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1 21:53:34

大清的肃亲王豪格和护军统领鳌拜、大臣索尼等人把多尔衮救起来之后,多尔衮已经没了知觉,这些人也不敢恋战了,带着半死不活的多尔衮拨马就跑。

因为他们看出来了,明军是撤退,而不溃退,一字这差,本质区别。很明显这是明军的策略,可是多尔衮愣是没看出来,认明军经不起他们的炮火而溃败,他带兵冲锋,却正好上当,明军撤退,大炮摆出来了。

如果多尔衮知道上当及时收兵,停止追击也不至于此,然而……

明军炮火猛烈。清军主将带头冲锋能鼓舞士气,反之主将带头逃跑,军心必散。这些鞑子这几仗被林毅打怕了,本来就如惊弓之鸟,因此一看多尔衮被炸,豪格和鳌拜带头逃命,军心大散,几千名鞑子全都撒丫子了,一个比一个跑得快,跑得慢的就成了炮灰,这叫竞命。

林毅这时让撤下来的兵将又发起了反冲锋,十几万大军漫山遍野,如狂涛骇浪,以锐不挡之势,一个冲锋就把鞑子杀得无影无踪,地上到处都是尸体。

鞑子的四千炮营几乎被全歼,三百门红衣大炮全部成了明军的战利品。

明军的铁骑包括蒙古铁骑几万人马一口气把鞑子追出四十余里,才收住兵马。

至此,皇姑屯战役以明军的完胜而宣告结束。共歼灭清军七万余人,满达海、岳乐两个贝子贝勒阵亡,吴三桂、孔有德、佟养甲三个大汉奸毙命,多尔衮重伤,这一战使得清军元气大伤。

从山海关会战,到皇姑屯战役,明军连战皆捷,战无不胜,共消灭了清军十几万,从皇太极到多尔衮,大清积蓄了这么多年的力量,被林毅这两场大战给打得灰飞烟灭,从这以后,清军再无主动进攻之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阶段。

明军将士从上到下,个个扬眉吐气。救治伤员、清扫战场、掩埋尸体、打理战利品等,处理战后事宜带着欢歌笑语。

三天之后,林毅率领十三万明军把战线继续向前推进。

再往前就是宁远城。

宁远城就是后世的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的老城区,明末这里是军事重镇,也是大明关外防御鞑子的主要战场之一,努尔哈赤、皇太极、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吴三桂、洪承畴等等,很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都与宁远有过不解之缘。

其中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裁在了宁远,因为他带兵攻城时挨了一炮,回去后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几百年的人文积淀,使得这座小城名声大噪,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和平年代,这座古城仍然保存完好,被列为大明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位列中国十佳古城,旅游胜地。

但是从洪承畴兵败被俘,投降大清之后,这里便成为大清的天下。

现在林毅统率十三万明军,阵兵在宁远城下,他要一举夺回本属大明的城池。

离城十里地,明军安营下寨,林毅带着宋献策和刘肇基绕城查看地势,哲哲和小颖、高桂英左右相随,张华等卫队营几十骑火枪手随行护驾。

林毅之所以带上永平总兵刘肇基,是因为两年前刘肇基亲自参加了宁锦大战,虽然那一仗最后失败了,但是刘肇基作为当事人之一,对宁锦一带的地形地貌城防等情况比较了解,他现在想了解宁远城的情况,这无疑是最好的向导。

果然,这一路上刘肇基不住地讲解着宁远的情况以及当年宁锦大战的情况,林毅这是第一次到关外来,对宁远城还只是个概念,至多停留在穿越之前的书本知识和影视小说等印象之中,现在面对这座千年古城,林毅觉得她有种神秘感,脑海里仿佛能想像出当年明军几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辉煌景像,也可以想像出两年前宁锦之战兵败将降的憋屈情形。

从刘肇基口中得知,宁远城基本上是一座正方形城池,这座城不大,只四五十平方公里,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但是别看城小,城门也不多,但每座城门都吊桥、千斤闸门和内门等三道城门,另外每座城门两旁边都修有辅城和瓮城,城门、辅城和瓮城处都设有炮台,而且城高三丈有余,城墙又厚又宽,上面能跑马,城外的护城河又宽又深,气势恢弘的鼓楼、高耸的箭楼,高高的炮台,黑洞洞的炮口,上面可见无数的清军严阵以待。

宁远城背靠丘陵,面临大海,这座小城给林毅的第一印象就是城高池深,固若金汤。

察看完了宁远城,回到营帐之中,如何攻取宁远,是摆在林毅眼前的一个问题。林毅脑子有方案但觉得不是很成熟,另外他想听听众将的意思,特别智囊宋献策的意见,集思广益,免得一意孤行,犯轻敌冒进的错误。

虽然林毅现在连打胜仗,士气很高,十三万人马兵强马壮,这次红衣大炮拉来了六百余门,包括在皇姑屯缴获多尔衮的300门,另个不算旧军的旧式铳炮,新式的火枪也就是自生燧发枪算上卫队营的,超过六千支。骑兵、步兵,弓箭,轻重火器,可以说兵种齐全。要说唯一没有的就是水师,但是林毅一道命令就可以调来大明的水师。连左良玉、高杰、刘泽清、刘良佐这些刺头都不敢不听,试问大明军将还有哪个敢抗命?

因为现在林毅早已不是一个小小的总兵官了,也不止是太子太师、大明兵部尚书了,他还是大明监国。

何为监国?监国这官太厉害了,说白了就是皇上的前奏,或者干脆就叫准皇上。

崇祯上吊之后,历史便进入了南明时代,南明从弘光帝算起,到郑明时代,一共经历了四帝一监国,长达40年之久,但是这四帝一监国哪一个都是先从监国干起,然后登基大典,君临天下,虽然他们的政权都是巴掌大一块地盘、还都昙花一现,包括小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权、唐王朱聿键的隆武政权、小唐王朱聿鐭的绍武政权、桂王朱由榔的永历政权、鲁王朱以海的监国时期等,但是这却是历史上不可抹杀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基本上清鞑子消灭反清势力和大明残余、血腥镇压汉人反抗的血泪史,从另一个方面说也是汉人各部放下仇怨、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反抗鞑子奴役和压迫的光辉史。

因此有人把这40年也并入大明,这样大明朝就不是276年的江山了,而是而316年的社稷,只不过这后几十称为南明,因为它不再是统一的王朝,偏安南部一隅。

由此也可以看出监国的本质,离皇上就差一步之遥,他跟摄政王还不一样,摄政王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皇上,甚至在特殊情况下能够代表皇上直接行始皇权,但他终究不是皇上,多尔衮摄政多年,但最终没敢僭越一步,那把椅子他不敢坐。

但是监国就不同,监国也可以摄政,当然也可以直接登基,古代监国一般都是太子,也有皇后或皇太后,监国哪一天要是心血来潮,举行个盛装仪式,然后往那把椅子上一坐就叫登基坐殿,百官和万民从此就得顶礼膜拜、山呼万岁,监国也就化茧成蝶变成至高无上的帝王了。

现在林毅就是大明的监国,这可不是他自封的,是太子主动让位、百官力茬,如果搞民主选举,林毅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全票通过,当选为大明监国,中间没有任何拉票贿选的猫腻行为。

因此林毅现在大权独揽,生杀予夺,下道诏旨调兵谴将对他来说更是名正言顺,小事一桩。

但尽管林毅位高权重,连打胜仗,满清鞑子节连败退,但林毅仍不敢掉以轻心,他不会忘记,当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带着十几万大军攻打宁远,结果袁崇焕教训完老子教训儿子,让他们父子知道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必须得想个万全之策,夺取这样的坚城,不可鲁莽。

因此林毅立即传令,升帐议事,随军参将以上的将官全部参加,大帐里坐得满满登登,林毅坐在帅位上,小颖和哲哲左右侍立,智囊宋献策侧座相陪。

说到如何夺取宁远之事,林毅让大家各抒己见,话匣子一打开也都不拘束了,有的主张强攻,这么大军队,这么多大炮,用不了几次冲锋,就能拿下这座小城。

有的主张水陆并进,两路攻击,这样更能减少伤亡。

还有的主张困城,就像打高碑店一样,困死他们这些狗娘养的。

林毅听着这些言论,不置可否地点点头,但没有表态,因为这些在他的脑海中都闪现过,哪一种打法最后都能拿宁远,只是代价不同,时间也不同,结果也有所不同,最后林毅的目光落到了宋献策那张又小又圆又黑的脸上。

宋献策一直没言语,但是他的脑袋一直没闲着,别人的话他也静静的听着,一边思忖,见林毅问赶紧施礼道:“大人要想攻城不外乎就这几种打法,想速战速决,就强攻或水陆用兵,如果怕伤亡过众就采取困城的办法,但耗时长些。还有一个办法,可以逼这些鞑子出城交战,把战场摆到野外。”

“哦,先生不妨详细道来。”林毅当然对这个办法感兴趣,现在鞑子坚守城池不战,以上几种打法都要费些周折,如果能让鞑子出城交战,当然是不二的选择。

“大人容禀,宁完城后面就是塔山,塔山再往北是杏山,杏山再往北是松山,然后就是锦州,这几处清军都有重兵防守,我们迟早要打。现在我们可以暂时不打宁远城,而是绕过去集中兵力先攻塔山、杏山和松山,让他们认为我们剑指锦州,只要能拿三两个据点,就等于断了宁远军的后路,介时宁远守军军心必散,不用杀不用战,他们就会自己出城找我们交战,到那时可派兵歼灭,宁远城唾手可得。”

林毅一听大喜,真不愧是军师,果然不同凡响,因此大赞:“先生高论,就依先生之计。”

林毅立即派兵布将。宁远城北面是丘陵,西边是山,东面是海,因此他兵分两路,让巴彦布沙尔、巴林和巴善带两万多蒙古铁骑向西绕道目标是义州,不必攻打义州,牵制住他的兵马即可,然后派永平总兵刘肇基带两万人马(除了永平兵之外,林毅又给划拨了一万多人马),让他他们也向西绕行,目标是锦州,也不必攻打锦州,虎视锦州,让锦州兵不敢轻举妄动。

剩下的九万人马林毅又进行了分派,陆上三路出兵,分别是郝摇旗、甘宝和姜兴元,各带一万人马同时进攻塔山、杏山和松山,水上也是三路出兵,分别是贺人龙、东胜和王琦,分别各带一万人马配合水师从水上进攻塔山、杏山和松山,让他们首尾难顾,几面受敌。

还剩下三万人马,一万是河南兵,总兵袁枢仍然负责全军的粮草给养,最后还剩下两万大军,林毅又一分为二,他亲自统领一万人马包括卫队营和女营原地安下营寨,让剩下的一万人马坐船走水陆绕到宁远城后,配合林毅盯紧宁远城内的守军,只要他们出城,这两万明军就前后夹,消灭宁远的鞑子,夺下城池。

各路人马全部分派好了,陆路路远,他们先起兵。走水路的须得等水师战船。数日之后,山东水师和永平水师一万多人马大小三千多条战船开到了,林毅还嫌船少,最后把漕运船只也临时调过来五百条军用。

三万大军纷纷登船,加上水师四万多人离开海岸,扬起风帆,浩浩荡荡沿海北上。

十四五万明军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早有大清的探马报进了宁远城、塔山、杏山、松山、锦州和义州,六地的清军守将愕然……

第332章取宁远宋献策献计 4000字章节

大清的肃亲王豪格和护军统领鳌拜、大臣索尼等人把多尔衮救起来之后,多尔衮已经没了知觉,这些人也不敢恋战了,带着半死不活的多尔衮拨马就跑。

因为他们看出来了,明军是撤退,而不溃退,一字这差,本质区别。很明显这是明军的策略,可是多尔衮愣是没看出来,认明军经不起他们的炮火而溃败,他带兵冲锋,却正好上当,明军撤退,大炮摆出来了。

如果多尔衮知道上当及时收兵,停止追击也不至于此,然而……

明军炮火猛烈。清军主将带头冲锋能鼓舞士气,反之主将带头逃跑,军心必散。这些鞑子这几仗被林毅打怕了,本来就如惊弓之鸟,因此一看多尔衮被炸,豪格和鳌拜带头逃命,军心大散,几千名鞑子全都撒丫子了,一个比一个跑得快,跑得慢的就成了炮灰,这叫竞命。

林毅这时让撤下来的兵将又发起了反冲锋,十几万大军漫山遍野,如狂涛骇浪,以锐不挡之势,一个冲锋就把鞑子杀得无影无踪,地上到处都是尸体。

鞑子的四千炮营几乎被全歼,三百门红衣大炮全部成了明军的战利品。

明军的铁骑包括蒙古铁骑几万人马一口气把鞑子追出四十余里,才收住兵马。

至此,皇姑屯战役以明军的完胜而宣告结束。共歼灭清军七万余人,满达海、岳乐两个贝子贝勒阵亡,吴三桂、孔有德、佟养甲三个大汉奸毙命,多尔衮重伤,这一战使得清军元气大伤。

从山海关会战,到皇姑屯战役,明军连战皆捷,战无不胜,共消灭了清军十几万,从皇太极到多尔衮,大清积蓄了这么多年的力量,被林毅这两场大战给打得灰飞烟灭,从这以后,清军再无主动进攻之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阶段。

明军将士从上到下,个个扬眉吐气。救治伤员、清扫战场、掩埋尸体、打理战利品等,处理战后事宜带着欢歌笑语。

三天之后,林毅率领十三万明军把战线继续向前推进。

再往前就是宁远城。

宁远城就是后世的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的老城区,明末这里是军事重镇,也是大明关外防御鞑子的主要战场之一,努尔哈赤、皇太极、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吴三桂、洪承畴等等,很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都与宁远有过不解之缘。

其中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裁在了宁远,因为他带兵攻城时挨了一炮,回去后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几百年的人文积淀,使得这座小城名声大噪,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和平年代,这座古城仍然保存完好,被列为大明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位列中国十佳古城,旅游胜地。

但是从洪承畴兵败被俘,投降大清之后,这里便成为大清的天下。

现在林毅统率十三万明军,阵兵在宁远城下,他要一举夺回本属大明的城池。

离城十里地,明军安营下寨,林毅带着宋献策和刘肇基绕城查看地势,哲哲和小颖、高桂英左右相随,张华等卫队营几十骑火枪手随行护驾。

林毅之所以带上永平总兵刘肇基,是因为两年前刘肇基亲自参加了宁锦大战,虽然那一仗最后失败了,但是刘肇基作为当事人之一,对宁锦一带的地形地貌城防等情况比较了解,他现在想了解宁远城的情况,这无疑是最好的向导。

果然,这一路上刘肇基不住地讲解着宁远的情况以及当年宁锦大战的情况,林毅这是第一次到关外来,对宁远城还只是个概念,至多停留在穿越之前的书本知识和影视小说等印象之中,现在面对这座千年古城,林毅觉得她有种神秘感,脑海里仿佛能想像出当年明军几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辉煌景像,也可以想像出两年前宁锦之战兵败将降的憋屈情形。

从刘肇基口中得知,宁远城基本上是一座正方形城池,这座城不大,只四五十平方公里,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但是别看城小,城门也不多,但每座城门都吊桥、千斤闸门和内门等三道城门,另外每座城门两旁边都修有辅城和瓮城,城门、辅城和瓮城处都设有炮台,而且城高三丈有余,城墙又厚又宽,上面能跑马,城外的护城河又宽又深,气势恢弘的鼓楼、高耸的箭楼,高高的炮台,黑洞洞的炮口,上面可见无数的清军严阵以待。

宁远城背靠丘陵,面临大海,这座小城给林毅的第一印象就是城高池深,固若金汤。

察看完了宁远城,回到营帐之中,如何攻取宁远,是摆在林毅眼前的一个问题。林毅脑子有方案但觉得不是很成熟,另外他想听听众将的意思,特别智囊宋献策的意见,集思广益,免得一意孤行,犯轻敌冒进的错误。

虽然林毅现在连打胜仗,士气很高,十三万人马兵强马壮,这次红衣大炮拉来了六百余门,包括在皇姑屯缴获多尔衮的300门,另个不算旧军的旧式铳炮,新式的火枪也就是自生燧发枪算上卫队营的,超过六千支。骑兵、步兵,弓箭,轻重火器,可以说兵种齐全。要说唯一没有的就是水师,但是林毅一道命令就可以调来大明的水师。连左良玉、高杰、刘泽清、刘良佐这些刺头都不敢不听,试问大明军将还有哪个敢抗命?

因为现在林毅早已不是一个小小的总兵官了,也不止是太子太师、大明兵部尚书了,他还是大明监国。

何为监国?监国这官太厉害了,说白了就是皇上的前奏,或者干脆就叫准皇上。

崇祯上吊之后,历史便进入了南明时代,南明从弘光帝算起,到郑明时代,一共经历了四帝一监国,长达40年之久,但是这四帝一监国哪一个都是先从监国干起,然后登基大典,君临天下,虽然他们的政权都是巴掌大一块地盘、还都昙花一现,包括小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权、唐王朱聿键的隆武政权、小唐王朱聿鐭的绍武政权、桂王朱由榔的永历政权、鲁王朱以海的监国时期等,但是这却是历史上不可抹杀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基本上清鞑子消灭反清势力和大明残余、血腥镇压汉人反抗的血泪史,从另一个方面说也是汉人各部放下仇怨、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反抗鞑子奴役和压迫的光辉史。

因此有人把这40年也并入大明,这样大明朝就不是276年的江山了,而是而316年的社稷,只不过这后几十称为南明,因为它不再是统一的王朝,偏安南部一隅。

由此也可以看出监国的本质,离皇上就差一步之遥,他跟摄政王还不一样,摄政王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皇上,甚至在特殊情况下能够代表皇上直接行始皇权,但他终究不是皇上,多尔衮摄政多年,但最终没敢僭越一步,那把椅子他不敢坐。

但是监国就不同,监国也可以摄政,当然也可以直接登基,古代监国一般都是太子,也有皇后或皇太后,监国哪一天要是心血来潮,举行个盛装仪式,然后往那把椅子上一坐就叫登基坐殿,百官和万民从此就得顶礼膜拜、山呼万岁,监国也就化茧成蝶变成至高无上的帝王了。

现在林毅就是大明的监国,这可不是他自封的,是太子主动让位、百官力茬,如果搞民主选举,林毅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全票通过,当选为大明监国,中间没有任何拉票贿选的猫腻行为。

因此林毅现在大权独揽,生杀予夺,下道诏旨调兵谴将对他来说更是名正言顺,小事一桩。

但尽管林毅位高权重,连打胜仗,满清鞑子节连败退,但林毅仍不敢掉以轻心,他不会忘记,当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带着十几万大军攻打宁远,结果袁崇焕教训完老子教训儿子,让他们父子知道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必须得想个万全之策,夺取这样的坚城,不可鲁莽。

因此林毅立即传令,升帐议事,随军参将以上的将官全部参加,大帐里坐得满满登登,林毅坐在帅位上,小颖和哲哲左右侍立,智囊宋献策侧座相陪。

说到如何夺取宁远之事,林毅让大家各抒己见,话匣子一打开也都不拘束了,有的主张强攻,这么大军队,这么多大炮,用不了几次冲锋,就能拿下这座小城。

有的主张水陆并进,两路攻击,这样更能减少伤亡。

还有的主张困城,就像打高碑店一样,困死他们这些狗娘养的。

林毅听着这些言论,不置可否地点点头,但没有表态,因为这些在他的脑海中都闪现过,哪一种打法最后都能拿宁远,只是代价不同,时间也不同,结果也有所不同,最后林毅的目光落到了宋献策那张又小又圆又黑的脸上。

宋献策一直没言语,但是他的脑袋一直没闲着,别人的话他也静静的听着,一边思忖,见林毅问赶紧施礼道:“大人要想攻城不外乎就这几种打法,想速战速决,就强攻或水陆用兵,如果怕伤亡过众就采取困城的办法,但耗时长些。还有一个办法,可以逼这些鞑子出城交战,把战场摆到野外。”

“哦,先生不妨详细道来。”林毅当然对这个办法感兴趣,现在鞑子坚守城池不战,以上几种打法都要费些周折,如果能让鞑子出城交战,当然是不二的选择。

“大人容禀,宁完城后面就是塔山,塔山再往北是杏山,杏山再往北是松山,然后就是锦州,这几处清军都有重兵防守,我们迟早要打。现在我们可以暂时不打宁远城,而是绕过去集中兵力先攻塔山、杏山和松山,让他们认为我们剑指锦州,只要能拿三两个据点,就等于断了宁远军的后路,介时宁远守军军心必散,不用杀不用战,他们就会自己出城找我们交战,到那时可派兵歼灭,宁远城唾手可得。”

林毅一听大喜,真不愧是军师,果然不同凡响,因此大赞:“先生高论,就依先生之计。”

林毅立即派兵布将。宁远城北面是丘陵,西边是山,东面是海,因此他兵分两路,让巴彦布沙尔、巴林和巴善带两万多蒙古铁骑向西绕道目标是义州,不必攻打义州,牵制住他的兵马即可,然后派永平总兵刘肇基带两万人马(除了永平兵之外,林毅又给划拨了一万多人马),让他他们也向西绕行,目标是锦州,也不必攻打锦州,虎视锦州,让锦州兵不敢轻举妄动。

剩下的九万人马林毅又进行了分派,陆上三路出兵,分别是郝摇旗、甘宝和姜兴元,各带一万人马同时进攻塔山、杏山和松山,水上也是三路出兵,分别是贺人龙、东胜和王琦,分别各带一万人马配合水师从水上进攻塔山、杏山和松山,让他们首尾难顾,几面受敌。

还剩下三万人马,一万是河南兵,总兵袁枢仍然负责全军的粮草给养,最后还剩下两万大军,林毅又一分为二,他亲自统领一万人马包括卫队营和女营原地安下营寨,让剩下的一万人马坐船走水陆绕到宁远城后,配合林毅盯紧宁远城内的守军,只要他们出城,这两万明军就前后夹,消灭宁远的鞑子,夺下城池。

各路人马全部分派好了,陆路路远,他们先起兵。走水路的须得等水师战船。数日之后,山东水师和永平水师一万多人马大小三千多条战船开到了,林毅还嫌船少,最后把漕运船只也临时调过来五百条军用。

三万大军纷纷登船,加上水师四万多人离开海岸,扬起风帆,浩浩荡荡沿海北上。

十四五万明军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早有大清的探马报进了宁远城、塔山、杏山、松山、锦州和义州,六地的清军守将愕然……

点击获取下一章

手机版