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9 09:10:07

张乘舟在工艺单上写上:双面珠地(第4版)。

这已经是第4次试版了,张乘舟想,这次应该可以了。

作为开发,张乘舟压力也挺大的,能不能不断推出新版并被选用,是公司获得订单数量的关键。而试版一次40公斤,有希望的都要试3次以上,成本的高低基本就全靠胚布开发的技术水平了。

一天后,布样开出来了,张乘舟用水煮了30分钟,吹干后,先试试弹力,然后又刮又磨,感觉应该可以了,就叫开机。

三天后结果出来,幅宽162厘米,宽了,但是考虑到这个规格比要求的规格成本高了5%左右,改26针只有150厘米,差点,27针就很合适,但是市面没听过谁有,而像这类廉价产品一开就几十台机,自己订针筒不合算也不可能。所有只能想办法说服世运,不行再算,反正世运不接受这个规格,估计也没谁会不计成本做出符合他们要求的幅宽。除了幅宽,其他要求全部合格。

但是事情还没成。布样还要寄给世运做各项检测,然后做成衣服让相应客户群试穿一段时间,没有不良反应,再签确认单,才有生产大货的资格。

这只是张乘舟一年300+的版布中的一个,很快就忘了。

相对世运确认版后过较长时间才开大货的从容不同,绵竹的单基本上收到样板,过个两三天就开货,根本没有试样的时间。而且每次都来30到40个版,全部都要报价。这样张乘舟就必须全部都要分析材料、工艺,核算材料成本、织造费用交给何竹岛核算成本报价。报价后真正下单的一般不会超过三个。

工艺分析制定,连贯性是很重要的,停停做做,很可能一天也分析不了几个。所以张乘舟一般只能是下班后才开始这项工作,这样经常十一、二点下班就成了常态。

就这样忙忙碌碌,不知不觉到了8月份。经过大半年的磨合,张乘舟工作也顺手很多。甄衡还在坚持大老板是唯一领导人的原则,张乘舟也懒得理他,爱咋咋地。不过两个跟单就太业余了,而且基本没什么进取心。去织厂除了撩妹,啥事也不干。结果和所有织厂的跟单小妹都好的很,开口闭口都是哥哥妹妹的叫得很亲热。张乘舟看着这样也不是个事,就起了换人的心。跟何竹岛和任真说了一下,两人都让他自己决定。张乘舟想想,年底再算吧。

8月底,张乘舟接到一个新任务,开发一个粗纹健康布。世运说了,这个布开发出来,一年三五百吨不成问题。

张乘舟看了布样后,觉得最大问题是设备。绵竹螺纹和双面最粗的是15针,外面是有12针螺纹或双面机,都是标准针数1284针,做出来的幅宽会达到166厘米,而这个布要求的幅宽是152厘米。这样成本就高了10%,做出来也没用。张乘舟一番计算,决定自己定个1176针的针筒试版。

张乘舟估计三角应该要改,但是是全部改还是一部分改就不确定了。想想也不差这么点时间了,等针筒回来再说吧。

针筒回来装上去发现,三角上下都要改,只是改了之后上盖只能装一段三角,那就只能改工艺了。工艺一改,克重就重了,中间的绑丝又要改了。虽然材料改用更细的之后贵了,但占的比例少了,一算之下,成本还低了一点。

这个版第二版就成功了,检测合格后自然又是一套程序走下来,这些就不是张乘舟需要关注的事了。

每次试版工作告一段落后张乘舟的目光自然会转向生产方面。经过10个月的实操,张乘舟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忍受启润对于小批量订单的随意了。只要少于1吨的,就算有机器停了,只要针筒不对,就只能等。等到有合用针筒的机器有空才会上机,于是经常出现齐料10天也没开机的情况。换厂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25章

张乘舟在工艺单上写上:双面珠地(第4版)。

这已经是第4次试版了,张乘舟想,这次应该可以了。

作为开发,张乘舟压力也挺大的,能不能不断推出新版并被选用,是公司获得订单数量的关键。而试版一次40公斤,有希望的都要试3次以上,成本的高低基本就全靠胚布开发的技术水平了。

一天后,布样开出来了,张乘舟用水煮了30分钟,吹干后,先试试弹力,然后又刮又磨,感觉应该可以了,就叫开机。

三天后结果出来,幅宽162厘米,宽了,但是考虑到这个规格比要求的规格成本高了5%左右,改26针只有150厘米,差点,27针就很合适,但是市面没听过谁有,而像这类廉价产品一开就几十台机,自己订针筒不合算也不可能。所有只能想办法说服世运,不行再算,反正世运不接受这个规格,估计也没谁会不计成本做出符合他们要求的幅宽。除了幅宽,其他要求全部合格。

但是事情还没成。布样还要寄给世运做各项检测,然后做成衣服让相应客户群试穿一段时间,没有不良反应,再签确认单,才有生产大货的资格。

这只是张乘舟一年300+的版布中的一个,很快就忘了。

相对世运确认版后过较长时间才开大货的从容不同,绵竹的单基本上收到样板,过个两三天就开货,根本没有试样的时间。而且每次都来30到40个版,全部都要报价。这样张乘舟就必须全部都要分析材料、工艺,核算材料成本、织造费用交给何竹岛核算成本报价。报价后真正下单的一般不会超过三个。

工艺分析制定,连贯性是很重要的,停停做做,很可能一天也分析不了几个。所以张乘舟一般只能是下班后才开始这项工作,这样经常十一、二点下班就成了常态。

就这样忙忙碌碌,不知不觉到了8月份。经过大半年的磨合,张乘舟工作也顺手很多。甄衡还在坚持大老板是唯一领导人的原则,张乘舟也懒得理他,爱咋咋地。不过两个跟单就太业余了,而且基本没什么进取心。去织厂除了撩妹,啥事也不干。结果和所有织厂的跟单小妹都好的很,开口闭口都是哥哥妹妹的叫得很亲热。张乘舟看着这样也不是个事,就起了换人的心。跟何竹岛和任真说了一下,两人都让他自己决定。张乘舟想想,年底再算吧。

8月底,张乘舟接到一个新任务,开发一个粗纹健康布。世运说了,这个布开发出来,一年三五百吨不成问题。

张乘舟看了布样后,觉得最大问题是设备。绵竹螺纹和双面最粗的是15针,外面是有12针螺纹或双面机,都是标准针数1284针,做出来的幅宽会达到166厘米,而这个布要求的幅宽是152厘米。这样成本就高了10%,做出来也没用。张乘舟一番计算,决定自己定个1176针的针筒试版。

张乘舟估计三角应该要改,但是是全部改还是一部分改就不确定了。想想也不差这么点时间了,等针筒回来再说吧。

针筒回来装上去发现,三角上下都要改,只是改了之后上盖只能装一段三角,那就只能改工艺了。工艺一改,克重就重了,中间的绑丝又要改了。虽然材料改用更细的之后贵了,但占的比例少了,一算之下,成本还低了一点。

这个版第二版就成功了,检测合格后自然又是一套程序走下来,这些就不是张乘舟需要关注的事了。

每次试版工作告一段落后张乘舟的目光自然会转向生产方面。经过10个月的实操,张乘舟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忍受启润对于小批量订单的随意了。只要少于1吨的,就算有机器停了,只要针筒不对,就只能等。等到有合用针筒的机器有空才会上机,于是经常出现齐料10天也没开机的情况。换厂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点击获取下一章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