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0 09:09:47

荀梁对刘飞说:昨天慈明跟我显摆一下午,小王爷写的好词啊!回去文会就开始了,颍川的青年才俊都会来还有别的郡县也会赶来,等晚上去我家吃酒如何。刘飞赶忙拱手道:求之不得,前辈直接称呼我玉昆就可以了。

荀彧、荀攸、荀悦说着每年文会的趣事,荀悦少孤,故性安静,话不多。荀彧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荀攸也是少孤,在陌生人面前话不多,在亲近人面前是一个善谈好言、嫉恶如仇之人。路上遇到钟繇也去参加文会于是就一起同行,荀攸介绍钟繇现在是郡功曹,交际能力强,机捷谈笑、开达理干。路上又遇到陈群一起同行,陈群的祖父是颍川四长中唯一一个还在世的,好结交朋友。看着颍川遇到的两位俱是家世显赫、年少成名。又遇到阳翟赵俨、定陵杜袭刚到院子门口,见到院子里还有七八个少年,荀彧介绍道:这是阳翟枣袛,颍阴刘儒、阳翟胡昭、襄城李铣、襄城傅弘起祖傅俊云台二十八将,平原华歆、北海邴原、北海管宁为北海一龙。刘飞与大家一起见礼后接着介绍田丰、沮授、郭嘉、戏隆和辛家三兄弟给大家认识,辛家兄弟跟他们相熟,戏隆和郭嘉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文会,戏隆只是在阳翟比较有名,郭嘉因为年纪比较小。

刘飞对华歆、邴原、管宁道:可是一龙的三贤人么?三人谦虚的说:我等才疏学浅,难配此称是士人过誉了。刘飞笑道:三位的大名我早已听闻,今见三位,果然气宇轩昂、仪表出众、名至实归。听说三位准备求学荀公门下,华歆抢先说道:我们三位正有此意,适逢祭祖文会,久闻颍川天下名郡,衣冠盛大,诸姓子弟皆德才兼备,绝伦逸群。邴原也接话道:虽知浅陋微薄、才疏学浅。但是为了见识各位俊才的高洁风范,厚着脸皮来了。管宁性格却有些傲娇但是应该跟太史慈相熟相互见礼。

这时郭图也到了,大家相互见礼,刘飞虽然不耻郭图的人品和能力,但是也知道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道理。郭图热情介绍道:颍川石韬石广元,这是徐福徐元直路遇盗匪多亏他们出手相助。刘飞拱手道:刘飞刘玉昆见过两位壮士,以后有困难可以去找在下,于是回忆是诸葛四友,今天到来的如果成长起来至少也是郡守的人才,其中更有几位前途不可限量这才是颍川的底蕴,也是曹魏占据半壁江山的根基。刘飞于是打算一一拜访各位名士学子,先混个好印象。刘飞回过神来把随身玉佩交给徐福,对着徐福和石韬说道:自己在陈留最喜欢结交侠义之士,也把他们介绍给张飞、赵云认识。还有韩馥家的小辈到来,韩家在颍川也是大户之家,子弟随多但是出众者寥寥啊!

荀爽主持文会先祝告先贤孔孟、荀子仪式,然后在告诫学子有皇帝扶持、别具一格、辞藻华丽,东汉时期为何盛行“浮夸”文风?“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所著文章,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圣人之祖训。

文人交游活动和文学创作,能够在东汉末年得到非常充分地发展,是基于当时的现实情况发生的。东汉末年虽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民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这些问题却在文化发展方面,无意间提供了不少的助力。

外戚和宦官虽然都是篡夺皇权的势力,但他们彼此之间并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所以他们之间也经常进行一些权力争夺。皇帝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偏向于某一方,借助这一方的势力将朝政抓在手中。可这样的掌权过程,注定了皇帝会高度依赖这一方势力,导致皇权倾向于这一方势力。所以实际上,皇权仍然还是旁落于他人的结果。因为不同皇帝的倾向不同,所以不同时期,占上风的势力也不尽相同。

上层统治阶级的这种危机,使得他们很多时候分不出心思来管控文人的行为,这给了文人交游的大好机会。其实此前,统治者会因为担心文人勾结的问题,对文人交游活动有所限制,但如今宫廷内斗,文人不再被严密控制,自然可以大方交游。虽然东汉末年的政治非常混乱,但此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构筑之一,文化也受经济基础影响很深。统治阶级的内斗,使得上层对很多方面的掌控都不再如以前一般力度大,当时被汉朝统治者大力推崇的儒学,影响力也大不如前。儒学的衰败,给了其他学派发展的大好机会,促进了文人的交游活动和文化的繁荣。能够驱使这些文人进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非常难得的交游活动的原因,必定不会是简单地想要交朋友而已。东汉末年的文人,进行交游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尚趣;二,是为了慕利。文人们讨论的话题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内容,二是学术内容。政治内容,自然是和政治高度相关的,主要都是一些朝堂上的话题;学术内容,自然就是单纯的学术探讨。

东汉末年的文学创作文风慷慨或真切,创作的主题较初期有很大改变。特殊的时代背景,让东汉末年的文学创作也非常特色分明。这一时期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主要有两种文风:一种是慷慨激昂,陈词激烈的;另一种是情真意切,但相对比较平和一些。

还有一部分文人,并没有悲观地认为一个朝代的结束就是彻底的结束。这部分人对东汉末年的动荡局面并没有太大的负面情绪,只一心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当一个时代中存在的美好已经无法支撑人们继续相信美好时,这个时代就很难出现歌颂美好的声音。东汉末年的现实困境,直接限制了歌颂美好主题的文学创作内容发展。所以汉末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战乱和各种天灾不断后,私学大量锐减造成人才的稀缺和凋零现象。

第47章 颍川文会藏龙卧虎

荀梁对刘飞说:昨天慈明跟我显摆一下午,小王爷写的好词啊!回去文会就开始了,颍川的青年才俊都会来还有别的郡县也会赶来,等晚上去我家吃酒如何。刘飞赶忙拱手道:求之不得,前辈直接称呼我玉昆就可以了。

荀彧、荀攸、荀悦说着每年文会的趣事,荀悦少孤,故性安静,话不多。荀彧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荀攸也是少孤,在陌生人面前话不多,在亲近人面前是一个善谈好言、嫉恶如仇之人。路上遇到钟繇也去参加文会于是就一起同行,荀攸介绍钟繇现在是郡功曹,交际能力强,机捷谈笑、开达理干。路上又遇到陈群一起同行,陈群的祖父是颍川四长中唯一一个还在世的,好结交朋友。看着颍川遇到的两位俱是家世显赫、年少成名。又遇到阳翟赵俨、定陵杜袭刚到院子门口,见到院子里还有七八个少年,荀彧介绍道:这是阳翟枣袛,颍阴刘儒、阳翟胡昭、襄城李铣、襄城傅弘起祖傅俊云台二十八将,平原华歆、北海邴原、北海管宁为北海一龙。刘飞与大家一起见礼后接着介绍田丰、沮授、郭嘉、戏隆和辛家三兄弟给大家认识,辛家兄弟跟他们相熟,戏隆和郭嘉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文会,戏隆只是在阳翟比较有名,郭嘉因为年纪比较小。

刘飞对华歆、邴原、管宁道:可是一龙的三贤人么?三人谦虚的说:我等才疏学浅,难配此称是士人过誉了。刘飞笑道:三位的大名我早已听闻,今见三位,果然气宇轩昂、仪表出众、名至实归。听说三位准备求学荀公门下,华歆抢先说道:我们三位正有此意,适逢祭祖文会,久闻颍川天下名郡,衣冠盛大,诸姓子弟皆德才兼备,绝伦逸群。邴原也接话道:虽知浅陋微薄、才疏学浅。但是为了见识各位俊才的高洁风范,厚着脸皮来了。管宁性格却有些傲娇但是应该跟太史慈相熟相互见礼。

这时郭图也到了,大家相互见礼,刘飞虽然不耻郭图的人品和能力,但是也知道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道理。郭图热情介绍道:颍川石韬石广元,这是徐福徐元直路遇盗匪多亏他们出手相助。刘飞拱手道:刘飞刘玉昆见过两位壮士,以后有困难可以去找在下,于是回忆是诸葛四友,今天到来的如果成长起来至少也是郡守的人才,其中更有几位前途不可限量这才是颍川的底蕴,也是曹魏占据半壁江山的根基。刘飞于是打算一一拜访各位名士学子,先混个好印象。刘飞回过神来把随身玉佩交给徐福,对着徐福和石韬说道:自己在陈留最喜欢结交侠义之士,也把他们介绍给张飞、赵云认识。还有韩馥家的小辈到来,韩家在颍川也是大户之家,子弟随多但是出众者寥寥啊!

荀爽主持文会先祝告先贤孔孟、荀子仪式,然后在告诫学子有皇帝扶持、别具一格、辞藻华丽,东汉时期为何盛行“浮夸”文风?“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所著文章,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圣人之祖训。

文人交游活动和文学创作,能够在东汉末年得到非常充分地发展,是基于当时的现实情况发生的。东汉末年虽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民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这些问题却在文化发展方面,无意间提供了不少的助力。

外戚和宦官虽然都是篡夺皇权的势力,但他们彼此之间并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所以他们之间也经常进行一些权力争夺。皇帝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偏向于某一方,借助这一方的势力将朝政抓在手中。可这样的掌权过程,注定了皇帝会高度依赖这一方势力,导致皇权倾向于这一方势力。所以实际上,皇权仍然还是旁落于他人的结果。因为不同皇帝的倾向不同,所以不同时期,占上风的势力也不尽相同。

上层统治阶级的这种危机,使得他们很多时候分不出心思来管控文人的行为,这给了文人交游的大好机会。其实此前,统治者会因为担心文人勾结的问题,对文人交游活动有所限制,但如今宫廷内斗,文人不再被严密控制,自然可以大方交游。虽然东汉末年的政治非常混乱,但此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构筑之一,文化也受经济基础影响很深。统治阶级的内斗,使得上层对很多方面的掌控都不再如以前一般力度大,当时被汉朝统治者大力推崇的儒学,影响力也大不如前。儒学的衰败,给了其他学派发展的大好机会,促进了文人的交游活动和文化的繁荣。能够驱使这些文人进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非常难得的交游活动的原因,必定不会是简单地想要交朋友而已。东汉末年的文人,进行交游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尚趣;二,是为了慕利。文人们讨论的话题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内容,二是学术内容。政治内容,自然是和政治高度相关的,主要都是一些朝堂上的话题;学术内容,自然就是单纯的学术探讨。

东汉末年的文学创作文风慷慨或真切,创作的主题较初期有很大改变。特殊的时代背景,让东汉末年的文学创作也非常特色分明。这一时期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主要有两种文风:一种是慷慨激昂,陈词激烈的;另一种是情真意切,但相对比较平和一些。

还有一部分文人,并没有悲观地认为一个朝代的结束就是彻底的结束。这部分人对东汉末年的动荡局面并没有太大的负面情绪,只一心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当一个时代中存在的美好已经无法支撑人们继续相信美好时,这个时代就很难出现歌颂美好的声音。东汉末年的现实困境,直接限制了歌颂美好主题的文学创作内容发展。所以汉末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战乱和各种天灾不断后,私学大量锐减造成人才的稀缺和凋零现象。

点击获取下一章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