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2 10:02:16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的榕市,随着我的成长,这座农田和马路共存,鱼塘和泳池同在,乡村文化和都市繁华结合在一起的城市彻底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好吧,其实就是城乡结合部完成了城市化建设,所以小时候的我比城市小孩多了一份随性,却又比农村孩子少了一份野性。

和我不同,我的父亲出生在这座城市旁边的一个小村子里,现在这个村子已经并入到榕市中,但那时候还没有,那时候的榕市还没这么大。

和其他的农村一样,各种怪力乱神的事在这里也时有发生,在那娱乐匮乏的年代这些事就成了大家茶余饭后最喜欢的话题之一,可以说哪怕两个村子隔了十几里路,一个村子晚上发生点什么怪事另一个村子到了第二天中午一准就已经传开了。

而且还能编出七八个不同的版本,有的版本可能连事主都听不出来说的是他自己。

我的父亲也有这种不同寻常的的经历,但他的经历知道的人却很少,因为当时他太小了,奶奶一直固执的认为那段经历只是父亲的一个梦。

那是十年天灾前的一个夏天,父亲正在挂着蚊帐铺着草席的床上睡觉,而他的母亲也就是我奶奶还在院子里忙活着,当时刚进入教育部门工作的爷爷也还没有下班。

因为天气炎热,他一直处在一个半睡半醒的迷糊状态。

恍惚中他听到从墙角方向传来奇怪的喇叭声,其实那是号角声,这个是到他上学后才知道的。

小孩子很容易被新奇的事情吸引,至于害怕这种情绪那是不存在的,不然也不会有出生牛犊不怕虎这句话了。

所以这种新奇的声音成功的吸引了他,于是他费力的翻身坐起来,爬到床边,好奇的探头寻找着声音的来源,透过朦胧的蚊帐他就看到一队还没他膝盖高的士兵从墙角走了出来。

领头的两个士兵手里拿着军号,每走几步就吹三声,父亲就是被这声音吸引过来的。

他们后面跟着两排举着长矛的士兵,在两排士兵中间是一个骑着马穿着金色盔甲的将军。

当然这些详细的描述是父亲懂事后加上去的,那个时候在父亲眼里就是一些拿着小棍子的小人儿在走路。

这队士兵一路吹着军号走到米缸旁边,两个领头的士兵把军号一收,动作麻利的爬上米缸掀开盖子,在里面抓了把米就塞到嘴里咀嚼起来。

把嘴里的米吃完后,两个人相视点了点头,用放在米缸里的木瓢装了一瓢的米,跳下米缸一路举着跑到那个骑在马上的将军身旁。

将军就这样坐在马上,就这样用手抓着白花花的生米往嘴里放,吃了好一会后才停下。

两个举着木瓢的小人看到将军吃完了,就又举着木瓢回到米缸旁,把木瓢丢了回去。

这时候那个将军往前一挥手,那两排士兵立刻放弃了整齐的队形,一窝蜂的爬上米缸吃了起来。

小小的士兵们你争我抢的吃相把父亲逗得咯咯直乐,正当他看的津津有味时,在外面忙活的奶奶走了进来,布鞋和地面接触发出的啪嗒声惊醒了正在进食中的小人。

小人们立刻跳下米缸四散奔逃,瞬间就逃的干干净净,而那个将军在脚步传来的第一时间就调转马头消失在了墙角。

奶奶的身影很快就出现在门口,她一进屋就看到米缸的盖子被掀开了,赶忙跑过去查看。

要知道那时候大米就是家里的命根子,如果出了问题那一家人下半年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奶奶往米缸里看了看,没发现什么问题,才松了口气,把米缸的盖子又给盖上了,这些可是一家人一个月的口粮出不得半点差错。

然后她就把父亲的哥哥姐姐都喊了过来问是不是他们把米缸打开的,在得到否定的答复后只能把这个黑锅丢给了老鼠。

而我父亲当时还没有米缸高(也不知道那些小人是怎么上去的),当然也就怀疑不到他头上。

奶奶也没想过要询问父亲这个唯一在场的目击者,因为那时候的父亲连话都还不会说,很难想像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小屁孩是怎么记住这些事的。

父亲说那个年龄段的事情他都忘了,唯独和小人间发生的事他想忘都忘不掉,就像是被人刻入了他的脑子里一样。

接下来那些小人隔三差五的就来偷吃一次,父亲每次都乐呵呵的看着他们偷吃。

按说哪怕他们个头再小,但这样三天两头的偷吃,米缸里的米肯定会有所减少,但事实上米缸里的米一点都没有减少,所以奶奶也一直没有发现有人在偷吃。

不过他们不是每次都能及时把米缸的盖子盖回去,这样的后果就是不久后米缸的盖子上就多了一块石头。

小人们在多次企图搬开石头未果后,就很少出现了,只是偶尔有一两个士兵出来查看,在看到盖子上的石头还在后就又消失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很快父亲学会了说话,慢慢的已经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了,这时的他应该差不多是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了,小人的事也被抛到脑后,整天的和小伙伴们一起调皮捣蛋。

直到第二年的夏天,这一天他再次看到两个小人出来查看米缸,但是因为奶奶一直都没忘了把石头放在上面,所以小人很快就又失望的走了。

这时的父亲才又想起了小人儿的事,就一五一十的把他以前看到的事告诉了奶奶,但是奶奶无论如何也不相信,理由当然是那么小的小孩哪里能记事,而且父亲说的喇叭声她也从没听到过,所以肯定是父亲在做梦了。

看到自己的母亲不相信自己,父亲的小脾气上来了,暗暗发誓要抓一个小人给奶奶看。

于是他每次在奶奶做饭时都自告奋勇的要替奶奶舀米,等奶奶把石头和盖子搬开后他就趁着舀米的机会偷偷的抓了点大米在手上。

每次偷一点,几天后也有了大半碗,然后每天傍晚趁奶奶在外面忙活时偷偷拿出来放在床头,等到奶奶差不多要进屋时再收起来。

就这样和奶奶打了半个月的游击,正在他以为小人不会再来了的时候,这天晚上小人又出现了。

可把等了这么多天的父亲高兴坏了,生怕两个小人又走了,忙自己端着小半碗白米迈着小脚丫跑到两个小人面前,把手里的碗放在地上。

两个小人也不怕他,吃了两口碗里的米后就跑回墙角消失了。

父亲也不着急,他知道那个骑马的小人还没出现呢,果然去年发生的事再一次上演,那队吹着军号举着长枪的小人又出现了。

和去年一样的步骤,骑在马上的小人先吃,然后才轮到抗着长枪的小人。

父亲看的有趣,早把要抓小人的事忘到爪哇国去了。

看着小人们吃完后却一点也不见少的白米,父亲觉得很奇怪,不过想不明白的事就不想了是父亲的一大“优点”(我也是这性格),这时吃完白米的小人们一起抬手对父亲拱手表示感谢。

当时的父亲可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有趣,也学着小人的样子拱了拱手,小人看到父亲回了礼就齐齐转身消失在墙角。

就这样父亲每天都把那碗白米拿出来请小人们吃,同一碗白米小人们能吃三天,三天过后哪怕白米一点也没见少小人也不再吃了,只是用手指了指米缸示意父亲该换米了。

第一章 小人儿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的榕市,随着我的成长,这座农田和马路共存,鱼塘和泳池同在,乡村文化和都市繁华结合在一起的城市彻底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好吧,其实就是城乡结合部完成了城市化建设,所以小时候的我比城市小孩多了一份随性,却又比农村孩子少了一份野性。

和我不同,我的父亲出生在这座城市旁边的一个小村子里,现在这个村子已经并入到榕市中,但那时候还没有,那时候的榕市还没这么大。

和其他的农村一样,各种怪力乱神的事在这里也时有发生,在那娱乐匮乏的年代这些事就成了大家茶余饭后最喜欢的话题之一,可以说哪怕两个村子隔了十几里路,一个村子晚上发生点什么怪事另一个村子到了第二天中午一准就已经传开了。

而且还能编出七八个不同的版本,有的版本可能连事主都听不出来说的是他自己。

我的父亲也有这种不同寻常的的经历,但他的经历知道的人却很少,因为当时他太小了,奶奶一直固执的认为那段经历只是父亲的一个梦。

那是十年天灾前的一个夏天,父亲正在挂着蚊帐铺着草席的床上睡觉,而他的母亲也就是我奶奶还在院子里忙活着,当时刚进入教育部门工作的爷爷也还没有下班。

因为天气炎热,他一直处在一个半睡半醒的迷糊状态。

恍惚中他听到从墙角方向传来奇怪的喇叭声,其实那是号角声,这个是到他上学后才知道的。

小孩子很容易被新奇的事情吸引,至于害怕这种情绪那是不存在的,不然也不会有出生牛犊不怕虎这句话了。

所以这种新奇的声音成功的吸引了他,于是他费力的翻身坐起来,爬到床边,好奇的探头寻找着声音的来源,透过朦胧的蚊帐他就看到一队还没他膝盖高的士兵从墙角走了出来。

领头的两个士兵手里拿着军号,每走几步就吹三声,父亲就是被这声音吸引过来的。

他们后面跟着两排举着长矛的士兵,在两排士兵中间是一个骑着马穿着金色盔甲的将军。

当然这些详细的描述是父亲懂事后加上去的,那个时候在父亲眼里就是一些拿着小棍子的小人儿在走路。

这队士兵一路吹着军号走到米缸旁边,两个领头的士兵把军号一收,动作麻利的爬上米缸掀开盖子,在里面抓了把米就塞到嘴里咀嚼起来。

把嘴里的米吃完后,两个人相视点了点头,用放在米缸里的木瓢装了一瓢的米,跳下米缸一路举着跑到那个骑在马上的将军身旁。

将军就这样坐在马上,就这样用手抓着白花花的生米往嘴里放,吃了好一会后才停下。

两个举着木瓢的小人看到将军吃完了,就又举着木瓢回到米缸旁,把木瓢丢了回去。

这时候那个将军往前一挥手,那两排士兵立刻放弃了整齐的队形,一窝蜂的爬上米缸吃了起来。

小小的士兵们你争我抢的吃相把父亲逗得咯咯直乐,正当他看的津津有味时,在外面忙活的奶奶走了进来,布鞋和地面接触发出的啪嗒声惊醒了正在进食中的小人。

小人们立刻跳下米缸四散奔逃,瞬间就逃的干干净净,而那个将军在脚步传来的第一时间就调转马头消失在了墙角。

奶奶的身影很快就出现在门口,她一进屋就看到米缸的盖子被掀开了,赶忙跑过去查看。

要知道那时候大米就是家里的命根子,如果出了问题那一家人下半年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奶奶往米缸里看了看,没发现什么问题,才松了口气,把米缸的盖子又给盖上了,这些可是一家人一个月的口粮出不得半点差错。

然后她就把父亲的哥哥姐姐都喊了过来问是不是他们把米缸打开的,在得到否定的答复后只能把这个黑锅丢给了老鼠。

而我父亲当时还没有米缸高(也不知道那些小人是怎么上去的),当然也就怀疑不到他头上。

奶奶也没想过要询问父亲这个唯一在场的目击者,因为那时候的父亲连话都还不会说,很难想像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小屁孩是怎么记住这些事的。

父亲说那个年龄段的事情他都忘了,唯独和小人间发生的事他想忘都忘不掉,就像是被人刻入了他的脑子里一样。

接下来那些小人隔三差五的就来偷吃一次,父亲每次都乐呵呵的看着他们偷吃。

按说哪怕他们个头再小,但这样三天两头的偷吃,米缸里的米肯定会有所减少,但事实上米缸里的米一点都没有减少,所以奶奶也一直没有发现有人在偷吃。

不过他们不是每次都能及时把米缸的盖子盖回去,这样的后果就是不久后米缸的盖子上就多了一块石头。

小人们在多次企图搬开石头未果后,就很少出现了,只是偶尔有一两个士兵出来查看,在看到盖子上的石头还在后就又消失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很快父亲学会了说话,慢慢的已经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了,这时的他应该差不多是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了,小人的事也被抛到脑后,整天的和小伙伴们一起调皮捣蛋。

直到第二年的夏天,这一天他再次看到两个小人出来查看米缸,但是因为奶奶一直都没忘了把石头放在上面,所以小人很快就又失望的走了。

这时的父亲才又想起了小人儿的事,就一五一十的把他以前看到的事告诉了奶奶,但是奶奶无论如何也不相信,理由当然是那么小的小孩哪里能记事,而且父亲说的喇叭声她也从没听到过,所以肯定是父亲在做梦了。

看到自己的母亲不相信自己,父亲的小脾气上来了,暗暗发誓要抓一个小人给奶奶看。

于是他每次在奶奶做饭时都自告奋勇的要替奶奶舀米,等奶奶把石头和盖子搬开后他就趁着舀米的机会偷偷的抓了点大米在手上。

每次偷一点,几天后也有了大半碗,然后每天傍晚趁奶奶在外面忙活时偷偷拿出来放在床头,等到奶奶差不多要进屋时再收起来。

就这样和奶奶打了半个月的游击,正在他以为小人不会再来了的时候,这天晚上小人又出现了。

可把等了这么多天的父亲高兴坏了,生怕两个小人又走了,忙自己端着小半碗白米迈着小脚丫跑到两个小人面前,把手里的碗放在地上。

两个小人也不怕他,吃了两口碗里的米后就跑回墙角消失了。

父亲也不着急,他知道那个骑马的小人还没出现呢,果然去年发生的事再一次上演,那队吹着军号举着长枪的小人又出现了。

和去年一样的步骤,骑在马上的小人先吃,然后才轮到抗着长枪的小人。

父亲看的有趣,早把要抓小人的事忘到爪哇国去了。

看着小人们吃完后却一点也不见少的白米,父亲觉得很奇怪,不过想不明白的事就不想了是父亲的一大“优点”(我也是这性格),这时吃完白米的小人们一起抬手对父亲拱手表示感谢。

当时的父亲可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有趣,也学着小人的样子拱了拱手,小人看到父亲回了礼就齐齐转身消失在墙角。

就这样父亲每天都把那碗白米拿出来请小人们吃,同一碗白米小人们能吃三天,三天过后哪怕白米一点也没见少小人也不再吃了,只是用手指了指米缸示意父亲该换米了。

点击获取下一章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