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7 14:31:15

古语有云:生如朝阳初升,老如日暮西山。病如霜打残花,死如秋叶化土。

生老病死好似命中注定。

……

不知何时,不晓何处,一未名村落中有唢呐声响起。

唢呐,凡间常见乐器。但有其声,不是大喜便是大悲。

村中之人尽是凡人,自然逃不过俗礼。对唢呐声也早已为常。

而有些不幸的是,这次的唢呐曲调低沉哀伤,不问可知,定是村中有人逝去了。

而此时在村子的西处尽头,有一户人家街门紧闭。

内里,一个农民打扮的中年男人坐于里屋门前的台阶上,面色阴沉的抽着烟斗。

透过其身后开裂的门板,隐约可见里面的景象。伴随着不断从中传出的女子的痛叫声以及稳婆的鼓励之语,不难判断里面定是有孕妇在产子。

而那中年男人多半就是其丈夫了。

不过在今日产子显然有些不妥,毕竟村子的另一头正有死人即将入土呢。

产子与死人入土同一天,自是极不好的。

中年男人显然也不想如此,但产子这种事情他也无法干预。

而且更令得他烦躁的是,他在此从卯时坐到了申时,已将近五个时辰。

而里面其妻却仍旧没有生出来,这极有可能是难产了。

届时,母子二人皆会有生命之危。

中年男人本就面目沧桑,一愁之下更是皱纹满脸。

他虽背对着里屋,但却不时回头查看屋内情况。

手中的烟斗早已无火,烟斗上吊着的烟袋也已空瘪,但他仍然嘴唇颤抖地空抽着烟斗。在看其细汗密布的额头以及颤抖的手掌,显然内心极度担忧。

正当此时,远处却传来了唢呐声,声音由弱渐强,显然正在靠近。

村子的西边是深山,也是村中历代之人的墓地。

所以很显然,这送殡的队伍势必要从位于西边村口的这户人家前经过。

听得唢呐之音,中年男人更是心烦意乱。他的发妻正于内屋难产生子,屋外却有死人经过,岂不晦气?

突然间,中年男人心神大震。

因为就在大门外送殡队伍刚刚经过,唢呐之声渐消之际。

屋内也传来了稳婆惊喜的叫声:“生了,生了!还是个男孩,恭贺东家...”

但他却并无喜色。因为稳婆话音未落便再度惊叫:“啊,孩子生下来了,大人却没了气息。”

中年男人闻言手掌猛的一颤,烟斗掉到了地上。

但他没有捡,也没有动。只是坐在那里,面目悲怆,瞳孔有些涣散,显然失神了。

不久,中年男人回过神来,站起看向里屋,但他并未入内,而是转身走向街门。

街门打开,同样破旧的门板后站着一位老道。

老道着一身破旧道袍,花白头发藏于纯阳巾之下,手中只有一柄灰白破旧的拂尘。

中年男人见到老道之后神色激动,他猛的跪下向老道叩首。

“爹,小思她...她难产死了!”

老道神色如常,只是淡淡点头。

“爹,小思是我的发妻,也是我一生挚爱。所谓糟糠之妻不可弃,我岂能弃她一人独活!”

说着,中年男人怔怔地看着自怀中取出的一缕头发,眼神温柔,脑中尽是其早年动情之所为。

思及乐事,沧桑的脸上不由得露出笑容。就像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姑娘的笑容,害羞而充满欢喜。

老道看着眼前的儿子,从他那沧桑的脸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想说什么,但最终只化作一生长叹:“痴儿啊,去吧。”

中年男人闻言再次磕头,流泪道:“父亲已然年老,孩儿却再不能常伴左右,孝道有失,若有来生定齐了这人伦。只是小思临走前为我柳家留下了香火,孩儿也将去了,这孩子只能劳烦父亲照看了。”

提及孩子,中年男人顿时感到有些无力。只因其发妻是因他而难产死的,今日虽得弄璋之喜却也有丧妻之痛。

老道闻言深吸一口气,随后缓缓呼出。他未曾言语,也未曾劝戒,只是转过身去,背朝着中年男人微微点头。

中年男人见状,再次含泪磕了三个响头,随后起身入了里屋。

门外,过了许久,老道终于转回了身,因为他感知道屋内除了那个刚出生的婴儿已没有活人气息了,先前的稳婆早已离去。

老道仰首望天,有泪水顺其脸颊两侧滑下。屋内死去的人一个是亲生儿子,一个是儿媳,也与亲生女儿无异。且二人是他最后的亲人了,如今二人皆死,他岂会真的无动于衷?

先前表现的冷硬也只是不想儿子过于担心。

老道缓步来到屋前,推门而入。

屋内卧室床铺之上,有两名男女和衣躺于床上,背共靠一枕。

男子面目沧桑,当是多年劳累所致,但仍可看出其年轻时应当颇为英俊,且其面容与老道也有几分相似,当为其子。

而男子右肩上靠着的妇人,看其年龄应与男子相当,当在而立之年,但面上却有不少皱纹,且皮肤干燥,想来多是因常年在田间干活受日晒所致。而在二人之间的是一个婴儿,被棉被包裹着,被男子跟妇人一同抱着。

这二人自然便是老道的儿子与儿媳了。儿子柳氏面色发黑,嘴唇发紫,显然是服毒自尽。儿媳小思当是难产致死,但此刻小思却面带微笑,且身体洁净,看其头发略带湿气,想来应是柳氏为其梳洗过了。

二人共栖身于一榻,共靠一枕,偏头共倚。虽然都已没了气息,但却仍似凡间恩爱夫妻。

最让老道伤感,再度掉泪的是这二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掌中共握着两缕头发。

老道颤抖着手掌自怀中取出一缕干枯的头发,失声痛哭:“此情可为佳话,我不如!试问这天下又有何人可比,无人!便是圣人亦不能!”

......

春去秋来,又是一个秋季。当年那婴儿便是秋季出生的,所以此时已经过了一年了,那婴儿亦是一岁了。

婴儿既出生,自当有其名,但老道却并未赐名。

原因为何,不得而知。

老道身为道士,自然懂得占卜之术。道士于民间行走,也多以卜术赚取生计。而也正因如此,道士在民间大多受人尊敬。

老道于知天命之年回乡,在此生活至今。期间数十年皆以卜算之术过活,也算福泽了这一方民众,所以倒是极受尊敬。

但这一年里大家却少有人再来找他卜算了,倒不是因为老道收费贵,老道与人占卜不过是收些米粮。

真正的原因是老道占卜的不准了,而且不是偶尔有错,而是次次有误。

且相较于过往,这一年里的占卜皆与事实大相径庭。但所幸村民所求占卜之事皆为小事,虽然占卜事实于结果不符,但也未酿成大祸。

占卜莫名有误,即便村民不介意老道也不会继续替他们占卜了。

这样一来自是无法维持生计了,老道年老也不好下田。但好在道士大多粗通岐黄之术。老道平日上山采药,下山治病救人倒也能勉强生活。

但一年过去,老道却忧色显露。

只因以往数十年老道占卜极少有误,但自当那婴儿出世之后便频频出错。再加上这婴儿一出生便导致其母难产而死,其父连累自尽。

故而在村民眼里这婴儿极其不祥,虽然碍于老道未曾做出什么过分之举,但也不时有人建议老道将其杀死。

这是老道一家唯一的香火,自然不能断绝,因此老道对外界的议论置之不理。村民对于老道倒也无什么意见,只是对那个婴儿有些不满。

冬去春来,寒暑易节,匆匆间老道家门前的一棵桐木的叶子已更替了六次了。

今年是第七次,也就是第七个秋。

桐木的叶子便得枯黄,秋风一吹便四散着飘落。

桐木树叶虽然不少,但也就只此一棵,落下于门前的叶子即便不扫,风一吹也会被吹走的。

但这棵桐木高大,早已高出院墙数丈,且离院墙也近,自然会有一些树叶会从树上落进院内。

这就需要打扫了,但打扫之人却不是老道,而是一八九岁的孩童。

这也不消多说,自然是当年的婴儿。

其母亲死的早,自然无人给他哺乳,他是被老道用米汤喂大的。

这婴儿说来倒也有些奇异,其出生的时候就不曾哭喊。当老道第一次抱他的时候,他也不挣扎动弹,只是在被子中看着老道笑了起来。笑也不是张嘴出声的笑,而是抿嘴的微笑。

在老道喂他喝米汤的时候,他也不曾抗拒,只是很安分的喝着。

故而老道照顾其的这八年间,倒也不甚费力,反而大有清闲。且老人大多都喜欢孩子,有他作伴老道倒也不觉得枯燥。

只是这孩子已然八岁却为何不去上学,自是受人嫌弃,学堂也不接受,故而只能滞留家中。

他倒也乖巧聪慧,经常帮老道做些杂事,但老道又岂会让他这般下去。老道大有空闲时间,这些时间往年无处花销,今年便用来教授这孩子文字。

由于是亲孙子,自家人,老道教起来更无藏私。而这孩子极其聪慧,所教文字诗书往往一过便懂,老道见其不仅懂事且还如此聪慧,不禁感到大慰。

孙子有如此才能自当加以塑造,所以老道不仅只教其儒书,更是常常教其岐黄之术等有用法门。

而这八年间村民对这孩子的观感也无改变,只因其在村子的八年间,村子所受的天灾多了一些。

但幸而不严重,否则难保村民不会迁怒。但即便如此,这孩子在村中仍不受待见。

就这样又过了数年,这孩子已经十岁有余了,当为少年。

而其容貌也初见长成,颇为俊朗,且有些书生气。

只是因其不是喝母乳长大的,且食之物也大多粗陋。因此这少年面色常年苍白,但其虽然体弱,但有老道在,少年也懂些养气之法,平日里也无甚疾病。

村子位处偏远深山中,罕有外界之人来往。而在少年岁至十二的那一年,村中来了远客。

远客有两人,一男一女,样貌年轻,应在双十左右。

这二人来了之后就不曾走了,看样子似乎是打算在此定居了。

人多自然就热闹,而地处偏远的村中之人最喜的便是热闹,所以此二人定居此处自是无不可之处。

但这期间仍闹出了不小的事情,只因这二人长得竟与老道死去的儿子与儿媳眉眼一致,容貌有七分相似。

这自然不免有些骇人听闻。

但老道的儿子与儿媳不过死去十数年,这二人却已二十有余,故此这二人最终仍是得以在此安身。

而老道自然也是见过了这二人,但老道除了长吁短叹却也未有多余之举。

这二人在安身期间自然也是听闻了此事,因此常去村西寻老道爷孙二人叙话。

说来也怪,这少年平日里虽然乖巧却极少言语,行事之间也多显淡然。但面对眼前的两位年轻男女却是极为亲近,而这二人同样对少年极有好感,对老道也大感心安。

甚至于这二人还在老道的带领下见过了少年父母的坟墓,二人见少年父母之坟的场景同样奇异。

初见大惊,随后安稳,再而大慰,抚碑长叹落泪,最终莫名昏厥,醒来之后问其所感竟不得所知。

老道见状也是一声长叹,朝天跪拜,低头默念道经。

往后数年也再无大事发生,唯一算得大事的只有老道九九大寿。

九为数之极,双九之数自当庆贺一番,便是不喜少年的村民亦是来了不少。

时年老道家门外的桐树已换去第二十次秋叶,而少年亦到了弱冠之年。

老道九九大寿本是喜事,但少年却不露笑颜,这与其平日里淡然的性格有关,但更多的却是因老道的一席话。

原来却是老道大寿那夜,待宾客散去,老道召来了少年,与其独自谈话。

老道虽为道士,但亦是凡人。鲐背老人,自是极其衰老。当年的头发虽然花白却仍旧茂密,如今却只见稀疏数缕,且尽皆雪白。脸上倒是不见多数皱纹,只因皮肤松弛,尽皆垂挂于脸。

老道行动极其不便,故而卧于床上,少年侍立于旁。

老道于床上眯着眼打量着少年。

八年过去,少年相较以往更显相貌堂堂,仪表端正。一股书生气常伴左右,更显儒雅,只是面色仍旧暗显苍白。

老道对于少年是极其满意的,故而虽其脸上松弛无力,仍是挤出了一抹笑容笑着对少年说到:“我虽为道士,理应替天行道,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不该举此寿宴的。但我亦是人,想在死前风光一回,故而才有此寿宴。”

少年闻言面色大变,欲开口说些什么。但被老道抬手阻住了。

老道神色如常,继续开口:“你平日里虽冷淡,很少言语,但我知道你是有孝心的。我们爷孙俩也无什么不可说的,我心有感,期颐之年便是我寿终之日,那琐碎后事你自行随意处理便是了。

我今日唤你过来主要是想将此物传与你的,我曾听祖上说过,我柳家在极其久远之时乃是望族,且非凡间家族。

但具体为何我也不甚清楚。此物为我柳家世代相传,据祖上所言,此物大有来头,我道行浅薄,也无大眼力,看不出什么。现在便交与你了,你好生处置吧。

这些话本该是我临终时再说的,但我担心那时无法言语且有什么突变,来不及交代,便现在说了。”

老道说着自身边之墙内扯出数块墙砖,自其中取出一物,交与少年。

少年接过,凝神观看。

此物当是一木牌,入手沉重,不知材质。

木牌十分斑驳破旧,当有不少年岁了。其上刻有一些文字,但由于此物过于年久,字槽内染上的墨早已消退,且由于磨损严重,亦无法通过刻痕辨识文字。

但根据其上文字分布格式,大致也能判断这木牌应是一种用来表明身份的证物。

而木牌虽然破旧,但其上镶着的不少宝石依旧光彩夺目,当不是凡物。由此可鉴,祖上所说之语还是有些可信度的,毕竟寻常人家岂会有如此贵重之物。

少年看过之后当即跪于床前叩谢。

老道微笑会意,出声让少年回房休息去了。

少年看着老道,面露不舍之色,并未离去,而是守在床边寸步不离。

往后一年,亦是日日如此。

老道大慰,离去之日面带微笑,犹如当年少年第一次对他笑一般。

老道逝去,少年也是大悲,于无人处独自恸哭。

人死了,自然不能弃在那里不管。老道生前虽说让少年自行随意处置,但少年自然不可能真是如此所为。

随后,在当年那对年轻夫妻的帮助下,少年将老道厚葬了。

入土那日,全村来送。

老道的墓地也在村子西边的深山中,与村子历代先人一处。

坟墓很简单,只是一块墓碑。乃少年亲手所刻,只是落名处却只有“独孙儿立”。

这空白处自是因为少年仍旧无名,老道于临终之际也告诉了未曾给他取名的缘由:“世人存于世,皆有其定数,姓名也是定数之一。若是其他人,我给他取了也便取了,也无甚影响。但你不同,你之定数非我所能动。此名只能由你自己来取!”

处理完老道后事后,少年在这村中也无亲人了。

数日后,少年携带木牌收拾行囊,在拜别了已变成中年夫妇的那对夫妻后便离去了。

去何处?不知。所为何?亦不知。

时光荏苒,这处无名村落淹没于岁月中。

人间历三百一十六年,人间,一处山脉中。一老者现身于山林间,穿梭其中,似乎是在寻些什么。

其所寻的应是一片墓地,墓地占地及广,因此不多时便寻到了。

老者自墓地中缓步行走,未曾理会周围陌生的墓碑,径直来到一块墓碑前。

墓碑有些破旧,当有不少年份了,而在此墓碑左侧是一夫妻合葬墓地。

老者先朝着左侧的那块墓碑祭拜了一番,随后起身看向先前那块墓碑的右侧,那亦是一处夫妻合葬之墓,只是立碑人落名处却是写的墓地东侧的村中民众立的,显然这对夫妻并无子女。老者同样祭拜了一番。

最后老者直身,来到三座墓碑最中间的那块近前。

老者伸出手细细抚摸那块墓碑,也细细打量上面的碑文,神色激动,苍老的面孔上流满了泪水。

他颤抖着手自怀中取出一木牌,单手用力捏紧,平定心神,用木牌在碑上刻字。

只刻两字,位于“独孙儿立”处。中间本为空白,但此刻却被填上,是为“独孙儿柳管立”!

两字刻毕,老者收回木牌。双膝一软,跪于坟前,叩首之际泪水再度溢出。

“何人在此?”

正当老者祭拜之时,远处有一守墓人听得动静闻声赶来。

老者抬头望之,心神顿时大震,只因来人竟与当年的老道容貌一致。

老者眼神迷茫,似有所感。此时一道充满了沧桑之感的声音,不知是自老者脑海中还是于天地之间响起:轮之圆,回之方;轮之圆满,回之苦艰;经一生,历一死,方为轮回...

许多年后,这座村子不再无人问津,不再被世人所遗忘于此。

越来越多的人都会不远万里来到此地,他们不是住客,而是旅客。

旅客中什么人都有:有凡人;有修士;有大儒;有道士;有高僧...

但这些旅客不论是谁,来此都是为了能够看一眼村西口的那座古朴小院。

随着游人的越来越多,这座未名村落便有了名字。

在那些游人依稀间的谈话中,似乎这座村子被他们称为:

管子故地...

楔子 轮回解

古语有云:生如朝阳初升,老如日暮西山。病如霜打残花,死如秋叶化土。

生老病死好似命中注定。

……

不知何时,不晓何处,一未名村落中有唢呐声响起。

唢呐,凡间常见乐器。但有其声,不是大喜便是大悲。

村中之人尽是凡人,自然逃不过俗礼。对唢呐声也早已为常。

而有些不幸的是,这次的唢呐曲调低沉哀伤,不问可知,定是村中有人逝去了。

而此时在村子的西处尽头,有一户人家街门紧闭。

内里,一个农民打扮的中年男人坐于里屋门前的台阶上,面色阴沉的抽着烟斗。

透过其身后开裂的门板,隐约可见里面的景象。伴随着不断从中传出的女子的痛叫声以及稳婆的鼓励之语,不难判断里面定是有孕妇在产子。

而那中年男人多半就是其丈夫了。

不过在今日产子显然有些不妥,毕竟村子的另一头正有死人即将入土呢。

产子与死人入土同一天,自是极不好的。

中年男人显然也不想如此,但产子这种事情他也无法干预。

而且更令得他烦躁的是,他在此从卯时坐到了申时,已将近五个时辰。

而里面其妻却仍旧没有生出来,这极有可能是难产了。

届时,母子二人皆会有生命之危。

中年男人本就面目沧桑,一愁之下更是皱纹满脸。

他虽背对着里屋,但却不时回头查看屋内情况。

手中的烟斗早已无火,烟斗上吊着的烟袋也已空瘪,但他仍然嘴唇颤抖地空抽着烟斗。在看其细汗密布的额头以及颤抖的手掌,显然内心极度担忧。

正当此时,远处却传来了唢呐声,声音由弱渐强,显然正在靠近。

村子的西边是深山,也是村中历代之人的墓地。

所以很显然,这送殡的队伍势必要从位于西边村口的这户人家前经过。

听得唢呐之音,中年男人更是心烦意乱。他的发妻正于内屋难产生子,屋外却有死人经过,岂不晦气?

突然间,中年男人心神大震。

因为就在大门外送殡队伍刚刚经过,唢呐之声渐消之际。

屋内也传来了稳婆惊喜的叫声:“生了,生了!还是个男孩,恭贺东家...”

但他却并无喜色。因为稳婆话音未落便再度惊叫:“啊,孩子生下来了,大人却没了气息。”

中年男人闻言手掌猛的一颤,烟斗掉到了地上。

但他没有捡,也没有动。只是坐在那里,面目悲怆,瞳孔有些涣散,显然失神了。

不久,中年男人回过神来,站起看向里屋,但他并未入内,而是转身走向街门。

街门打开,同样破旧的门板后站着一位老道。

老道着一身破旧道袍,花白头发藏于纯阳巾之下,手中只有一柄灰白破旧的拂尘。

中年男人见到老道之后神色激动,他猛的跪下向老道叩首。

“爹,小思她...她难产死了!”

老道神色如常,只是淡淡点头。

“爹,小思是我的发妻,也是我一生挚爱。所谓糟糠之妻不可弃,我岂能弃她一人独活!”

说着,中年男人怔怔地看着自怀中取出的一缕头发,眼神温柔,脑中尽是其早年动情之所为。

思及乐事,沧桑的脸上不由得露出笑容。就像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姑娘的笑容,害羞而充满欢喜。

老道看着眼前的儿子,从他那沧桑的脸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想说什么,但最终只化作一生长叹:“痴儿啊,去吧。”

中年男人闻言再次磕头,流泪道:“父亲已然年老,孩儿却再不能常伴左右,孝道有失,若有来生定齐了这人伦。只是小思临走前为我柳家留下了香火,孩儿也将去了,这孩子只能劳烦父亲照看了。”

提及孩子,中年男人顿时感到有些无力。只因其发妻是因他而难产死的,今日虽得弄璋之喜却也有丧妻之痛。

老道闻言深吸一口气,随后缓缓呼出。他未曾言语,也未曾劝戒,只是转过身去,背朝着中年男人微微点头。

中年男人见状,再次含泪磕了三个响头,随后起身入了里屋。

门外,过了许久,老道终于转回了身,因为他感知道屋内除了那个刚出生的婴儿已没有活人气息了,先前的稳婆早已离去。

老道仰首望天,有泪水顺其脸颊两侧滑下。屋内死去的人一个是亲生儿子,一个是儿媳,也与亲生女儿无异。且二人是他最后的亲人了,如今二人皆死,他岂会真的无动于衷?

先前表现的冷硬也只是不想儿子过于担心。

老道缓步来到屋前,推门而入。

屋内卧室床铺之上,有两名男女和衣躺于床上,背共靠一枕。

男子面目沧桑,当是多年劳累所致,但仍可看出其年轻时应当颇为英俊,且其面容与老道也有几分相似,当为其子。

而男子右肩上靠着的妇人,看其年龄应与男子相当,当在而立之年,但面上却有不少皱纹,且皮肤干燥,想来多是因常年在田间干活受日晒所致。而在二人之间的是一个婴儿,被棉被包裹着,被男子跟妇人一同抱着。

这二人自然便是老道的儿子与儿媳了。儿子柳氏面色发黑,嘴唇发紫,显然是服毒自尽。儿媳小思当是难产致死,但此刻小思却面带微笑,且身体洁净,看其头发略带湿气,想来应是柳氏为其梳洗过了。

二人共栖身于一榻,共靠一枕,偏头共倚。虽然都已没了气息,但却仍似凡间恩爱夫妻。

最让老道伤感,再度掉泪的是这二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掌中共握着两缕头发。

老道颤抖着手掌自怀中取出一缕干枯的头发,失声痛哭:“此情可为佳话,我不如!试问这天下又有何人可比,无人!便是圣人亦不能!”

......

春去秋来,又是一个秋季。当年那婴儿便是秋季出生的,所以此时已经过了一年了,那婴儿亦是一岁了。

婴儿既出生,自当有其名,但老道却并未赐名。

原因为何,不得而知。

老道身为道士,自然懂得占卜之术。道士于民间行走,也多以卜术赚取生计。而也正因如此,道士在民间大多受人尊敬。

老道于知天命之年回乡,在此生活至今。期间数十年皆以卜算之术过活,也算福泽了这一方民众,所以倒是极受尊敬。

但这一年里大家却少有人再来找他卜算了,倒不是因为老道收费贵,老道与人占卜不过是收些米粮。

真正的原因是老道占卜的不准了,而且不是偶尔有错,而是次次有误。

且相较于过往,这一年里的占卜皆与事实大相径庭。但所幸村民所求占卜之事皆为小事,虽然占卜事实于结果不符,但也未酿成大祸。

占卜莫名有误,即便村民不介意老道也不会继续替他们占卜了。

这样一来自是无法维持生计了,老道年老也不好下田。但好在道士大多粗通岐黄之术。老道平日上山采药,下山治病救人倒也能勉强生活。

但一年过去,老道却忧色显露。

只因以往数十年老道占卜极少有误,但自当那婴儿出世之后便频频出错。再加上这婴儿一出生便导致其母难产而死,其父连累自尽。

故而在村民眼里这婴儿极其不祥,虽然碍于老道未曾做出什么过分之举,但也不时有人建议老道将其杀死。

这是老道一家唯一的香火,自然不能断绝,因此老道对外界的议论置之不理。村民对于老道倒也无什么意见,只是对那个婴儿有些不满。

冬去春来,寒暑易节,匆匆间老道家门前的一棵桐木的叶子已更替了六次了。

今年是第七次,也就是第七个秋。

桐木的叶子便得枯黄,秋风一吹便四散着飘落。

桐木树叶虽然不少,但也就只此一棵,落下于门前的叶子即便不扫,风一吹也会被吹走的。

但这棵桐木高大,早已高出院墙数丈,且离院墙也近,自然会有一些树叶会从树上落进院内。

这就需要打扫了,但打扫之人却不是老道,而是一八九岁的孩童。

这也不消多说,自然是当年的婴儿。

其母亲死的早,自然无人给他哺乳,他是被老道用米汤喂大的。

这婴儿说来倒也有些奇异,其出生的时候就不曾哭喊。当老道第一次抱他的时候,他也不挣扎动弹,只是在被子中看着老道笑了起来。笑也不是张嘴出声的笑,而是抿嘴的微笑。

在老道喂他喝米汤的时候,他也不曾抗拒,只是很安分的喝着。

故而老道照顾其的这八年间,倒也不甚费力,反而大有清闲。且老人大多都喜欢孩子,有他作伴老道倒也不觉得枯燥。

只是这孩子已然八岁却为何不去上学,自是受人嫌弃,学堂也不接受,故而只能滞留家中。

他倒也乖巧聪慧,经常帮老道做些杂事,但老道又岂会让他这般下去。老道大有空闲时间,这些时间往年无处花销,今年便用来教授这孩子文字。

由于是亲孙子,自家人,老道教起来更无藏私。而这孩子极其聪慧,所教文字诗书往往一过便懂,老道见其不仅懂事且还如此聪慧,不禁感到大慰。

孙子有如此才能自当加以塑造,所以老道不仅只教其儒书,更是常常教其岐黄之术等有用法门。

而这八年间村民对这孩子的观感也无改变,只因其在村子的八年间,村子所受的天灾多了一些。

但幸而不严重,否则难保村民不会迁怒。但即便如此,这孩子在村中仍不受待见。

就这样又过了数年,这孩子已经十岁有余了,当为少年。

而其容貌也初见长成,颇为俊朗,且有些书生气。

只是因其不是喝母乳长大的,且食之物也大多粗陋。因此这少年面色常年苍白,但其虽然体弱,但有老道在,少年也懂些养气之法,平日里也无甚疾病。

村子位处偏远深山中,罕有外界之人来往。而在少年岁至十二的那一年,村中来了远客。

远客有两人,一男一女,样貌年轻,应在双十左右。

这二人来了之后就不曾走了,看样子似乎是打算在此定居了。

人多自然就热闹,而地处偏远的村中之人最喜的便是热闹,所以此二人定居此处自是无不可之处。

但这期间仍闹出了不小的事情,只因这二人长得竟与老道死去的儿子与儿媳眉眼一致,容貌有七分相似。

这自然不免有些骇人听闻。

但老道的儿子与儿媳不过死去十数年,这二人却已二十有余,故此这二人最终仍是得以在此安身。

而老道自然也是见过了这二人,但老道除了长吁短叹却也未有多余之举。

这二人在安身期间自然也是听闻了此事,因此常去村西寻老道爷孙二人叙话。

说来也怪,这少年平日里虽然乖巧却极少言语,行事之间也多显淡然。但面对眼前的两位年轻男女却是极为亲近,而这二人同样对少年极有好感,对老道也大感心安。

甚至于这二人还在老道的带领下见过了少年父母的坟墓,二人见少年父母之坟的场景同样奇异。

初见大惊,随后安稳,再而大慰,抚碑长叹落泪,最终莫名昏厥,醒来之后问其所感竟不得所知。

老道见状也是一声长叹,朝天跪拜,低头默念道经。

往后数年也再无大事发生,唯一算得大事的只有老道九九大寿。

九为数之极,双九之数自当庆贺一番,便是不喜少年的村民亦是来了不少。

时年老道家门外的桐树已换去第二十次秋叶,而少年亦到了弱冠之年。

老道九九大寿本是喜事,但少年却不露笑颜,这与其平日里淡然的性格有关,但更多的却是因老道的一席话。

原来却是老道大寿那夜,待宾客散去,老道召来了少年,与其独自谈话。

老道虽为道士,但亦是凡人。鲐背老人,自是极其衰老。当年的头发虽然花白却仍旧茂密,如今却只见稀疏数缕,且尽皆雪白。脸上倒是不见多数皱纹,只因皮肤松弛,尽皆垂挂于脸。

老道行动极其不便,故而卧于床上,少年侍立于旁。

老道于床上眯着眼打量着少年。

八年过去,少年相较以往更显相貌堂堂,仪表端正。一股书生气常伴左右,更显儒雅,只是面色仍旧暗显苍白。

老道对于少年是极其满意的,故而虽其脸上松弛无力,仍是挤出了一抹笑容笑着对少年说到:“我虽为道士,理应替天行道,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不该举此寿宴的。但我亦是人,想在死前风光一回,故而才有此寿宴。”

少年闻言面色大变,欲开口说些什么。但被老道抬手阻住了。

老道神色如常,继续开口:“你平日里虽冷淡,很少言语,但我知道你是有孝心的。我们爷孙俩也无什么不可说的,我心有感,期颐之年便是我寿终之日,那琐碎后事你自行随意处理便是了。

我今日唤你过来主要是想将此物传与你的,我曾听祖上说过,我柳家在极其久远之时乃是望族,且非凡间家族。

但具体为何我也不甚清楚。此物为我柳家世代相传,据祖上所言,此物大有来头,我道行浅薄,也无大眼力,看不出什么。现在便交与你了,你好生处置吧。

这些话本该是我临终时再说的,但我担心那时无法言语且有什么突变,来不及交代,便现在说了。”

老道说着自身边之墙内扯出数块墙砖,自其中取出一物,交与少年。

少年接过,凝神观看。

此物当是一木牌,入手沉重,不知材质。

木牌十分斑驳破旧,当有不少年岁了。其上刻有一些文字,但由于此物过于年久,字槽内染上的墨早已消退,且由于磨损严重,亦无法通过刻痕辨识文字。

但根据其上文字分布格式,大致也能判断这木牌应是一种用来表明身份的证物。

而木牌虽然破旧,但其上镶着的不少宝石依旧光彩夺目,当不是凡物。由此可鉴,祖上所说之语还是有些可信度的,毕竟寻常人家岂会有如此贵重之物。

少年看过之后当即跪于床前叩谢。

老道微笑会意,出声让少年回房休息去了。

少年看着老道,面露不舍之色,并未离去,而是守在床边寸步不离。

往后一年,亦是日日如此。

老道大慰,离去之日面带微笑,犹如当年少年第一次对他笑一般。

老道逝去,少年也是大悲,于无人处独自恸哭。

人死了,自然不能弃在那里不管。老道生前虽说让少年自行随意处置,但少年自然不可能真是如此所为。

随后,在当年那对年轻夫妻的帮助下,少年将老道厚葬了。

入土那日,全村来送。

老道的墓地也在村子西边的深山中,与村子历代先人一处。

坟墓很简单,只是一块墓碑。乃少年亲手所刻,只是落名处却只有“独孙儿立”。

这空白处自是因为少年仍旧无名,老道于临终之际也告诉了未曾给他取名的缘由:“世人存于世,皆有其定数,姓名也是定数之一。若是其他人,我给他取了也便取了,也无甚影响。但你不同,你之定数非我所能动。此名只能由你自己来取!”

处理完老道后事后,少年在这村中也无亲人了。

数日后,少年携带木牌收拾行囊,在拜别了已变成中年夫妇的那对夫妻后便离去了。

去何处?不知。所为何?亦不知。

时光荏苒,这处无名村落淹没于岁月中。

人间历三百一十六年,人间,一处山脉中。一老者现身于山林间,穿梭其中,似乎是在寻些什么。

其所寻的应是一片墓地,墓地占地及广,因此不多时便寻到了。

老者自墓地中缓步行走,未曾理会周围陌生的墓碑,径直来到一块墓碑前。

墓碑有些破旧,当有不少年份了,而在此墓碑左侧是一夫妻合葬墓地。

老者先朝着左侧的那块墓碑祭拜了一番,随后起身看向先前那块墓碑的右侧,那亦是一处夫妻合葬之墓,只是立碑人落名处却是写的墓地东侧的村中民众立的,显然这对夫妻并无子女。老者同样祭拜了一番。

最后老者直身,来到三座墓碑最中间的那块近前。

老者伸出手细细抚摸那块墓碑,也细细打量上面的碑文,神色激动,苍老的面孔上流满了泪水。

他颤抖着手自怀中取出一木牌,单手用力捏紧,平定心神,用木牌在碑上刻字。

只刻两字,位于“独孙儿立”处。中间本为空白,但此刻却被填上,是为“独孙儿柳管立”!

两字刻毕,老者收回木牌。双膝一软,跪于坟前,叩首之际泪水再度溢出。

“何人在此?”

正当老者祭拜之时,远处有一守墓人听得动静闻声赶来。

老者抬头望之,心神顿时大震,只因来人竟与当年的老道容貌一致。

老者眼神迷茫,似有所感。此时一道充满了沧桑之感的声音,不知是自老者脑海中还是于天地之间响起:轮之圆,回之方;轮之圆满,回之苦艰;经一生,历一死,方为轮回...

许多年后,这座村子不再无人问津,不再被世人所遗忘于此。

越来越多的人都会不远万里来到此地,他们不是住客,而是旅客。

旅客中什么人都有:有凡人;有修士;有大儒;有道士;有高僧...

但这些旅客不论是谁,来此都是为了能够看一眼村西口的那座古朴小院。

随着游人的越来越多,这座未名村落便有了名字。

在那些游人依稀间的谈话中,似乎这座村子被他们称为:

管子故地...

点击获取下一章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