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5 10:47:16

●刘镇武爽朗地说:“我们进驻香港后,坚持依法治军,依法执行职责,我们要让祖国人民和香港同胞放心、满意。”

●王继堂接着说:“实行轮换制,基层官兵每年都要轮换一次,机关的军官在港内的正常服役时间是3至6年,满6年必须轮换出港。”

●张仕波强调:“进港官兵继承、弘扬驻港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驻港部队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 驻防风采驻港三军首长谈驻防

一支精锐的部队必然有一群优秀的统帅,解放军驻港部队几任司令员,都是文武双全、智勇双全的将领。

驻港三军主帅对驻军香港都有着切身的体验。

驻香港部队首任司令员刘镇武,任职期间从1997年7月1日至1999年3月。

刘镇武上将于1997年7月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率部进驻香港,任驻港部队司令员、党委副书记。

早在1995年11月,江泽民在深圳视察了组建中的驻港部队,详细询问了官兵的学习、训练和生活情况,亲笔题词:

保持人民军队本色,维护香港繁荣稳定。

驻港部队的组建,就是按照江泽民提出的“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体要求进行的。

谈起一年来的体会,他坦诚地说:

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在香港获得成功实践。从香港的平稳过渡、顺利回归,以及一年来的实践,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决策不仅赢得了600多万香港人民和12亿中国人民的拥护,而且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赏。有幸在香港亲自实践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方针,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我们全体官兵的确感到无尚光荣。

据刘镇武介绍,部队进港后,为进一步熟悉有关的法律知识,提高了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认真抓法律的学习。首先是学习《基本法》,其次,认真学习《驻军法》,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再次是学习香港法律,适应香港法制社会的要求。还要遵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因此,驻军要履行法律职责,就必须熟悉和掌握香港的有关法律。

“为了学好有关法律,驻军除了授课学习外,还搞了法律知识比赛,有些条文,官兵们还可以背诵呢!”刘镇武夸起兵来,自豪之情从心底发出,不愧是带兵的人。

回首过去的一年,他爽朗地说:

我们不但按法律办事,而且严格执行军队的条令条例、纪律及军委总部的规定,按照从严治军的方针,维护纪律严明的形象。如果出现涉法纠纷,我们严格依法办事。总之,我们进驻香港后,坚持依法治军,依法执行职责,我们要让祖国人民和香港同胞放心、满意。

展望未来,刘镇武充满信心地表示,驻港部队将继续按照中央军委指示依法治军,认真履行保卫香港安全和稳定的崇高职责,让香港这颗东方明珠更加光辉灿烂。

驻香港部队第二任司令员熊自仁,任职期间从1999年3月至2003年1月。

熊自仁中将于1994年调任解放军驻港部队政委。1999年任解放军驻港部队司令员。

熊自仁按照江泽民“五句话”的要求,为铸造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原司令员刘镇武一道,向部队提出了“使命重于泰山,纪律重于生命,形象代表国威军威”的庄严口号。

军营里到处可看到“只争朝夕,不辱使命”8个大字。全体官兵学习和训练的热情高涨。他们把黑天当白天,雨天当晴天,一天当两天,争分夺秒,士气如虹。部队表现出的高素质、高水平堪称全军乃至世界一流。“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名不虚传。

1999年3月23日,当广州军区司令员陶伯均上将专程抵达香港宣布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关于驻港部队领导人调整的命令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设宴祝贺熊将军履新,特区政府主要官员出席了晚宴。

新任驻香港部队司令员熊自仁将军表示,香港驻军将一如既往地依照基本法、驻军法履行神圣使命,处理好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关系,为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驻香港部队第三任司令员王继堂,任职期间从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

王继堂中将对自己来驻港部队,感到很光荣,但是也感到担子很重,因为驻港部队是一支特殊的部队,所以使命神圣责任重大。

针对香港社会制度的特殊性,王继堂上任后,驻港部队开始推行“条例法规月”活动,每月上好一堂法制课,每周组织一次条例学习,这既强化了官兵遵纪守法的意识,也使大家熟悉掌握了各种法律法规。

1964年,18岁的王继堂考入解放军测绘学院,从他走进校门的那一天,他就成为了一名军人,在王继堂40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曾经参加过两次作战,先后3次荣获三等功。

在驻港部队进驻香港之后,与特区政府一直是“互不隶属,互不干预”,但是又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关系。为了与特区政府和市民建立良好的关系,驻港部队每年都要定期与特区政府进行非正式座谈,及时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先后组织13次军营开放,接待香港市民20万人次,多次组织官兵与香港大学生开展文体联谊活动。从2005年开始,驻港部队和特区政府有关机关联合推出一项为期10多天的香港青少年军事夏令营活动。

王继堂说:

他们用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进行表演,向学校的老师和家长们汇报。老师们和家长们非常高兴,而且通过这个活动,这些青少年和我们的官兵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他们走的时候都是抱头痛哭,不愿意离开。

在香港刚回归之际,香港的主流媒体对驻香港部队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做过社会调查和民意调查。当时,只有37%的香港人表示赞同或认可。这种调查每年都搞,2008年的调查显示,市民对驻香港部队的认同率已经高达93�7%,对驻香港部队的满意率达到了71%,这是一个很高的比率了,可以说驻香港部队通过10年的努力,在香港市民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王继堂说:

一批又一批官兵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实际在他们这个基础上我们驻港部队才能够前进,才能够发展。那么我也同样有这个责任要不断地打牢驻港部队建设的基础,为后来人创造一个很好的发展的条件。这几年工作我应该讲,感谢我们驻港部队的全体官兵,他们为驻港部队的建设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也感谢香港特区政府、香港政府的各界人士和香港市民对我们驻港部队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很多人都羡慕驻香港部队的官兵,因为他们在最繁华的都市,领略最绚烂的生活,殊不知在驻香港部队中,这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为了香港的安定繁荣,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其实,这些战士们,在王继堂的眼中都是孩子,但是为了香港的稳定和繁荣,他时刻鞭策官兵们,用职责保卫家园。

驻香港部队第四任司令员张仕波少将,从2008年1月开始担任该职。

除每年组织三军联合军演、反恐维稳演习、海空巡逻、抢险救灾等,部队还与特区政府共同组织海空难搜救演习、军警联合救援演练,增强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总结这支曾受中央军委通令嘉奖的部队的成绩,张仕波认为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1、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2、始终围绕使命任务,大力加强军事训练;3、始终坚持依法从严治军;4、始终坚持服务部队建设的原则;5、始终严格执行《基本法》、《驻军法》等。

经过12年“长考”,成为“香江保护神”的驻港部队,威武、文明、亲民之师的良好形象已深植港人心中。魏品凤的中国心香港情

1990年3月,年仅19岁的魏品凤从保靖县应征入伍。这个十足山里娃味道的“新兵蛋子”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在他的军人生涯里,会有机会到香港当兵,成为“一国两制”的践行者。这次经历,使他的心中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香港情”。

从入伍那刻起,魏品凤就从严要求自己,各项业务技能都能拔尖。1992年,他被送入军校学习,1995年军校毕业后,被任命为广西军区某团三连的一个排长。

1996年底,广西军区上级派人到全区范围内挑选两个排长调入驻港部队深圳基地,魏品凤高兴得几晚都没睡着觉,对自己来说,能加入驻港部队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

一切都是那么顺利,身高1�75米的他以过硬的政治、军事素质和良好的形象被军区选中,1997年1月调入驻港部队深圳基地教导团某连任排长。

当年的驻港部队深圳基地是一个人才与物资的大本营,是为即将进驻港内的部队提供人员供应和物资支持。能来到这里,基本上可以说有一只脚已经踏入香港了。魏品凤与其他战士一样,天天都想着能成为首批进驻香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

由于驻港部队深圳基地离香港很近,几乎就是隔桥相望,只要是天气好的夜晚,魏品凤就与几个玩得好的战士爬上深圳基地总部29层高的大楼顶,从那遥望香港。

然而,好事多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当天,魏品凤没能加入首批进驻香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但他没有丝毫的怨言,仍然深深迷恋着那块对他来说神秘的热土。

1999年,魏品凤成为基地某连指导员,专门负责培训驻港部队新兵和干部的培训任务,看着自己培训的兵比自己先进入香港,他用当时流传在基地的一句话说:“我不进入也光荣。”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1月,魏品凤奉命选调入驻港内部队,终于如愿以偿踏上了这块让他魂牵梦绕的土地。同时,他也感到自己身上有股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在香港这个大都市里,自己的一言一行将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了解中国大陆的一个窗口。车子将魏品凤带到了新围兵营担任指导员,责任主要是驻港内部队军官的培训。

2003年,他又被调到昂船洲驻军通讯站担任机关协理员,主要职责是从事党组织的建设,对干部战士进行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

魏品凤在香港的两年时间里,基本上都是在营区内活动,除了每年的探亲假回乡以外,还有一定期限的休假。但是魏品凤基本放弃了所有其他休假的机会,除了外出办公事外,真正能在香港大街上玩耍的时间,他屈指而算仅仅就两天时间。

就那两天时间还是因为要陪他老婆,原来那年,魏品凤的妻子专门到香港去探亲看望他。据魏品凤说,像他这样放弃了假期的人在驻港部队中屡见不鲜。

由于工作职责原因,魏品凤接触最多的就是普通战士们和兵营内负责打扫卫生的大娘们。其实说句老实话,兵营内的内务工作一直都很规范,地面随时都很干净,大娘们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为营区内的那几棵树清扫树叶。

当时营区士兵的收入就是400至500港元,而大娘们的收入是800至1000港元,收入悬殊之大让人瞠目结舌,当时有人就开玩笑说,那些大娘们拣的不是树叶,而是黄金。

面对类似这样的问题,魏品凤对战士们进行系统的教育,通过交流他发现,其实战士们思想很单纯,在战士们的心里,这身军服所代表的大于其他的一切。

2003年,“非典”疫情在全国爆发,由于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在香港有效地控制了“非典”疫情。自此开始,香港市民对中央政府越来越信任,并急切地希望通过驻港部队去了解祖国。

魏品凤所在的营区接待了一万多名香港市民,他们的心就这样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2004年,从香港回到广西南宁军分区干了一年多时间,魏品凤正式被批准转业,来到州劳教所戒毒大队当副队长,负责管教工作。

现在魏品凤生活十分幸福,除了贤惠的妻子以外,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他也经常想起自己在香港的那段日子,在平常的生活中和工作上,魏品凤还保留了相当的“驻港部队军人”的痕迹。用他身边同事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政治敏感性高,工作作风雷厉风行,相当注重自己形象仪表”的军人。

在魏品凤心里,自己的“香港情”很深很厚,退伍这么久了,自己还是经常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去关注香港发生的变化。

魏品凤说:

作为一名驻港部队退伍军人,我和香港有很深的情缘,大陆和香港同胞都有一颗中国心,希望香港永远繁荣昌盛。我爱你,香港!张杰从培训向培育跨越

凡领略过驻港部队官兵风采的人,无不为这个高素质军人群体而感佩。这支部队的战士有一所共同的“母校”,即驻港部队某教导团。这个团的团长被尊称为“校长”。张杰曾担当重任。

张杰刚任团长就遇到了一件棘手事。当时,刚刚退伍的湖南岳阳籍战士小王的母亲打来电话,说小王回家后不到一个月便因为和人打架受到处罚。按说,战士小王在部队表现是不错的,入伍第一年便入了党,被团里评为训练标兵、优秀士兵,进港工作后还获得嘉奖一次。按说,在部队表现这么好的青年回到地方应该大有作为,怎么又会这么快就违法乱纪呢?

在战士离开团队前后表现截然不同的问题上,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战士思想多元、不确定性大,只要管好他们在团队和驻港时的表现就行了。张杰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一种行为决定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决定一种性格,一种性格决定一种命运。我们干部不仅要对战士在营区里的行为负责,还要想办法在战士心中铸起一道无形的“荣辱墙”、“道德线”,使规范自我行为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意识延伸到营区外。

随后,团党委一班人在新战士中集中组织了一次调查,发现,作为“80后一代”的新战士,有不少人对部队所处的特殊环境和担负的神圣使命认识不足,对训练生活的艰苦性思想准备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够强。针对这些新情况,张杰提出从改善团队环境入手,通过不断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战士高尚的思想道德追求。

不久,团里便在官兵宿舍和饭堂之间修建了632米的文化长廊,镶嵌上76块宣传栏,涉及党的光辉历程、人民军队组成、团队历史、道德规范、香港简介等16个方面的内容。展出图片3000多张,文字10余万字。长廊还在专门位置摘录了《基本法》、《驻军法》和《海关法》的部分条款,体现了驻港部队做遵纪守法模范的特殊要求。20多幅战斗精神挂图、“八荣八耻”和“八个良好风气”的内容也在长廊显著位置被突出出来。

当兵前曾在东莞、深圳打过工,信奉“享受人生”信条的战士吕成作,入伍不久,便由于训练任务繁重,心理压力大,闹着要回家。

张杰认为,小吕这种思想在新战士中有一定市场,应该帮助他提高认识,带动和影响其他战士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追求。他主动与小吕结成对子,利用周末单独带着他来到文化长廊参观,用雷锋、李向群的英雄事迹和驻港官兵坚定政治信仰、履行防务职责、树立良好形象的感人事迹引导小吕的思想走向。每隔几天,张杰还抽出时间到连队看望他,陪他聊天、下棋、读书看报,时常与他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下来,小吕终于调整了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连队训练中去。后来小吕成为香港驻军“五星级哨兵”中的一员,还被评为“优秀士兵”,他感慨地说:“张杰团长不仅是训练了一名战士,更是培育了一个人。”

育人观在官兵的头脑中扎了根,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张杰与党委“一班人”一道,在战士中广泛开展谈心活动,组织神圣使命、军人道德、法纪法规、心理疏导等内容的教育,修缮了团史馆和文化活动中心,把团拜、游园、文艺晚会、歌咏晚会、电影晚会、茶话会和书画、球类、棋类比赛等制度化、规范化,营造良好氛围,在点滴中培育战士文明素养。在从团队退伍和选调进港的近6000名战士中,无一人发生严重违纪问题。

原三营海军战士小魏家在农村,父亲病危,妹妹辍学。张杰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组织全团官兵开展“捐款献爱心”活动,很快就解了小魏的燃眉之急。有的干部认为团领导关心战士的疾苦,这么快就解决了战士的实际困难,事情到此应该算是结束了。

张杰却不这么认为,他认识到:像小魏这样家庭有困难的战士还有不少,每个人的困难都靠捐款来解决不现实,再说,有限的捐款也只能暂时缓解战士的家庭困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战士离开部队以后怎么办呢?

张杰召集团党委“一班人”商量,决心把团队真正建设成为一所大学校、大课堂,而不仅仅是所“训练营”。让从这儿走出去的战士,人人都能掌握几门实用的生存技能,都有比较过硬的资格证书。把“驻港精兵”培育成为“社会精英”。

在张杰的倡导下,团里专门聘请一五七医院的心理专家为专职辅导员,定期给战士们开设讲座、释疑解惑,帮助战士们确立“机遇面前平等竞争、生活面前平等相处”的基本生活准则;团里还和深圳市劳动局合作,办起了“两用人才”培训班,定期开设计算机、商务英语、保安和文秘等近十个学习专业,共培训学员近2000人,其中有1400余人次拿到了各类资格证书。

除此之外,张杰还亲自跟深圳市几家著名的大型企业联系,邀请他们每年老兵退伍前夕,来团里举办专场招聘会。有近600名战士留在自己的第二故乡――深圳工作生活。涌现出了像在深圳招商银行担任骨干的刘桂池、在东莞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的党敏等一大批退伍战士的先进代表。

一次,驻香港部队某部原指导员姜青其和司机唐辉到电脑城买电脑,店老板一听说是驻港部队的,又是上茶,又是点烟,希望能帮忙从香港带点电脑内存条过来,每条给20元报酬,并当场提出送一台高性能笔记本电脑作为定金,被两人严辞拒绝。

这件事让张杰沉思了许久。驻港部队在“一国两制”特殊条件下执行任务,各种考验严峻而现时。无论是平时站岗执勤,还是日常工作生活,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违规违法,甚至演化为政治问题。对于一名普通驻港官兵,在平凡岗位上要想做出突出贡献难,但要给祖国和军队抹黑却可能就在不经意之间。

“团队军事训练年年100%是不是就等于战士政治考验个个合格?考场合格能不能算作考验合格?”张杰在常委会上一连摆出了两个疑问。

团党委“一班人”决定从坚定战士理想信念着手,把军事技能的考核和政治信仰的考验并重。张杰亲自带领机关的同志研究如何把党的创新理论给战士们讲深讲透。他坚持每周参加一个连队的理论学习辅导课,和战士们一起谈体会、记笔记,参加读书演讲、专题讨论和体会交流等。

他还组织从港内交流出来的干部,结合亲身经历给战士们讲驻港官兵是如何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复杂环境考验的典型事例。

从该团走出的数千名战士身上发生着数不清的精彩故事:义勇救人、智擒偷渡客、拾金不昧、拒带走私品等等,不胜枚举。战士们几乎每天都会在自己的驻港经历中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考验,正是凭着在团队时确立的坚定政治信仰,才保证了他们能够经受各种考验,永远做合格士兵。汽车连官兵练微笑练手势

在汽车连里,官兵们有一项特殊的训练,即微笑训练。一开始,连队并没有这项训练项目。

战士马炜第一次进港执行任务时,他和排长过落马洲管制站,报完关,对方是个老警察,很关切地问,“这位驾驶员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啊,带病开车很危险哦。”

这一问题让带车排长愣住了,交谈后才知道,海关人员误把驾驶员的严肃当成了不高兴。

马炜从小就不爱笑。这以后,他把小镜子揣在身上,每次装卸完物品要上车时,就掏出小镜子来照着,笑一笑。这个练习微笑的经验后来被汽车连总结推广。

从那之后,连队上起了“微笑”训练课。每天出操归来,大家都要到军容镜前照一照、笑一笑。

事实上,每个进驻香港的新兵差不多都会遇到地方文化、礼节差异带来的困扰。从1997年开始,香港这块土地上,陆陆续续停留过几批解放军战士的身影。他们都无法忘怀驻守香港的那段日子。

训练了微笑,还要训练挥手。据官兵们说,在香港,让车、过关、见到警察大家都会挥挥手,是一种习惯的礼节。

马炜已经退伍了,但他仍然怀念在汽车连的日子。他回忆自己刚到汽车连不久,曾连挨两次批评。

第一次是跟班长去香港过安检,班长跟香港警察微笑挥手,受班长提醒,马炜也伸开5个手指头,朝车窗外晃了晃。回来后,他就挨了批。

原来,老兵们跟空姐学来的挥手姿势都很标准:拇指张开,其余4指并拢,晃动两三下,动作干净利索,“我的手松垮垮的,像个小孩。”

官兵们最初做起来有些不自然。官兵们经常出车回连队了,还对着军容镜比划着挥手的动作,直到自己在香港路上自然主动地向警察挥手。连长李延庆说,他们这是入“香”随俗。李清平难舍的香港情结

李清平曾是驻港部队1997入港的战士,当年在香港石岗村军营值勤,退伍后当了扬州人寿保险公司理赔员。

1997年香港回归,在威武雄壮的驻港部队中有整整100名扬州籍战士,李清平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说:“1994年,听说驻港部队在扬州征集100名战士,我迅速报了名,最后以过硬的政治和身体素质应征入伍。”

新兵连训练结束,李清平被选进驻香港部队步兵旅侦察连,驻扎深圳同乐军营进行了更加严格的集训。

2007年,当扬州的地方报纸采访李清平的时候,他激动地说:

虽然已经过去10年了,但香港回归那天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我心里永远无法淡忘的回忆。

驻港部队是一个“合成化”军队,训练要求很高。侦察连除进行步兵共同科目如5公里越野、400米障碍、步兵基础射击等训练外,还要开展城市特种作战训练科目,如擒拿格斗、建筑物攀登、侦察兵应用射击、武装泅渡等训练。另外还要学习法律法规和英语。

李清平说:“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准备,1997年,我们已完成所有科目,随时待命进驻香港。”

1997年6月30日,中央军委领导来到驻港部队,代表军委欢送驻港部队入港。李清平说:“在大会召开的过程中,我所在的侦察连有幸担任了保卫军委首长安全的任务,我被委派担任外线警卫。”

大会大约9时开始,军委领导向驻港部队下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的命令,那时全场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

李清平兴奋地回忆着当时的场景,他说:

1997年7月1日凌晨我们做好了进港前的一切准备,3时从深圳同乐军营出发到深圳莲花山地域集结,我永远忘不了出发前指导员对全连战士的动员,他说,这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所从事的最神圣而难忘的一件事,大家必须以饱满的战斗精神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行使对香港的主权,洗刷我们民族的百年耻辱。

李清平说,7月1日上午9时,他随驻港部队如期进驻了原英军的石岗村军营,当他身背武器行进在新界石岗公路边的时候,香港居民都停车观看,显得非常友好。

“10年了,看到香港如此平稳与繁荣,我真的很高兴。”已为人父的李清平告诉记者,他准备带小孩再到香港去走一走,看一看,告诉下一代,他的父亲曾是香港回归的见证者、守卫者。

2006年是驻港部队进驻香港9年来老兵退伍人数最多的一次。当天,驻香港部队陆、海、空三军2000多名服满现役的战士,惜别日夜守卫的香港返回内地,分别在深圳和广州踏上返乡归途。

驻香港部队司令员王继堂、政委张汝成等领导特地赶到深圳和广州火车站为老战士送行。

驻守香港期间,这些老战士恪尽职守,遵纪守法,积极参加了香港特区政府组织的植树造林、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用“爱港亲民”的实际行动,展现了驻港部队“威武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圆满完成了防务职责,为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离开香港前,老战士们通过驻军新闻发言人向香港社会各界致意,感谢香港市民对驻军官兵的关心和支持。许多退伍战士表示,一定要把部队的好传统和好作风带回家乡,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再创佳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2007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千余名战士在出色地完成了履行香港防务任务后光荣退伍了。驻港女兵美丽人生更精彩

“到了部队,就没有男人女人之分,只有军人。”这是黄蓉刚当兵时一位带兵人跟她说的一句话。

一直以来,驻港部队通信站中环机务站三班班长黄蓉也是用这句话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

在军队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女兵总是很少的,驻港部队也不例外。她们是一个特殊群体,但在柔弱的外表下,却是身为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她们的美丽人生,在军营的煅造下更加精彩。

驻港部队通信站中环机务站有40多名女兵。2002年底,高中毕业的黄蓉从广东梅州入伍,第二年4月进港。

作为话务员,背电话号码是基本功。按要求,她们必须记得港内驻军的几千个电话号码。一个月里,她就背会了,在那一批话务员中,第一个上机工作。

话务员在全封闭的环境中工作,每天要接转上千个电话,心理上很紧张。又是一直坐着做事,久而久之,很多人都有腰椎间盘突出。上级首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想方设法为她们缓解压力。设立了活动室,休息的时候,可以下下棋,跳跳健美操什么的,倒也自得其乐。

驻港部队实行严格的管理。偶尔,她们也会有机会到其他军营参观。黄蓉说,这也增加了她们接转电话的直观感受。同时,沿途还能看看香港的风景。

工作上的辛苦,总是被周围上级和战友的关爱取代了。黄蓉笑言,女兵在驻港部队还是很受“宠”的。比如说“三八节”,男兵会帮她们上岗,这等于给她们放假了;她们还可以向炊事班提要求,想吃什么,炊事员都会尽可能满足她们。

“驻守香江的神圣日子,是我一生的荣耀,一生的激励,再见吧,香港……”送行的歌曲响起,女兵黄蓉的眼里充满着泪花。

黄蓉说:

这几年我在驻港部队军营开放、慰问安老中心等活动中接触到了许多香港市民,他们非常关心、爱护驻军,香港各界每年中秋都到驻军慰问官兵,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虽然离开香港了,还会一如既往地关注这片土地,衷心希望香港更加繁荣。

除了话务员,驻港部队的女兵还多集中在驻军医院。

侯玉娟,一个小巧玲珑的女护士,被人们称为“侯一针”,因为她自己经过反复摸索和训练,掌握了一套“无痛注射法”,效果很好。连接受过她的护理服务的前外交部长李肇星都夸赞她,还把自己的诗集题签送给她。

驻军医院主要担负为驻港三军提供预防、医疗、保健一体化服务,同时,还肩负战备卫勤保障任务。

2006年11月,驻港部队与香港警务处首次举行军警联合海上搜救演习。侯玉娟是驻军唯一一名参与救援的女护士。为防止晕船呕吐带来的麻烦,她粒米未进。演习开始后,她精神抖擞,和大家一起,演练了船上伤员急救、直升机紧急危重伤员等全部救援科目。

侯玉娟说,在驻港的第三年里“收获很大,感触很多”,驻港部队的每个官兵都是优秀的,而且很有团队精神。每个加入到这个集体的人都会很快融入到里面,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她说,“驻港部队是一个大熔炉,让我对军人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24岁的侯玉娟还把自己嫁给了军人。丈夫现在广州。她笑言,和丈夫相识后,只见过3次面。“我们的恋爱是在电话线上。”

香港,在所有驻港过的老兵心里,都留下了永久的珍贵的记忆……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解放军进驻香港前后》胡恒芳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进驻香港》王亚宁主编长征出版社

《香港驻军十年》苏玉光节延华陈道阔著解放军出版社

《驻军香港》张波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旗耀香江:“香港驻军模范红二连”纪实》广州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编白山出版社

《从大渡河到香江:“香港驻军模范红二连”纪实》广州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编印长征出版社

四、驻防风采

●刘镇武爽朗地说:“我们进驻香港后,坚持依法治军,依法执行职责,我们要让祖国人民和香港同胞放心、满意。”

●王继堂接着说:“实行轮换制,基层官兵每年都要轮换一次,机关的军官在港内的正常服役时间是3至6年,满6年必须轮换出港。”

●张仕波强调:“进港官兵继承、弘扬驻港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驻港部队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 驻防风采驻港三军首长谈驻防

一支精锐的部队必然有一群优秀的统帅,解放军驻港部队几任司令员,都是文武双全、智勇双全的将领。

驻港三军主帅对驻军香港都有着切身的体验。

驻香港部队首任司令员刘镇武,任职期间从1997年7月1日至1999年3月。

刘镇武上将于1997年7月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率部进驻香港,任驻港部队司令员、党委副书记。

早在1995年11月,江泽民在深圳视察了组建中的驻港部队,详细询问了官兵的学习、训练和生活情况,亲笔题词:

保持人民军队本色,维护香港繁荣稳定。

驻港部队的组建,就是按照江泽民提出的“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体要求进行的。

谈起一年来的体会,他坦诚地说:

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在香港获得成功实践。从香港的平稳过渡、顺利回归,以及一年来的实践,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决策不仅赢得了600多万香港人民和12亿中国人民的拥护,而且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赏。有幸在香港亲自实践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方针,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我们全体官兵的确感到无尚光荣。

据刘镇武介绍,部队进港后,为进一步熟悉有关的法律知识,提高了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认真抓法律的学习。首先是学习《基本法》,其次,认真学习《驻军法》,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再次是学习香港法律,适应香港法制社会的要求。还要遵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因此,驻军要履行法律职责,就必须熟悉和掌握香港的有关法律。

“为了学好有关法律,驻军除了授课学习外,还搞了法律知识比赛,有些条文,官兵们还可以背诵呢!”刘镇武夸起兵来,自豪之情从心底发出,不愧是带兵的人。

回首过去的一年,他爽朗地说:

我们不但按法律办事,而且严格执行军队的条令条例、纪律及军委总部的规定,按照从严治军的方针,维护纪律严明的形象。如果出现涉法纠纷,我们严格依法办事。总之,我们进驻香港后,坚持依法治军,依法执行职责,我们要让祖国人民和香港同胞放心、满意。

展望未来,刘镇武充满信心地表示,驻港部队将继续按照中央军委指示依法治军,认真履行保卫香港安全和稳定的崇高职责,让香港这颗东方明珠更加光辉灿烂。

驻香港部队第二任司令员熊自仁,任职期间从1999年3月至2003年1月。

熊自仁中将于1994年调任解放军驻港部队政委。1999年任解放军驻港部队司令员。

熊自仁按照江泽民“五句话”的要求,为铸造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原司令员刘镇武一道,向部队提出了“使命重于泰山,纪律重于生命,形象代表国威军威”的庄严口号。

军营里到处可看到“只争朝夕,不辱使命”8个大字。全体官兵学习和训练的热情高涨。他们把黑天当白天,雨天当晴天,一天当两天,争分夺秒,士气如虹。部队表现出的高素质、高水平堪称全军乃至世界一流。“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名不虚传。

1999年3月23日,当广州军区司令员陶伯均上将专程抵达香港宣布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关于驻港部队领导人调整的命令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设宴祝贺熊将军履新,特区政府主要官员出席了晚宴。

新任驻香港部队司令员熊自仁将军表示,香港驻军将一如既往地依照基本法、驻军法履行神圣使命,处理好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关系,为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驻香港部队第三任司令员王继堂,任职期间从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

王继堂中将对自己来驻港部队,感到很光荣,但是也感到担子很重,因为驻港部队是一支特殊的部队,所以使命神圣责任重大。

针对香港社会制度的特殊性,王继堂上任后,驻港部队开始推行“条例法规月”活动,每月上好一堂法制课,每周组织一次条例学习,这既强化了官兵遵纪守法的意识,也使大家熟悉掌握了各种法律法规。

1964年,18岁的王继堂考入解放军测绘学院,从他走进校门的那一天,他就成为了一名军人,在王继堂40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曾经参加过两次作战,先后3次荣获三等功。

在驻港部队进驻香港之后,与特区政府一直是“互不隶属,互不干预”,但是又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关系。为了与特区政府和市民建立良好的关系,驻港部队每年都要定期与特区政府进行非正式座谈,及时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先后组织13次军营开放,接待香港市民20万人次,多次组织官兵与香港大学生开展文体联谊活动。从2005年开始,驻港部队和特区政府有关机关联合推出一项为期10多天的香港青少年军事夏令营活动。

王继堂说:

他们用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进行表演,向学校的老师和家长们汇报。老师们和家长们非常高兴,而且通过这个活动,这些青少年和我们的官兵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他们走的时候都是抱头痛哭,不愿意离开。

在香港刚回归之际,香港的主流媒体对驻香港部队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做过社会调查和民意调查。当时,只有37%的香港人表示赞同或认可。这种调查每年都搞,2008年的调查显示,市民对驻香港部队的认同率已经高达93�7%,对驻香港部队的满意率达到了71%,这是一个很高的比率了,可以说驻香港部队通过10年的努力,在香港市民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王继堂说:

一批又一批官兵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实际在他们这个基础上我们驻港部队才能够前进,才能够发展。那么我也同样有这个责任要不断地打牢驻港部队建设的基础,为后来人创造一个很好的发展的条件。这几年工作我应该讲,感谢我们驻港部队的全体官兵,他们为驻港部队的建设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也感谢香港特区政府、香港政府的各界人士和香港市民对我们驻港部队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很多人都羡慕驻香港部队的官兵,因为他们在最繁华的都市,领略最绚烂的生活,殊不知在驻香港部队中,这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为了香港的安定繁荣,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其实,这些战士们,在王继堂的眼中都是孩子,但是为了香港的稳定和繁荣,他时刻鞭策官兵们,用职责保卫家园。

驻香港部队第四任司令员张仕波少将,从2008年1月开始担任该职。

除每年组织三军联合军演、反恐维稳演习、海空巡逻、抢险救灾等,部队还与特区政府共同组织海空难搜救演习、军警联合救援演练,增强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总结这支曾受中央军委通令嘉奖的部队的成绩,张仕波认为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1、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2、始终围绕使命任务,大力加强军事训练;3、始终坚持依法从严治军;4、始终坚持服务部队建设的原则;5、始终严格执行《基本法》、《驻军法》等。

经过12年“长考”,成为“香江保护神”的驻港部队,威武、文明、亲民之师的良好形象已深植港人心中。魏品凤的中国心香港情

1990年3月,年仅19岁的魏品凤从保靖县应征入伍。这个十足山里娃味道的“新兵蛋子”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在他的军人生涯里,会有机会到香港当兵,成为“一国两制”的践行者。这次经历,使他的心中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香港情”。

从入伍那刻起,魏品凤就从严要求自己,各项业务技能都能拔尖。1992年,他被送入军校学习,1995年军校毕业后,被任命为广西军区某团三连的一个排长。

1996年底,广西军区上级派人到全区范围内挑选两个排长调入驻港部队深圳基地,魏品凤高兴得几晚都没睡着觉,对自己来说,能加入驻港部队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

一切都是那么顺利,身高1�75米的他以过硬的政治、军事素质和良好的形象被军区选中,1997年1月调入驻港部队深圳基地教导团某连任排长。

当年的驻港部队深圳基地是一个人才与物资的大本营,是为即将进驻港内的部队提供人员供应和物资支持。能来到这里,基本上可以说有一只脚已经踏入香港了。魏品凤与其他战士一样,天天都想着能成为首批进驻香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

由于驻港部队深圳基地离香港很近,几乎就是隔桥相望,只要是天气好的夜晚,魏品凤就与几个玩得好的战士爬上深圳基地总部29层高的大楼顶,从那遥望香港。

然而,好事多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当天,魏品凤没能加入首批进驻香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但他没有丝毫的怨言,仍然深深迷恋着那块对他来说神秘的热土。

1999年,魏品凤成为基地某连指导员,专门负责培训驻港部队新兵和干部的培训任务,看着自己培训的兵比自己先进入香港,他用当时流传在基地的一句话说:“我不进入也光荣。”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1月,魏品凤奉命选调入驻港内部队,终于如愿以偿踏上了这块让他魂牵梦绕的土地。同时,他也感到自己身上有股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在香港这个大都市里,自己的一言一行将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了解中国大陆的一个窗口。车子将魏品凤带到了新围兵营担任指导员,责任主要是驻港内部队军官的培训。

2003年,他又被调到昂船洲驻军通讯站担任机关协理员,主要职责是从事党组织的建设,对干部战士进行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

魏品凤在香港的两年时间里,基本上都是在营区内活动,除了每年的探亲假回乡以外,还有一定期限的休假。但是魏品凤基本放弃了所有其他休假的机会,除了外出办公事外,真正能在香港大街上玩耍的时间,他屈指而算仅仅就两天时间。

就那两天时间还是因为要陪他老婆,原来那年,魏品凤的妻子专门到香港去探亲看望他。据魏品凤说,像他这样放弃了假期的人在驻港部队中屡见不鲜。

由于工作职责原因,魏品凤接触最多的就是普通战士们和兵营内负责打扫卫生的大娘们。其实说句老实话,兵营内的内务工作一直都很规范,地面随时都很干净,大娘们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为营区内的那几棵树清扫树叶。

当时营区士兵的收入就是400至500港元,而大娘们的收入是800至1000港元,收入悬殊之大让人瞠目结舌,当时有人就开玩笑说,那些大娘们拣的不是树叶,而是黄金。

面对类似这样的问题,魏品凤对战士们进行系统的教育,通过交流他发现,其实战士们思想很单纯,在战士们的心里,这身军服所代表的大于其他的一切。

2003年,“非典”疫情在全国爆发,由于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在香港有效地控制了“非典”疫情。自此开始,香港市民对中央政府越来越信任,并急切地希望通过驻港部队去了解祖国。

魏品凤所在的营区接待了一万多名香港市民,他们的心就这样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2004年,从香港回到广西南宁军分区干了一年多时间,魏品凤正式被批准转业,来到州劳教所戒毒大队当副队长,负责管教工作。

现在魏品凤生活十分幸福,除了贤惠的妻子以外,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他也经常想起自己在香港的那段日子,在平常的生活中和工作上,魏品凤还保留了相当的“驻港部队军人”的痕迹。用他身边同事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政治敏感性高,工作作风雷厉风行,相当注重自己形象仪表”的军人。

在魏品凤心里,自己的“香港情”很深很厚,退伍这么久了,自己还是经常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去关注香港发生的变化。

魏品凤说:

作为一名驻港部队退伍军人,我和香港有很深的情缘,大陆和香港同胞都有一颗中国心,希望香港永远繁荣昌盛。我爱你,香港!张杰从培训向培育跨越

凡领略过驻港部队官兵风采的人,无不为这个高素质军人群体而感佩。这支部队的战士有一所共同的“母校”,即驻港部队某教导团。这个团的团长被尊称为“校长”。张杰曾担当重任。

张杰刚任团长就遇到了一件棘手事。当时,刚刚退伍的湖南岳阳籍战士小王的母亲打来电话,说小王回家后不到一个月便因为和人打架受到处罚。按说,战士小王在部队表现是不错的,入伍第一年便入了党,被团里评为训练标兵、优秀士兵,进港工作后还获得嘉奖一次。按说,在部队表现这么好的青年回到地方应该大有作为,怎么又会这么快就违法乱纪呢?

在战士离开团队前后表现截然不同的问题上,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战士思想多元、不确定性大,只要管好他们在团队和驻港时的表现就行了。张杰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一种行为决定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决定一种性格,一种性格决定一种命运。我们干部不仅要对战士在营区里的行为负责,还要想办法在战士心中铸起一道无形的“荣辱墙”、“道德线”,使规范自我行为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意识延伸到营区外。

随后,团党委一班人在新战士中集中组织了一次调查,发现,作为“80后一代”的新战士,有不少人对部队所处的特殊环境和担负的神圣使命认识不足,对训练生活的艰苦性思想准备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够强。针对这些新情况,张杰提出从改善团队环境入手,通过不断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战士高尚的思想道德追求。

不久,团里便在官兵宿舍和饭堂之间修建了632米的文化长廊,镶嵌上76块宣传栏,涉及党的光辉历程、人民军队组成、团队历史、道德规范、香港简介等16个方面的内容。展出图片3000多张,文字10余万字。长廊还在专门位置摘录了《基本法》、《驻军法》和《海关法》的部分条款,体现了驻港部队做遵纪守法模范的特殊要求。20多幅战斗精神挂图、“八荣八耻”和“八个良好风气”的内容也在长廊显著位置被突出出来。

当兵前曾在东莞、深圳打过工,信奉“享受人生”信条的战士吕成作,入伍不久,便由于训练任务繁重,心理压力大,闹着要回家。

张杰认为,小吕这种思想在新战士中有一定市场,应该帮助他提高认识,带动和影响其他战士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追求。他主动与小吕结成对子,利用周末单独带着他来到文化长廊参观,用雷锋、李向群的英雄事迹和驻港官兵坚定政治信仰、履行防务职责、树立良好形象的感人事迹引导小吕的思想走向。每隔几天,张杰还抽出时间到连队看望他,陪他聊天、下棋、读书看报,时常与他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下来,小吕终于调整了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连队训练中去。后来小吕成为香港驻军“五星级哨兵”中的一员,还被评为“优秀士兵”,他感慨地说:“张杰团长不仅是训练了一名战士,更是培育了一个人。”

育人观在官兵的头脑中扎了根,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张杰与党委“一班人”一道,在战士中广泛开展谈心活动,组织神圣使命、军人道德、法纪法规、心理疏导等内容的教育,修缮了团史馆和文化活动中心,把团拜、游园、文艺晚会、歌咏晚会、电影晚会、茶话会和书画、球类、棋类比赛等制度化、规范化,营造良好氛围,在点滴中培育战士文明素养。在从团队退伍和选调进港的近6000名战士中,无一人发生严重违纪问题。

原三营海军战士小魏家在农村,父亲病危,妹妹辍学。张杰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组织全团官兵开展“捐款献爱心”活动,很快就解了小魏的燃眉之急。有的干部认为团领导关心战士的疾苦,这么快就解决了战士的实际困难,事情到此应该算是结束了。

张杰却不这么认为,他认识到:像小魏这样家庭有困难的战士还有不少,每个人的困难都靠捐款来解决不现实,再说,有限的捐款也只能暂时缓解战士的家庭困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战士离开部队以后怎么办呢?

张杰召集团党委“一班人”商量,决心把团队真正建设成为一所大学校、大课堂,而不仅仅是所“训练营”。让从这儿走出去的战士,人人都能掌握几门实用的生存技能,都有比较过硬的资格证书。把“驻港精兵”培育成为“社会精英”。

在张杰的倡导下,团里专门聘请一五七医院的心理专家为专职辅导员,定期给战士们开设讲座、释疑解惑,帮助战士们确立“机遇面前平等竞争、生活面前平等相处”的基本生活准则;团里还和深圳市劳动局合作,办起了“两用人才”培训班,定期开设计算机、商务英语、保安和文秘等近十个学习专业,共培训学员近2000人,其中有1400余人次拿到了各类资格证书。

除此之外,张杰还亲自跟深圳市几家著名的大型企业联系,邀请他们每年老兵退伍前夕,来团里举办专场招聘会。有近600名战士留在自己的第二故乡――深圳工作生活。涌现出了像在深圳招商银行担任骨干的刘桂池、在东莞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的党敏等一大批退伍战士的先进代表。

一次,驻香港部队某部原指导员姜青其和司机唐辉到电脑城买电脑,店老板一听说是驻港部队的,又是上茶,又是点烟,希望能帮忙从香港带点电脑内存条过来,每条给20元报酬,并当场提出送一台高性能笔记本电脑作为定金,被两人严辞拒绝。

这件事让张杰沉思了许久。驻港部队在“一国两制”特殊条件下执行任务,各种考验严峻而现时。无论是平时站岗执勤,还是日常工作生活,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违规违法,甚至演化为政治问题。对于一名普通驻港官兵,在平凡岗位上要想做出突出贡献难,但要给祖国和军队抹黑却可能就在不经意之间。

“团队军事训练年年100%是不是就等于战士政治考验个个合格?考场合格能不能算作考验合格?”张杰在常委会上一连摆出了两个疑问。

团党委“一班人”决定从坚定战士理想信念着手,把军事技能的考核和政治信仰的考验并重。张杰亲自带领机关的同志研究如何把党的创新理论给战士们讲深讲透。他坚持每周参加一个连队的理论学习辅导课,和战士们一起谈体会、记笔记,参加读书演讲、专题讨论和体会交流等。

他还组织从港内交流出来的干部,结合亲身经历给战士们讲驻港官兵是如何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复杂环境考验的典型事例。

从该团走出的数千名战士身上发生着数不清的精彩故事:义勇救人、智擒偷渡客、拾金不昧、拒带走私品等等,不胜枚举。战士们几乎每天都会在自己的驻港经历中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考验,正是凭着在团队时确立的坚定政治信仰,才保证了他们能够经受各种考验,永远做合格士兵。汽车连官兵练微笑练手势

在汽车连里,官兵们有一项特殊的训练,即微笑训练。一开始,连队并没有这项训练项目。

战士马炜第一次进港执行任务时,他和排长过落马洲管制站,报完关,对方是个老警察,很关切地问,“这位驾驶员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啊,带病开车很危险哦。”

这一问题让带车排长愣住了,交谈后才知道,海关人员误把驾驶员的严肃当成了不高兴。

马炜从小就不爱笑。这以后,他把小镜子揣在身上,每次装卸完物品要上车时,就掏出小镜子来照着,笑一笑。这个练习微笑的经验后来被汽车连总结推广。

从那之后,连队上起了“微笑”训练课。每天出操归来,大家都要到军容镜前照一照、笑一笑。

事实上,每个进驻香港的新兵差不多都会遇到地方文化、礼节差异带来的困扰。从1997年开始,香港这块土地上,陆陆续续停留过几批解放军战士的身影。他们都无法忘怀驻守香港的那段日子。

训练了微笑,还要训练挥手。据官兵们说,在香港,让车、过关、见到警察大家都会挥挥手,是一种习惯的礼节。

马炜已经退伍了,但他仍然怀念在汽车连的日子。他回忆自己刚到汽车连不久,曾连挨两次批评。

第一次是跟班长去香港过安检,班长跟香港警察微笑挥手,受班长提醒,马炜也伸开5个手指头,朝车窗外晃了晃。回来后,他就挨了批。

原来,老兵们跟空姐学来的挥手姿势都很标准:拇指张开,其余4指并拢,晃动两三下,动作干净利索,“我的手松垮垮的,像个小孩。”

官兵们最初做起来有些不自然。官兵们经常出车回连队了,还对着军容镜比划着挥手的动作,直到自己在香港路上自然主动地向警察挥手。连长李延庆说,他们这是入“香”随俗。李清平难舍的香港情结

李清平曾是驻港部队1997入港的战士,当年在香港石岗村军营值勤,退伍后当了扬州人寿保险公司理赔员。

1997年香港回归,在威武雄壮的驻港部队中有整整100名扬州籍战士,李清平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说:“1994年,听说驻港部队在扬州征集100名战士,我迅速报了名,最后以过硬的政治和身体素质应征入伍。”

新兵连训练结束,李清平被选进驻香港部队步兵旅侦察连,驻扎深圳同乐军营进行了更加严格的集训。

2007年,当扬州的地方报纸采访李清平的时候,他激动地说:

虽然已经过去10年了,但香港回归那天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我心里永远无法淡忘的回忆。

驻港部队是一个“合成化”军队,训练要求很高。侦察连除进行步兵共同科目如5公里越野、400米障碍、步兵基础射击等训练外,还要开展城市特种作战训练科目,如擒拿格斗、建筑物攀登、侦察兵应用射击、武装泅渡等训练。另外还要学习法律法规和英语。

李清平说:“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准备,1997年,我们已完成所有科目,随时待命进驻香港。”

1997年6月30日,中央军委领导来到驻港部队,代表军委欢送驻港部队入港。李清平说:“在大会召开的过程中,我所在的侦察连有幸担任了保卫军委首长安全的任务,我被委派担任外线警卫。”

大会大约9时开始,军委领导向驻港部队下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的命令,那时全场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

李清平兴奋地回忆着当时的场景,他说:

1997年7月1日凌晨我们做好了进港前的一切准备,3时从深圳同乐军营出发到深圳莲花山地域集结,我永远忘不了出发前指导员对全连战士的动员,他说,这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所从事的最神圣而难忘的一件事,大家必须以饱满的战斗精神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行使对香港的主权,洗刷我们民族的百年耻辱。

李清平说,7月1日上午9时,他随驻港部队如期进驻了原英军的石岗村军营,当他身背武器行进在新界石岗公路边的时候,香港居民都停车观看,显得非常友好。

“10年了,看到香港如此平稳与繁荣,我真的很高兴。”已为人父的李清平告诉记者,他准备带小孩再到香港去走一走,看一看,告诉下一代,他的父亲曾是香港回归的见证者、守卫者。

2006年是驻港部队进驻香港9年来老兵退伍人数最多的一次。当天,驻香港部队陆、海、空三军2000多名服满现役的战士,惜别日夜守卫的香港返回内地,分别在深圳和广州踏上返乡归途。

驻香港部队司令员王继堂、政委张汝成等领导特地赶到深圳和广州火车站为老战士送行。

驻守香港期间,这些老战士恪尽职守,遵纪守法,积极参加了香港特区政府组织的植树造林、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用“爱港亲民”的实际行动,展现了驻港部队“威武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圆满完成了防务职责,为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离开香港前,老战士们通过驻军新闻发言人向香港社会各界致意,感谢香港市民对驻军官兵的关心和支持。许多退伍战士表示,一定要把部队的好传统和好作风带回家乡,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再创佳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2007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千余名战士在出色地完成了履行香港防务任务后光荣退伍了。驻港女兵美丽人生更精彩

“到了部队,就没有男人女人之分,只有军人。”这是黄蓉刚当兵时一位带兵人跟她说的一句话。

一直以来,驻港部队通信站中环机务站三班班长黄蓉也是用这句话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

在军队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女兵总是很少的,驻港部队也不例外。她们是一个特殊群体,但在柔弱的外表下,却是身为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她们的美丽人生,在军营的煅造下更加精彩。

驻港部队通信站中环机务站有40多名女兵。2002年底,高中毕业的黄蓉从广东梅州入伍,第二年4月进港。

作为话务员,背电话号码是基本功。按要求,她们必须记得港内驻军的几千个电话号码。一个月里,她就背会了,在那一批话务员中,第一个上机工作。

话务员在全封闭的环境中工作,每天要接转上千个电话,心理上很紧张。又是一直坐着做事,久而久之,很多人都有腰椎间盘突出。上级首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想方设法为她们缓解压力。设立了活动室,休息的时候,可以下下棋,跳跳健美操什么的,倒也自得其乐。

驻港部队实行严格的管理。偶尔,她们也会有机会到其他军营参观。黄蓉说,这也增加了她们接转电话的直观感受。同时,沿途还能看看香港的风景。

工作上的辛苦,总是被周围上级和战友的关爱取代了。黄蓉笑言,女兵在驻港部队还是很受“宠”的。比如说“三八节”,男兵会帮她们上岗,这等于给她们放假了;她们还可以向炊事班提要求,想吃什么,炊事员都会尽可能满足她们。

“驻守香江的神圣日子,是我一生的荣耀,一生的激励,再见吧,香港……”送行的歌曲响起,女兵黄蓉的眼里充满着泪花。

黄蓉说:

这几年我在驻港部队军营开放、慰问安老中心等活动中接触到了许多香港市民,他们非常关心、爱护驻军,香港各界每年中秋都到驻军慰问官兵,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虽然离开香港了,还会一如既往地关注这片土地,衷心希望香港更加繁荣。

除了话务员,驻港部队的女兵还多集中在驻军医院。

侯玉娟,一个小巧玲珑的女护士,被人们称为“侯一针”,因为她自己经过反复摸索和训练,掌握了一套“无痛注射法”,效果很好。连接受过她的护理服务的前外交部长李肇星都夸赞她,还把自己的诗集题签送给她。

驻军医院主要担负为驻港三军提供预防、医疗、保健一体化服务,同时,还肩负战备卫勤保障任务。

2006年11月,驻港部队与香港警务处首次举行军警联合海上搜救演习。侯玉娟是驻军唯一一名参与救援的女护士。为防止晕船呕吐带来的麻烦,她粒米未进。演习开始后,她精神抖擞,和大家一起,演练了船上伤员急救、直升机紧急危重伤员等全部救援科目。

侯玉娟说,在驻港的第三年里“收获很大,感触很多”,驻港部队的每个官兵都是优秀的,而且很有团队精神。每个加入到这个集体的人都会很快融入到里面,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她说,“驻港部队是一个大熔炉,让我对军人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24岁的侯玉娟还把自己嫁给了军人。丈夫现在广州。她笑言,和丈夫相识后,只见过3次面。“我们的恋爱是在电话线上。”

香港,在所有驻港过的老兵心里,都留下了永久的珍贵的记忆……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解放军进驻香港前后》胡恒芳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进驻香港》王亚宁主编长征出版社

《香港驻军十年》苏玉光节延华陈道阔著解放军出版社

《驻军香港》张波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旗耀香江:“香港驻军模范红二连”纪实》广州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编白山出版社

《从大渡河到香江:“香港驻军模范红二连”纪实》广州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编印长征出版社

点击获取下一章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