隆平为技术总顾问,赴海南制种3�3万亩,隆重地拉开全国大规模在南繁制种的序幕。

制种的结果让人们万分欣喜,首次试种,亩产即普遍超过5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150公斤。

杂交稻遍地开花结果

1976年,杂交水稻先是在湖南,随后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果。

当年推广208万亩,增产幅度全部在20%以上。试种杂交水稻的农民无不喜笑颜开,称赞杂交水稻是黄金水稻。

贵州金沙县农业局技术员张本,是袁隆平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分配在贵州省农科院,1957年被打成“右派”,妻子也与他离婚了,他被流放到金沙,挂名在县农业局,实际长期在某大队接受劳动改造。

1975年,袁隆平得知张本的遭遇以后,叫助手寄给张本2�5公斤“南优2号”种子。

1976年,张本按照袁隆平在来信中交代的技术规程,将种子播下,再栽插成2�5亩试验田。

当地农民看到张本独特的栽种方工,都嘲笑他。但到验收时,这些奇妙的水稻,亩产居然高达850公斤,比常规稻亩产翻了一番多,当地农民都惊得目瞪口呆!

该县县委书记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亲自来视察,然后,他十分尊敬地邀请袁隆平赴金沙“传经送宝”。

袁隆平来到该县以后,受到很高的待遇,连上厕所都有警员跟随。还有年轻漂亮的女服务员递烟递茶递手巾,随侍左右。

袁隆平从未享受过如此隆重的礼遇,他反倒被弄得很不自在。

此时,袁隆平的同学张本也身价大增,他被任命为县农科所所长,还娶了一个漂亮的媳妇。

袁隆平用5斤杂交稻种子,拯救一名老同学跳出苦海的故事,一时成为人间的传奇故事。

没过多久,杂交水稻以其不可抗拒的巨大魅力,成了广大农民争相购买的神奇稻种。

袁隆平也受到广大农民的高度赞扬,声望一天比一天高。

1977年,《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发表袁隆平的学术论文《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与理论》。他在这篇论文中这样写道: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地向世界宣告,这项工程技术已由我国先于世界正式完满地研究成功,并同时先于世界投入实际应用。

……

植物有无杂种优势,并不取决于它们固有的生殖方式,水稻和其他植物的杂种优势,受共同的规律所支配。水稻有无杂种优势或优势大小,关键在于选配亲本。这与异花授粉植物具有很大的共同性……

在这篇论文中,袁隆平认真总结了10多年来研制杂交水稻良种的丰富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阐明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他还有力地批驳了持“显性学说”观点的某些学者。

与此同时,袁隆平也详细地论述了选育杂交水稻“三系”的基本原则。他在文章中写道:

从选育水稻“三系”和利用其杂种优势的目的出发,我们要求的不育材料应该是所谓核质互作型,因为这种类型比较容易做到“三系”配套。而用远缘杂交进行的所谓核置换,是创造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的有效方法。

并非一切远缘杂交的核置换都能造成雄性不育和实现“三系”配套……运用核置换方法求取雄性不育和“三系”配套的实现,必须把握两点:一是亲缘关系的远近要适度;二要以在系统发育上处于低阶段的品种做母本。

……

这篇论文的发表,对于杂交水稻的发展、扩大“三系”杂交稻的成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977年8月上旬,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党和政府提出重视教育、重视科技人才的问题。袁隆平听到这个消息后,深受鼓舞,他预感到科学的春天即将来临……

1978年2月,袁隆平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赴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78年3月,春天的北京披上了美丽的春装。春风拂面而来,浓浓春意令人陶醉……

就在这时候,袁隆平怀着兴奋的心情步入全国科学大会的会堂。

这次科学大会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科学门类的2000多位科学精英。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致辞中说:

我们得到了第二次解放……科学的春天来到了。

在这次科学大会上,党中央发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伟大号召。

在这次科学大会上,方毅作了《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规划和措施》的报告,他要求:

在全面安排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把农业、能源、材料、电子计算机、激光、空间、高能物理、遗传工程8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领域放在突出的地位,做出显著的成绩,以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显然,在这次大会上,党和政府已经把农业摆在突出的位置。

抓农业,主要是抓粮食。水稻产量在我国居粮食产量的首位,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就将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摆在最突出的位置上。

在这次科学大会上,袁隆平一直十分激动。他真正明白了知识分子的价值,明白了“科学家”的含义。他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于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并且深受鼓舞。

随着袁隆平的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杂交制种技术已从技术人员手里转移到了寻常百姓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许多农民每当看到杂交稻田“金镶边”、“银镶边”的夏收景象时,都异口同声地赞扬杂交稻是“幸福稻”、“翻身稻”!

湖南省有一位农民十分高兴地说:“我们解决吃饭问题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这位农民说出中国亿万农民的心声。

在过春节的时候,一些农民怀着对袁隆平的无限尊敬与爱戴,写下这样的春联:

上联:发家致富靠邓小平

下联:粮食丰收靠袁隆平

在农民眼里,袁隆平已经成为能够带领他们发家致富的“米菩萨”,种植“三系”杂交稻逐渐成为千百万农民的生财之道。

袁隆平和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深入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自1976年至1988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荣获特等发明奖

1981年5月5日,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发明奖励条例》,对籼型杂交水稻这项重大发明进行认真的评审。

评选委员会根据《发明奖励条例》第七条,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发给奖状、奖章和奖金10万元。

1981年6月6日,正值火热的夏季,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在北京联合召开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

大礼堂里,掌声雷动,花团锦簇。

这次授奖大会由国家农委副主任张平化主持。

国家科委副主任武衡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给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的贺电,贺电全文如下:

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籼型杂交水稻是一项重大发明,它丰富了水稻育种的理论和实践,育成了优良品种。在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的领导下,大力协作,密切配合,业已大面积推广,促进了我国水稻大幅度增产。

为此,特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参加发明、推广这项成果和参与组织领导工作的科技人员、农民、干部致以热烈的祝贺。

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有力地表明科学技术成果一旦运用于生产建设,能够产生多么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殷切期望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继续奋进,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务院

1981年6月6日

在授奖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给获奖者颁发奖状、奖章和奖金,袁隆平代表全体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科技人员上台领奖。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鲜花的簇拥下,袁隆平十分郑重地从方毅手中接过奖状、奖章和奖金。

这时候,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的袁隆平,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方毅在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上说:

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丰富了水稻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在国际上遥遥领先,为中国争得了荣誉。美国、日本、印度、意大利、苏联等1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杂交水稻的研究已有10多年的历史,但都还处在实验阶段,而我们是走在前面了……

袁隆平在授奖大会上表示,要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把荣誉当做动力,去攀登新的高峰。

1981年6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袁隆平获奖的消息,同时发表了《争当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勇士》的社论。

社论高度赞扬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发扬主人翁的责任感,埋头苦干,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为国争光的精神。

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担任主任,他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杂交水稻科学研究的核心人物。

在袁隆平的率领下,杂交水稻科研队伍齐心协力,加快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步伐。

三、推广杂交水稻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鲜花的簇拥下,袁隆平十分郑重地从方毅手中接过奖状、奖章和奖金。

●在过春节的时候,一些农民写下这样的春联:发家致富靠邓小平,粮食丰收靠袁隆平。

●袁隆平说:“杂交水稻虽然已成功地应用于生产,但它还有缺点,也还有很大潜力,需要继续努力去改进和完善……”

● 推广杂交水稻

攻克制种高产难关

杂交稻“三系”配套已经完备,高产优势也已经呈现在眼前,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当年,他们制种试验田的产量很低,每亩生产杂交种子只有5�5公斤。

如果按这种产量来计算,那么,平均每公斤种子要达到73公斤普通稻谷的比价,也就是说,这种种子的价格应该是常规稻种的73倍。虽然杂交稻的用种量只需常规稻的20%,但是单位面积的种子成本还是要高于常规水稻70倍以上。

如此昂贵的稻种,农民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农民如果不接受,推广杂交水稻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因此,提高制种产量,又成为袁隆平科技攻关的新课题。

这一新课题能否攻克,成为杂交稻能否大面积推广的关键。

这时,反对研制杂交稻的人又有了新的话题,他们说:“水稻是白花授粉作物,花粉量少,花粉寿命短,柱头弱小,且多数品种不外露,每日开花时间短,这些特征都不利于异花授粉,因此制种产量非常低,难以大面积推广。”

袁隆平在“制种低产论”面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当时,袁隆平的一个学生唉声叹气地说:“难啊,干成一件事真是难啊!”

袁隆平对他的学生们说:

一个人的一生,顺利是相对的,不顺利是绝对的。我们应该有走向成功的决心和信心,也应该有承受坎坷、承受不幸的勇气。如果我们能够把前进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化做动力,我们就会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袁隆平环视一下周围的学生,又接着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真正打败我们,除非自己打败自己。在挫折面前,一定要激流勇进。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前奏,总结了失败的教训,也就将要看见成功的背影了。

没有挫折与失败,我们就不会懂得成功的艰难,就不懂得奋斗的可贵。

袁隆平面对“制种低产论”者的嘲笑,丝毫也没有畏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制种高产这一关。

此时,袁隆平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最低限度需要多高的制种单产,才能开始使种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都有利可图,从而开始乐于接受杂交水稻。

从此,袁隆平不分昼夜地守护在自己的制种田里。在如火的烈日下,在狂暴的风雨中,他也不肯躲避。他戴着一顶破斗笠,在制种田里,忘我地观察着,思索着……

袁隆平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高低,与花粉数量虽然有关,但主要并不取决于花粉数量,而取决于父、母本扬花的时间能否一致,即双方能否在花期相遇。

袁隆平知道杂交水稻是异花授粉,父、母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品种,因此,彼此的生长发育时间肯定会有一定差别。

此时,袁隆平意识到如果母本和父本的花期一早一晚,不能同时,那么,父本散发的花粉再多,也是白搭。

昏黄的灯光下,袁隆平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他断定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袁隆平忽然扔下铅笔,在桌子上猛拍一掌,站起身来,欣喜若狂地叫醒了所有正沉醉在梦乡的湖南组科技人员,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了每一个人。

接着,袁隆平兴奋地对大家说:“我们从明天

开始,就必须认真研究气温、水肥、土壤,以及叶龄等等与杂交制种的父、母本花期之间的关系,摸清父、母本之间的生长和开花习性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然后准确地计算出它们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从播种到开花所需的不同生长期,以及开花、盛花和谢花的具体时间。”

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袁隆平,认真地听着他说的话。

袁隆平环视一下大家,又接着说:“以后,我们要依据它们的不同生长期,采取父、母本分期播种的办法,以及利用温度、水肥和施用生长激素等办法来调节它们的花期,使它们尽可能完满地重合。为了防止万一调节无效,我还想到一个办法:除父、母本分期播种之外,我们还可以围绕着母本的开花、盛花和谢花时间,再将父本也分三期播种,分别把三批父本的盛花期,连接不断地对准母本的开花、盛花和谢花时间,这样,即使第一批父本的盛花期没有和母本的盛花期重合,第二批、第三批,总有一批能重合。这样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这是今后我们必须紧紧把握的第一条准则。”

大家都鼓掌叫好,袁隆平面带微笑,又接着说:“我还制定了第二条准则,以前你们以为制种产量低是因为花粉不足,主张多栽父本,那是不对的。在一定的单位面积内,多栽父本,就必然要少栽母本;父本过多浪费土地和花粉,母本少了,果实就少,同样影响产量。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科学计算花粉足够的前提下,尽量少栽父本,多栽母本……”

大家都惊讶地望着袁隆平,对他这种大胆的想法感到吃惊。

袁隆平正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之中,他从容不迫地接着说:“过去你们以为把母本栽得离父本越近越容易受粉,我现在想到这也不对;花粉飘散也会有一个死角,母本离父本太近,正好处在死角里,反而受不到粉。因此,我认为正确的栽法应该是母本成畦,父本成行,排列成阵,这样才能确保母本均匀受粉……”

袁隆平说完自己的这些想法,才感到有些口渴,他端起面前的茶杯,一饮而尽。

大家却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变得毫无睡意了。

1975年春,湖南省协作组培植的27亩制种田,平均亩产29公斤,其中高产亩产超过50公斤。

1977年,袁隆平系统地总结了制种攻关的实践经验,写出《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这篇重要论文。

这篇论文发表以后,在科学界引起极大的关注。

从此,袁隆平正式确立了杂交水稻制种的科学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宣告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初步成型。

随着时光的推移,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掌握杂交稻制种高产的方法越来越熟练。他们依据杂交稻不同的生长期,采取父本与母本分期播种的办法,并采取调节温度、控制水肥、施用生长激素等办法,调整父本与母本之间的花期,使之尽可能完满地重合。

于是,杂交水稻大面积高产制种的时机成熟了。

1976年,袁隆平将试验范围进一步扩大,而各个试验点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一般每亩增产稻谷50公斤至100公斤,比当地优良常规稻种子增产20%以上。

到此时为止,袁隆平初步探索出一条杂交水稻制种高产之路。袁隆平认为,只要认真做到,就可以选育出一批兼具营养优势和生殖优势的优良组合,就可以做到制种高产。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仔细观察,又发现父、母本花器包颈的问题。

起初,他们用人工割叶和剥包的办法来解决,效率很低。

这时,罗孝和想到“920”对植物细胞有伸展作用,他就试探性地在父、母本抽穗扬花阶段,适时喷施“920”,结果,他高兴地发现母本包颈少了,颖花外露增多了,穗形松散了,开颖角度也加大了,有效地增加了授粉的概率。

罗孝和的这一发现,使袁隆平十分欣喜。

就这样,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大面积推广的序幕,并把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迅速推向全国,为中国农民带来了杂交水稻大面积高产的希望之光……

1975年冬天,湖南省组织8000人,任命袁隆平为技术总顾问,赴海南制种3�3万亩,隆重地拉开全国大规模在南繁制种的序幕。

制种的结果让人们万分欣喜,首次试种,亩产即普遍超过5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150公斤。

杂交稻遍地开花结果

1976年,杂交水稻先是在湖南,随后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果。

当年推广208万亩,增产幅度全部在20%以上。试种杂交水稻的农民无不喜笑颜开,称赞杂交水稻是黄金水稻。

贵州金沙县农业局技术员张本,是袁隆平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分配在贵州省农科院,1957年被打成“右派”,妻子也与他离婚了,他被流放到金沙,挂名在县农业局,实际长期在某大队接受劳动改造。

1975年,袁隆平得知张本的遭遇以后,叫助手寄给张本2�5公斤“南优2号”种子。

1976年,张本按照袁隆平在来信中交代的技术规程,将种子播下,再栽插成2�5亩试验田。

当地农民看到张本独特的栽种方工,都嘲笑他。但到验收时,这些奇妙的水稻,亩产居然高达850公斤,比常规稻亩产翻了一番多,当地农民都惊得目瞪口呆!

该县县委书记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亲自来视察,然后,他十分尊敬地邀请袁隆平赴金沙“传经送宝”。

袁隆平来到该县以后,受到很高的待遇,连上厕所都有警员跟随。还有年轻漂亮的女服务员递烟递茶递手巾,随侍左右。

袁隆平从未享受过如此隆重的礼遇,他反倒被弄得很不自在。

此时,袁隆平的同学张本也身价大增,他被任命为县农科所所长,还娶了一个漂亮的媳妇。

袁隆平用5斤杂交稻种子,拯救一名老同学跳出苦海的故事,一时成为人间的传奇故事。

没过多久,杂交水稻以其不可抗拒的巨大魅力,成了广大农民争相购买的神奇稻种。

袁隆平也受到广大农民的高度赞扬,声望一天比一天高。

1977年,《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发表袁隆平的学术论文《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与理论》。他在这篇论文中这样写道: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地向世界宣告,这项工程技术已由我国先于世界正式完满地研究成功,并同时先于世界投入实际应用。

……

植物有无杂种优势,并不取决于它们固有的生殖方式,水稻和其他植物的杂种优势,受共同的规律所支配。水稻有无杂种优势或优势大小,关键在于选配亲本。这与异花授粉植物具有很大的共同性……

在这篇论文中,袁隆平认真总结了10多年来研制杂交水稻良种的丰富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阐明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他还有力地批驳了持“显性学说”观点的某些学者。

与此同时,袁隆平也详细地论述了选育杂交水稻“三系”的基本原则。他在文章中写道:

从选育水稻“三系”和利用其杂种优势的目的出发,我们要求的不育材料应该是所谓核质互作型,因为这种类型比较容易做到“三系”配套。而用远缘杂交进行的所谓核置换,是创造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的有效方法。

并非一切远缘杂交的核置换都能造成雄性不育和实现“三系”配套……运用核置换方法求取雄性不育和“三系”配套的实现,必须把握两点:一是亲缘关系的远近要适度;二要以在系统发育上处于低阶段的品种做母本。

……

这篇论文的发表,对于杂交水稻的发展、扩大“三系”杂交稻的成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977年8月上旬,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党和政府提出重视教育、重视科技人才的问题。袁隆平听到这个消息后,深受鼓舞,他预感到科学的春天即将来临……

1978年2月,袁隆平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赴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78年3月,春天的北京披上了美丽的春装。春风拂面而来,浓浓春意令人陶醉……

就在这时候,袁隆平怀着兴奋的心情步入全国科学大会的会堂。

这次科学大会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科学门类的2000多位科学精英。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致辞中说:

我们得到了第二次解放……科学的春天来到了。

在这次科学大会上,党中央发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伟大号召。

在这次科学大会上,方毅作了《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规划和措施》的报告,他要求:

在全面安排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把农业、能源、材料、电子计算机、激光、空间、高能物理、遗传工程8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领域放在突出的地位,做出显著的成绩,以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显然,在这次大会上,党和政府已经把农业摆在突出的位置。

抓农业,主要是抓粮食。水稻产量在我国居粮食产量的首位,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就将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摆在最突出的位置上。

在这次科学大会上,袁隆平一直十分激动。他真正明白了知识分子的价值,明白了“科学家”的含义。他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于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并且深受鼓舞。

随着袁隆平的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杂交制种技术已从技术人员手里转移到了寻常百姓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许多农民每当看到杂交稻田“金镶边”、“银镶边”的夏收景象时,都异口同声地赞扬杂交稻是“幸福稻”、“翻身稻”!

湖南省有一位农民十分高兴地说:“我们解决吃饭问题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这位农民说出中国亿万农民的心声。

在过春节的时候,一些农民怀着对袁隆平的无限尊敬与爱戴,写下这样的春联:

上联:发家致富靠邓小平

下联:粮食丰收靠袁隆平

在农民眼里,袁隆平已经成为能够带领他们发家致富的“米菩萨”,种植“三系”杂交稻逐渐成为千百万农民的生财之道。

袁隆平和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深入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自1976年至1988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荣获特等发明奖

1981年5月5日,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发明奖励条例》,对籼型杂交水稻这项重大发明进行认真的评审。

评选委员会根据《发明奖励条例》第七条,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发给奖状、奖章和奖金10万元。

1981年6月6日,正值火热的夏季,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在北京联合召开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

大礼堂里,掌声雷动,花团锦簇。

这次授奖大会由国家农委副主任张平化主持。

国家科委副主任武衡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给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的贺电,贺电全文如下:

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籼型杂交水稻是一项重大发明,它丰富了水稻育种的理论和实践,育成了优良品种。在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的领导下,大力协作,密切配合,业已大面积推广,促进了我国水稻大幅度增产。

为此,特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参加发明、推广这项成果和参与组织领导工作的科技人员、农民、干部致以热烈的祝贺。

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有力地表明科学技术成果一旦运用于生产建设,能够产生多么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殷切期望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继续奋进,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务院

1981年6月6日

在授奖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给获奖者颁发奖状、奖章和奖金,袁隆平代表全体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科技人员上台领奖。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鲜花的簇拥下,袁隆平十分郑重地从方毅手中接过奖状、奖章和奖金。

这时候,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的袁隆平,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方毅在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上说:

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丰富了水稻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在国际上遥遥领先,为中国争得了荣誉。美国、日本、印度、意大利、苏联等1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杂交水稻的研究已有10多年的历史,但都还处在实验阶段,而我们是走在前面了……

袁隆平在授奖大会上表示,要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把荣誉当做动力,去攀登新的高峰。

1981年6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袁隆平获奖的消息,同时发表了《争当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勇士》的社论。

社论高度赞扬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发扬主人翁的责任感,埋头苦干,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为国争光的精神。

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担任主任,他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杂交水稻科学研究的核心人物。

在袁隆平的率领下,杂交水稻科研队伍齐心协力,加快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步伐。

点击获取下一章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