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17:02:15

王筝说的这些并不是单纯的画饼,她把杨文天和贾美玲送回家后,就一直市里和村上两头跑,忙的脚不沾地,终于把村上所有的枣树都找人认领了。

在对村民们宣布这件事的时候,王筝还带上了从农委请来的一个专家。

专家把村上的土地都看了一圈,除了一部分山边的田地外,其他的农田都比较适合种谷子。王筝组织村上几个田地大户,会同专家,和村上的干部一起,商讨了两天,决定种红谷。

红小米是当地的特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养生的重视,红小米一直受老人、小孩和产妇的青睐。当地也有不少商人把红小米做了精致的包装,买到全国各地去。

王筝的想法是,今年先种一年红谷子,看看收成如何。然后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做一下市场调研,准备在村里开一家自己的杂粮加工厂。

能种红谷子的农田就种谷子,其他的不适合种谷子的农田,就种其他杂粮。

王筝这些日子的辛苦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再加上认领枣树的钱已经到账,王筝在村民中的信誉度明显提升。之前抱着看热闹心态的人也逐渐转变了态度,哪怕不是贫困户的人家,也想着能在村里建成这样的企业,跟着一起赚钱。

决定了之后,合作社就风风火火的成立了。

等党员们第二次入户扶贫的时候,田里的谷子都已经发芽了,入眼一片新绿,生机盎然。

杨文天和贾美玲负责照看果树,防止得什么病虫害。

眼看着雨季就要来了。春雨贵如油,大家都盼着今年能有个好雨水,秋天来个大丰收。

夜里,雷声轰隆作响。杨文天从梦里惊醒,听到外面瓢泼大雨的声音。

仔细辨别,在隔着窗户的雨声哗哗中,还有清晰的水滴声,滴答滴答,越来越急促,像是就在耳畔。

杨文天叹了口气,看来房顶又漏雨了。他轻手轻脚的下地,开了灯,就看到地上已经汪了一小滩积水,墙上也有几处明显的水痕。

杨文天去厨房拿了个盆出来,放在地上接着漏进来的雨水。

水滴打在盆底,发出更加清脆的叮咚声,吵醒了贾美玲。

贾美玲趴在被窝里看了一眼,“有漏了?这破房子指不定哪天就塌了。”

杨文天看了他一眼,“你就不能说点好的?”

贾美玲缩回被窝里翻了个身,“说好的有啥用,破房子还能变成新的?”

杨文天披上衣服,“我去爸那屋你看看。”

贾美玲“哼”了一声。

杨老爷子和杨丹住在厢房里。厢房不大,被间隔成了三个小间,一间用来堆杂物,另外两间爷孙俩一人一间。

杨老爷子已经醒了,抹黑坐在炕上抽旱烟。

杨文天打着手电进来,“爸,你咋不开灯?”

“开灯干啥,能省点电就省点电。”杨老爷子说:“我今天还想,把我这屋里灯泡给卸了,给丹子那屋再拉一个灯,灯太暗,别把眼睛看坏了。”

党员第二次入户扶贫的时候,负责帮扶他们家的小宇姑娘给杨丹带了好些文具和书,杨丹这两天一直都在看书。

杨文天说:“不差这点电钱,我明儿给丹子换个大瓦数的灯泡。”

厢房没有锅碗瓢盆这些容器,杨文天准备拿洗脸盆接一下漏下来的雨水。

杨老爷子吧嗒一口烟,“别接了,太响,丹子还睡觉呢。”

“下雨天潮气本来就大,到时候雨水漏一地,你这屋里又进不了多少阳光,不爱干。”

杨老爷子想了下,没再阻止。

水声滴答,父子俩沉默的听了半天,没听见杨丹屋里有什么动静,看来没被吵醒。

杨文天这才放心下来,“爸,你少抽点烟吧,你身体都这样了你还抽烟。”

杨老爷子压抑着咳了一声,“就是都这样了,才抽呢。”

杨文天没吭声。

杨老爷子一直都没适应从家庭主要劳动力到需要别人照顾的身份转换,总是觉得自己是家里的拖累,闷久了就快成心病了。

杨文天也没办法劝,陪着老爷子坐了一会儿,就回去睡觉了。

清晨的时候雨停了,杨文天端着接漏水的盆子出门泼水,看到刚从家里出来的王筝。

“杨哥早啊。”王筝穿了一身运动服,和杨文天打了个招呼,“做饭呢?”

“没有,房子漏了,接的水。”杨文天说:“一到雨天就这样。”

王筝停住脚步,“杨哥,你家房子有年头了吧?”

“这房子好像还是我爷爷盖的,算起来也有四五十年了。修了好多回,现在房顶都不敢上人了,怕直接踩塌了,只能对付着。”杨文天仰头看了眼还阴着的天,“你这是干啥去,这雨一会儿可能还得下。”

“我去村部,还有一堆活呢。”王筝抬起手让杨文天看自己手里的雨伞,“我带着伞呢,下雨也没事。”

“那你吃饭了没?”

“吃过了。对了杨哥,我爸这两天想要培辣椒苗了,你家要多少?”

王志国喜欢吃辣椒,每年都会花费心血精心培育一批牛角椒秧苗,村子里有人家需求不多的,想要个十棵八棵辣椒苗的,王志国统计个数,然后多培育一些,给大家分了。

杨文天家里都不太能吃辣,每年对辣椒的需求不多,要个三五棵苗就够了,他对王筝说:“五棵吧。”

王筝应了,继续朝村部的方向去了。

快走到村部的时候,她忽然想到了什么,站在路口朝村东边张望了一下。

杨文天家的老房子漏雨,那李老太太家的估计也会漏,其他贫困户家的,都是旧房子甚至危房,恐怕现在屋里都已经发水了吧。

王筝心里想着,要赶紧把手头的这个申请修路的材料报上去,然后立刻着手开展危房改造工作。

“四有三通”是在扶贫政策中明明白白规定的,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助,通路、通网、通电,这是贫困村必须要做到的。

眼看雨季就来了,有些危房能不能撑过这个夏天都说不准。

王筝心里揣着事,状态沉重的整理修路的资料。

除了主干道翻修,还要把通往村东头枣树林的路也修通了,这样到了秋天,方便运大枣。

王筝忙了一天,外面也淅淅沥沥的下了一天的雨。等到傍晚的时候,天才放晴了,晚霞也烧了起来。

王筝把整理好的材料发到了制定的邮箱,站起了身活动了一下肩膀,拿着吃剩的泡面桶出去扔垃圾。

村部院子的地面是铺了红砖的,没有明显的积水,但是外面的土路已经泥泞不堪。王筝站在门口看了看,又回到办公室,翻箱倒柜,翻出两个塑料袋来。

用塑料袋把鞋裹住,王筝拎着挎包,走出去两步之后,又退回来把桌子上的笔记本和笔抓起来塞进了包里。

农村泥泞的路非常难走,遇到泥坑,王筝一脚下去,感觉鞋都被黏住了。

她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到了村东头李老太太家。

李老太太正在院子里给羊填饲料。

“李奶奶,喂羊呢?”王筝一边高声打招呼,一边推大门。

李奶奶扭头看了一眼,“二筝过来啦,门口不好走,你慢点。”

“哎。”王筝应着,低头绕过门口的一个泥坑。

“奶奶,我帮你吧。”

李老太太只养了一只山羊,也没有圈舍,就在院子里搭了个小棚子,像是拴狗一样拴在柱子上。

“这羊还挺胖,这肚子好圆。”王筝抬手摸了下山羊的角。

“快下羔了,去年下了两只,不知道今年这个会不会还是一对。”李老太太笑着说。

“啊,我说呢,怎么肚子这么大。”王筝又奖励的摸了摸山羊的头,“奶奶,你家房子漏雨了没?”

“漏雨,这个房顶还是上次我孙子回来的时候,帮我找人修补的,挺了两年,去年就漏了。”

“哦哦。”王筝又看了看老李太太的房子,“奶奶,你这房子多少平啊,是哪年盖的?”

“盖了有二十多年吧,两间房。”

李老太太对于平米没有什么概念,她说的两间房是一般农村用来衡量房子大小的单位,一间房大概有二十平多有,老李太太虽然说她家的房子有两间,但是王筝目测可能并不到四十平。

王筝了解了情况,看时间还早,和李奶奶告辞,又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把所有家的房子情况都了解个大概。

原来在市局里上班的时候,以为下乡驻村是个很清闲的活,不过就是每日在村里转悠几圈,填几个报表,对上面的政策进行宣传宣传,悠闲自在。

结果等到了村里才知道,事情是真的很多,还都是急于解决的。

王筝回到家就摊在沙发里。王志国正在弄栽培辣椒苗的槽子,里面是他亲自筛过的软土,浇了水,湿度适中,然后把辣椒种子洒在上面,又在上面铺了一层薄土。

“怎么,累了?”王志国边弄边问王筝。

“啊。”王筝在外面性格知书达理,工作干练利落,唯独在家里放松了些,声音也懒懒的,长呼一口气,“爸,农村工作好累啊。”

“你这才做了多少,就喊累。”王志国话语中带着微微的宠溺。

“现在事情好多,要修路,又要修房子,还要筹备秋天卖庄稼卖大枣的事,哦对了,好像还要建个文化广场。”王筝坐起来喝了杯水,“你以前做村支书的时候,也没这么多事啊?”

“怎么没有?”王志国拍掉手上的土,“别看现在是主抓扶贫攻坚,其实农村的生活比以前都要好多了。我年轻的时候,还不是家家都有电,而且人口也比现在多,工作还都是原始化的办公模式,写着材料我都要点着油灯手写,有时候写了一整页,结果写错了一个字,就要重新写。”

王筝喝完水又瘫回沙发上,“那是你自己不仔细,给自己增加工作量。”

王志国也不生气,把已经种上辣椒种子的槽子端起来放到窗台上,“你妈应该已经把饭做好了,吃饭去吧。”

王筝拖着疲惫的身体起来去吃饭,吃到一半,手机一震,来了条消息。

第10章 旧房

王筝说的这些并不是单纯的画饼,她把杨文天和贾美玲送回家后,就一直市里和村上两头跑,忙的脚不沾地,终于把村上所有的枣树都找人认领了。

在对村民们宣布这件事的时候,王筝还带上了从农委请来的一个专家。

专家把村上的土地都看了一圈,除了一部分山边的田地外,其他的农田都比较适合种谷子。王筝组织村上几个田地大户,会同专家,和村上的干部一起,商讨了两天,决定种红谷。

红小米是当地的特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养生的重视,红小米一直受老人、小孩和产妇的青睐。当地也有不少商人把红小米做了精致的包装,买到全国各地去。

王筝的想法是,今年先种一年红谷子,看看收成如何。然后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做一下市场调研,准备在村里开一家自己的杂粮加工厂。

能种红谷子的农田就种谷子,其他的不适合种谷子的农田,就种其他杂粮。

王筝这些日子的辛苦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再加上认领枣树的钱已经到账,王筝在村民中的信誉度明显提升。之前抱着看热闹心态的人也逐渐转变了态度,哪怕不是贫困户的人家,也想着能在村里建成这样的企业,跟着一起赚钱。

决定了之后,合作社就风风火火的成立了。

等党员们第二次入户扶贫的时候,田里的谷子都已经发芽了,入眼一片新绿,生机盎然。

杨文天和贾美玲负责照看果树,防止得什么病虫害。

眼看着雨季就要来了。春雨贵如油,大家都盼着今年能有个好雨水,秋天来个大丰收。

夜里,雷声轰隆作响。杨文天从梦里惊醒,听到外面瓢泼大雨的声音。

仔细辨别,在隔着窗户的雨声哗哗中,还有清晰的水滴声,滴答滴答,越来越急促,像是就在耳畔。

杨文天叹了口气,看来房顶又漏雨了。他轻手轻脚的下地,开了灯,就看到地上已经汪了一小滩积水,墙上也有几处明显的水痕。

杨文天去厨房拿了个盆出来,放在地上接着漏进来的雨水。

水滴打在盆底,发出更加清脆的叮咚声,吵醒了贾美玲。

贾美玲趴在被窝里看了一眼,“有漏了?这破房子指不定哪天就塌了。”

杨文天看了他一眼,“你就不能说点好的?”

贾美玲缩回被窝里翻了个身,“说好的有啥用,破房子还能变成新的?”

杨文天披上衣服,“我去爸那屋你看看。”

贾美玲“哼”了一声。

杨老爷子和杨丹住在厢房里。厢房不大,被间隔成了三个小间,一间用来堆杂物,另外两间爷孙俩一人一间。

杨老爷子已经醒了,抹黑坐在炕上抽旱烟。

杨文天打着手电进来,“爸,你咋不开灯?”

“开灯干啥,能省点电就省点电。”杨老爷子说:“我今天还想,把我这屋里灯泡给卸了,给丹子那屋再拉一个灯,灯太暗,别把眼睛看坏了。”

党员第二次入户扶贫的时候,负责帮扶他们家的小宇姑娘给杨丹带了好些文具和书,杨丹这两天一直都在看书。

杨文天说:“不差这点电钱,我明儿给丹子换个大瓦数的灯泡。”

厢房没有锅碗瓢盆这些容器,杨文天准备拿洗脸盆接一下漏下来的雨水。

杨老爷子吧嗒一口烟,“别接了,太响,丹子还睡觉呢。”

“下雨天潮气本来就大,到时候雨水漏一地,你这屋里又进不了多少阳光,不爱干。”

杨老爷子想了下,没再阻止。

水声滴答,父子俩沉默的听了半天,没听见杨丹屋里有什么动静,看来没被吵醒。

杨文天这才放心下来,“爸,你少抽点烟吧,你身体都这样了你还抽烟。”

杨老爷子压抑着咳了一声,“就是都这样了,才抽呢。”

杨文天没吭声。

杨老爷子一直都没适应从家庭主要劳动力到需要别人照顾的身份转换,总是觉得自己是家里的拖累,闷久了就快成心病了。

杨文天也没办法劝,陪着老爷子坐了一会儿,就回去睡觉了。

清晨的时候雨停了,杨文天端着接漏水的盆子出门泼水,看到刚从家里出来的王筝。

“杨哥早啊。”王筝穿了一身运动服,和杨文天打了个招呼,“做饭呢?”

“没有,房子漏了,接的水。”杨文天说:“一到雨天就这样。”

王筝停住脚步,“杨哥,你家房子有年头了吧?”

“这房子好像还是我爷爷盖的,算起来也有四五十年了。修了好多回,现在房顶都不敢上人了,怕直接踩塌了,只能对付着。”杨文天仰头看了眼还阴着的天,“你这是干啥去,这雨一会儿可能还得下。”

“我去村部,还有一堆活呢。”王筝抬起手让杨文天看自己手里的雨伞,“我带着伞呢,下雨也没事。”

“那你吃饭了没?”

“吃过了。对了杨哥,我爸这两天想要培辣椒苗了,你家要多少?”

王志国喜欢吃辣椒,每年都会花费心血精心培育一批牛角椒秧苗,村子里有人家需求不多的,想要个十棵八棵辣椒苗的,王志国统计个数,然后多培育一些,给大家分了。

杨文天家里都不太能吃辣,每年对辣椒的需求不多,要个三五棵苗就够了,他对王筝说:“五棵吧。”

王筝应了,继续朝村部的方向去了。

快走到村部的时候,她忽然想到了什么,站在路口朝村东边张望了一下。

杨文天家的老房子漏雨,那李老太太家的估计也会漏,其他贫困户家的,都是旧房子甚至危房,恐怕现在屋里都已经发水了吧。

王筝心里想着,要赶紧把手头的这个申请修路的材料报上去,然后立刻着手开展危房改造工作。

“四有三通”是在扶贫政策中明明白白规定的,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助,通路、通网、通电,这是贫困村必须要做到的。

眼看雨季就来了,有些危房能不能撑过这个夏天都说不准。

王筝心里揣着事,状态沉重的整理修路的资料。

除了主干道翻修,还要把通往村东头枣树林的路也修通了,这样到了秋天,方便运大枣。

王筝忙了一天,外面也淅淅沥沥的下了一天的雨。等到傍晚的时候,天才放晴了,晚霞也烧了起来。

王筝把整理好的材料发到了制定的邮箱,站起了身活动了一下肩膀,拿着吃剩的泡面桶出去扔垃圾。

村部院子的地面是铺了红砖的,没有明显的积水,但是外面的土路已经泥泞不堪。王筝站在门口看了看,又回到办公室,翻箱倒柜,翻出两个塑料袋来。

用塑料袋把鞋裹住,王筝拎着挎包,走出去两步之后,又退回来把桌子上的笔记本和笔抓起来塞进了包里。

农村泥泞的路非常难走,遇到泥坑,王筝一脚下去,感觉鞋都被黏住了。

她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到了村东头李老太太家。

李老太太正在院子里给羊填饲料。

“李奶奶,喂羊呢?”王筝一边高声打招呼,一边推大门。

李奶奶扭头看了一眼,“二筝过来啦,门口不好走,你慢点。”

“哎。”王筝应着,低头绕过门口的一个泥坑。

“奶奶,我帮你吧。”

李老太太只养了一只山羊,也没有圈舍,就在院子里搭了个小棚子,像是拴狗一样拴在柱子上。

“这羊还挺胖,这肚子好圆。”王筝抬手摸了下山羊的角。

“快下羔了,去年下了两只,不知道今年这个会不会还是一对。”李老太太笑着说。

“啊,我说呢,怎么肚子这么大。”王筝又奖励的摸了摸山羊的头,“奶奶,你家房子漏雨了没?”

“漏雨,这个房顶还是上次我孙子回来的时候,帮我找人修补的,挺了两年,去年就漏了。”

“哦哦。”王筝又看了看老李太太的房子,“奶奶,你这房子多少平啊,是哪年盖的?”

“盖了有二十多年吧,两间房。”

李老太太对于平米没有什么概念,她说的两间房是一般农村用来衡量房子大小的单位,一间房大概有二十平多有,老李太太虽然说她家的房子有两间,但是王筝目测可能并不到四十平。

王筝了解了情况,看时间还早,和李奶奶告辞,又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把所有家的房子情况都了解个大概。

原来在市局里上班的时候,以为下乡驻村是个很清闲的活,不过就是每日在村里转悠几圈,填几个报表,对上面的政策进行宣传宣传,悠闲自在。

结果等到了村里才知道,事情是真的很多,还都是急于解决的。

王筝回到家就摊在沙发里。王志国正在弄栽培辣椒苗的槽子,里面是他亲自筛过的软土,浇了水,湿度适中,然后把辣椒种子洒在上面,又在上面铺了一层薄土。

“怎么,累了?”王志国边弄边问王筝。

“啊。”王筝在外面性格知书达理,工作干练利落,唯独在家里放松了些,声音也懒懒的,长呼一口气,“爸,农村工作好累啊。”

“你这才做了多少,就喊累。”王志国话语中带着微微的宠溺。

“现在事情好多,要修路,又要修房子,还要筹备秋天卖庄稼卖大枣的事,哦对了,好像还要建个文化广场。”王筝坐起来喝了杯水,“你以前做村支书的时候,也没这么多事啊?”

“怎么没有?”王志国拍掉手上的土,“别看现在是主抓扶贫攻坚,其实农村的生活比以前都要好多了。我年轻的时候,还不是家家都有电,而且人口也比现在多,工作还都是原始化的办公模式,写着材料我都要点着油灯手写,有时候写了一整页,结果写错了一个字,就要重新写。”

王筝喝完水又瘫回沙发上,“那是你自己不仔细,给自己增加工作量。”

王志国也不生气,把已经种上辣椒种子的槽子端起来放到窗台上,“你妈应该已经把饭做好了,吃饭去吧。”

王筝拖着疲惫的身体起来去吃饭,吃到一半,手机一震,来了条消息。

点击获取下一章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